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名著读书笔记3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时间:2022-07-29 08:18: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名著读书笔记3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供大家赏析。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名著读书笔记3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名著读书笔记1

  读它时心境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细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一向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两次离婚时的男人。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明白自我最需要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我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终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职责,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研究米兰要传达的感情观。“感情”总是玄而又玄。我以往以为,感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感情将不纯正。此刻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感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我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能够满足自我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我对对方的职责,这才是感情。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职责走过的感情才是真实存在的感情。写到那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我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感情是在异常的时段遇到异常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名著读书笔记2

  看着我书桌上那本厚厚的外国作家的名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是我在8月中旬买的。所以读的时间比较紧凑…况且这本书本身就有点深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时在网上查过,这本书的推荐率还是很高的!所以决定就买它了!

  一本挺厚的书…此刻最终看完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这本书比较趋向于成人化,但我觉得高中生也值得一读!可是要做好重读的准备…

  有人对我说:这样一本小说,不仅仅难懂,并且读来让人饱受思想上的折磨。如果没有准备好受难,就不要打开它。打开也毫无意义。不如省下时间去读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说,或许还能够从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一开始我还不相信,但当我读了之后,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思想的折磨…文章的资料并不难懂,难以理解的是作者无处不在的议论!很痛苦…真的好难读懂。

  文章涉及到很多历史性的人物、剧作…比如作者从“永劫回归”的话题谈到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谈到法国大革命,谈到人们对的仇恨的消解,谈到断头台。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以往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轻”这一字无疑是文章的文眼。说到“轻”,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就是有位国王要他的手下比赛,看谁是大力士。比赛的资料就是谁能将一根鸡毛扔过墙。很多人都是以失败告终的。然而有一位大臣十分地聪明,他将整只鸡扔过了墙,然后对国王说,我能将整只鸡扔过墙,何况是鸡身上的鸡毛呢!没错,最终是他赢了。靠的是他的智慧!“轻”之让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简单。看来,我们以前的迷惑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像一只鸡毛,你很难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

  习惯上,经验上,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可是气来。到了昆德拉那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昆德拉真是不走寻常路噢~

  一开始,还没读这本书的是时候,看书名…好深奥…难以理解。

  读完这本书,虽然有的还是不明白,可是大致有个轮廓。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仅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

  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由此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表示了怀疑,而那是我们的前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又坚信不疑的。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名著读书笔记3

  1985年,著名翻译家韩少功根据英文版本翻译了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成了译坛上的常青树,为中国读者所熟知,至今魅力犹存。18年后,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博导许钧翻译了昆德拉这部最负盛名的作品,改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两个书名看起来差不多,其实传递的意思不太一样,原书名‘生命中’的范围太广,是一个总的概念,包括了死亡在内的一切东西;新书名中的‘生命’二字单指生命本身,多出了许多的哲学意味。

  这虽是一本小说,却很难懂,昆德拉上来就要与读者探讨让人头痛的哲学问题。昆德拉苦心孤诣地要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到小说的核心部分,即引入到“轻与重”的讨论当中。在那里,他要为我们撬开一个解读该小说的缝隙,透过一丝微光,让我们看到昆德拉受难的灵魂。

  开始读的时候,删去无法感悟的文字,追求情节的起伏跌宕,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托马斯、特丽莎、萨宾娜、弗兰茨的情感的纠结而废寝忘食,泪眼朦胧。再读,思想上饱受的折磨……以致之后多次拿起这本书,总在想如果没有准备好受难,何必要打开它。打开也毫无意义。不如省下时间去读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说,还能够从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已经爱上这本书,也就把它放在床头,时而在夜深人静时,尝试着与它对话,撩拨心灵的弦。

  有一段关于特丽莎的心理描述:“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我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忙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正是这种游离于母体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鸡毛那样轻飘飘),使特丽莎坚决地离开瑞士,与她深爱的托马斯不辞而别,回到她正处于灾难中的祖国。在布拉格,仅有在某种心理需要时,她才依靠托马斯。而在瑞士,由于失根,她事事都得依靠托马斯,那她就不得不一辈子重复深夜里的恶梦。人生离不开“重,“重”给人能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会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为自我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经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我们会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重”之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景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提到托马斯在开始离开他的妻子特丽莎的几天里,托马斯确实获得了自由。他又回归到了单身汉的生活,整天能够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可是不久,失去职责的“轻”就让托马斯难以承受,他发现自我原先更需要承担家庭职责的这份“重”。

  小说中,最让人费解的难题是,“轻”到底指的是什么?到了昆德拉那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这如何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费解呢?“轻”之所以让人不能承受,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像一只鸡毛,你很难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沉重的轻”是人生的一个困惑,对于活在自我身边活生生的人,漠视、排挤他、打压者不乏其人,多一份同情之泪,多一次举手之劳的掌声,多一句鼓励话语。那样,会有什么变化呢多关心自我身边的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只要给自我身边的人献出一点点,自我的心境会改变,生活也会是另一个样貌。

  我还在读这本书……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