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共3篇(《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3 00:42:12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共3篇(《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共3篇(《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共1

  过零丁洋

  导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你从中读到了什么?自由是作者的信仰或说是理想,诗人为了追求信仰和理想,宁愿牺牲一切——包括爱情和生命,可见信仰、理想之崇高,那么,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又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的呢? 我们来一起学习他的诗歌《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背景简介: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是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1、师:一起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

  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明确:“辛苦”、“寥落”。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预设: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古人的理想: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结: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从中来!

  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

2、师:颔联用哪个意象来进行抒情?

  明确:“柳絮”、“浮萍”。

  师: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

  预设:柳絮种子上面像棉絮样的一团团白色绒毛,在空中飘浮,随风飞散。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

  师:有一句诗说:“漂泊浮萍本无根”。文天祥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 预设:因为文天祥被俘之后,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方向

  小结: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岂不就像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师: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国破家亡的悲哀。

3、师:颈联中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

  明确:惶恐滩、零丁洋。

  师:诗人在惶恐滩和零丁洋都经历了什么?

  明确:兵败后从惶恐滩头撤退。被押解到零丁洋。

  师:“说惶恐”、“叹零丁”里面的“惶恐”和“零丁”也是指地名吗?那还指什么?

  预设:“说惶恐”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叹零丁”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小结: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

4、师: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但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尾联!(师生齐读尾联。)

  师: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预设:誓死报国的精神、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血性精神,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师: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明确: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生再次齐读尾联。)

  小结: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慷慨激昂的两句诗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共2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1、有关文天祥,你都知道什么?

2、拿出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二、学习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尝试读,小组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集体交流

(1)、齐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两句。

“寥落”是什么意思

  思考: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默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自由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齐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全诗的精华,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气节,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三、品读赏析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四、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五、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六、板书设计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过零丁洋》 颔联——国破家亡 坎坷辛酸 丹心垂史

  颈联——追忆过去 悲愤忧惧 映照千古

  尾联——感叹眼前 以死名志 激情慷慨 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诗人的这种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啊!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共3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河口学校 彭媛媛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知识,理解古诗意思,背诵这首诗。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3.全力以赴,激情投入,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将,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他的一首词《过零丁洋》一直为后世广为传颂,他的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后人。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重点介绍括号部分) 1.作者介绍

  文天祥,字( 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庐陵人,(南宋)(朝代)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 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2.背景介绍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三、自学指导

(一)

1.学生自读,标画不会的字音。

2.听录音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试着体会情感。 看哪个小组听的认真,读的准确。 3.朗读PK。

四、自学指导

(二)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句,如有疑问,可在小组内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最快、正确译讲本诗。) 自学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泛指战争。

  身世:个人的遭遇命运。

  丹心: 赤诚的心。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制作竹简时,用火烘烤青竹片,水分冒出如汗水,所以称竹简为汗青。特指史册。 2.理解诗意。

五、自学指导

(三)

(结合译讲的内容,赏析诗句,思考问题,如有困难,同桌间互相讨论。)

1.此诗首联和颔联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六、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采取不同方式朗读课文,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

八、巩固提升 1.《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手法暗示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零丁洋》中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零丁洋读后感

  洋流教学设计

  丁慧教学设计

  大洲大洋教学设计

  过河教学设计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