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3篇 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1 08:01:00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人教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3篇 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以供借鉴。

人教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3篇 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重点——体会朴实语言中包含的父子深情。

  难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课文中心的作用。

  教法——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口述重点段落,体会描写的好处。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

⑴给加点字注音,齐读。

⑵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含义。

  2、以小故事,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父亲与母亲不同的送别方式:一个用行动,一个用表情或语言。如父亲或许早早起床准备好行李,口理会说你走吧我就不送了,但在你走后父亲却会默默地站在某处目送,而母亲则会一边送一边流泪。

  3、听录音朗读,体会课文感情。

  4、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文中写了几次背影?着重写哪一次?

⑵以背影为线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⑶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课文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在车站父亲爬月台买桔子时的背影。

  难忘背影——点题。(1段)

  家境:祸不单行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2、3段)

  描写背影送别前:细心关照为写背影做铺垫(4、5段)

  买桔子:周到入微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6段)

  再现背影——思念。(7段)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分段朗读,加深理解。思考: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讨论: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6、朗读课文,准备复述“望父买桔”一段。

  第二课时

  1、读4、5段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⑴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叮嘱,甚是仔细。

⑵尽管有事,终于决定自己亲自去送。

⑶给我选定座位。

⑷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⑸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真是感人肺腑

  2、齐声朗读第六段说一说:这一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描写?

  讨论:

  动作——“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表现出父亲行动艰难。

  肖像——“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定格在作者脑海中的特定情况下的背影,这时的父亲虽然老境颓唐,心情忧郁,但他对儿子的真挚的爱丝毫不减。

  人物语言及心理——语言朴实无华却包含深情。心理描写,有父亲的也有我的。写了父亲的轻松,写了我的流泪。(加深对划线处的理解)

  3、朗读第7段分析层次及作用。

  4、总结:“背影”在结构上及表现中心上的作用。

  开篇电梯,结尾照应,四次写“背影”,组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感情逐层推进。开头总写对父亲的思念,中间由不理解父亲到被父爱深深感动,在情感推进到高潮时细致描写背影,结尾的背影描写是对父亲背影的升华,也是对中心的深化。

  5、练习:

⑴完成课后练习1;

⑵朗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

⑶仿写: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了你?此事的经过怎样?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

【后记】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第六段的描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2、成功的外貌描写、行动描写。

  3、心理描写及语言描写的辅助作用。通过以上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买桔”的全过程,体现了父亲深沉的爱,这是全文的“文眼”。让学生体会描写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学会在习作中运用具体的描写。

  本的难点部分是2~5段的记叙与“背影”的关系:渲染气氛,为集中描写背影作铺垫。在“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仍不辞辛劳,亲自送行,细心关照,体贴入微,使父亲崇高无私的爱这一主题更加丰富。渲染气氛,体现父亲的老境颓唐,同时体现儿子对父爱的理解。

人教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2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既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既要胸怀大志,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功。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2.能结合诵读加深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能结合文本内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判断力。

  教学重点: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学创意: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利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学生积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学生回顾之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结合这些寓言故事,同学们觉得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寓言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小到大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寓言故事。教师可以从回顾此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引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特点回顾。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太准确,老师不多讲解,为下面对寓言故事特点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诵读全篇,读准课文。

  1.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2. 采用指读、男女生分开读等方式读课文,师生交流从而进一步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两环节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读准字音,使学生爱上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三、疏通课文内容。

  1.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教师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适时讲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所提问题为:

  1)北山愚公多少岁?年且九十(讲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讲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参加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讲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遗男”“始”“龀”)

  4)对愚公移山有人反对吗?愚公是如何反驳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讲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虽”“穷匮”“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吗?操蛇之神闻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讲解“惧”“已”“感”“负”“朔”)

  3.学生质疑,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热情,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齐读课题《愚公移山》,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确:人物和事件

  2.围绕“愚”可以组词。愚公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愚蠢的老人。(板书:愚)

  3.老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他愚蠢的内容,并适时回顾重点字词的含义。

  明确: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讲解“方”)

  2)年迈:年且九十 (讲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讲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追问几个人帮助他?四个人)

  5)路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追问哪个字最能体现?讲解“易”、“始”)

  PPT出示:山高、年迈、器陋、援寡、路遥

  4.真是一个愚不可及的老人,文中还有一个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内容体现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确:概括能认清“自身的年迈和山高”(板书:智)

  5.智叟说这番话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嘲笑

  6.句子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智叟这种嘲笑的态度?

  明确:“笑”神态描写直接表现态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你太不聪明了,智叟开口就在嘲笑愚公;“其”用反问增强嘲笑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嘲笑的态度。

  7.同桌互相交流,学生读出嘲笑的态度,老师朗读指导,互评。

  8.智叟为什么会嘲笑愚公?明确:因为愚公自不量力

  9.小结:由此可见,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着眼眼前,认清现实(板书:认清自我 着眼眼前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围绕愚公“愚”、智叟“智”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抓住要点分析人物。老师要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字词和写作方法上咀嚼文字,并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进行朗读指导。)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作者称呼两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叟:年老的男人。从称呼上明显感到作者对愚公的态度更加的尊敬。为什么作者对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内容,勾画出体现愚公形象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学生小组交流

  明确: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不畏困难)。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敢于实践)

  3)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发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坚持不懈 敢于实践)

  5)年且九十 (造福大众)

  2.这样的愚公还愚蠢吗?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PPT出示】

  智:《说文解字》形声字,从知从日,知亦声。矢,即是箭。口即是口。“知”为“说的准”、“一语中的”。日即是太阳。表义为口中言语如箭出口而说太阳。

  太阳之阴阳者,见之则为阳,不见之则为阴。广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对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3.结合“智”的含义,你觉得愚公还愚蠢吗?学生明确: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内容,仿照例句写下你认为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交流。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因为他召集家人共同谋划,既发现移山的困难,又敢于面对困难。

  5.这时与智叟“着眼自我 认清现实”的智相比,愚公的智则是?

  明确:放眼未来 敢于实践(板书)

  6.小结:与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只能是?学生说出:小聪明 (板书)

【PPT出示】小聪明产生于头脑,大智慧来源于心灵;小聪明体现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内心;小聪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则淡泊宁静;小聪明多有才无德,大智慧则德才兼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深入,是本课的难度所在。通过对“智”中西内涵的讲解,让学生发现愚公其实是一位智者。让学生仿写例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在与智叟“智”的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大智慧”和“小聪明”的不同,从而加深对愚公人物的理解。)

  四、课外拓展、老师小结

  1.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你还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明确:

  商鞅是法家代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超前理念;

  刘彻变古创新,外儒内法的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秦始皇开创了中华文明历第一个封建集权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2.小结:他们用智慧成就了中华文明。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还能放眼未来”,希望同学们向愚公一样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又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使梦想照进现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介绍,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大智慧”,让学生对“大智慧”的理解从概念化到形象化。

人教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课文理解,美点寻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

  2、导语:

“我想有个家”,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轻声跟读。(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跟读)

  2、问题探究: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说到三代人时点击出现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作者讲述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出尊老爱幼时,点击“尊、爱”。并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并插问: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师小结:老人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心血,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应受到家人及全社会的尊重)

  学生说出中年人的责任时,(学生说不出时,师说出中年人的责任)边点边小结: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3、师小结:课文启示我们: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点击),家庭才其乐融融(点击),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也必须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4、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5、代表发言。(3名,内容要有尊老也要有爱幼)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激发: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感人。课文讲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茫。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美点寻踪。

  2、学法点拨(课件):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以上内容指名读)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3、学生看书,用笔在文中圈点,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4、美点寻踪小组赛(一)

(当学生说到一个对称句时,要求学生再找几个句子品读,特别是说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问:这句子美在哪里?(一对称;二表现儿子天真聪明。还防“也”字分析)

  四、学法实践

  理解《金黄的大斗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美点。

  1、速读《金黄的大斗笠》。

  2、谈谈对《金黄的大斗笠》内容的理解。

  3、美点寻踪小组赛(二)

  要求找出美点,并能说说为什么美?

  品析几个句子: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拟人)

  斗笠像个大蘑菇。

  4、小结,评价。

  五、师生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堂延伸

  以《家庭琐事》为题写篇文章,要求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