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6篇(六国论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2-10-06 08:21:00 试题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6篇(六国论试题及答案),以供借鉴。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6篇(六国论试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1

《六国论》阅读题附答案

  阅读下面《六国论》中文段,完成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消灭

  2.对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的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与

③李牧连却之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3.下列各项中的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参考答案:

  1.B

  2.A

  3.A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2

  1.C(数:运数,指命运)

  2.D(D而:连词,表转折,但是A以:介词,因为/介词,把B与:动词,结交,亲附/介词,和,与C为:被/动词,写。D的第一句有点难度,要联系上文,但通过排除其它几项,也可以找到答案。)

  3.D(D尺寸:古今义均指客观的长度单位,形容距离短或数量少。A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或它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B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C故事:古义:旧事,成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4.B(杀了良将李牧的是赵国)

  5.(1)(他们的)子孙看待国土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如同丢弃小草一般。(1小句1分)

(2)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以侍奉秦国的诚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重点字词:封:封赏,事:侍奉,礼:礼遇。)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3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厥先祖父 厥:其,泛指列国的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C.胜负之数 数:次数

  D.始速祸焉 速:招致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赂者以赂者丧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故为之文以志

  D.而秦兵又至矣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3分)

  A.其实亦百倍 B.可谓智力孤危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以有尺寸之地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第四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子孙视之不 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分)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分)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4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3.(2分)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用课文原句回答)

  24.(2分)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

  不同之处在于。

  25.(3分)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亲魏以摈奉”。

  B.李桢“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李桢认为“视秦无异也”,是因为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

  26.(3分)李桢文中的观点有其显著的局限性,请指出并简要地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性。

  参考答案:

  23.(2分)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24.(2分)六国皆欲为秦所为 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

  25.(3分))A(其原因是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贫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贩约,以自相屠灭”。

  26.(3分)李桢观点中显著的局限性是认为“秦统一六国得天助”,这是一种天命论思想。这种思想宣扬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是不能靠自己来改变的。其危害性在于愚弄、奴役老百姓。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5

  六国论(节选)

[清]李祯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刘:杀戮。

  1.文章第二段中说六国“皆欲为秦所为”,具体指的是 。(2分)

  2.对“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那些后世讨厌秦国的人,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

  B.后世的人憎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秦国的残暴和邪恶吗?

  C.那些后世的人讨厌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力吗?

  D.后世的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政吗?

  3.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苏洵的观点 ;

  苏辙的观点 ;

  作者的观点 ;

  4.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开头用苏洵、苏辙的观点作为铺垫,借此引出自己的议论。

  B.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本文在观点上与“宋二苏氏”的观点针锋相对,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D.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说理为主,用例则以概括性的事例为主,较为简洁。

  5.作者在阐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用了一个“帝”字;在结尾阐述六国自存之道时,用了一个“王”字。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个字内涵上的区别。(3分)

  参考答案:

  1.吞并六国,一统天下。(2分)

  2.D(2分)

  3.苏洵的观点: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苏辙的观点:齐楚燕赵四国没有帮助韩魏抗击秦国。作者的观点: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3分)

  4.C(2分)

  5.“帝”的内涵是指秦国用武力统一天下,用暴政治理天下;“王”的意思用仁政来治理国家,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统一,但四海臣服,万民归心。作者认为,“帝”是不能长久的,而只有“王”才是赢得天下的正道。(3分)

《六国论》读后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灭秦者,秦也,非汉也,是因其先以自灭,终将被他国所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没有内因,也不会有外在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可见内因是多么的重要,道德经上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由此观之,大到于国,小到于个人,皆先以修根而后固其身,

  我们都知道,秦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是陈胜,吴广起义反秦在前,最后刘邦灭秦在后,创了大汉王朝。然而杜牧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把六国灭掉的不是秦,而是六国它们自己。打败秦国的也不是农民起义,而是秦自己!

  我认为自古历朝历代,都是内在政治混乱不堪所创造出的条件在先,而导致不是自乱自灭就是被他国所亡,想想,那个王朝的盛世,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周围的国家都怕,都不会欺负它。就是被欺负,也是欺负者自作自受。而最后,都是个个朝代先自己衰败下来,弱小得不堪一击,所以才被灭的。这难道不是自己的问题吗?如果它本来就是强大的,会被灭吗?

  大到一个国家兴亡,小到我们个人的成败得失,我们人人都会有失败,失败的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无论别人怎么样,都是自己让自己失败的。你没有对方好,这就代表你有缺陷。别人可以安慰你,但你自己绝对不能安慰自己,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失败,越说别的人不对,其实自己就越是不对,而且会越来越不对,所以打败自己的,不是对手,而就是自己。。老子说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自古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生自灭,阴极反阳,阳极反阴,天之道也!虽然没有永久的朝代,但可以借鉴历代圣贤的教诲,延长和平的寿命!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6

  六国论节选古诗阅读答案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则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2分)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用课文原句回答)

  2.(2分)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

  不同之处在于。

  3.(3分)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亲魏以摈奉”。

  B.李桢“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李桢认为“视秦无异也”,是因为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

  4.(3分)李桢文中的观点有其显著的局限性,请指出并简要地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性。

  参考答案:

  1.(2分)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2.(2分)六国皆欲为秦所为 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

  3.(3分))A(其原因是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贫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贩约,以自相屠灭”。

  4.(3分)李桢观点中显著的局限性是认为“秦统一六国得天助”,这是一种天命论思想。这种思想宣扬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是不能靠自己来改变的。其危害性在于愚弄、奴役老百姓。

  高中语文记叙文答题方法

  一、标题:标题的作用、含义

(1)是全文的线索;

(2)题目点明中心;

(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等;

(5)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6)点明主要事件;

(7)题目有双关义;

(8)与结尾相互照应等。标题含义往往包含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二、主题:概括主题、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赏析句子答题技巧: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感情)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7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