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5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27 10:25:00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伯牙绝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5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供大家品鉴。

伯牙绝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5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 、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期

  善鼓琴→子期善听

  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

  不复鼓→子期死

[设计意图]本少而精采用对比的方式,精妙地勾画出了文本的基本要义。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亦展示了故事的行文脉络。

【特别建议】

  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力。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 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着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教师不教,学生就不可能获得“不需要教”的能力。可是当前有一些教师并没有吃透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出现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不足的现象。表现之一是鼓励学生误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出现勃勃生机,但教师该讲的内容要敢讲。在引导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既要防止“一讲到底”,又要防止“一议到底”。该讲的内容还是要大胆地讲,例如对课文背景的必要介绍,对学生经过议论确实无法解答的问题的讲解,对课文必要的总结,等等。但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且具有启发性。

伯牙绝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学生听《高山流水》音乐

  2、听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学琴多么艰辛呀,弹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为了一个人,却从此不再弹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伯牙绝弦》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质疑

  1、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绝弦呢?

  2、许多古文都能从题目上了解课文大意,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古文主要讲生:(A:伯牙再也不弹琴了)(B:伯牙弄断了琴弦)的故事。

  3、学到这里,听了《伯牙学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联系《伯牙学琴》的故事提问:伯牙学琴那么艰难,为什么就这样绝弦了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2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读,评价。

  4、师范读

  5、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6、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7、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四、小组合作学习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五、深入学习

  1、伯牙为何要绝弦呢?(板书:钟子期死)

  2、为何钟子期死,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断了?(因为他太伤心了,因为他失去了知音)(板书: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4、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划出相关句子。(24句)[课件出示句子]

  5、指名读。

  6、从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课件出示句子]

  7、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出示课件词语]于是你怎么赞叹?

  9、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说句子。

  10、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出示句子]

  理解这句话,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11、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你想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12、师小结: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13、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4、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指导朗读)

  六、拓展,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师范读:(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3、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与子期在一起的种种欢乐,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你能通过读体现伯牙与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吗?指名同学分别喜和悲。[课件出示全文]

  七、熟读成诵。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齐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八、总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板书:

  25.伯牙绝弦

  知音

  钟子期死

伯牙绝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

  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

  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1)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2)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

  些诗句?

(二)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志”,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1)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2)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4)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一)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

(三)纵情朗读。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一)提领一顿。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二)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板书设计: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绝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解释,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表达的音乐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五、教学方法:以读带悟、层层深入,实现情境教学。

  六、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做《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大家想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想。

  师:好。那么我们就赶紧走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体会它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首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预设:1.读正确字音。

  师:很好,你将最难读的弦(xián)字都读正确了。

  2.读错误字音。

  师:读得不错,但老师要纠正你一个小地方,“弦”字的读音。

  师:那谁能说说,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生:……

  师:读完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

  师:哎呀,老师也想问这个问题,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啊!既然大家都有这个疑问,那么我们就一起合作解决它,好吗?

  2.自读领悟,体会文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文章读通、读准,开始读吧。

  生:读课文。

  师:谁想试试?

  预设:1.学生读的相对流利,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2.学生读破了句子,及时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在初读时,将句子读通、读流利)

  师:同学们,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根据老师给出的课文朗读提示,将文章读出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师:有了朗读提示的帮助,相信这次肯定会比第一遍收获更多。谁来体会收获的快乐?点名学生读。

  生:读课文。

  师评:很好。老师喜欢她读的几个地方,例如:“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古文有属于它自己的美丽,也就是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呀,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滋味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章的大致意思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你们可真棒,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将文言文理解的这么快的?

  生: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

  师评:真聪明,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是一个好方法。

  师:那么我们就用这位同学提供的方法,结合注释,再读一遍文章,想象哪些地方你读懂了,那些不懂得地方划出来,同桌或前后位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能否解决。好,开始吧!

  生:读文章,交流感受。

  师:好了,老师开始检查了。说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句子?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这句话是说……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四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棒啊!……

  师:由此可见,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意思是……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师:是啊!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伯牙心里想的是流水,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生:……

  师: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的相逢。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情境点,在这里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转化为情境)

  师:出示课件,俞伯牙资料。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师:大家说,在遇到子期之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别人可能怎样赞美他呢?

  生:……

  师:这种赞美有价值吗?

  生:没有

  师: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想些什么?

  师:那么,在遇到了懂自己知音的子期后,你的心情如何?

  生:激动,兴奋……

  3、入情入境,感悟真情

(感动于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师:此时,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

  生:练笔。

  交流:

  生:子期啊,你真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啊!

  师:真可谓知音只一人啊!你真正走进了伯牙的内心深处啊!

  师:再读句子,读出山一样的志向,流水一般的情怀。

  生:读文章。

  师评:天高地阔,古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分明读出了大智大仁的伯牙。

  师:这琴声,这心情,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为何有这种体会?你从文中哪句话知道了这些?

(回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同学们,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难道在他的琴声里只有高山和流水吗?他的琴声里还有包含些什么?

  生:……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一个交流,意在拓展“念”字的外延,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不管伯牙念到什么,子期都能听懂,以此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伯牙与子期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两人一见如故,相约明年再来相见,然而,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他看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配乐悲情叙述)

(设计意图)前面极力烘托两人那饱含深情的知音之情,在这里出示子期死去,意在让学生感受这种心里落差,彻彻底底的体会那种失去知音的绝望之情,更加升华了情境)

  师:你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生:听出了思念,悲伤,绝望……

  师:于是,伯牙来到子期墓前,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配乐,教师深情朗读)

  师:他转过身去,做了人生最大的决定,谁能告诉老师,伯牙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体会,自然引出下文)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同学们,伯牙可是宫廷乐师啊,他在断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前途,命运……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都在苦苦寻觅知音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知音的难求!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意在烘托情感,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拓展本课所体会的外延。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所以才有这首《高山流水》流传至今。

(出示高山流水形声图,播放《高山流水》曲子)

伯牙绝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2.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初步了解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

  3.积累更多的中华经典诗文。

  二、能力目标:能利用所学方法去自主朗读学习其他古文。

  三、情感目标:感受知己的难觅,赞颂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真挚友情。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导语:有一段友谊至诚至深,感人肺腑;有一对朋友心心相印,心灵相通;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古文的魅力。

  1.齐读课题。

  2.解题。

  你们知道伯牙是谁吗?怎么知道的?(板书:查阅资料)

“绝”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板书:借助注释)

  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板书:变通理解)

  二、整体读文,感受古文的节奏韵律

  1.质疑:伯牙为什么绝弦?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朗读古文。

  2.出示学习古文的方法。

  3.读通全文。

①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正腔圆。

  教师抓住不足适时指导,并出示节奏指导朗读。

  预设:“兮”是语气词,应延长,所以要停顿,但不用强调重读。最后一句,师可直接出示节奏,领读。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根据节奏自由朗读。

④检查朗读。

  先指名,再齐读,

  过渡:读古文不仅要读出它的节奏韵律,还要读出情感,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三、品读古文,悟知音

  导语:在刚才的朗读中,我们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伯牙(板书),一个是——子期(板书)。

  1.默读古文,揣摩意思。

  同学们默读古文,想一想,古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不要忘了借助注释,变通理解。

  小组交流古文意思。

  把你读懂的句子意思,说给本组同学听,请同学评价是否准确。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同学们,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

  预设:句1:这两个“善”字理解为?——(擅长,善于)。老师通过查阅工具书,发现善有擅长、善于的意思。所以“使用工具书”是理解古文字词的一个好方法。(板书:使用工具书)

  句2:这里的善和前面的善是一个意思吗?若学生不理解,可先说说后面文字的意思,再来推测善的意思。(板书:联系上下文)(应指2至3名学生说句子意思,再要求朗读,读出泰山雄伟壮观之意。)

  句3:同上指导,然后2、3句全班齐读。

  句4:学生说出意思后,指导朗读时,强调“必”重读。

  句5:学生说出意思即可,暂不作过多拓展。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领会“必得之”的含义。

  导语: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可能还有——

(出示词语,教师引读)

  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和必得之)

  无论伯牙是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都——必得之。

  我想问,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听懂了什么?什么心声?(可再次引读2、3句中的内容)怎样的人才能弹出如泰山般雄伟壮观,如江河般宽广豪迈的曲子?

  小结: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道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的胸怀。

  伯牙虽为宫廷乐师,与皇宫贵族做伴,人们只知他琴艺高超,琴声美妙,但他寄托在琴声中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唯有谁得之?谁必得之?这才是——(齐读第四句)

  这样的默契,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是啊,只有这样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

  配乐,师生对读。(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读这篇古文,好吗?)

  读着,读着,发现前面四句,在语言编排上是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让我们仿佛看到当时的他们,一个在鼓,一个在听,一个在倾诉,一个在回应。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成了知音的代表。

  3.知音之死,感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真谛。

  导语: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体会到的情感中朗读最后一句)

  悼知音

  俞伯牙为了表达自己丧失知音之痛,在钟子期的墓前写下了这首短歌。(师生共读)

  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深深的怀念之情啊!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就算他有再高的琴艺,又有谁能真正听懂,走进他的内心呢?因此,子期死——(齐读最后一句)

  四、高山流水,回味知音,诵读全文

  古人说“士为知已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后人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根据这个故事谱成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让我们伴着这段动人的曲子,再一次朗诵全文。

  五、作业

  出示一篇小古文《北人不识菱》,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学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