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17篇(土地改革教学目标)

时间:2022-10-15 07:22:00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17篇(土地改革教学目标),供大家参考。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17篇(土地改革教学目标)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资料: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使用课件,指导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经过和农民情绪,透过讨论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提问】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改的必要性、土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改的历史意义。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解放后土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背景及土改开展的情况和意义

  难点:关于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必要性的分析;关于土地改革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新中国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课前预习题

(1)解放前,我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和,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

(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规定废除 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改革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4)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5)土地改革的完成,使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 准备了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你认为此后新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巩固政权)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有上节课学到的什么事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国内建设创设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3、承上启下:几乎在抗美援朝进行的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

  二、讲授新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①这是一种什么土地制度? ②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危害,会产生什么影响?

(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富农人少地多,农民人多地少,这就束缚了农村生产力,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2)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一段话:“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这段话反映了广大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3)指导学生综合归纳土地改革进行的必要性: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进行土地改革;②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尚未进行土地改革,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争取其对新政权的拥护以巩固人民政权,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土地改革的开展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3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结合文献内容,说明此次改革主要是改什么?改的目的是什么?(改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补充: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有何异同?(提示:从土地占有者、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产品分配等方面考虑)

(3)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分批进行,区别对待;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性色彩,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总结:正是这种区别性的措施,使土地改革实现了四个心:贫雇农得地开心, 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此次土地改革的效果如何?取得了什么成果?(到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全国 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生产及生活资料,每年免交地租350亿公斤粮食。)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同学们,在学习了土地改革的内容后,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土地改革的意义。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其是从哪些方面来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的?为了更好总结,现在把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呈现给大家。

  资料1: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4枚,由孙传哲设计,上海大业印刷公司雕刻,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印制,1955年1月10日再版。生动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按照规定,农村划分出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几个阶级和阶层。没收来的土地和财产,被重新分配。无论是地主,还是雇农,每个人都得到一份土地。当然,最高兴的要数那些从前一无所有的贫雇农,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证当作了宝贝,一直珍藏到今天。

  资料2: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资料3: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资料4: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同学们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土地改革的意义:即

  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开展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这是近代历史开始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土地改革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下节课我们就将一起去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情况。

  板书设计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①、②)

  2、土地改革的开展(时间、指导文件、具体方法、特点、效果)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②、③)

  随堂训练

  一、选择题

  1、 建国后,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的法律文件是 (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宪法》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

  请回答: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喜儿在1952年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篇三: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与要求: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3

  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改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的,土地改革是为了解除地主经济及宗法制度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问题,解除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障碍问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中国的土地改革,由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目的就不再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其第一个目的,也是直接目的,是要解决农村中因土地占有过分悬殊而造成的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问题;土地改革的第二个目的,是要获得广大农民对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支持,以解决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即解决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领导权问题,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领导谁的问题。解决战胜资产阶级,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另外,刘少奇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作《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时指出:“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救济穷苦农民,而是为了要使农村生产力从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下获得解放,以便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在这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毛泽东也指出“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村人民获得翻身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高兴”,并表示庆贺。同年6月30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第一章“总则”中更明确指出: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籍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4

  激情引入法

  师:同学们还记得《悯农》这首诗吗?

  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

  师:这首诗描述了什么?

  生1:这首诗描述了旧社会,封建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的悲惨景象。

  生2:反映了旧中国广大农民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无保障。

  师: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引入新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历史概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资源:课本相关插图、资料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创设情景 破题导入

  1.组织学生阅读12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

  二、自主先学 知识梳理

  见《自主学习指导课程》,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

  三、教材挖掘 合作探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6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合作意识.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7

  中国土地改革何处去

  我国农村在20多年前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大大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对扭转我国粮食供应严重紧张的局面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继续前进,这个体制的弊端也开始逐渐表露出来。

  其一,家庭承包制的实行导致农田耕地急剧减少,国家和农民都经受着失地之痛。由于公权力机关往往不珍惜土地,在公共事务中过度使用土地;而资本更是大力圈占土地;同时,农民用盖房子、扩大宅基地等意图保住对土地的占有权。这样一来,中国本来就不多的土地在各种形式的占用中日益减少。

  其二,家庭承包制也不能激励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行长期投入。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不准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合同,但“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现象仍很普遍。

  其三,家庭承包制不仅制约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制约着农业经济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农民不能用自己的土地财产权换取进入城市的生存手段。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的规模经营往往要靠强制,导致依靠农民间的土地财产权转让来形成土地规模经营的交易成本很高。

  够了!单这几条理由,也足以让我们必须考虑改革农村土地制。

  面对这样的困境,“让农民退回到人民公社时代”的主张也就堂而皇之地摆到了桌面上。笔者丝毫不担心决策者会采纳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只不过是某些人制造噱头、玩弄标新立异的学术游戏而已。

  也有人似乎理由很充分地来维护家庭承包制,因为“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保障手段,是万万动不得”。

  笔者不敢赞成这种貌似同情农民,实则束缚农民的`主张。如果一个国家要靠平均主义分配土地的方法来保障农民利益的话,那意味着这个国家将永无现代化到来之日:人均两亩地的保障,我们不用细算账也该知道它的意义有多大。

  土地改革的积极想法是给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含有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出售权和抵押权等一系列权利。

  然而,“两亩地保障”的坚持者总在说,这样的积极改革会导致一些农民丧失土地、流离失所、生活悲惨。笔者以为这种担忧其实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首先,现行的制度并不能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如果给予农民充分的土地财产权,反倒可以使农民不容易丧失土地。第二,新的积极的改革办法固然会使一批又一批农民离开土地,但这种淘汰是“正淘汰”,留下的是能干的农民。而现行制度的淘汰是“逆淘汰”,留下的农民往往是不能干的农民。第三,中国目前正在进行最快的资本积累,如果政策得当,还会发生最快的城市化。那些在“正淘汰”中出局的农民会被吸纳在城市化进程中,即使没有能力就业的也会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第四,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哪个国家是靠“两亩地保障”来支撑现代化的。日本曾经在类似的担忧下设计过类似的“两亩地保障”政策,但很快发现工业扩张使得这种担忧大可不必。于是,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调整了政策,鼓励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第五,现代国家也能够控制土地的集约化过程和规模,使其适应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速度。

  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需要大智慧,而不是墨守成规。如果我们真正同情农民,就不要去束缚他们,而应该把他们推入到现代化主流当中去。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8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2.汉内朝与外朝 3.隋唐三省六部 4.宋削弱相权5.元中书省和枢密院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的郡国并行及刺史制度

  2.隋唐的州县

  3.宋朝的路州县

  4.元的行省制度

  三、汉至元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重点:内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

  难点: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比较琐碎,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教师在并结合教材中所引的文献资料给予必要的点拨,并依据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引用有关材料,扩展学生的思维,用思考题的形式,有机地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串联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良好的历史学习品质。

【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通过综合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汉承秦制,汉朝在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上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汉朝继续推行皇帝制度。引用教材“学思之窗”的材料,说明皇帝的权威得到加强,上传下达的命令得到有效畅通,汉初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内朝与外朝

  汉武帝之前的西汉皇帝基本上是以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制订国策,只求遵守刘邦、萧何定下的政策、法令、制度、皇帝垂拱深宫,由宰相主持日常政务。对宰相的要求不高,只要能照章办事就行。从汉武帝开始,这种局面无法继续下去了。因为经过七十年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国力强大,汉武帝又是一个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君主。在他的指挥下,内外政策发生剧变,清静无为转为积极有为,对主要辅佐宰相之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怎么变呢?是感到他们权力太大,加以削弱吗?是认为他们出谋划策太多,“权移主上”,而故意搁置不用吗?(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思的兴趣,以达到进一步获取知识的目的)

  然后教师做一解释:否!恰恰相反,是更迫切需要统治经验丰富的宰相多行使权力,多出谋划策,以助自己大展宏图。然而,当时的宰相制度却愈加不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

  中朝是汉武帝设置了一个新的机构,是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宫廷系统相对立。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这个系统被称之为外朝。在中朝出现之前,丞相就是政府的行政首脑,他参与国家方针大计的决策过程,但是等到中朝一出现,真正得到皇帝信任的和皇帝一起参与决策的是中朝的官员,而不再是以丞相为首的合法的政府系统的官员。原来的合法政府官员被排斥出决策圈之外,成为一个政务的执行机构,真正的宰相职权落入了中朝官手中。中朝官的官员的构成起初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被称之为“天子宾客”,即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严安、主父偃等这批人,后来,汉武帝把这个制度更完善化,吸收了一部分朝廷的大臣来参与。汉武帝动用了不同的手段,使得丞相的实权被剥夺。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了宰相的权限,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在这点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把大权实际有效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隋唐三省六部

  辅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及以下材料,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实行三省六部制的背景,并启发思考: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背景材料:

  材料一: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间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随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

  材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在唐代,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宰相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新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讲述分析: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三省分掌议政、决政、行政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利。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讲述三省六部的职能、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出其特点,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是相互牵制和互相监督的;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要注意引导学生与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权被一分为三,皇权大大加强。实质是加强皇权,有效地维护了统治。由于上面的讲述已为分析这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因此,教师在此只需稍加指点,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最后,教师概括为: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4.宋削弱相权

  三省六部制在宋朝演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宋朝建立的背景,重点强调在宋朝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皇权继续得到加强。

  5.元中书省和枢密院

  而宋之后的元朝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提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制度?(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总结分析)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的权力很大,引用一段材料“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表里。”(《元史·百官志》),让学生来概括元朝设立中书省的目的。作为山东、山西、河北则称为“腹里”,作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设立了枢密院为最高地军事机关;设立宣政院通领宗教事物和西藏地区,皇权继续加强。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的郡国并行及刺史制度

  提问:西汉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与秦不同的措施?教师指出秦朝时,设立郡县,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种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在各州均设置刺史,即监察官。

  教师首先可以利用晁错《削藩策》中的一段史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社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引入汉初实行什么制度导致这一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汉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指出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景帝到武帝实行削番。

  古代巡视制度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中央监察机构分区巡视地方之制,正式创立于汉武帝时。武帝继位后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同时严厉打击豪强。他清醒地看到豪强势力之所以难以铲除,根子就在一些地方官特别是郡的最高长官太守、诸侯国的相(权位与太守相当)和县令等各级主要官员庸懦无能,或贪盗枉法、勾结豪强、助纣为虐,有的还纵容属下、子弟胡作非为,总之是吏治不好。古人说圣君“治吏不治民”,汉武帝对此深有体悟,认为要搞好“吏治”就必须狠抓“治吏”——严管官吏,于是一面大规模选用严于执法者担任地方主要官员,一面创立中央监察机构分区巡视制度,即刺史巡视制度,用制度监督、管理地方主要官员。元封五年(公元前1)这一制度正式问世了。

  刺史巡视制度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央监察地方的能力,而且也在选用刺史过程中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治国之才。如扬州刺史黄霸,“明察内敏”,执法公平,被提拔为颍川郡太守,郡中大治,政绩考核为天下第一,后又被擢为丞相,封侯爵。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循吏”的主要代表人物,影响极大。到东汉时,刘秀把西汉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到汉成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又把刺史改称州牧,让其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这些州牧后来又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2.隋唐的州县

  对于隋唐的州县制度稍加解释,并指出唐又设立道,设监察使监察地方。最后指出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史权力的增大,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出现。唐朝虽然也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没有进一步采取彻底解决割据势力的措施,反而采取了“以方镇御方镇”的错误政策。这一政策不仅没有挫败割据者的野心,改变分裂割据的形势,反因战胜者分赃不均,重又挑起叛乱。唐无法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日益衰落,最终被藩镇所灭。

  3.宋朝的路州县

  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先作一交代:①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强化中央集权;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兵变”的形式当上皇帝的,在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为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也必须强化中央集权。然后设问:“假如你是赵匡胤,建立政权之后你会怎么办?”从而导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学习。

  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曾召见大臣赵普,向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唐末以来战争连年不断的原因;二是如何平息战事、使赵氏天下长久的办法。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解决的办法是“剥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所以,宋初首先剥夺节度史的兵权,派文臣做知州,设路、州、线三级,来强化中央集权,重点就是改变唐朝后期以来“君弱里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4.元的行省制度

  设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和影响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措施?(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总结分析)

  目的:为了吸取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管辖和统治辽阔的国家,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影响: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其它措施: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三、汉至元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学生自己概括的基础之上,教师可指导学生概括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必须服从中央;中央牢牢控制这地方官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地方官绝对依赖中央和君主。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指出这种制度对历史和现实产生了哪些影响?(不论有利与不利影响,只要有理就要肯定学生的意见,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

【课后研讨】

  监察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的御史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对封建统治的维护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你还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监察制度?试作一简要评价。

  思路:史实:如秦---御史大夫;汉---刺史制度;唐---观察使;宋---通判制度;明---厂卫特务机构;

  评价:在封建社会里实行的监察制度,在其前期(秦、唐、宋)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割据势力的出现,保证了政令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如明朝所实行的特务政治则损害了司法制度的正常执行,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

【本课小结】

  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9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理解改革的意义。

  2、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重难点

  1、本课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你听过《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这首歌吗?歌中唱道:“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烂衣裳,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内容?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你知道这一过程是怎样的吗?

  学完这一课,你就会明白这些问题了。

【学习探索】

  1.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佃户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恶霸地主黄世仁在除夕之夜借逼租为名,逼死杨白劳,抢走并奸污了喜儿。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请讨论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

  2.右课本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地契。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

(二)自学探究:

  1、 结合课文,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必须要进行土地改革?

  2、 思考:农民为什么踊跃地斗争地主和拥护《中华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 请反复阅读课本,思考并记忆土地改革的意义。

(三)互动提高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

  1、 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2、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3、 阅读第14页红字阅读材料,进一步思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1.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佃户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恶霸地主黄世仁在除夕之夜借逼租为名,逼死杨白劳,抢走并奸污了喜儿。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请讨论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

  2.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地契。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

(二)自学探究:

  1、 结合课文,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必须要进行土地改革?

  2、 思考:农民为什么踊跃地斗争地主和拥护《中华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 请反复阅读课本,思考并记忆土地改革的意义。

(三)互动提高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

  1、 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2、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3、 阅读第14页红字阅读材料,进一步思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后小结

  教师小结: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课后习题

  1、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a.1950年——《中国土地法》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1年——《中国土地改革法》 D.1949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3、云南省昆明近郊某农民分得田地三亩六分,这一史实应发生于

  a.土地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 C.人民解放战争 D.建国时期

  4、1952年,农民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而高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镇压了反革命 B.进行了土地改革

  c.加入了人民公社 D.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5、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农民所有 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 D.归国家所有

  6、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的时间及标志是

  a.1949年——南京解放 B.1949年——新中国成立

  c.1951年——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D.1952——土地改革的完成

  7、毛泽东的一部著作中说道,“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你认为在50年代的这场“暴风骤雨”是指

  a.镇压反革命运动 B.抗美援朝运动 C.合作化运动D.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改的必要性、土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改的历史意义。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解放后土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背景及土改开展的情况和意义

【教学难点】

  关于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必要性的分析

  关于土地改革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新中国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1: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你认为此后新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巩固政权)

  2、复习提问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有上节课学到的什么事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国内建设创设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3、承上启下:几乎在抗美援朝进行的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

(二)新课教学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分析讨论回答:解放前中国农村实行的是什么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所有制有什么特点?它对农村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富农人少地多,农民人多地少;它束缚了农村生产力,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2、指导学生阅读《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分析讨论:此信反映出广大新解放区农民有什么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3、指导学生综合归纳土地改革进行的必要性:为了使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争取其对新政权的拥护以巩固人民政权,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改革的开展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3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结合文献内容,说明此次改革主要是改什么为什么?改的目的是什么?(改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分批进行,区别对待;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性色彩,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总结:正是这种区别性的措施,使土地改革实现了四个心:贫雇农得地开心, 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三、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页《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插图,分析讨论: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教师说明:土改完成实现了改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农民土地所有制仍然是一种私有制。

  2 、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课本14页小字的数据分析讨论:土地改革的完成,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同时,农民也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这就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10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资源:课本相关插图、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破题导入

  1.组织学生阅读12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

  二、自主先学、知识梳理

  见《伴你学》P10“导学目标”和“知识梳理”,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

  三、教材挖掘、合作探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课中反思:

  土地改革的意义两点,第一点是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这一点,要通过回忆辛亥革命的成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分清两者的不同。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二点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让学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政府,积极参与其中。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四、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延伸:调查一下,如今中国的土地制度与50年代的土地制度有何区别?

  五、知识整合练习反馈

  1.知识整合(板书):

(一)《中华人民你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1950年颁布

(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2)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3)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练习反馈:

  见《伴你学》P11-12(注:待合格学生只做其中的选择、填空题)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11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二)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用心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带给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相关阅读】

  土地改革的目的和好处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迫切的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除此之外,土地改革还有哪些现实好处?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12

  教学内容 3 土地改革 课时 第 1 课时 教材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要巩固新生政权。人民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采取了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土地改革就是政治上采取的巩固措施之一。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本课上承并与教材上前两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可爱的人》贯穿起来,形成新中国巩固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就是这条主线上重要环节之一。它又引发了下一课《工业化的起步》。作为巩固新中国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农村城镇中学,学生大多为农村出身,与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联系,也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因此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感到必要和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及政权巩固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接触影视和文学作品,与长辈的交流初步了解了土地改革的有关情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及其内容,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课本图片、阅读教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讨论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理解,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相结合 课前

  准备 教师 图片 学生 预习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理念)

  设计调整

  本着教重启发、学重思维的感知教学原则,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本课我打算安排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堂延伸四个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要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前两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可爱的人》我们学习了哪些巩固政权的措施。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巩固政权的措施,这个历史事件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那就是——

【设计目的】联系现实,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再利用多媒体演示解放前旧中国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或说一说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直观对比探究能使学生明白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有:

(1)国家要发展: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农民要土地: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第二环节:设问体验法:如何解决以上状况呢?是不是光用嘴说说就行了?如果你是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怎么办?(教师引导:应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这一环节学生进入历史角色,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设计目的】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提倡“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多器官参与课堂,并体会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守法意识。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辅助资料归纳、概括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

  1、开始的标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根本任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步骤:全国分批进行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13

  本课围绕着一个主题──土地改革展开叙述。

  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所以我门在备课时引导学生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巩固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我们从历史入手,导入新课,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太平天国起义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这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的最大心愿。组织学生阅 “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

  老师指导学生看书,分析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时制作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表,以此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进而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效果较好

  在课堂上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让学生朗读。使学生对土地改革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中充分利用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数据等。先由学生讨论分析,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结论,“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得出以下结论:新中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同志党派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例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学生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因为这段历史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很难产生亲近感,因此我们在课后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14

  long before the land reform law was promulgated on 30 june 1950, the ccp had been experimenting with measures to return the land to the vast numbers of peasants. these experiments, which had taken place wherever the party had been able to maintain a stronghold, including the jiangxi soviet and yan'an, had known various radical aspects, but boiled down to the abolishment of landownership by the landlord clas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peasant landownership. a new element that was introduced in 1950 was the provisio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sulting from this would pave the way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 as a result, many peasant households held the deed for their piece of land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nationwide agicultural reforms took place from 1950 until the spring of 1953. in some places, the law was executed with more force than was called for, leading to the mistreatment of former landlords. in all, about one million of them were executed. although the poster above, published in 1952, boasts that land reform basically had been completed, this was only accomplished in 1953. in all, 700 million mu of land (1 mu is .0867 hectares) and various means of production were redistributed among 300 million peasants who had been landless before. only the areas inhabited by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had not been touched by the law yet.despite the centrality of land reform in the party's policies, publication data from 1949 indicate that less than two percent of the total poster production was devoted to typical rural topics, including methods to improve production. this suggests even more strongly the extent to which posters were intended to support other types of mobilizational techniques. it may also point to important shifts that emerged in the political agenda. shortly after the fields had been turned over to the tiller, preparations began to familiarize the peasantry with the next step in agricultural reform.before long, the land that had been handed out to the peasants was slowly returned to the state. in a process of collectivization that started in 1953, the farmers were first organized in so-called mutual help teams. these were gradually merged into lower agrarian cooperatives.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se lower forms of cooperatives would be merged into huge people's communes.

  as a result of the collectiv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certain amenities and services that had until then been reserved for city dwellers, now came within reach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the “electrific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was among these. judging by the poster below, the availability of these amenities was apparently used to entice the people to join such collectives.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15

  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 《土地改革》时,我 从土改原因的分析中让学生得出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原因、目的解决后,那么怎样进行土地改革呢?需要哪些政策作为依据呢?顺势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学生齐声朗读《土地法》的'重要规定。并对这一规定进行分析,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不同是掌握土地的人变了,由原来的地主变成农民,相同的是都属于土地私有制。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土地私有制必定最后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这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是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此,这种土地私有制是不能长久存在下去的,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伏笔。

《土地法》颁布后,全国展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对土地改革的进程,就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土地,进行适当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般来说,学生会认为地主应该被打倒,被杀头的。其实在土地改革中,只对罪恶极大的地主进行镇压,对一般的地主只没收他的土地,进行改造教育,当然要给他属于他自己生活的一份土地。同时还注意小字部分关于这次土地改革同以往土地改革的不同点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书本讲得较清楚,不用过多展开。

  这样的土地改革得到了农民的极大拥护,因此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享受到土地改革的成果。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这些成果就可以啦。

  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让学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政府,积极参与其中。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16

  土地改革优秀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难点。理论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所以在备课时引导学生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着手。

  我们从解放前与现代农民生活做对比进行导入,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今儿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指导学生对较为简单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利用独学这一方法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组内分析土地改革所带来的成果。利用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影片等加深对土地改革的理解。由学生得出结论,新中国成立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图的主任,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

  本课不足之处是没有知道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使学生感受到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多添加些生动的画面以供学生理解之用。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共17

  八年级历史教学第三课 《土地改革》,内容不多,只讲了两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分布;土地改革的意义;说到底这节课只讲了一个内容:那就是土地改革,书本上从土地改革的原因、政策、内容、结果和意义等五个方面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解放初的土地改革有一个初步的大致的了解。

  我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是引导学生如何理清土地改革的一系全环节。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地主凭借占有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教师要对农村各阶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进行解释。

  从原因中让学生得出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原因、目的解决后,那么怎样进行土地改革呢?需要哪些政策作为依据呢?顺势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学生齐声朗读《土地法》的重要规定。并对这一规定进行分析,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不同是掌握土地的人变了,由原来的地主变成农民,相同的是都属于土地私有制。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土地私有制必定最后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这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是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此,这种土地私有制是不能长久存在下去的,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伏笔。

《土地法》颁布后,全国展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对土地改革的进程,就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土地,进行适当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般来说,学生会认为地主应该被打倒,被杀头的。其实在土地改革中,只对罪恶极大的地主进行镇压,对一般的地主只没收他的土地,进行改造教育,当然要给他属于他自己生活的一份土地。同时还注意小字部分关于这次土地改革同以往土地改革的不同点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书本讲得较清楚,不用过多展开。

  这样的土地改革得到了农民的极大拥护,因此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享受到土地改革的成果。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这些成果就可以啦。

  土地改革的意义两点,第一点是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这一点,要通过回忆辛亥革命的成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分清两者的不同。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二点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让学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政府,积极参与其中。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