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16篇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时间:2022-06-07 08:27:18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16篇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欢迎参阅。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16篇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1

  数学说课的评价标准 摘要:说课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说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说课评价是说课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制定科学的数学说课评价标准,对指导和规范说课行为、深入研究教学改革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学;说课:评价标准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我国数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需要,“说课”作为一种比较实用的教学技能展示方式和研讨方式,被越来越多地采用,教师资格证的申请、各类学校招聘新教师、中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师范类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评比等都选用了说课的环节。为适应社会就业对人才的新要求,也为了提高我校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创新能力,我们贵州师范大学在每年举办的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中也把说课作为衡量参赛选手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说课活动日益成为一种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师范类高校的重视。

  一、说课的涵义

  说课最早由我国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初创的一种教研手段,该区教育委员会编写的《说课论》一书把说课内容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1]。说课在我国已经是一种教研方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说课已成为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法则的指导下,依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对教材充分理解和熟悉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对同行教师或学校领导口头表述自己对任教课题的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等方面的见解。(补充几个学者的观点)即我个人认为说课是讲清楚三个问题:讲什么、怎么讲和为什么这样讲,说课的目的是为了授课者更好的备课,使得备课更加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最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此处增加说课的定义) (这段从说课的兴起,不同的学者的各种含义,我个人认为是什么(是作者提出论点的关键))

  二、数学说课评价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数学教师作为重要知识的传播者,其教学技能、教学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等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数学说课评价标准不仅涵盖了数学教师应该怎样“教”,而且更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学”到什么方面的内容,这对于引导广大数学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说课评价标准的指引下,通过不断的推行说课制度,就能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较高教学业务水平的数学教学骨干,进而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制定一套合理、科学的数学说课评价标准,已成为数学教育和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此段可以先指出目前说课存在的弊病,如强调把情境创设作为重头戏而忽视新课内容的讲授,强调问题提出而忽视问题解决,几个同学在一起就是合作学习吗?等等)

  三、数学说课的评价内容

  数学说课评价根据评价课题和评价类型,会有不同,不同类型的说课,虽然目的和要求不同,但从说课本身的涵义和功能来看,数学说课评价的内容主要体现如下:

  1、评价说课者对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进而阐明:“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在加工,有创设的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由此看出,说课者对教材的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评价说课者对教材分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第一必须看说课者是否全面的把握和理解课程标准,就是要看说课者是否正确把握了课程标准对所授课内容进行的规范和指导,是否做到了目的明确和目标明确。第二必须看说课者是否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就是看他能否将教学内容放入整个课题、单元乃至教材中通盘考虑,且要求阐明所讲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或本册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以及对扩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等。第三必须看说课者是否完整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判断说课者是否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不仅要听他有没有讲清楚教材重点和难点,还要从其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来全盘考察,考察其说明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最后增加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2、评价说课者对授课内容的教法 评价说课者对授课内容的教法,就是看说课者对授课内容教法的选择。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哪些方法对当前的教学情境是最恰当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又是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法的选择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更是艺术问题。其艺术性表现在,要综合分析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的特点、学生方面的因素、教学资源及其呈现形式和特点等多种因素,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法,把多种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达到最佳组合。选择教学方法主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学生的身心特征、教师个人特长、教学媒体资源和学校的实际等。说教法时要讲明以下问题:为什么选择这种教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如何运用这种教法;运用这种教法的具体教学程序[2]。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充分体现实用性的特点。(讲授结合,关注学生的学)

  3、评价说课者设计的教学程序 在整个说课活动中,通过说教学程序,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教师是否准确地把握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理解了教材并贯彻落实三维目标。因而,对说课者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3]。应特别强调说教学程序不是宣读教案,更不应变为课堂教学的浓缩,应省略具体的细节而着重说清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一般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基本环节:教学引入阶段(复习旧知识、展示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学习新知识阶段;调控巩固知识阶段;总结归纳阶段。(你讲了预设,还要说明具体问题中的生成问题,重点考虑学生会出现的问题)

  4、评价说课者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设计(重点在学法指导)

  四、数学说课的评价标准

  要说好一节课或者一项教学任务并不容易,而要对说课做出恰当的评价则是一件难以把握的事情。这是因为,受不同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支配,必然产生不同的评价标准[4]。一场好的数学说课须具有以下特征:突出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理念;体现自身的教学能力;展现高超的教学境界;语气得体、精神饱满、充满激情的展示自身的演讲才华。为使数学说课活动能长期、规范的执行,本人多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数学说课活动,从中也收集了很多专家和一线数学教师对说课评价标准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学法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教师素养十个方面制定了一份比较简易评定的《数学说课评价标准》,如下表:

  表1 数学说课的评价标准(增加学法设计) 评价 项目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重

  说教材

  1、说课者对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的理解、分析是否正确

  2、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明确、具体、全面。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恰当,能否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1、教材分析准确、透彻,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正确,创造性地处理和利用教材,内容处理恰当,符合教学实际。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并能说出依据,说出各个环节落实什么教学目标,如何落实。

  3、说出重、难点及确定的依据,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

  5

  说教法学法

  1、是否适合该学科的教学要求、特点。

  2、是否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用教法

  3、教法是否符合学法。与学法相适应

  4、是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指导,所应达到的不同目标等

  1、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能面向全体,切合学生实际,主题突出,符合教学要求。

  2、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说出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措施和方法,说出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方法。

  4、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5、教学设计中有学法内容,学法与教法能相互配合。先用的学法理论依据清楚、明确。说明了在本节课中具体指导学生掌握那种学习方法,怎样指导。有明确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习惯的要求。

  5

  说教学程序

  1、授课内容是否科学、正确,是否注重了思想教育

  2、教学结构是否合理,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

  3、教法是否灵活多样,学法是否指导得当

  1、学思路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整体设计新颖、合理,有理论性;能真切落实设计意图。 5

  2、习难度安排适当、重点突出。重要教学环节的设计合理,说出了重要教学环节的安排和作用,重要环节间的联系、过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明显。讲课和练习安排合理。能说明各种练习对新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4、重学生,说明了教学评价、反馈的具体措施;注重反馈、矫正,是学生对教学目标有较高的达成度。

  5、前说课,说教学目标可能达成情况,教学效果预期。

  6、说课,说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学效果,学生负担,及教学成排的原因分析,反思有深度。

  5

  说课基本素养

  1、教师的普通话是否准确,语言是否规范、简练、生动和流畅。

  2、教师的教态是否仪表端庄,是否自然大方、感召力强。

  3、板书设计是否合理、简洁,粉笔字是否正确、美观。

  书写流畅,工整规范,没有错别字

  语言生动形象,条理清楚,表达准确

  3、教态自然,仪表端庄,精神饱满,富于感染力

  4、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说课内容

  5

  五、总结语(启示) 说课作为一种教研活动,其目的在于对教师进行全面了解,并进行综合评价;在于提高教研效果,共享教学经验;在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给合,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数学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说课的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为说课的理论研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说课理论更丰富,更具科学化、个人化和精品化。当然,说课评价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评价标准都需要与当前教育理念相匹配的不断改进的过程,本文中制定的《数学说课评价标准》只是侧重中小学“数学”说课评价的一种参考模式,有时在某些具体问题中需要具体分析。不当之处,希望各位教育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河南新乡市红旗区教育委员会.说课论[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蒋鹤生,计惠民.教师说课的意义及主要内容.[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2):60-61 [3]王晔.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地理说课评价标准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112-114 [4]周勇,赵先宇.说课、听课与评课.[ 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说课评价量规的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35-39 (贺老师您好:以上红色的字是我的观点,你认真在思考、补充、修改。同时请王宽明老师也给你看看。再综合一下意见才行) 杨坤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2

  课题:《指数函数》(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

  1 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

  3 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

  4 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计算机价格下降问题,第二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②将学生按奇数列、偶数列分组。

  学生活动:①分别写出计算机价格y与经过月份x的关系式和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②回忆指数的概念;③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板书指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①画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②交流、讨论③归纳出研究函数性质涉及的方面④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

  5 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用多媒体将指数函数的图象推广到一般情况,学生就会很自然的通过观察图象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同时对于底数的讨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①板书例1②板书例2第一问③介绍有关考古的拓展知识。

  学生活动:①学习解题的规范步骤②完成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③完成分组练习④扩展视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实现学生对指数函数知识的初步应用,完成学生学习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过程,力求通过例题的讲授、规范的板书养成学生良好地解题习惯,起到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巩固学生对指数函数性质的理解、实现会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数学问题,通过三个分组练习实现教师的再指导和学生的渐进式提高。指数函数与贷款利率的计算、化学中半衰期的计算和考古技术的现代运用有紧密的联系,本环节介绍的“化学中的14C在考古中的应用”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为下一步学习“计算分期付款的利率”等问题埋下伏笔。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教师活动:①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完成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②布置课后及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完成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课内小结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化学习目标,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网上调研并在下节课与

  6 同学交流我国在利用14C进行考古所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作业实现目标的巩固。

  5.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三个板块构成的板书,板面分配比例为2:1:1,第一大板块包含了两部分,一是指数函数的定义,二是课前准备的画有坐标系和表格的小黑板;第二板块书写了例1和例2的第一问;第三板块由学生完成例2的后两问、练习和课堂小结组成。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将教学评价将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例如情景导入的表达式评价、回忆指数知识的记忆评价、得出指数函数概念的归纳评价、作图时的准确性评价、解题时的规范性评价、小结时的表述性评价等。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等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完成知识互评、能力互评,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当然教师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得更全面的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和课堂效果的反思,并在后续的时间里修订课堂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以上是我对指数函数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7 课题:《指数函数(第一课时)》说课稿(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二、教法设计

  1.创设问题情景.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3.突出图象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

  三、学法指导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

  8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

  四、程序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5.板书设计

  五、教学评价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3

  一年级数学说课教案

  设计理念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接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1.课件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2.师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3.用奖“数字之星”的方法激励学生多发言、多动脑。

  二、活动

  (一):走迷宫游戏。

  1.复习对0~10各数的认识。

  (1)说数字:学生说出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的数字0~10,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2)用数字: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

  (3)找数字:启发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娃娃”,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并邀请“数字娃娃”一块儿做游戏。

  (4)排数字: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点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学生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排数字卡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出示小黑板)教师以一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

  1、

  2、

  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样走的吗?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白兔找家。

  让四个学生分别在四块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笔画不同路线,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线。

  4.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5.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如,“从1走到2有几种方法?”“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三、活动

  (四):起立游戏。

  1.报数:请两竖行学生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

  2.数数排第几:让每位同学通过数数和思考,对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戏:教师点到从前(后)数第几位学生,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间的方向,并注意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

  课后总结

  新课程,新教材,构建的是一个开放、充满生机的课堂体系,对此,在执教本课后,我有更深的体会。

  一、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乐。

  “

  一、二、三……”教室里传来异口同声的数数声。只见一位学生站在讲台前正朝着离他有一段距离的小筐里投球,讲台下面几十双眼睛都齐刷刷地望着他,眼神里透着几许焦急、几许惊喜,大家都随着投球学生的表现或喜或忧,有的恨不得亲自上台去一试身手。乍看去还真想不到这是数学课堂里的一幕情景呢!

  游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当中,通过数一数投进了几个球,比一比谁投进的球多、谁投进的球少,两人相差多少,算算没投进球的个数等环节,在彼此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中,很自然地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就这样,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汲取了数学养分,亲身经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再一次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学习,便于人人参与。

  在巩固10以内加减法这一环节中,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了一个“送信”游戏。那么多封“信”,要找到得数与自己信封上数字相同的“信”放进信封,就必须快速地算出每封“信”的得数,有趣的形式把学生们都吸引了过来,学生们比平时计算枯燥单调的口算题时的热情高涨得多,尤其是几个学生为了同一封“信”发生争执时,个个都像“小老师”一样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服对方,整个课堂顿时“热”了起来,真正达到了人人参与,个个乐于参与的目的。谁说数学课堂就该是“一人讲全班听”的严肃场景?如若将理性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们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又何愁学生不爱学、不动脑筋呢?让我们“蹲”下来,寓教于乐,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创设出种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情境,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4

  高一数学教案

  · 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 · 函数 · 映射

  ·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 四种命题 · 逻辑联结词

  ·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 交集、并集 · 子集、全集、补集 · 集合

  ·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 等比数列

  ·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 等差数列 · 数列

  · 函数的应用举例 · 对数函数 · 对数 · 指数函数 · 指数

  高二数学教案

  ·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 圆的方程 · 曲线和方程

  · 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 简单的线性规划

  (二) · 简单的线性规划

  (一) ·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 直线的方程

  ·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 不等式的解法举例 · 不等式的证明

  (三) · 不等式的证明

  (二) · 不等式的证明(一)

  ·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二) ·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一) · 不等式的性质

  (三) · 不等式的性质

  (二)

  2005/1/2 2005/10/8 2005/6/18 2005/10/5 2005/6/15 2005/1/25 2005/12/5 2005/9/24 2005/5/7 2005/2/7 2005/7/3 2005/2/12 2005/7/23 2005/10/1 2005/9/9 2005/11/7 2005/8/27 2005/4/9

  · 不等式的性质(一)

  ·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探究活动 ·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二) ·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一) · 不等式的性质2 · 不等式的性质1

  2005/8/21 2005/9/8 2005/7/19 2005/10/6 2005/6/15 2005/10/27

  高三数学教案

  · 组合 · 排列

  ·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基本原理 ·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 复数的向量表示 · 复数的有关概念 · 数的概念的发展

  2005/10/21 2005/6/4 2005/7/21 2005/7/17 2005/11/10 2005/3/27 2005/7/14 2005/12/26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5

  大班数学“二次分类”说课稿

  执教、设计人:何云慧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图形的二次分类”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不能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

  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二、目标确定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 ,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图形二次分类”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我就将问题抛出来,“如何将这么多混在一起的图形分出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从第

  一、第二环节的逐步加深,到最后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将重点慢慢消化吸收;接着,就是如何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验;那么,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包含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想办法分类;具体操作;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二次分类的基本特征:按某一特征分类后,接着按另一特征对已经分好的两类图形,再做一次分类。

  这里,我准备用积木演示,首先,我将红、黄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圆柱形、长方形的积木混在一起,接着请小朋友帮我分成两类(那么,

  颜色只有两种,而图形却有三种,小朋友就会按颜色先分为两组)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其中的一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会按图形来分类了)

  3、幼儿再次操作

  4、经验迁移: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 “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小朋友一般会先分男女,接着就会按高矮、衣服、头发等来进行第二层的分类)

  四、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各种积木

  五、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游戏法:通过“看谁举得快”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

  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先观察,再尝试找出最好的分类方法,引导能力弱的幼儿在逐个尝试后,得出二次分类的特征。

  六、教学流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不同点(颜色、形状、大小),然后鼓励幼儿自由的操作,逐步深入,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3、经验阐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儿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的快乐。然后在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小结,注重经验的巩固和归纳。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湖南大学南校区幼儿园大班组教研活动“如何说课、评课” 附: 大班数学活动:图形的二次分类

  执教、设计人:何云慧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活动过程:

  1、学习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 (1) 游戏:“看谁举得快”

  教师:请把x色的xx形举起来;或是请将大(小)的x形举起来。 幼儿听到信号后应迅速地根据这两个特征将图形举起来,看谁举得快。

  2、学习对图形作二次分类。 (1)出示红、蓝两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请幼儿上来将几何图形按颜色分为两类,然后再请两名幼儿上来将红、蓝图形按形状不同各分为三类(即红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蓝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学习对图形做二次分类。 (2)发放操作材料,幼儿操作。

  每人一套大、小两种规格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首先将大、小图形分开,然后将大的图形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为三类;再将小的图形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分为三类,要求有顺序地操作。

  (3)教师小结,幼儿再次操作,进行二次分类。

  3、经验迁移:

  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

  4、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6

  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数学说课评价标准

  说课要以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数学教学大纲》

  为基本依据,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观,重点对“教什

  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进行阐述,即对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

  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

  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活动与独立思考,如何搞

  好“双基”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何加强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以及理性精神的培养等等,进行阐释。

  说课评价标准包括以下几方面:

  1.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正确说明本堂课的核心概念、数学思想方法

  以及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明确教学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正确说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新内容之间的

  关系,明确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2.教学目标设计

  正确阐述通过教学,学生在“双基”、教学能力、理性精神等方面

  所能得到的发展,并说明其依据。

  3.课堂结构设计

  正确说明如何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如概念、原理、例题、练习,

  学习应用,研究性学习等),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选择恰当的课堂

  结构,安排教学活动顺序。

  4.教学媒体设计

  正确阐释如何依据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媒

  体。

  5.教学过程设计

  说明设计怎样的问题系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积极

  主动的数学思维;说明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提供适度的学习指导;说明如

  何安排变式训练和知识应用,巩固知识,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说明

  如何安排反思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概括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6.说明如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如何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馈

  与调节。

  7.说课时间:15~20分钟,不超过20分钟。

  数学说课稿样例

  各位老师,大家好!

  具体我说课的课题是,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1.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出版社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数学》第册第章第节第课时,属于(数与

  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

  节内容是学生学过的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的基础。它是整个中数学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知识之一。因

  此,在中,占据的地位。

  本节课中是重点,是难点,是关键,其理论依据是。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2.说目标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为特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设计思路。

  3.说教学方法

  教法性质与教学手段,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即,其理论依据是。

  学法指导:,其理论依据是。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4.说教学过程

  在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过程是。

  ……

  各位老师,以上我所说的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本节课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7

  四川省高中青年数学教师说课评比标准

  高中青年数学教师说课评比标准,以国家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各项要求为基本依据,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知识教学的正确性,技能训练的充实性,能力培养的充分性,以及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为评课的基本要求。

  说课的评比标准

  1、教材分析。正确说明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并参照课本与教学大纲,进行取材的分析与处理。

  2、目的分析。说明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如何恰当地确定教学目的要求的思考与分析。

  3、过程分析。说明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如何有机结合的安排设计过程的构想。

  4、教法分析。说明教学方法的选择(包括必要的教学手段的利用)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于最优化地达到教学目的思考与分析。

  5、评价分析。说明教学评价、反馈与调节措施的构想与教学措施的设计。

  6、说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四川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说课评价标准

  说课要以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为基本依据,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观,重点对“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进行阐述,即对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思考,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搞好“双基”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何加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理性精神的培养等等,进行阐释。 说课评价标准包括如下几方面。

  1、背景分析

  ⑴学习任务分析。正确说明本堂课的核心概念、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明确教学重点。

  ⑵学生情况分析。正确说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新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2、数学目标设计。正确阐述通过教学,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理情精神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发展,并说明其依据。

  3、课堂结构设计。正确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如概念、原理,例题、练

  习,学习应用,研究性学习等),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选择恰当的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活动顺序。

  4、教学媒体设计。正确阐释如何根据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

  5、教学过程设计。说明设计怎样的问题系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说明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提供适度的学习指导;说明如何安排变式训练和知识应用,巩固知识,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说明如何安排反思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概括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6、说明如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如何根据评价结果教学反馈与调节。

  7、说课时间:15—20分钟,不超过20分钟。 (说明:在一般情况下,说课是对一节课作出分析,可以利用录像带及投影等教学手段,作说课的辅助工具。)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8

  辽宁中公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数学说课教案:自然测量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辽宁中公教育: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辽宁中公教育:

  (1) 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 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 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9

  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

  2.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2.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结合上题的订正进行提问)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1)出示例1(变复习题第2题为例1).

  教师明确:复习题2题是以克为单位的数(板书:克数),现在把每小队来集中草药的克数改为千克数,求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就变成了今天所要学习的例1.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4)小组讨论:求什么?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例1与复习题中的2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 3.735+4.075(板书)

  (6) 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7)列竖式: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教师板书:

  (8)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左式是以千克为单位的数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右式是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板书:千克数改写成克数)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9)学生试算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10)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为什么能去掉?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 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11)反馈练习:列出0.604+0.825 7.58+26.08的竖式和教材第111页“一做”中的题目.(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1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

  2.教学例2: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多少千克?

  (1)出示例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教师提问:这道题是求什么的?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4)引导学生观察: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较有什么变化?

  思考:例2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启发学先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来集中草药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启发学生说明小数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不是相同?

  教师总结: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板书:减)列出竖式:

  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教师提问:这个竖式怎样计算?咱们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

  板书:

  3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说稿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第八册第五单元第120—121页的例1和例2,第120页和第122页上面“做一做”中的题 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在第七册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教材主要通过例1和例2两道应用题说明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的意义相同。只是计算的范围比以前扩大了,通过例1和例2的计算。让学生“想一想”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计算上的相同点,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与整数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因此,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是总结计算法则,提高教学计算的熟练程度,我从知识、能力、德育三个方面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②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归纳、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③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验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法则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准备:

  卡片、投影机、投影片、小黑板、纸条。

  教学、学法:

  为使教与学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按照“复习—观察—比较—自学—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掌握新知,并能举一仿三,在学生中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在自学,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新知,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教师适时的点拨,以解决学生的疑问,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新知的目的。

  教学过程:

  1、新授前的准备。

  这个环节采用口算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经常进行口算训练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2、温旧引新,抓迁移。

  我们知道,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 延伸和发展,我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为新知识做好心里准备。设计了如下的准备题,少先队员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克,两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合多少千克?让学生独立解答,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整数加法的法则是什么?并检验计算是否正确。这就为本节课的计算方法的推导奠定基础。

  3.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板书课题。

  把准备题中的3735克和4075克改写成千克作单位的数,怎样改写,又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板书课题。通过置疑设问,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4、新旧对比,引入新课。

  把复习题改为例1,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到结构上没有变化,又使复习到新授的过渡自然。接着学习新知识,让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列式,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它与整数加法意义相同吗?为什么?先让学生列成竖式计算。然后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列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②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③写得数应注意什么?④说一说小数加法计算的方法是什么?。这样设计是围绕教学的重点进行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互学互帮,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对法则的理解,也是面向全体的学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一种方法。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板书,并小结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最后教师进行小结目的是让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再次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归纳解题的方法。

  5、反馈矫正,达成目标。

  教学的成功是否从反馈信息中去判断,通过反馈,及时进行矫正,有效的调控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优化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20页“做一做”,了解各类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6、改变例题,拓宽新知。

  把例1改编成例2,要求学生按照例1学生方法试着解答例2,教师从扶到放逐步提高学生分析,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时教师要作好心理准备。如果学生能够计算,教师进行点拔,为什么可以看作。根据什么?如果学生未能很好理解,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被减数千位上没有数计算怎么办?”根据小数的性质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上“0”再减。也可以不写“0”,看作“0”来计算,学生完成后。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地方?得数里应注意什么?然后教师进行小结,目的让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再次展现新旧的联系。

  接下来我针对被减数和减数的数位不同的小数减法计算,这一个难点设计了一道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 学生熟练的掌握小数减法的运算方法。这时教师巡视,注意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7、比较总结。

  通过比较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

  8、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是数学教学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能正确运用法则,我设计的以下的练习。

  (1)完成第122页上面“做一做”了解学生是否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同时,注意全班各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

  (2)练习二十六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要求说出根据什么来减得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3)我考虑到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有意识设计了一些改错题,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谁以后长大了要当一位医生,今天你们先来试一下。给这些题看病,看哪一道题有病,能不能给它治好。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判断下面各题是不是正确。

  ①小数加、减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 )

  ②计算小数加、减法也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

  ③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跟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不同( )

  ④因为+=所以=( )

  ⑤=( )

  (5)完成练习二十六第2题上面一行,让学生独立完成,口头进行验算,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完成后同桌互查,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教师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讲解。

  这道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节课概念。

  通过以上练习,不但使学生巩固新知,初步形成技能通过当堂的反馈,提高练习的效果。

  9、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2题这下一行。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电势差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理解电势差与零点电势面位置的选取无关,熟练应用其概念及定义式 进行相关的计算.

  2、理解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物理量,知道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

  ,电势与零势面的选取有关,知道在电场中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的变化.

  3、知道电势能,知道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改变的关系. 能力目标

  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类比、概括讲述新知识,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自学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加工,对新旧知识的类比、概括,培养学生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在本节内容中,涉及到电势的讲解,与前面所学的重力势能有相似的规律和原理,因此讲解时可以采取类比、概括这一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材中首先导出电场力做功的特点,对比重力做功引起势能的变化,得到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的概念,并指出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之间的关系:电势能的改变==电场力做的功.

  教法建议

  在讲解中,知识点上需要明确的是:

  (1)除了需要说明电势的单位以及标量性,还需要强调电势公式是定义式,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与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无关,与电荷的多寡无关;而电场中某点的电势与产生电场的源电荷有关,与该点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

  (2)关于电势公式的应用时,注意公式中物理量的正负,理解正负只是表示电势的高低而不是方向.

  (3)关于电势的讲解:一是需要注意的是零电势的选取(理论上以距离电场无限远处为零电势,实际上以大地的电势为零电势);二是电势沿着电场线的方向逐渐降低.

  (4)电荷在电场中两点之间的电势能之差是确定的.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电势差的概念以及定义式的应用,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改变的关系;

  2、本节的难点是电势差的定义以及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关于讲解——整体思路的建议

  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在讲解时可以通过引入重力场的有关概念进行类比,以增强知识的可感知性,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中不仅要掌握好教学的深度,同时要加强学生从不同的知识角度——能的角度、功能关系的角度学习本节知识,从一个更高的全面的基准点对已学知识进行综合,加强学生自身知识的再更新能力,这也是教师急需要注意的问题. 电势差、电势教学设计示例

  一、复习引入

  教师讲解(出示图片):

  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对导体内部电荷同样有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电场也有能的性质.下面我们从能量角度研究电场性质.

  首先,我们先复习一下有关功的知识以及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如图)

  一、功的量度:

  二、重力做功:

  1、重力做功只与位置有关、与经过的路径无关;

  2、重力做功与势能的关系:

  3、重力势能是相对的,有零势能面。(人为选定)

  4、重力势能的正负是相对于零势面而言的,不代表方向。数值上等于把物体从该点移到零势能面处时,重力所做的功

  同样,我们还研究过其它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弹簧的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那么电场力做功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又是怎样来研究呢?

  二、新授课

  1、电势差

  教师出示上图:在某一点电荷+Q形成的电场中,将同一电荷放入电场的不同位置A、B两点,所受到的电场力是不同的,这是因为A、B两点的电场强度是不同的.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以匀强电场为例,匀强电场中,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的大小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11

  高中数学第二册第八章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教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第八章第一节。本节共分两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的基础,它的学习方法对整个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直接影响其他圆锥曲线的学习。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和范示。同时,也是求曲线方程的深化和巩固。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椭圆定义、掌握标准方程及其推导。

  2、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数形结合,掌握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进行数学美育的渗透,用哲学的观点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椭圆定义的理解及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难点 是:标准方程的推导。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鼎盛时期,思维活跃,又有了相应知识基础,所以他们乐于探索、敢于探究。但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属经验型,运算能力不是很强,有待于训练。

  基于上述分析,我采取的是教学方法是“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以及“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2、教学分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概括、推理和探索能力的极好素材。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总结归纳,应用提升等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坐标法的规律,掌握数学学科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以影音文件“海尔波谱彗星的运行轨道示意图”导入

  ,呈现方式具有新异性,激发学习兴趣;画板画图,增强动手操作意识,直观形象从而引入椭圆定义,进而研究椭圆标准方程。

  2、讲授新课:

  学生通过观看文件、动手操作,然后自己总结椭圆定义,符合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认知规律,而且提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然后,进行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培养运算能力,进而探讨标准方程的特点。教师作为热烈讨论的平等氛围中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积极谈论和参与体验,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学美学教育,掌握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最后的几个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敢于探究,转变学习方式。

  3、巩固应用

  根据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设计两道例题,引导学生联系、思考、讨论、反馈、矫正,增强运用能力。

  4、继续探究:

  (1)观察椭圆形状,不同原因在哪里;

  (2)改变绳长或变换焦点位置再画椭圆,发现关系;

  (3)用几何画板交流画图,观察形状变化;

  (4)如何描述形状变化?

  引导学生探究欲望,开展研究性学习。

  四、评价说明:

  本节课的学生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一)形成性评价:从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学习兴趣、交流合作、情绪情感方面对学习效果进行过程评价。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指出其可取之处并耐心引导,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勇于面对挫折,持之以恒地科学探索精神;当学生做的精彩有创新,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阶段性评价:从单元测试、期中测试等方面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测试。评价结果以每次测试成绩和学生平时的综合表现为依据。同时要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对行动的综合性评价。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本课充分体现了“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新课程理念。

  五、说课总结:

  这节课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是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激情引趣。注重数学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是研究性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12

  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要以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数学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观,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与独立思考,切实搞好“双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课堂教学通过现场教学实践的方式进行。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当前的教学任务,正确确定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数学能力,以及理性精神等方面应获得的发展。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准确而没有歧义,使目标成为评价教、学结果的依据。 2. 教学内容。

  正确分析本堂课中学生要学习的各部分知识的本质、地位及其与相关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包括对所教学的知识(数学概念、原理等)的本质及其深层结构的分析;对如何选择、运用与知识本质紧密相关的典型材料的分析;对如何从学生的现实状况出发重新组织教材,将学过的知识自然融入新情景,以旧引新,以新强旧的分析;对如何围绕数学知识的本质及逻辑关系,有计划地设置问题系列,使学生得到数学思维训练的分析,等等。 3. 教学过程。 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上;注重层次、结构,张弛有序,秩序渐进;注重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的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

  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系列”,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数学本质,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 精心设计练习,有计划地设置练习中的思维障碍,使练习具有合适的梯度,提高训练的效率。

  恰当运用反馈调节机制,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 4. 教学资源。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其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注意遵循必要性、有效性、平衡性、实践性等。 5. 教学效果。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民展的基础上,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6. 专业素养。 (1)数学素养。准确把握数学概念与原理,准确理解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准确把握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性。

  (2)教学素养。准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安排教学活动,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恰当把握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指导的“度”,具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应变机智。 (3)基本功。

  ①语言:科学正确、通俗易懂、简练明快、富有感染力。 ②板书:正确、工整、美观,板书设计系统、醒目。 ③教态:自然大方、和蔼亲切、富有激情与活力。

  二、说课评价标准

  说课要以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数学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观,重点对“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进行阐述,即对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活动与独立思考,如何搞好“双基”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何加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理性精神的培养等等,进行阐释。 说课评价标准包括如下几方面。 1. 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正确说明本堂课的核心概念、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明确教学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正确说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新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2.教学目标设计。

  正确阐述通过教学,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理性精神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发展,并说明其依据。 3. 课堂结构设计。

  正确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如概念、原理,例题、练习,学习应用,研究性学习等),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选择恰当的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活动顺序。 4. 教学媒体设计。

  正确阐释如何根据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 5. 教学过程设计。

  说明设计怎样的问题系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说明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提供适度的学习指导;说明如何安排变式训练和知识应用,巩固知识,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说明如何安排反思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概括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6. 说明如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如何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馈与调节。

  7. 说课时间:15—20分钟,不超过20分钟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13

  《相交线》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 》第一课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对顶角相等”是今后证明其他命题成立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因此本节课教学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教法: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学法: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问题解决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对顶角相等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课堂结构设计

  教学活动流程图

  活动1:找出图形中的相交线 活动2: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 活动3:探究对顶角相等 活动4:对顶角性质的运用 活动5:巩固练习

  活动6小结和布置作业

  四、教学媒体设计

  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以及黑板相结合辅助教学。

  教师准备:课件、长方形纸片、剪刀、自制相交线模型。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立交桥、棋盘。

  设问: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二)新课探讨

  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用已备好的剪刀剪纸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学生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问题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接着我加以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些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些同学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将肯定他们探讨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同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体现了新型的课改精神。

  2、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肯定邻补角互补,也可以猜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为了让学生的猜想得于肯定,在综合了学生讨论的结果后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给学生操做。

  (2)让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

  (3)让学生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来,进行翻折。

  (4)引导学生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来推导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他们写出推理过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规范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通过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性交流、思考、发表见解。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生活中的对顶角,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打破了他们一直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一观念。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例题解析

  例 如图,直线a, b相交, ∠1=40°,求∠2, ∠3, ∠4的度数。

  引导学生先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再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具体问题再次强化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并培养学生的说理习惯,发展符号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交流的能力。

  此题难度不大,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一起来批改。

  (五)习题反馈

  为了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对顶角性质的理解,加强对本节所学知识的巩固,实现重难点的落实.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对于习题,循序渐进提高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于提高,同时学生的思路得于拓展。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了哪些概念和性质?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围绕三个问题,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进一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能力。

  (七)布置作业

  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

  六、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知规律,以启发探究式学习为主导,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情景引入课题,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增强对相交线的生活原型的认识,从而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在教学程序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合作,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14

  初中数学说课教案:《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张平

  一、说教材:(我对教材的认识)

  1、说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及课程标准:

  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学有用的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思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动手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协作精神作为指导设计本课教案。

  2、说教材地位、特点、作用。

  本册书的数学问题基本都来自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本课内容“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这一部份内容又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非常重要。本节内容共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3、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比较的活泼,参与的意识较浓,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较为熟练;

  但在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转化能力——建模思想较差。

  4、说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原因,参照新课标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a知识目标: ①能够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具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②进一步体验不等式的解法;

  b 能力目标:①发展学生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一类问题建立一种数学模型,类比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

  c 情感目标:①强化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

  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②通过探索数学问题,增强学生之间的配合,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重点:①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②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描述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1、说教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实际情况,我采取了①观察,分析讨论——师生互动,②在解法探究中采取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灵活运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讨论活动的开展。

  2、学法指导

  学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模型来解决问题,鼓励努力克服困难;多角度认识问题,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交流(我把这一活动分解为4个小问题)(大约15分钟)

  2、由上面的问题出现的不等式而探究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总结不等式的解题过程(约5分钟)

  3、巩固解题方法,给出2个简单的不等式,让学生在黑板上来做(约5分钟)

  4、拓展与发展,给出问题2(第三个活动)没有分解成小问题(指导学生先独立,后合作探究)建模的思想(大约12分钟)

  5、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收获(大约3分钟)

  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我将作恰当的补充。

  让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升华——克服困难的品质。

  四、说板书

  我把问题1的解题过程分步书写,让学生能从中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知识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说作业:P1401—4 ,9 评价上课效果,对本课的内容巩固,反馈作用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15

  高中数学第二册第八章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教案 我说课的题目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第八章《圆锥曲线》、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概说:

  1、教材分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的基础,它的学习方法对整个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直接影响其他圆锥曲线的学习。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和范示。同时,也是求曲线方程的深化和巩固。

  2、教学分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概括、推理和探索能力的极好素材。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总结归纳,应用提升等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坐标法的规律,掌握数学学科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3、学生分析:

  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鼎盛时期,思维活跃,又有了相应知识基础,所以他们乐于探索、敢于探究。但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属经验型,运算能力不是很强,有待于训练。

  基于上述分析,我采取的是教学方法是“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以及“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我设定的教学重点是:椭圆定义的理解及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难点 是:标准方程的推导。

  二、目标说明:

  根据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确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椭圆定义、掌握标准方程及其推导。

  2、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数形结合,掌握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进行数学美育的渗透,用哲学的观点指导学习。

  三、过程说明:

  依据“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新的教学理念和上述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过程 。“以学生发展为本,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教学目标、新型的教学方式、新型的呈现方式”体现如下:

  (一)对教材的重组与拓展:根据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内容,遵循拓展、开放、综合的原则。教材中对椭圆定义尽管很严密,但不够直观,所以增加了影音文件:海尔波谱彗星的运行轨道图,最后,让学生交流用几何画板画椭圆以及5个探究性问题,作为对教材的拓展。

  (二)在教学过程 中的体现:

  1、新课导入

  :以影音文件“海尔波谱彗星的运行轨道示意图”导入

  ,呈现方式具有新异性,激发学习兴趣;画板画图,增强动手操作意识,直观形象从而引入椭圆定义,进而研究椭圆标准方程。

  2、新课呈现:

  学生通过观看文件、动手操作,然后自己总结椭圆定义,符合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认知规律,而且提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然后,进行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培养运算能力,进而探讨标准方程的特点。教师作为热烈讨论的平等氛围中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积极谈论和参与体验,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学美学教育,掌握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最后的几个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敢于探究,转变学习方式。

  3、巩固应用

  根据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设计三组九道练习题,引导学生联系、思考、讨论、反馈、矫正,增强运用能力。

  4、继续探究:

  (1)观察椭圆形状,不同原因在哪里;

  (2)改变绳长或变换焦点位置再画椭圆,发现关系;

  (3)用几何画板交流画图,观察形状变化; (4)如何描述形状变化?

  引导学生探究欲望,开展研究性学习。

  四、评价说明:

  本节课的学生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一)形成性评价:从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学习兴趣、交流合作、情绪情感方面对学习效果进行过程评价。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指出其可取之处并耐心引导,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勇于面对挫折,持之以恒地科学探索精神;当学生做的精彩有创新,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阶段性评价:从单元测试、期中测试等方面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测试。评价结果以每次测试成绩和学生平时的综合表现为依据。同时要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对行动的综合性评价。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本课充分体现了“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新课程理念。

  五、说课总结:

  这节课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是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激情引趣。注重数学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是研究性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标准数学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16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教案

  我说课的题目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第八章《圆锥曲线》、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概说:

  1、教材分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的基础,它的学习方法对整个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直接影响其他圆锥曲线的学习。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和范示。同时,也是求曲线方程的深化和巩固。

  2、教学分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概括、推理和探索能力的极好素材。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总结归纳,应用提升等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坐标法的规律,掌握数学学科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3、学生分析:

  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鼎盛时期,思维活跃,又有了相应知识基础,所以他们乐于探索、敢于探究。但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属经验型,运算能力不是很强,有待于训练。

  基于上述分析,我采取的是教学方法是“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以及“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我设定的教学重点是:椭圆定义的理解及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难点是:标准方程的推导。

  二、目标说明:

  1、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提高学生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过程说明:

  1、新课导入:以影音文件“海尔波谱彗星的运行轨道示意图”导入,呈现方式具有新异性,激发学习兴趣;画板画图,增强动手操作意识,直观形象从而引入椭圆定义,进而研究椭圆标准方程。

  2、新课呈现:

  学生通过观看文件、动手操作,然后自己总结椭圆定义,符合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认知规律,而且提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然后,进行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培养运算能力,进而探讨标准方程的特点。教师作为热烈讨论的平等氛围中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积极谈论和参与体验,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学美学教育,掌握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最后的几个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敢于探究,转变学习方式。

  3、巩固应用

  根据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设计三组九道练习题,引导学生联系、思考、讨论、反馈、矫正,增强运用能力。

  4、继续探究:

  (1)观察椭圆形状,不同原因在哪里;

  (2)改变绳长或变换焦点位置再画椭圆,发现关系; (3)用几何画板交流画图,观察形状变化; (4)如何描述形状变化?

  引导学生探究欲望,开展研究性学习。

  四、评价说明:

  本节课的学生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一)形成性评价:从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学习兴趣、交流合作、情绪情感方面对学习效果进行过程评价。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指出其可取之处并耐心引导,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勇于面对挫折,持之以恒地科学探索精神;当学生做的精彩有创新,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阶段性评价:从单元测试、期中测试等方面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测试。评价结果以每次测试成绩和学生平时的综合表现为依据。同时要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对行动的综合性评价。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本课充分体现了“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新课程理念。

  五、说课总结:

  这节课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是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激情引趣。注重数学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是研究性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