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6篇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07 01:35:20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6篇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6篇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叠、空隙、触角、痕迹”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植物资源”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植物资源”,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老师重点把握学生发言中有关爬山虎的信息来导入。)

  2、导入:是啊!爬山虎与其他攀爬植物不同,它有许多特别的地方。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去领略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a、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b、文章主要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读后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文章叙述的内容中体会到写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条理清楚。)

  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

  三、品赏叶子的美。

  1、自读自悟:如此普通的爬山虎,却带给了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读有关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

  3、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

  a: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美:颜色美:嫩红——嫩绿。

  b:长大了的叶子的美:

  句子一: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

  句子二: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引导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漾”字的妙处。)

  4、出示挂图,或网上搜集的图片(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美读第二自然段。

  5、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动态、静态的描写,其中“动态、静态”让学生感受到了就行,老师不必祥析。)

  6、美读第二自然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法。

  7、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

  2、背诵第二段。

  3、导入:爬山虎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作为题目,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特别、更吸引我们的吗?

  二、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默读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的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b: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c: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

▲: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a: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动词:触、变成、巴住、拉、贴)

  b:想一想,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c: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

“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攀爬的精神)。

  d: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a:出示句子: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拿下爬山虎的根茎。

  b:抓住词语“相当、要是、休想”来体会爬山虎的巴墙的牢固。

  c:指导朗读。

  3、小结,并全班感情朗读第3、4、5自然段,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脚的神奇。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感情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2、交流归纳写法。

  a: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b:作者很有耐心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地非常深入。

  四、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位置。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5、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教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读课题,认识“虎”。

  一、学习过程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脚?自由朗读。

2、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3、学习写脚的样子:

(第三自然段)

⑴自读描写“脚的样子”部分。

⑵小组合作,分别找出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句并划下来。

⑶抽生读。

⑷出示实物练习说。

⑸演示并指导背诵。

⑹总结。

4、学第四五自然段:

  齐读后小组合作找出与“爬山虎”有关的动词。

  抽生读,板书,触、变、巴、拉、贴。

  上台演示,生评议,师引导,体会动词表达的准确性。

  演示。指导朗读、背诵。

  齐读“脚的变化”部分.并说说有哪些变化.

5、总结:

3~5自然段分别讲什么?完整说说,围绕脚先讲什么?又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演示“叶子”部分,看后谈感受,指导朗读。

  二、全文总结

  三、拓展

  选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介绍它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3

学习内容

  爬山虎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学习分析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这篇文章细致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习做着的观察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习准备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学习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二、自主独学

  1、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一个学生领读,全体学生齐读

(2)任选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3)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

  3、指名讲述课文大意。

  三、合作研学

  小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段落大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____。

  爬山虎是生长____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____

四、汇报展示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目标导学

  1、谈话导入

  2、明确学习任务

  二、引出行为

  1、明确自主独学任务

  2、指名反馈并点评

  三、呈现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学任务

  2、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

  四、反馈学习

  1、小组汇报展示

  2、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笔、画纸。

教法学法:

  我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创设多种情景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同学们回想一下,《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是画的什么?(小猫的脚、小狗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知道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接着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生词,多种形式认读。

  2、感知课文内容。

  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学习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选择,以学定教

  你对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兴趣?这样就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师再以学定教,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这一问题预设有两种情况,可能多数同学对爬山虎的脚感兴趣。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机交流话题)

  2、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墙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么?叶子有什么特点?

(2)、文中爬山虎的叶子又是怎样的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纹的动作.

(5)老师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这一话题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引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过渡:在这一片美丽的叶子下面就藏着爬山虎的脚。请大家到书中去找吧(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找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句子读一读。

(2)大屏幕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形状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

(3)引导学生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图文结合,认识爬山虎的脚;接着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默读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标出爬的动作词,体会爬的过程;

(2)小组合作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这一环节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特点呢?(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学习观察方法

  四、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画一画,感情朗读、背诵,编儿歌,猜谜语等)

  3、配乐(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写一写它的特点。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位置、形状、颜色

  脚触--→巴--→拉--→贴

  变化:牢固萎了

教后反思: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的内容。学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重点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学习爬山虎的叶子时,创设情景出示一墙的爬山虎,让学生直观感知叶子的美。然后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学生自己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的基础上,再适时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以及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认识爬山虎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讨论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老先生细致精准地描写出爬山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叶”和“脚”,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也是课文的重点。设计时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研究“叶子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讨论“脚”的特点。教学中立足工具——课本,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熏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过程与方法: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教具准备】

  教具(爬山虎实物,教学课件);学具(水彩笔)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___和____?(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爬山虎的脚。

  1、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2遍)

  2、质疑:学习爬山虎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随机板书)

  板:样子?

  怎样爬?

  3、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学习的价值!课文第3自然段就就讲了爬山虎的样子,还讲了它生长的位置和颜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这样的句子。

【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直奔教学目标。】

二、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找一找: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样子、生长位置和颜色的句子。

  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板:茎上长叶柄枝状细丝嫩红)

  谁能说说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触角很细,头上有圆片)

  师:哦,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些细丝。

  画一画: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绘画)

  评一评:谁愿意把自己的画让老师展示一下,请同学们对照板书评评这幅画。(投影爬山虎实物)

  读一读:谁能通过朗读读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吗?

【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采取说、画评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师:作者把爬山虎描写得多么细致呀!是什么原因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能独具慧眼找出来呢?

  对了,正是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板:爬)

  1、默读课文,画出爬山虎爬的句子,重点标出表示动作的词交流。(谁能说说你画出了哪些句子,标出了哪些词)板:触巴拉

  2、理解:触巴拉

  质疑:你认为“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挨)

  追问:为什么不用“挨”而用“触”呢?

  提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细小圆片;小轻,只能触)

“巴”可以换成什么词?(抓贴)为什么不用抓呢?老师做抓的动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师想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动作,注意观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贴”)谁在“巴”,谁又在“贴”,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为什么用“巴”不用“贴”呢?(爬上虎的脚是小圆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读第一句)

  你读时注意了什么?(“触”读得轻,“巴”读得重)谁还能读一读

  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拉”的呢?谁来读读写拉的句子。(指名读)

  演示:(老师拉一名同学)老师在拉谁?

  文中什么拉什么?(脚拉茎)

  是怎么拉的呢?(学生说,老师做动作)

  3、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组用自己的话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完后可补充。)

  全班交流,(谁能说说)

  4、出示CAI:他们说得怎么样,让我们看看画面吧!现在谁还想说。

  5、感情朗读:读到这,你对爬山虎的脚有何感受?(提示:对本身,对自然?)

  太有趣了,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读把你的___的感受展示出来吗?

  齐读第4自然段

【抓住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起到的作用,既训练了学生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恰当的肢体语言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寓教于乐;感情朗读,悟出了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全班产生共鸣;演、说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师:爬山虎的脚都能触着墙吗?那是怎样呢?

  板:触着墙(牢固)没触着墙(萎了)

  2、原来爬山虎的脚还有这些变化,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来的吗?

  3、启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吗?(谈启示、说方法)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五、小结:

  1、我们观察事物时要耐心,细心,还要长时间的观察,这样才能把认识的事物写清楚,你们明白了吗?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课后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种植物。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