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12篇(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目标)

时间:2022-10-06 07:33: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12篇(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目标),供大家阅读。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12篇(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目标)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1

  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谢谢!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2

(一)复习导入:

  复习心脏结构(出示幻灯片),人体内血液为什么能不停的流动,具体在人体内室怎样流动的呢?

(二)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想知道什么?

  学生们在这个环节中看到了血液在循环流动,并提出了“动画中蓝血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血液到胃、小肠等处红色变成蓝色的了”等问题,自主学习意识很强。

(三)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观察课本第70页的血液循环模式图,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一个红细胞的自述,从心中出发介绍旅途风光及发生事件。然后汇报交流,上讲台边指图边说明。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总结规律: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都是xxx,终点都是xxx。

(2)和心室直接相连的血管都是xxx,和心房直接相连的血管都是xxx。

(3)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方向都是由xxx。

  在明确了循环途径的基础上,再对血液循环的意义即可以将氧气、营养物质输到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并将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输出体外这一知识点适当加以点拨。

(四)课堂小结:

  教师播放flash动画,分别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与学生共同总结当堂所学知识。

(五)巩固练习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探究交流环节。我设计了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知识。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红细胞,从心脏出来,这一路都是怎么走的,经过了哪些地方,一一说清。但我们也须清醒的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欲,毕竟学生们的层次不同。因此我先让学生小组内部交流表演,尤其让那些学习层次不好的学生主导表演,我也参与其中,亲身示范,指导帮助他们,虽然学生们说得差强人意,但哪怕有一丁点可取之处,我也及时予以表扬,树立学生们的自信心。

  通过这种方式的历练学习,所有学生都对这一节课的知识熟练掌握了。他们也尝到了学会知识的快乐。我再适时的给那些表现欲强的学生机会,让他单个汇报,这就满足了所有学生的学习欲。教学任务也就轻松完成了。这节课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死板的教授,学生被动的静听,而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探究,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的帮助、点拨、指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实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而角色扮演游戏,更让学生亲历于知识体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红细胞,沿着这条血液循环之旅走上一遍,每到一处,报一个站名,在哪卸载加载,一一讲清。

  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原本的呆板的抽象记忆变成了生动的形象记忆;让原本机械的背诵变成了有趣的表演;让原本的埋头苦读变成了快乐学习。甚至连平时学习状态不好的、不爱发言的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并能够基本讲述出整个循环过程,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我很享受这节课,学生们学得快乐,老师教的轻松,教学效率也提高了。真正的体现了快乐学习的宗旨。我会继续认真挖掘教材,加工教材,设计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知识,爱上学习。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3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导学案,小组分组讨论合作,利用竞争机制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照心脏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心脏,步步展开,增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及观察后的归纳和总结,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我把心脏的结构知识进行了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从模型观察到实物解剖,从结构的认识到功能的分析,反复进行观察、讨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进一步掌握这些知识。但是本节课要掌握的纯知识性内容很多,全靠学生们自己去观察总结很难完成。如何调整学生活动与教师讲授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堂观察、讨论、操作,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小组长积极辅导,其他学生也非常主动的寻求帮助,生怕自己拖了全组的后腿。只是课堂活动需要的时间过长,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克服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4

《输送血液的泵》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前布置前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讨论、上网查资料,解决、理解、掌握知识。这种上课模式,能够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在整个导学过程中,我觉得成功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课前一分钟保健知识讲座。每节课课前由科代表安排一位学生进行一分钟保健知识讲座,知识来源可以是上网查的,也可以是课外书上的、也可以是传媒的、也可以是民间流传的保健知识。当然了,要求所讲的知识不应在书本内容中出现过。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保健意识, 更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达到上台讲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下面听的学生有所受益。

  2、新课的导入。上课前,我按排了一个小游戏:组词比赛。用“心”组词,看谁组的最多,每小组选一个同学,以音乐为命令。音乐开始就开始写,音乐停就结束。安排了这个游戏达到了以下目的:首先可以活跃气氛,在音乐的衬托下气氛更活跃,学生情绪也放松了。第二,通过学生写出的关于“心”的词语,导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3、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讲述心脏结构和功能时,我先把心脏模型发给学习小组,要求他们对照书本上的彩图,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作用,然后围绕学习提纲开展讨论。十分钟后,让学生到讲台来讲解心脏的结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4、随堂练习。每个知识点后,安排小量的知识训练,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有利于知识的查漏补缺。

  5、知识扩展。授课结束后,让学生讲与心脏结构、功能有关的课外知识,让广大学生增广见闻,提高学习兴趣。

  不过在导学过程中,我觉得以下细节还是处理得不够好。第一:模型的数量不够,不能让每小组都有一个心脏模型。这样导致教学的不公平,也影响了没有模型小组的学习。第二:学生到讲台讲解心脏结构和功能时,欠缺自信,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提高。第三: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回应课题引入时的比赛游戏。第四:急于对学生做评价,没有留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等等。

  完成了这节书的教学任务后,通过反思,下列环节可以这样处理。

  1、准备足够的心脏模型或实物,起码每小组一个心脏。

  2、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思考,教师点拨。

  3、在小结时要联系开头引入。让学生深刻记得,原来心脏的功能并不是思考,应该是输送血液的泵。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5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心脏的构造以及人体血液流动的循环模式和流动的动力。

  本节内容紧接着上两节的课程内容设计的,血液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管道是血管,那么输送的动力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学生自己能够感受到心脏的跳动,进而就能大概知道它位于身体的位置,那它是什么构造呢?其实他们并不清楚,我们可以通过实物或模型的观察,让学生对心脏的构成有个直观的认识;继而启发学生心脏是如何推动血液流动的,可以通过插图或模型来详细查看,来了解人体整个血液循环的模式。

(过渡: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人的身体构造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清楚,本节的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路径比较复杂,过程抽象,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的设置问题,来启发和释疑,另外充分利用实物、模型教具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清晰地展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深刻的记忆,这样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过渡: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时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阐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原理;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能区分动、静脉血。

【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物、模型以及课件来认识心脏的结构,以及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特点;通过视频、课件等学习,对血液循环途径获得直观的感知;通过磁性教具的运用,学生深入思考,分析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区分动、静脉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体验生命的存在,并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落实到锻炼身体、保护心脏、预防心脏病的行动上来,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难点】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解决重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现状,本堂课中主要采用模型建构法教法、情景教学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面详细阐述我的说课重点―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

  首先提出问题:人们用哪些体征指标判断一个人还活着,[设疑]。接着创设情景:分别感受平静状态下和剧烈运动之后心跳的频率;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自己对心脏已有的认知及想要继续探究的内容。

  因为心脏的结构认知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心脏结构的兴趣,并引起学生对心脏功能(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的求知欲。

(二)新课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心脏的外形,识记结构。【板书】

  通过观察心脏样本的外形,辨别前后,真实感知心脏壁的厚薄。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模仿学习解剖心脏,观察并记忆心脏的各部分构造。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经过以上的步骤,学生分清心脏四腔的大致位置,并通过互相讨论了解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原则,从而突破本节的重点;整个过程沿着观察模型―解剖心脏―提出问题―互相讨论的路线进行,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并亲自接触心脏和解剖心脏,增加了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加深了对心脏结构的认识。

  在形成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再来学习第二部分:心脏的功能。

  第二部分:探究心脏的功能。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心脏的功能,学生归纳:心脏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来源,心脏就像一个输送血液的泵。

  接下来通过电动模型来演示心脏收缩舒张时心房心室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心脏是如何边工作边休息的,同时进行学法指导:以一种活动替代另一种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此外结合教材第62页图4-39,理解心脏的工作休息模式,并让学生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通过以上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深入认识心脏的功能,也为第三部分的讲授提供支持: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第三部分:血液循环的途径。【板书】

  通过播放血液循环途径的短片,让学生对循环有个整体的认识;另外让学生再通过自制的磁性教具分别摆出血液循环的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再结合前面学过的心脏内部的血液流动,将体循环和肺循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循环的整体。另外教师提出动、静脉血的概念,提示学生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含氧量的不同,并通过课件或视频来展现二者颜色的不同,然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来标出在血液循环中两者的不同途径,进而完善血液循环图,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对血液循环的学习,让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及功能有了很好的认识,明白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性,从而同时解决了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通过互相问答和做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另外进行课外拓展:健康的心脏对生命有重要的意义;血液循环的异常对疾病的影响。

(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课后制作一幅血液循环示意图,下节课进行展示。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 等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本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的学习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能力目标:包括(1)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2)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且,心脏瓣膜的位 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 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 下面我来说说教法 :

  1、自学导思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 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 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约2分钟)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真实生动地展示心脏的位置,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总结归纳出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后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 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通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 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

  4、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再次,课堂练习(约5分钟)

  为了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点,我精心准备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在练习的形式上,让学生以游戏方式愉快参与,轻松投入,答对有电脑奖励,答错有电脑鼓励,有的题目还让学生亲自上台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练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易”、“趣”、“活”。

  最后是课堂小结(约3分钟)

  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7

  输送血液的泵教学反思

输送血液的泵教学反思 1.“科学探究”过程的很好体现这一整堂课,就是学生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模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都体现了科学性,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活动中观察,归纳,分析数据,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价值。 2.恰当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这堂课上,紧抓教学环节,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发出这种声音的心脏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有什么作用?”;“血液流动又是靠谁来运输的?”。目的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走,引导他们理解老师的意图,准确实验、探究。最后顺利完成任务。我还让学生采用自学教材的方法,研究“血管的种类和作用”。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这样,学生进行研究就有明确的目的.,为本节课的成功研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利用书本,这个有力武器去自学。在这里,教师逐渐放手,退到幕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持人”也是“评价者”。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重要的发现。 3.精心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要让学生学智慧。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堂课,就通过学生模拟试验,自学资料并完成阅读提示卡,分析三次测量脉搏所得的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一环.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8

  一、教材内容分析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是输送血液的“泵”。其特殊性在于它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这一节知识点和难点较多,如何在短时间里使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并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都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一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智力等方面来说,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尚处于一种懵懂阶段,对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都不甚了解,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个时机,在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远大的理想抱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述法,观察法,演示教学法,讨论法。通过多层次教学和让学生反复记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课件“心脏的结构”

  2、课件“心脏是怎样工作的?”

  3、血液(动脉血、静脉血)标本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猜谜语,激发兴趣引入。

  出示课件,创设氛围,引入谜语。通过谜语引入新课。

  积极思考,

  利用课件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把学生带入奇妙的心脏世界

  心脏的结构

  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分别连接的血管:上房下室房静室动

  展示课件“心脏的结构”以及心脏模型(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加深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理解)。

  教师及时点评(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分组观察新鲜猪心脏,分组讨论课本68页“讨论”中的问题。通过观察,主动地获取有关心脏的知识,并推测它的功能。

  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和结论,本组其他同学可将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注意观看大屏幕和模型,对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进一步重组和加工。不足之处加以补充和完善。

  利用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心脏的功能

  血液输送的动力器官

  诱导提问。

  布置阅读、思考。

  展示课件“心脏是怎样工作的?”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发挥想象,提出问题。

  阅读与思考课本69页第二段。然后每组派代表陈述观点。

  认真观看。

  同学总结本小节的收获。

  利用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

  血液循环途径及其意义

  小结

  展示血液循环课件。讲解,指导。体循环,肺循环

  认真观看课件。

  从整体上把握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

  将自己看到的、理解的有关血液循环途径及其意义进行归纳整理(可以用各种形式,如图表、文字等)。 “比一比”,看谁归纳整理最快,最准。同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培养学生的观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教学实践,深深的感到多媒体课件将形、声、色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二维动画直观形象,达到很好的辅助效果。学生对心脏实验、特别是灌流实验兴趣浓厚,参与的力度大。学生通过以小组合作方式对实物羊心和电脑动画的观察实验、合作与交流,去发现规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内化,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的问题是灌流实验对学生要求的层次较高,学生刚刚接触心脏的结构,马上能在实物上准确找到血管难度较大,个别的学生因不能准确找到血管使实验失败。改进措施:在教学中,要力争能突破心脏四腔及相连血管的知识后,再进行灌流实验。另外,教师可以课前培训小组长,让小组长发挥带头作用,确保实验的效果。

  八、帮助和总结

  本教材所提供的课件对本堂课帮助很大,还有一些动态图,通过本节课,我觉得学生学习积极性特高,但是血液循环处学生有点茫然,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所以平时应多采取这种方式,并且我发现课堂最后应该以没有时间限制的活动结束,这样不会影响课堂进度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9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学设计案例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课题。尽管学生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直接经验等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本节课设计分为三大教学板块:类比分析,导入新课;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归纳总结,延伸拓展。三大板块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融为一体。三大板块的具体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动一动,说出心脏的位置;看一看,描述心脏的形态;摆一摆,区分心脏的方位;想一想,推测心脏的功能。

  2.局部探究:学生观察已经解剖开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探究学习“心脏的内部结构”;推测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

  3.综合感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悟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产生的积极意义。

  4.拓展创新: 学生设计“心脏灌流实验”,进一步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运用己有的血管知识和初步构建的心脏的有关知识,尝试勾画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图。

  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过程

  教学

  程序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类比分析导入新课

  主动探究

  获取新知

  心脏的位置

  心脏的形态、大小和方位的区分

  利用多媒体展示爬坡的汽车、抽水的水泵和倒立的人体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比较,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达成共识:心脏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泵。 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使学生联想到发动机、水泵和心脏具有相似的功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教学目标。“心脏为什么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泵?”,自然萌生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心脏奥妙的好奇心。

  组织学生用手感觉心脏的跳动,并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具体位置,最后多媒体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

  通过切身体验,表述自己的心脏的位置。学生观察“人体体腔解剖图”,进一步确认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 学生对“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却很难用生物学学术语言准确表达。现场做运动,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学习和表达交流,自主构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知识。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更加直观、清晰,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心脏位置的认识。

  引导学生分组观察新鲜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描述心脏的形态,猜测人的心脏大小,鼓励学生想办法摆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最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人体

  心脏的外部形态”图强化学生的认识。

  小组观察猪的心脏实物标本:

(1)述说自己对心脏形态的看法。

(2)猜测人的心脏的大小,了解自己的心脏大小。

(3)学会区分心脏的前后、上下和左右的方法。

(4)观察“人体心脏的外部形态图”,进一步明确心脏的形态和方位。

  学生第一次观察心脏实物标本,兴致非常高,标本的直观性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构建“心脏的形态、大小”知识。学生在尝试着摆出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时,发现必须先区分心脏的各个方位,于是学生主动进行“区分心脏方位”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发现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心脏的功 能

  心脏的 结构

(1)观察、辨认心脏的四个腔及与心脏的四个腔相连的血管

(2)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

  a.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位置

  b.实验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组成,回忆肌肉组织的特性,推断心脏的功能,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

①学生观察心脏,说出心脏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根据肌肉组织的特性推断心脏的功能。②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发现改善心脏的结构能加强心脏的功能,明白合理参加体育锻炼对心脏产生的积极意义。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学生感受到了新知不新,学会用旧知去同化新知。根据结构特点推断功能,促进学生建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着,心脏压送出的血液总能沿一定方向流动,而不会倒流,这是为什么呢?进一步探索心脏的结构奥秘:指导学生取下已经剖开的心脏的前壁,参考教科书p68“心脏的解剖图”,观察、辨认心脏的四个腔、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 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辨认,在小纸条上写出四个腔及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名称,用大头针将小纸条插在相应的部位。

②学生利用课件进一步辨认心脏四腔、与四腔相连的血管,描述四个腔之间的关系,交流观察和辨认的方法。

③分析、总结规律: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

  教师巧设悬念,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学生有条不紊地观察、记录心脏的四个腔及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自主构建心脏的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运用课件进一步强化,有助于学生对这一重要知识识记得更深。

  观察心脏的内部结构,你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说出其位置、猜测其作用,利用完整的猪的心脏和烧杯中的清水,设计实验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启发学生推测水在心脏中的具体流动途径,进而说出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途径。 学生述说自己的发现: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①观察、描述房室瓣、动脉瓣的位置并猜测其作用。②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③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分别选择不同的血管向内注水,观察水从哪条血管流出。④各小组描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推测水(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途径,进一步理解心

  脏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师以友好、平和的态度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实现创新:设计并实施“心脏灌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推测水在心脏的流动途径,并进行知识迁移,说出血液在心脏的流动路线。

  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

(3)勾画心脏结构模式简图

  心脏的

  工作过程

  鼓励学生运用心脏的结构知识,画出心脏结构模式简图。

  学生画心脏结构模式图,学习小组的代表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及时把所学的知识归纳整合,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图,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记忆和提取,树立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意识。

  成人的心脏24 h内所做的功,相当于把32 t的重物升高33 cm,并且不会感到疲劳,这是为什么?

  出示心脏工作动态课件:

  引导学生分步观察心脏每跳动一次经历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每一个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变化及血液流动方向。

  提供信息:“假如一个人的心脏跳动一次需要0.8 s, 则三个连续过程分别占0.1 s、0.3 s、0.4 s”。请学生计算在该过程中心房、心室分别收缩和舒张的时间,启发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

(l)学生观察、描述心脏每跳动一次经过的一个连续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动脉瓣所处的状态和血液的流动方向。

(2)学生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发现心脏的跳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心脏每跳动一次,心房和心室的舒张期分别大于收缩期,进而解释在人的一生中心脏不倦地工作的原因。

  利用多媒体演示心脏的工作过程,使知识变得动态、真实,给学生的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了感性材料。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了解了心脏的工作过程:学生通过算一算,了解心脏不倦地跳动的原因,学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归纳总结延伸拓展

  鼓励学生交流对心脏的新认识和体会。引导学生结合血管知识补充完善心脏结构模式图,勾画人体血液循环路线。下一节课讨论、交流、评价和修正。 学生表达交流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学生尝试勾画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图。 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自我反思和思想升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情感。

  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后,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五、小结和反思

  本节课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新旧知识和经验相互作用,进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构建生物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例如,增设了心脏的位置、形态、方位的区分;引导学生设计实施了“水灌流心脏的实验”;补充了算一算心脏在工作过程中心房和心室的舒张期和收缩期的时间等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愿望。教师在本节课中恰当地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进行整合,多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攻破重点和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整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融洽。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10

  一、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2)通过心脏的探究实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二、教学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观察新鲜的猪的心脏,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导入:

  师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开始天天运动,锻炼身体。你知道身心包括什么吗?

  生说:身体和心脏。

  师说:很好。平时你对心脏了解多少呢?谁起来说一说。

  生说:心脏就象泵一样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心脏有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构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等。

  师说:很棒,看来同学们对心脏的了解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以猪的心脏为例,来学习人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五、新授:

  师说: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每人做10个深蹲起的动作。请同学们起立,前后左右分散开,开始1、2、3、……10停,回到原位,然后手捂胸部摸到心脏的位置,感受心脏的跳动,你感觉到了吗?心脏是怎样跳动的?

  生说:心脏是一收一缩地运动的。

  师说:(展示人的内脏结构图)这就是心脏的跳动,心脏跳动一次,就是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心脏在一分钟内跳动的次数就是心率。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75次/分。刚才你感觉到心脏在你身体的哪个腔跳动?

  生说:胸腔。

  师说: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中间。

  师说:心脏的大小和形状像我们吃过的哪种水果?

  生说:桃子。

  师说:因此,心脏呈什么形状?

  生说:桃形。

  师说:举起你的拳头放在胸部,你心脏的大小就和你的拳头差不多。

  师说:怎样区分心脏的前后、左右呢?(先结合人的内脏结构图介绍,然后手拿实物指出)首先找到心尖。这就是心尖,心尖朝向左前下方,是心脏的前面,心底朝向右后方,是心脏的后面;靠身体左侧的一边是心脏的左侧,靠身体右侧的一边是心脏的右侧,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图形和你身体的左右方向正好相反。心脏具有一定的对称性,需要区分左右,这是正确填写各部分名称前提条件。接着介绍上面两个小耳朵状的结构是心房,下面膨大的部分是心室,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有一条沟叫室间沟,是心房和心室的分界,心尖右边的这条沟叫室间沟,是左右心室的分界。(展示心脏的正面图和背面图)让学生上台分别指出心脏的前后左右。如果把心脏剖开,可以看到里面有四个空腔,对照课本看看它们分别叫什么?

  生说:(上台指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如果说不全找另一生补充)

  师说:对照课本插图和屏幕上的图片,回忆血管有几种类型?你能找出四个腔各与什么血管相连吗?

  生说:有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学生上台指出:右心房和上、下腔静脉相连,右心房和肺静脉相连,右心室和肺动脉相连,左心室和主动脉相连。

  师说:事实是否像你所说的这样,待会通过探究、触摸来验证你的说法是否正确。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探究提纲通过尝试观察、合作探究来揭开心脏之迷。

  生说:读提纲1、2、3、4。

  师说:根据提纲一步一步地解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生说:动手触摸,认真探究,相互交流。

  师说:小组汇报总结。

  生说:心脏的壁主要有肌肉组织构成。

  师说:由此可以推断心脏具有什么功能呢?我用输液管模拟了有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如果心脏不动,把输液管平放然后竖放,观察里面的血液会不会流动?想使管内的血液流动起来,你有什么办法?

  生说:用手交替压缩输液管。

  师说:为什么?

  生说:这样可以给血液一个动力,使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师说:非常正确。心脏就向抽水机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心房的壁和心室的壁那个厚?左心室和右心室的壁呢?可以借助直尺测量。

  生说:心室的壁厚,心房的壁薄;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

  师说: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是与它的什么功能相适应的?模拟实验:用两个大小一样的矿泉水瓶盛有水,瓶盖上扎有大小一样的孔,右手代表左心室,左手代表右心室,用力捏,看谁射得远?说明什么?

  生说:左心室壁厚,收缩有力射血远。

  师说:非常好,(展示循环动画图)观察分析原因。

  生说:心室是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和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是将血液送回心脏的,所以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左心室是将血液输送到全身的各器官,而右心室是将血液输送到肺部的,二者相比左心室比右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远,所以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

  师说:归纳总结得很好。那么心脏四个腔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验证自己的说法四个腔与哪些血管相连?

  生说:(积极触摸探究,兴致很高。)右心房和右心室相连通,左心房和左心室相连通,左、右心室不相通,左、右心房不相通。右心房和上、下腔静脉相连通,左心房和肺静脉相连通,右心室和肺动脉相连通,左心室和主动脉相连通。

  师说:为什么左心室和右心室不相通,左心房和右心房不相通?

  生说:因为心脏中间有一层厚厚的肌肉壁将它们分隔开了。

  师说:从而得出:同侧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心室连着动脉,心房连着静脉。心脏其实就是由左右两个“泵”同时协同工作的,两个“泵”的中间由一层厚厚的肌肉壁分隔开。左侧收集来自肺部的血液,并将这些血液泵至全身;右侧收集来自全身其他部分的血液,并将这些血液泵至肺。

  师说:阅读79页小字部分内容,思考探究提纲4。

  生说:有瓣膜,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师说:你能给它取个具体的名字吗?

  生说: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师说:非常棒,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它的这种作用呢?

  生说:灌水实验。(展示灌水实验动画图)

  师说:小组交流讨论并实施你们的探究方案,然后汇报总结。

  生说:从动脉灌水,接着从动脉流出;从右心房灌水,从肺静脉流出等等。

  师说:探究发现:无论向心脏如何灌水,水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即心脏中血液的流动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

  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知道,心脏的结构是和它的功能相适应的。心脏的肌肉发达,能够强有力的收缩,就象泵一样,能够将血液泵至全身,上至大脑,下至手指和脚趾,即使你在做倒立时,血液也能向上流到脚趾。

  师说:下面考考你,看你能否闯关,把名称拖到相应的位置。机会只有一次,认真把握好。(展示心脏结构与血管图)

  生说:一生上台拖动,另外两名学生补充。

  师说:同学们对心脏的结构已熟练掌握,那么对瓣膜的作用掌握得怎么样呢?(展示灌水练习题)

  生说:分别找三名学生回答1、2、3题。(回答不全让其他学生补充)

  师说:看来灌水实验也没有难倒同学们,没有被绕进去。作为奖励老师送给你们一个口诀,可以帮助你理解心脏四腔与血管、瓣膜之间的关系,请看大屏幕,试着读一读。

  师说:展示知识小节,同位交流,回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与心脏有关的哪些知识?

  师说:只要人活着,心脏就能不断地跳动。因此有人说: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是从不休息的。你认为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

  生说:有的说休息,有的说不休息。

  师说:好,同学们的意见有分歧,请结合材料思考,看看你的说法是否正确?

  生说:因为心脏是有节律跳动的,心室的舒张期比心房的舒张期长一些,从而使心脏有充分的时间休息,所以心脏是休息的,而不疲倦。

  师说:很好。平时我们学习也要象心脏一样学会休息。俗话说得好,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

  师说:体育课上,当跑完400米时,你有何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生说:心跳加快、出现不适感、胸闷、头晕等。

  生说:心脏肌肉壁不够发达,收缩和舒张的能力不强,只有靠加快心跳次数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

  师说:不错。缺乏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肌肉壁不够发达,收缩和舒张的能力不强,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不够多,在进行较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只有靠加快心跳次数才能勉强满足肌体的需要。心率过快,使心肌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疲劳。这就是为什么职业运动员通常拥有比常人更缓慢的心率,而体质更好的原因。

  师说:(超越自我)学习了心脏的知识后,请谈一谈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

  生说:各抒己见。

  师说:所以青少年要经常参加适宜的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促使心肌强健,以增加心脏的工作潜能,让自己轻轻松松地学习,快快乐乐地生活。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11

  七年级生物课《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

  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时,各方面的机能都处于亢奋状态,教师教学的轻松,学生才学的愉快,创造自然、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发展,有效地去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开发出更多的潜能。因此,在本节课的进行中,为了解决难点问题,血液循环路线,先重点解决心脏结构问题。我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记忆的技巧并在小组内交流,而教师只是在旁边做引导者,效果非常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同学掌握了这一部分内容。

  在此基础上,我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这两条循环路线的共性和差异。总结记忆的窍门,即可之记忆一个,根据它们的区别来掌握另一个,这样既降低了记忆的难度,又让学生学会了比较记忆的方法。效果比较显著。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12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案例名称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

  科目

  生物

  教学对象

  初一

  提供者

  孙婧

  课时

  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是输送血液的“泵”。其特殊性在于它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 这一节知识点和难点较多,如何在短时间里使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并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都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过程和方法: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一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智力等方面来说,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尚处于一种懵懂阶段,对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都不甚了解,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个时机,在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远大的理想抱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述法,观察法,演示教学法,讨论法。通过多层次教学和让学生反复记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课件“心脏的结构”

  2、课件“心脏是怎样工作的?”

  5、血液(动脉血、静脉血)标本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猜谜语,激发兴趣引入。

  出示课件,创设氛围,引入谜语。通过谜语引入新课。

  积极思考,

  利用课件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把学生带入奇妙的心脏世界

  心脏的结构

  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分别连接的血管: 上房下室 房静室动

  展示课件“心脏的结构”以及心脏模型(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加深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理解)。

  教师及时点评(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分组观察新鲜猪心脏,分组讨论课本68页“讨论”中的问题。 通过观察,主动地获取有关心脏的知识,并推测它的功能。

  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和结论,本组其他同学可将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注意观看大屏幕和模型,对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进一步重组和加工。不足之处加以补充和完善。

  利用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心脏的功能

  血液输送的动力器官

  诱导提问。

  布置阅读、思考。

  展示课件“心脏是怎样工作的?” 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发挥想象,提出问题。

  阅读与思考课本69页第二段。然后每组派代表陈述观点。

  认真观看。

  同学总结本小节的收获。

  利用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

  血液循环途径及其意义

  小结

  展示血液循环课件。 讲解,指导。 体循环,肺循环

  认真观看课件。

  从整体上把握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

  将自己看到的、理解的有关血液循环途径及其意义进行归纳整理(可以用各种形式,如图表、文字等)。 “比一比”,看谁归纳整理最快,最准。同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培养学生的观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教学实践,深深的感到多媒体课件将形、声、色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二维动画直观形象,达到很好的辅助效果。学生对心脏实验、特别是灌流实验兴趣浓厚,参与的力度大。学生通过以小组合作方式对实物羊心和电脑动画的观察实验、合作与交流,去发现规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内化,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的问题是灌流实验对学生要求的层次较高,学生刚刚接触心脏的结构,马上能在实物上准确找到血管难度较大,个别的学生因不能准确找到血管使实验失败。改进措施:在教学中,要力争能突破心脏四腔及相连血管的知识后,再进行灌流实验。另外,教师可以课前培训小组长,让小组长发挥带头作用,确保实验的效果。

  八、帮助和总结

  本教材所提供的课件对本堂课帮助很大,还有一些动态图,通过本节课,我觉得学生学习积极性特高,但是血液循环处学生有点茫然,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所以平时应多采取这种方式,并且我发现课堂最后应该以没有时间限制的活动结束,这样不会影响课堂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