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范文精选6篇

时间:2022-04-13 19:16:00 综合范文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该怎么写呢?在写的时候都需要注意哪些呢!下面是范文网会员投稿的关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的最新文章,供大家参考。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范文精选6篇

第1篇: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一.家庭教育首先要从自我教育开始

  父母喜欢看书,忘情工作,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同时给他们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待孩子的学习,不能光说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好。现在孩子接触信息的途径很多,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他们提的问题,难免把大人难住。大人不学习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经常会买书、看书。当你看书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在旁边看书。有时带孩子去运动,也会提到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这样既锻炼身体又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一举两得。我们要求孩子干事情要认真。孩子做完作业,我们会给她检查一遍。发现她字写得潦草,会要求她擦了重写。有时候,她很不愿意,但不能心软,得让她记住,如果第一次做不好,要负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干事情一定要认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不能过分宠爱,事事包揽,但也不能放手不管。

  现在家长都知道对孩子不能过分宠爱,不能为满足孩子的要求,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在行为上难以约束自己,最终导致自控能力差,没有上进心,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随着孩子的长大,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们也都会让她去做。有时也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想让她明白不但要读好书,而且要学会生活和关爱每一个人。

  三.期望值不过高,但仍要严格要求。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我们同样有这种心理,但我们不会强迫她学她不喜欢的事情。尽量让孩子干她喜欢的事。做到爱好广泛,做事认真,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 、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忠告各位家长一句:孩子做作业时我们不要在她旁边看电视,玩电脑。我们可以看一些专业书籍,或看一些小说杂志。我们家凡是让孩子读的小说杂志全是我们家长读过的,这样会方便与孩子交流沟通。

  五、把孩子当作一个朋友,多理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可怕的,哪怕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例外。我认为:如果能找到适当的时间跟孩子好好沟通,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那么这种努力一定有收益。作为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次都是第一。我不求孩子办大事,但求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可以不在乎结果,但必须重视过程。孩子考砸的时候,帮她分析原因,找差距,在以后的考试作业中不犯类似错误,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2篇: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爱是人类的无性,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同时也向别人付出自己的爱。在所有的爱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的,也是最为牢固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令孩子感到‘快乐,感到安全,同时也培养、引导着孩子爱别人的天性。一个沐浴着父母真诚的爱的孩子,一个热爱父母,也对别人抱有爱心的孩子,永远不会悲观;不会觉得孤独,不会寂寞、傍徨,他们将会适应社会、适应人际间的交往,他们能造就和谐快乐的气氛,给家庭带来幸福。

  所谓父母对孩子的真爱,必须符合以下的原则:

  首先,不论在任何时间都要始终不渝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健康、情绪、精神。不论你是得意还是失意,是踌躇满志还是焦头烂额,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得坚持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心他。支持他,你是他坚实的后盾,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你都不会改变对他的爱,更不会遗弃他。

  其次,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行为。认真及时地发现、解答孩子的困惑与疑难,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参与分享他们的快乐。对于欢快中的孩子,父母尽量避免干预,对于伤心的孩子,您绝不可掉以轻心,即使他一时不愿倾诉,等他平静下来,仍要与他交谈。伤心的孩子最渴望爱。

  再次,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爱。对孩子的教育固然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但应该批评的地方必须批评,只要你说明批评的理由,把握好批评的尺寸与份量,孩子是会接受的。不顾原则无条件的爱不是真爱只是“溺爱”,过分的关心,过分的保护都属此类。

第3篇: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1培养兴趣

  ““小孩子在小的时候,学习深奥的知识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开拓小孩的智力,培养她们的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这些都是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的。我们要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着手,这个时间不能急,要一步步的慢慢来。””

  2培养好的习惯

  “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都很重要。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对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3沟通

  小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打骂,要试着和他们沟通,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交流的时候要放低心态,要把自己想象成小孩,这样和他交流的时候,你们之间就没有代沟,沟通起来就很好,你说的话他也很容易理解,能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下次就不会犯错了。

  4多加鼓励

  这个时候的小孩子,有的已经上学了,那么这时无论他写得字好不好,或者是成绩怎样,那么你都不要责怪他们,要鼓励他们争取下次写得更好。大人的鼓励对小孩就是一种动力,你一味的责怪会使他们丧失信心的。

  5给他们自由

  小孩子贪玩是难免的,不要一味的克制他们,不让他们玩,这是不好的。玩是天性使然,不要压抑,要教会他们安排好时间,比如可以告诉他们,你们做完作业再玩啊,这样他们就会很高兴的,因为做完就有的玩了。做起作业也卖力很多。

  6言传身教

  家长的言传身教也是很重要的。小孩子还没有判断力,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有影响,家长平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把他们往好的方面引导。

第4篇: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1必须有耐心,情绪稳定

  学习方法的问题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2家长和孩子进行诚恳的沟通

  交谈时,家长应该表示理解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挫折是难免的。还可以谈自己过去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

  并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在学习上是否尽了全力?孩子是否认为自己无法搞好学习?孩子需要什么帮助吗?

  3应该孩子的同学、朋友了解问题所在

  了解这些:学生上课是否用心?平时喜欢与哪些人在一起玩?有没有受到什么消极影响?学生的特长是什么?兴趣是什么?

  4要有正确的奖惩的标准

  当孩子考试失败时,大加指责埋怨,严加管教,往往使学生恐惧考试,回避学习,不愿再做出努力。

  有的老师、家长许诺孩子,如果考试得了多少分或得了第几名 就给什么奖励,如果考不好就给什么惩罚。这容易让孩子过于追求表面的分数,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好好学习的时候给孩子以表扬。

  5要有正确的分数观

  家长对考试分数的种种不合理态度,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因此,家长要认清考试分数的位子。考试分数固然很重要,但它毕竟是表面的东西,它只是衡量学习成绩的标准之一而不是全部。

第5篇: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

  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

  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

  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

  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

  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

  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第四、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

  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

  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

  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

  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

  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

  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说以上五个方面更多是从孩子的幼年教育出发,那么以下五个方面则更多关注家长们对长大孩子的教育。

  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间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学校分担了很大一部分。

  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没有达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第七、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

  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学以后呢?

  “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

  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

  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

  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超级空白

  这个话题应该和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那样会更加精彩,也会更加显示出中国对于道德问题的无奈。

  试想,如果道德都被挂在嘴边上说事,我们所拥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经沦陷?

  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表现。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

  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

  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因为我的试卷被打了95分,仅此而已。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这与溺爱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

  如果说孩子从小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因家庭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话,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独自在外地念书时,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就开始了。

  孩子子从小所接受的金钱等物质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是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二是帮父母买东西找回的零钱;

  三是家长每天给的饭钱和坐车费用;

  四是亲戚朋友给的奖励,特别是过年时的压岁钱;

  五是节假期间打的小零工。

  大体上的这些来源,却根本无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质支持相提并论。

  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第十、性教育方面,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中国教育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性教育方案。要是归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来,似乎有失偏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从很小的时候,很多孩子就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但很多母亲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捡的!或者还会有很多种答案,但总结起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变着法地回避性教育问题。而学校教育就弥补这一点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第6篇: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1)适度惩罚:既可以是严肃批评,也可以让他回自己房间去闭门思过,也可以禁止他玩某个玩具游戏。非不得已时也可打骂一下,但不能太狠。目的是要他知道你是认真的。

  (2)态度坚决:规定要做的事不许讨价还价。不要威胁或警告太多,更不要威胁不实在或难以理解无法做到的警告,一定要言出必行,孩子才能从中学习和守信。

  (3)与孩子共同制订行为规范计划:一经订立,就坚决贯彻。执行好时要及时给予勉励,没有很好执行的要批评,甚至惩罚。

  (4)要尽量避免使用“坏孩子”这个名词:你只是要让他知道你不同意他的行为,并说明原因,而不是你不喜欢他。

  (5)孩子有进步时要予以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的,如他喜欢的玩具、乐器、故事书,也可以是精神的。但奖品一定要在目的达成后才赠予,以示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