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教学反思共11篇 流动的血液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7 07:47: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血液教学反思共11篇 流动的血液教学反思,供大家品鉴。

血液教学反思共11篇 流动的血液教学反思

血液教学反思共1

  血液

血液xuè yè[释义]

①(名)血

②(名)。

③(名)比喻主要的'成分或力量等。

[构成]??偏正式:血(液[例句]??石油是工业的~。(作宾语)

血液教学反思共2

  这节课在课堂设计上努力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贫血、血友病、白血病、血栓、人体血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如:试管中血液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为什么对失血多的病人要及时输血。三种血细胞有什么区别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还注重了学生的合作讨论。把难的问题抛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问题,教师尽量做一个引导者。通过这些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了,在观察、实验、文本解读、资料分析、讨论中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以学案为载体,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了讲练结合,每解决了一个问题,通过“请你来解答”让学生练一练、分析回答、归纳总结等不同方式进行巩固基础或应用分析,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实。

  通过教学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解决和提高:

  1、有些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过短,所以出现了问题解决时学生不积极的现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应再充足一些,再“放一放”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2、评价太单一,缺少鼓励性评价。

  3、提问时还不能充分兼顾全体学生。今后提问学生时关注的面再大一些,尽可能照顾全体,如可以采用动手画一画,写一写,小组合作讨论等不同方法,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4、有些问题处理方法不是特别有效。在问题解决时发现所用方法对知识点的突破并不是很有效,有些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利用实验观察进行突破。

  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引以为戒。

血液教学反思共3

  上学期我们生物组的刘凤荣、曲宏伟两位老师就《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课进行了作课,课后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讨。现在由我代表我们生物组就此课进行反思。

  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两位教师根据我校“教、学案”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课前自学能力,注意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主要不是在讲,二是在引导学生;学生不是在听,而是在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刘凤荣老师的课,首先从生活中的经验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兴趣。通过学生对血液认识的讲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出示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图片,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概括血液的各组成成分。然后让学生观看大屏幕,自学教材,归纳教师提出的有关血浆问题,以培养学生自学、归纳知识的`能力。接下来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血细胞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学生归纳不完整时,教师及时补充讲解,达到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资料、合作学习的目的。然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谈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有关知识:贫血时应怎么办;缺氧时怎么办;受伤时的脓液是什么等问题,体现了知识服务与生活的目的。接着播放视频材料学生观看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选择、判断、填空等题型,公国所学新知,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解题和实践能力。学生阅读课后的知识,将知识进行拓展。了解鲜血和骨髓捐献的意义,并认同义务献血和骨髓捐献,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后我们进行了研讨:认为把视频播放放到学新知前会更好些。因此,曲宏伟老师又根据研讨作了一堂课。

  从两位老师的课堂上也反应出两点共性问题:

  1、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能力不强。显微镜的使用不熟练;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差些。因此存在有些学生观望、实验忙乱、用时过长的现象。这样就使得课堂时间教紧,有些知识学习发的教匆忙。

  2、教师“教学案”的运用还是不很熟练,课前教师下发了预习提纲,学生进行了预习,但课上遇到问题时,教师又不自觉地去讲,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解决,又走回老路上去。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组成员通过研讨认为:实验课一定要克服各种困难来上,让学生多动手,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对于实验材料不足的问题,有可能的尽量由学生自己带来,教师自制等,同时学校也要向办法给解决一些;“教学案”的运用教师要大胆尝试,不要总怕出问题,要相信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师生双方都受益。

  以上是我们生物组的反思。谢谢大家!

血液教学反思共4

  1,导入很成功。我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进行导课,一开始便使学生兴趣高涨。从而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我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

  2,充分,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血细胞个体非常微小,因此通过PPT课件电镜下的血细胞形态,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细胞的结构特点。同时,给学生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也能了解科学前沿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3,课堂上,除了讲解知识点外,我还联系了很多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原因,学生课堂讨论不够充分,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老师又仓促的总结了知识点。

  2,本节课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活动太少。

  3,由于时间原因,给学生播放PPT课件的时候,过于快。应该给学生留够充裕的时间进行识记。

血液教学反思共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循环系统的组成。

  2.知道的组成及功能,说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4.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和血清

  5.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教材分析

  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1)

  创造条件做好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识记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训练。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

  1、

  的成分和功能

  成? 分

  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

  细胞特征

  功? 能

  血? 浆

(55%)

  水? 分

  91--92%

  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蛋白质

  7%左右

  葡萄糖

  0.1%

  无机盐

  0.9%

  血细胞

(45%)

  红细胞

  男500万左右

  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直径7.7微米,含血红蛋白。

  运输氧和部分CO2

  女420万左右

  白细胞

  0.5--1万

  形态多样,比红细胞大,

  有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

  10--30万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核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理解血细胞的功能,加深识记效果。结合化验单分析相应的病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建议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根据观察结果让学生明确以含氧量的多少,来确定名称的依据。

  关于血量可采用直观教学法:用四个 1.25 升的可乐瓶装红墨水来代替人的血总量,加深学生对自己量的感性认识。

  教法建议(2)

  关于的成分和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探索式教学,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是由液体的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宏观观察加抗凝剂的和微观观察涂片(取下层的深红色的部分做临时装片并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最后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及对书本知识的阅读,得出结论: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关于的功能:先分析血浆的功能,再逐个探索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最后根据的各成分的功能,让学生归纳的功能。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两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新课的引入: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是由一千多万亿个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都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这就需要人体内有四通八达、高效率的运输网络,它及时给细胞运来氧和养料,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板书: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

  人体内这一运输网络就是循环系统。

  出示挂图:介绍循环系统的组成

  讲述:

  循环系统是一个由心脏、血管组成遍布全身的封闭管道系统,在其中循环流动着。也可以说,循环好比人体内红色的河流。这河流有主干、支流以及更小的分支。而这河流中奔腾的河水就是。

  板书:第一节

  讲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二字,如医生为了诊断某些疾病,往往先要验血,有人在意外事故中失血过多,必须及时输血,有些疾病如乙肝、爱滋病,它们可通过传播。可见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

  提问:有关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起运输作用。

  提问导入??:

  是具体担负运输任务的,它经常运载着大约 200 种物质,是一支组织得相当完善的队伍。这支队伍都有哪些队员,各自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它们除了起运输作用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

  板书:(一)的组成和功能

  探索的组成:

[提出问题] 由什么构成?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 如果由液体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构成,那么把加抗凝剂会看到分层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血细胞。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设计: 1 、宏观观察的组成 2 、显微镜下观察的装片

  实验 1 :观察的组成

  方法步骤:25页(课外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完成以下实验步骤)

  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

  2.取家兔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

  3.静置观察

  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凝固,)指导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

  1.是否分层?分几层?

  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

  结合彩图四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组成????????????????? 比较

  位置

  颜色

  约占总量(%)???? ???? ????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试管中原本红色的出现了分层现象,上部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总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红色,不透明,约占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

  实验2 显微镜下观察的涂片

  方法步骤:

  1、制作血涂片

(1) 取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

(2) 另取一片载玻片做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

(3) 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时,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移动(两片成30--400夹角)。

(4) 推出均匀的血膜

  2.用低倍镜观察涂片,找到物象

  3.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

  指导观察: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

  观察与思考:

  1.看到几种类型细胞?(移动装片找)

  2.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3.最大的是哪种细胞?? 有无细胞核?

  4.最小的是哪种?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

  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

  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

[实验结果分析]

  教师出示挂图示的成分,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由观察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

  让学生找到书看第23页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得出结论]并板书:

  1、? 识别三种血细胞:并填写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

  2、? 讨论填写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分别探索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

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让学生观察红细胞与氧气结合和分离的录像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或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

  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③完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让学生回忆初一第二学期学过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然后再根据刚学过的血红蛋白的特性,重新给动脉血和静脉血下定义。

  动脉血: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使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

  静脉血: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使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

④简要介绍什么是贫血?贫血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

  观察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录像思考:

  1.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

  2. 白细胞有什么功能?

  3. 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简要介绍“发炎”的实质是什么及发炎有什么重要意义?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复习总结:学生完善三种血管的比较表

  血细胞名称

  形态结构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男:

  女:?

  白细胞???

  血小板???

  课的延伸:血小板有什么功能,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指导学生收拾实验用具。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

  是由什么组成的?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各有什么功能?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归纳,并由此引出新课:血小板有什么功能?

  重点学校的学生可采用研究性学习来探索血小板的作用

  探索血小板的作用

  生活现象:当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问题: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

  教师演示实验:出示A、B两试管,A试管装的没加抗凝剂,B试管装的也没加抗凝剂,但在取血时用竹签不停地搅动。

  学生观察两试管的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思考血小板在人体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A试管的凝固成了血块,且血块周围有一些淡黄色的液体,B试管的不凝固。

  教师指出:血块周围的淡黄色液体叫血清。

  出示投影:

?

  处理

  现象

  A试管

——

  血块+血清

  B试管

  竹签搅动

  不凝固

  提问:为什么试管B的不凝固?

  学生回答:是用竹签搅动的缘故。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搅动能使不凝固?

  教师举起竹签让学生观察其上的红色丝状物,用水冲洗,变成了白色的丝状物。

  指出:这些白色的丝状物叫纤维蛋白,那么,洗去的红色物质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红细胞。

  继续引导:同学们想一想:B试管里的不凝固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了什么?

  学生回答:纤维蛋白

  教师引导:但在成分中并没有发现有白色的丝状物,这纤维蛋白从哪里来的?

  教师讲解:原来血浆中溶解着纤维蛋白原,它可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体,即是血清。

  由此,同学们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

  结论: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

  教师讲述:

  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肤划破流血后不久就会自然止血,但有一种遗传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难破裂,不能释放出促凝固的物质——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损伤,无法止血而死亡。

  教师提问:

  刚才同学们观察A试管里的,除了血块外,还有少量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我们叫它血清,请思考:血清与血浆在成分上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投影:比较一下:、血浆、血清三者成分上的差异:

?

  血浆

  血清

  成分

  血浆+血细胞

  含纤维蛋白原

  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的各成分的功能归纳的总功能,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并联系在皮肤一章讲过的可调节体温,最后用下面的投影总结具有运输、防御、调节体温三大功能:

  第四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探究活动

  方法步骤:

(1)教师将配置好的4种分别标上“赵”、“钱”、“孙”、“李”,表示分别取自4位车祸伤员,他们急需输血。

  讨论:阅读以下资料,设计如何利用“A型血清”“B型血清”确定4人血型的方案。?

  A型血

  B型血

  O型血

  AB型血

  A型血清

  无沉淀

  有沉淀

  无沉淀

  有沉淀

  B型血清

  有沉淀

  无沉淀

  无沉淀

  有沉淀

(2)实践方案的可行性。确定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

  讨论:

(1)根据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确定输血用的血型。

(2)为什么提倡义务献血?一次适量的献血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中的反应,理解输液的原理

[问题] 为什么配置生理盐水的浓度为0.9%?

  或输液为什么用0.9%的生理盐水?

[假设] 如果红细胞只在0.9%的生理盐水里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形态,那么,红细胞在低于或高于0.9%的盐水中形态都会有改变,从而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的目的:探究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中的反应,理解输液的原理

  实验材料:新鲜动物、试管、显微镜、载玻片、滴管、5%柠檬酸钠、0.9%生理盐水、1.1%盐水溶液、0.6%盐水溶液、0.3%盐水溶液、蒸馏水

  方法步骤:

  1.???? 取六个洁净的试管,分别放入3毫升新鲜的动物,并分别滴入几滴5%柠檬酸钠溶液,轻轻地震荡试管,使溶液跟均匀混合,以防止凝固.

  2.???? 留下一个试管作为对照。对其余的五个试管,编成1、2、3、4、5号,1号试管里加入3毫升1.1%盐水,2号试管里加入3毫升0.9%生理盐水, 3号试管里加入3毫升0.6%盐水,4号试管里加入3毫升0.3%盐水,5试管里放入3毫升蒸馏水。(如下图)轻轻地震荡这5个试管,拿它们与对照的试管相比较,观察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3.再从这6个试管里各取出一滴液体,分别滴在载玻片上,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注意红细胞的形态变化(与正常对比)

  4.将看到的实验现象添写在下表中?

  正常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血????? 色??????

  红细胞形态??????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实验结果]

  1.(1)、(2)、(3)号试管里的除了红的颜色稍微淡一些以外,其余的没有多大区别。而加入0.3%生理盐水和蒸馏水的(4)、(5)试管里的却变成了透明的液体。

  2.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放了0.9%生理盐水的里的红细胞形态结构都是正常的。放了1.1%盐水的里的红细胞出现皱缩,形态比正常的小;放了0.6%盐水的里的红细胞膨胀,形态比正常的大;而放了0.3%盐水和蒸馏水的那两个试管的里却看不到红细胞,因为红细胞都被胀破了,其中的血红蛋白分散在血浆中,这样的在试管里看上去是红色透明的。

[实验结果的分析]

  血浆的渗透压跟0.9%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相当,所以0.9%氯化钠溶液叫生理溶液或生理盐水,它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在等渗溶液的红细胞能维持正常的形态,发挥正常的功能,凡是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红细胞在这种溶液中就会由于细胞中的水分的渗出而皱缩,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凡是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红细胞在这种溶液中就会由于水分的渗入而膨胀,甚至于细胞膜胀破了。

血液教学反思共6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意味着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学生不可能以结束学校的学习作为学习的终结,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上努力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贫血、血友病、白血病、血栓、人体血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如:试管中血液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为什么对失血多的病人要及时输血。三种血(细胞有什么区别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求知,科学的精神通过家庭小医生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质疑使学生更好的省晤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阜新精神。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加工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想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通过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也是一再学习的过程。经过梳理我发现在以后的教学上还要改变已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探究、参与、互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更突出一些,还要更好的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生命。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血液教学反思共7

  输送血液的泵教学反思

输送血液的泵教学反思 1.“科学探究”过程的很好体现这一整堂课,就是学生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模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都体现了科学性,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活动中观察,归纳,分析数据,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价值。 2.恰当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这堂课上,紧抓教学环节,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发出这种声音的心脏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有什么作用?”;“血液流动又是靠谁来运输的?”。目的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走,引导他们理解老师的意图,准确实验、探究。最后顺利完成任务。我还让学生采用自学教材的方法,研究“血管的种类和作用”。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这样,学生进行研究就有明确的目的.,为本节课的成功研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利用书本,这个有力武器去自学。在这里,教师逐渐放手,退到幕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持人”也是“评价者”。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重要的发现。 3.精心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要让学生学智慧。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堂课,就通过学生模拟试验,自学资料并完成阅读提示卡,分析三次测量脉搏所得的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一环.

血液教学反思共8

  这周讲的是《流动的组织――血液》。学生对血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血液的组成成分的了解比较欠缺。学习这节不仅要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等知识,还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这节课安排了三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是利用课本的“资料分析”,教师先给予学生引导,然后学生组成四人小组,根据课本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发言交流。

  第二处是介绍血细胞,教师先以“红细胞”为例,从“形状、特点、功能”三个方面来分析,给学生做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参照教师的分析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课本的图片,阅读分析课文的信息来掌握白细胞和血小板相应的知识点,并完成表格,课上交流。

  第三处是在学完整节的内容后,让学生来当“小医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血常规化验单”。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对能力也有一定的培养。

血液教学反思共9

《输送血液的泵》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前布置前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讨论、上网查资料,解决、理解、掌握知识。这种上课模式,能够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在整个导学过程中,我觉得成功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课前一分钟保健知识讲座。每节课课前由科代表安排一位学生进行一分钟保健知识讲座,知识来源可以是上网查的,也可以是课外书上的、也可以是传媒的、也可以是民间流传的保健知识。当然了,要求所讲的知识不应在书本内容中出现过。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保健意识, 更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达到上台讲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下面听的学生有所受益。

  2、新课的导入。上课前,我按排了一个小游戏:组词比赛。用“心”组词,看谁组的最多,每小组选一个同学,以音乐为命令。音乐开始就开始写,音乐停就结束。安排了这个游戏达到了以下目的:首先可以活跃气氛,在音乐的衬托下气氛更活跃,学生情绪也放松了。第二,通过学生写出的关于“心”的词语,导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3、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讲述心脏结构和功能时,我先把心脏模型发给学习小组,要求他们对照书本上的彩图,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作用,然后围绕学习提纲开展讨论。十分钟后,让学生到讲台来讲解心脏的结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4、随堂练习。每个知识点后,安排小量的知识训练,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有利于知识的查漏补缺。

  5、知识扩展。授课结束后,让学生讲与心脏结构、功能有关的课外知识,让广大学生增广见闻,提高学习兴趣。

  不过在导学过程中,我觉得以下细节还是处理得不够好。第一:模型的数量不够,不能让每小组都有一个心脏模型。这样导致教学的不公平,也影响了没有模型小组的学习。第二:学生到讲台讲解心脏结构和功能时,欠缺自信,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提高。第三: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回应课题引入时的比赛游戏。第四:急于对学生做评价,没有留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等等。

  完成了这节书的教学任务后,通过反思,下列环节可以这样处理。

  1、准备足够的心脏模型或实物,起码每小组一个心脏。

  2、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思考,教师点拨。

  3、在小结时要联系开头引入。让学生深刻记得,原来心脏的功能并不是思考,应该是输送血液的泵。

血液教学反思共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循环系统的组成。

  2.知道的组成及功能,说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4.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和血清

  5.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教材分析

  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1)

  创造条件做好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识记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训练。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

  1、

  的成分和功能

  成? 分

  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

  细胞特征

  功? 能

  血? 浆

(55%)

  水? 分

  91--92%

  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蛋白质

  7%左右

  葡萄糖

  0.1%

  无机盐

  0.9%

  血细胞

(45%)

  红细胞

  男500万左右

  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直径7.7微米,含血红蛋白。

  运输氧和部分CO2

  女420万左右

  白细胞

  0.5--1万

  形态多样,比红细胞大,

  有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

  10--30万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核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理解血细胞的功能,加深识记效果。结合化验单分析相应的病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建议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根据观察结果让学生明确以含氧量的多少,来确定名称的依据。

  关于血量可采用直观教学法:用四个 1.25 升的可乐瓶装红墨水来代替人的血总量,加深学生对自己量的感性认识。

  教法建议(2)

  关于的成分和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探索式教学,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是由液体的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宏观观察加抗凝剂的和微观观察涂片(取下层的深红色的部分做临时装片并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最后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及对书本知识的阅读,得出结论: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关于的功能:先分析血浆的功能,再逐个探索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最后根据的各成分的功能,让学生归纳的功能。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两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新课的引入: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是由一千多万亿个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都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这就需要人体内有四通八达、高效率的运输网络,它及时给细胞运来氧和养料,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板书: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

  人体内这一运输网络就是循环系统。

  出示挂图:介绍循环系统的组成

  讲述:

  循环系统是一个由心脏、血管组成遍布全身的封闭管道系统,在其中循环流动着。也可以说,循环好比人体内红色的河流。这河流有主干、支流以及更小的分支。而这河流中奔腾的河水就是。

  板书:第一节

  讲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二字,如医生为了诊断某些疾病,往往先要验血,有人在意外事故中失血过多,必须及时输血,有些疾病如乙肝、爱滋病,它们可通过传播。可见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

  提问:有关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起运输作用。

  提问导入??:

  是具体担负运输任务的,它经常运载着大约 200 种物质,是一支组织得相当完善的队伍。这支队伍都有哪些队员,各自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它们除了起运输作用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

  板书:(一)的组成和功能

  探索的组成:

[提出问题] 由什么构成?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 如果由液体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构成,那么把加抗凝剂会看到分层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血细胞。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设计: 1 、宏观观察的组成 2 、显微镜下观察的装片

  实验 1 :观察的组成

  方法步骤:25页(课外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完成以下实验步骤)

  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

  2.取家兔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

  3.静置观察

  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凝固,)指导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

  1.是否分层?分几层?

  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

  结合彩图四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组成????????????????? 比较

  位置

  颜色

  约占总量(%)???? ???? ????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试管中原本红色的出现了分层现象,上部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总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红色,不透明,约占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

  实验2 显微镜下观察的涂片

  方法步骤:

  1、制作血涂片

(1) 取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

(2) 另取一片载玻片做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

(3) 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时,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移动(两片成30--400夹角)。

(4) 推出均匀的血膜

  2.用低倍镜观察涂片,找到物象

  3.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

  指导观察: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

  观察与思考:

  1.看到几种类型细胞?(移动装片找)

  2.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3.最大的是哪种细胞?? 有无细胞核?

  4.最小的是哪种?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

  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

  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

[实验结果分析]

  教师出示挂图示的成分,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由观察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

  让学生找到书看第23页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得出结论]并板书:

  1、? 识别三种血细胞:并填写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

  2、? 讨论填写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分别探索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

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让学生观察红细胞与氧气结合和分离的录像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或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

  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③完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让学生回忆初一第二学期学过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然后再根据刚学过的血红蛋白的特性,重新给动脉血和静脉血下定义。

  动脉血: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使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

  静脉血: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使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

④简要介绍什么是贫血?贫血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

  观察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录像思考:

  1.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

  2. 白细胞有什么功能?

  3. 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简要介绍“发炎”的实质是什么及发炎有什么重要意义?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复习总结:学生完善三种血管的比较表

  血细胞名称

  形态结构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男:

  女:?

  白细胞???

  血小板???

  课的延伸:血小板有什么功能,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指导学生收拾实验用具。

  第 1 2 3 页

血液教学反思共11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意味着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学生不可能以结束学校的学习作为学习的终结,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上努力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贫血、血友病、白血病、血栓、人体血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如:试管中血液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为什么对失血多的病人要及时输血。三种血(细胞有什么区别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求知,科学的精神通过家庭小医生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质疑使学生更好的`省晤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阜新精神。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加工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想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通过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也是一再学习的过程。经过梳理我发现在以后的教学上还要改变已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探究、参与、互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更突出一些,还要更好的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生命。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