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件范文3篇 四年级语文课件

时间:2022-11-13 15:50:00 课件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件范文3篇 四年级语文课件,供大家参阅。

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件范文3篇 四年级语文课件

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件范文1

  教学目标:

  1.握本课8个一类生字,认识8个二类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解课文内容,感悟词语在段落中的作用。学习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的表达方法。

  3.会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以及对革命后代的深切关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2.制作课件、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3课时

  基础知识:

  多音字:

  降jiàng(降落)xiáng(投降)

  重chóng(重复)zhòng(重要)

  恶ě(恶心)è(凶恶)wù(厌恶)

  背bēi(背带)bèi(背心)

  似sì(相似)shì(似的)

  蒙mēng(蒙骗)méng(启蒙)měng(蒙古)

  挣zhēng(挣扎)zhèng(挣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读题,置疑,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3.课文围绕“一个降落伞包”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本课一类生字。汇报。

  四、再读课文,认识二类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有关语句体会周总理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周总理在飞机遇险时,不顾个人安危,把自己的伞包让给了叶挺的女儿小扬眉的感人事迹。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品读课文,体会周总理的高尚品质。

  2.介绍周总理和时代背景。

  二、读文:

(一)遇险前: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1.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看出周总理是怎样的人?

  3.课文是怎样描写小扬眉的?为什么要写小扬眉?她为什么那么高兴。

  读第二自然段时,要体会小扬眉的高兴心情,读出愉快的感受。

  4.简单介绍叶挺将军。

(二)遇险时:在小组内自由读,研究问题。

  1.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飞机遇险时,情况十分严重?

  强烈的冷气团包上了厚厚的冰甲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落匆匆掠过

  2.为什么写这部分?

  为下文周总理让伞包埋下伏笔。

  3.你在读中体会到了周总理的什么高尚品质?请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回答。(临危不惧舍己救人)

“从摇摆不定的过道”“几步跨到”“迅速解下”“敏捷地替小扬眉背上”----说明他动作迅速,没有丝毫的犹豫,这时的伞包就是生的希望,此时此刻,周总理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这是何等的伟大与崇高的精神啊!

  4.细细品味周总理鼓励小扬眉的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看出周总理对革命后代的深切关怀

  5.指导朗读周总理的话。

(三)脱险后:

  1.指名读,课文是怎样写脱险的?这段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2.从“欢腾”一词你能看出什么?

  3.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试着总结全文:本文主要写的是周总理在飞机遇到危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把自己的伞包让给了小扬眉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周总理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以及对革命后代深切关怀。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通过听写,巩固生字。

  二、读一读,写一写。

  惹人喜爱坚贞不屈千山兀立波涛汹涌不知所措斧劈刀削搏击长空沉甸甸冻僵坠落

  三、读一读,比较下列各组词语有什么不同。

  一股一股股一股一股

  一层一层层一层一层

  一件一件件一件一件

  一座一座座一座一座

  作业设计:1.写生字;2.写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一个降落伞包

  遇险前遇险时脱险后

  周总理不顾气候恶劣,临危不惧,让出

  急忙乘坐飞机前往伞包,鼓励小扬眉一片

  小扬眉格外高兴急得大哭欢腾

  不知所措

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件范文2

  教学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特点。

★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特点。

★理解甘罗的巧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陶行知的《小孩儿不小歌》吗?我们一起背诵一遍。

  2.背得真好,虽然我们的年龄尚小,但是我们的聪明才智不容每一个成年人忽视。就拿我国古代来说吧,就曾涌现出许多聪明的孩子。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吗?

  3.教师补充;四岁让梨的孔融,五岁属文的方仲永,六岁咏《鹅》的骆宾王,七岁称象的曹冲,八岁砸缸的司马光。--------

  4.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聪明的小男孩甘罗。(板书课题:甘罗)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就想考考你们。

  1.请几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黑板出示习题:读准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宰相唉声叹气教唆代替宫殿施礼捣乱

  3.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围绕上面几个人物发生了什么事?

(2)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事情的起因,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事情的经过?

  学生汇报交流。

  4.预习中,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教师板书问题)

  三.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的成语来。

(2)学生找出“唉声叹气”并用自己的话说明意思,再用这个词造个句子。

(3)指导学生用关切的语气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爷爷,到底为什么事发愁呢?

(4)从文中哪个自然段可以知道,画一画。请学生汇报。

(5)你能体会爷爷此时的心情吗?教师适当指导,让学生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评价。

  教师板书:公鸡下蛋

(6)得知爷爷唉声叹气的原因,甘罗什么表现,他说了什么?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出什么呢?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部分

  过渡:甘罗真的有办法帮助爷爷和大臣们吗?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

(1)请同学读第五自然段,找出一个成语“不慌不忙”体会出什么?(胸有成竹)

  甘罗对于什么胸有成竹呢?请一名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2)看到甘罗,秦王为什么不高兴?学生汇报交流。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不高兴的秦王会做出什么事情来呢?学生汇报交流。

  秦王并没有杀甘罗,这在甘罗的预料之中。

  联系实际:如果班级里有同学缺席,老师发现会问什么呢?学生回答。

  爷爷没来上朝,秦王也问了相同的问题,这也在甘罗的预料之中。

  甘罗是如何回答秦王的话的?齐读课文。

(3)甘罗说爷爷没来上朝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男人生孩子

  听到这个原因,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

  秦王听了以后是什么反应,学生汇报。

  和同学们的反应一样,秦王笑话甘罗,认为男人生孩子是胡言乱语,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更在甘罗的预料之中。

(4)秦王难为群臣用的是“公鸡下蛋”这种手段,甘罗用的是同样的手段“男人生孩子”对付秦王,这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事情的发展,都在按照甘罗的计划进行着,所以甘罗胸有成竹。甘罗最后是怎样说的?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5)提问:这是个什么句子?能否换一个肯定的说法?学生汇报。

  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呢?学生讨论汇报。

  过渡:故事发展到这,结果会是什么呢?相信每个人都翘首期盼,那就让我们给这个故事续编个结尾吧!

  请四名同学为一个小组讨论,然后选出一个代表汇报。

(6)代表讲故事。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生活中难免有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像甘罗一样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就一定能够战胜它。

  板书设计:

  幽默

  甘罗聪明

  勇敢

  公鸡下蛋男人生孩子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件范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具有化解矛盾、调节气氛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4.注重积累,能复述这个幽默故事,续编故事。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等。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学习的生字较多,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自主识字,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识字规律。

(1)本课所要认识的生字可在整体感知课文后,通过摘苹果、定位认读等游戏来学习。

(2)要求会写的字可以集中来识记。这些生字大多是合体字,且多数是形声字,

  都可用部件组合的方法来记。比如:“厢”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外边是“厂”部,里边是“相”,合起来就是“厢”;“厢”还是形声字,外表形,里表声。

(3)写字指导。重点指导“旅”“夷”“匆”“抹”。写“旅”时,要注意右边

  部分的第三笔是“撇”,不是“横”。“抹”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小右大,还要注意右边的“末”,上横长、下横短。“夷”字可联系“阿姨”的“姨”记忆,不要把第一笔“横”丢掉。“匆”字和“勿”字要注意区分,区别只在一个“点”。

  2.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虽然不长,却有比较明显的情感变化,在阅读时要给足时间,注意感悟、体会。

(1)在初读文章时,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在通读文章时,将句子读得通顺、流利。在品读文章时,要读出游客的情感变化。

(2)朗读时要重点读好导游说的话,要读得轻松自然,语调活泼。

(3)可采用多种方法读,如自由读、分角色读、小组比赛读等,读后可让学生质疑讨论。为什么这个地方这样读?深入体味字里行间的意义,课文才能读出味、读出意、读出情。

  3.阅读教学

  在教学本则幽默时,教师要善于质疑提问,从而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幽默的作用。例如:美国旅游团在途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导游是如何解决的?游客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上述问题连缀阅读教学,学生会充分地感悟理解故事并进一步领悟幽默的魅力。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这道习题的目的在于积累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把这些词语读清楚,或自读,或领读,或齐读,或同桌练读等。

(2)“写一写”。这一练习包含的六个词语,大都含有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所以,是对生字的一次复习巩固。教学时,先读一读,然后动笔书写,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词语练习说话。

(3)“读一读,说一说”。这道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幽默感。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情境大胆想象,并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只要表达合乎情理就给予肯定。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本课生字较多,在学习本课前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认读生字,熟读课文,课后要留相关的作业复习巩固,注意将课内外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2.“读一读,说一说”这个练习,对于有些孩子来说难度不小。教师在教学时要多注意引导这样的孩子,教给方法,可以让表达较流利的孩子做示范,同时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对于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让他们尽情地表述,愿意写的还可以落实到书面上展示给大家看。

  相关资料

  1.词语注释

  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平铺在地上,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开黄色小花,果皮有尖刺。种子可入药,有滋补作用。

  泄气:泄劲。

  和颜悦色:形容和蔼的脸色。

  2.幽默的作用

  幽默在沟通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首先,幽默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而这又是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和充分发挥潜力的必要条件。适当地制造幽默,可以活跃气氛,使沟通的效果更趋完美。好的幽默可以调节气氛,还可以驱除沟通中的疲劳感。同时,它还可以让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据说,位于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的5700万人口中就有1900万人在75岁以上,平均3万人中就有一个百岁老寿星。这里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胸坦荡、乐观开朗、幽默善谈。他们很爱辩论,虽然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却极少真的互伤感情,因为他们总以十分幽默的语言来缓解刺激、调节气氛。长期的观察证明,意大利人长寿的原因之一,是生活中充满了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