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获奖教学设计3篇(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29 08:51:00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北宋的政治获奖教学设计3篇(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教学设计),欢迎参阅。

北宋的政治获奖教学设计3篇(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教学设计)

北宋的政治获奖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建国之初,以宋太祖为代表的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北宋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有效地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措施也给北宋王朝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目标

  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的历史结果。

  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带来的影响。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通过学习北宋,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的国策。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唐朝灭亡后,天下四分五裂,中国历史再次进入分裂割据时代。从907—960年的短短几十年间,战乱不止,百姓民不聊生,史称“五代十国”时期。天下风云变幻,到底谁主沉浮呢?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讲授新课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1)学生讲故事:黄袍加身,陈桥兵变。 (2)北宋建立的概况。(时间、建立者、都城) (3)教师出示地图,明确宋朝的统一范围。

  让学生明确北宋不是统一全国的政权,只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教师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A、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权力,却无调度之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对外防守空虚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作用。

  B、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主要排文臣担任知州等。 C、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3.这个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的影响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重文轻武的国策

  1、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2、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3、重文轻武的后果

  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课堂延伸

  北宋实行 “重文轻武”的国策,有人认为这样的国策促使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给宋朝带来很多弊端,被后世称为“弱宋”。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三、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请结合图片讲讲你的收获吧。

  北宋高度集权的利弊:(1)积极的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2)消极影响: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效率低下;财权过分集中,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地方官吏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与搜刮;军权过于集中,实行守内虚外,边防力量削弱,军队力量增加,军队开支日益膨胀。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积重难返的严重局面,从而到中期出现统治危机。

  四、作业:

北宋的政治获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 的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赵匡胤图片、陈桥驿兵变视频、北宋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 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人本课。

  三、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 (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 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 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髙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将文人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学习此内容时,可结合P31《宋人科举考试图》介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 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许应试人仕。而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髙。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面成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艺术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的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燦的明珠。

  5.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这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从积极的一面来说的,也应该看到它的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大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 贫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北宋的政治获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记住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其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原因和结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通过运用动机与后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补充史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学习,认识到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让学生知道做任何事情,要辩证的、长远的看问题。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铁律。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 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3教学准备

  1.下载截取视频:纪录片《陈桥兵变》 片段。

  2.制作课件《北宋政权示意图》 《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4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解法;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5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百家姓》片段。只截取前四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教师提出问题"这段文字出自哪本书,为什么赵姓排在第一位?"如果学生回答出来,教师则继续新的

  1 内容,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则适当补充,这段文字出自《百家姓》,该书中赵姓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

  宋太祖,赵匡胤,宋朝的建立者,一件黄袍,人臣变为人君,一杯清酒,权臣告老还乡,他和他的子孙们,创建了一个雅致富裕的王朝。有人说,宋朝是一个可爱的王朝,知识分子得到空前尊崇,太祖誓碑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国家富庶,百姓安乐。可是在宋朝,为什么说好男不当兵,为什么宰相由坐到站,为什么史学家称其为弱宋?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王朝——宋朝。

  学习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课件或板书展示) 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陈桥兵变》 ,看完后阅读课本28页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视频和教材上的内容,大家归纳出陈桥兵变之后成立的政权的名称、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学生回答: 960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 南开封)建立宋朝。

  教师课件展示《北宋政权示意图》 ,让学生找一找北宋的疆域范围和北宋的都城,并适当补充北宋称呼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今天所学习的朝代是北宋。

  教师进一步讲解:“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通过兵变这种手段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么当上皇帝的赵匡胤是否能够稳定住自己的统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由此导入下一子目。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课件或板书展示) 1.历史背景

  通过继续观看《北宋政权示意图》 ,让学生思考当时北宋的统治区域与唐朝相比有哪些变化? 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当时北宋的情况并不乐观,与唐朝时期的大一统不同,北宋政权周边存在着多个大大小小的政权,所以北宋的形势并不安全。出示图片《宋朝形势图》

  教师提问:陈桥兵变有没有什么危害? 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进一步总结,危害就是武将专权,赵匡胤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 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解决的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在听取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宰相赵普的献策,进行汇总,从赵普的话中学生归纳出:加强中央集权。第一,集中军权;第二,集中行政权;第三,集中财政权。

  2.具体措施

  2 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快速阅读P29-30,找出下列答案。之后做出归纳:

(1)军事上,集中兵权。

  教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朝中大将的权力。(组织学生阅读相关史事"杯酒释兵权",进一步了解该事件的经过。) 教师: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具体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讨论该项措施的影响。

(2)政治上,在中央,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设副宰相若干人,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讨论其影响。

  在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具体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利;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教师分析: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措施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么我们想一想它们是否存在什么弊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进行补充和汇总: 军事措施的危害是造成了军队战斗力的削弱,尤其是地方抵抗外敌的力量薄弱。行政措施的危害是设置的大量新机构新增了很多官员,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各种机 构职权混乱,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财政措施的危害是财政收归中央,地方没有财力解决当地的各种问题,加大了人民的负担。

  三 、重文轻武的时代(课件或板书展示) 展示课件,教师提问:从唐朝“尚武轻文”到宋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重文轻武。

  教师继续提问:宋朝实施的重文轻武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 (1)重文教:中央和地方均重用文臣,科举制度日趋完备。 (2) 轻武事: 抑制武将 。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施重文轻武政策会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结合P32知识拓展) 有利影响:继续削弱武将权力,保证了宋朝的政权稳定;对于文人的重视,让北宋社会科学文化事业得到发展,诸如天文学、 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 造船技术等硕果

  3 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不利影响:由于对于武将的过度压制, 整个宋朝经常遭到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 最终成为导致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 。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王朝的崛起,这个王朝就是宋朝,北宋的中央集权措施让其快速地巩固了政权,而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让宋朝成为一个文化繁荣但是军事积弱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情况, 我们下节课继续进行学习。

  教学设计后记

  1.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历史的一些基本素养,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各种历史素养。

  2.本课新课导人,教师希望通过对于古代启蒙用书 《百家姓》 的使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蕴含的历史要素 。对于北宋的建立这一环节,教师希望通过对于视频和史料的分析,强化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3.中央集权的加强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以教师讲述分析为主,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希望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自己创作历史框架,这对于学生掌握历史脉络、熟悉历 史图表有一定的好处,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尽可能地制作不同形式的图表。

  4.本课对于一分为二看待历史事件的历史观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