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范文大全3篇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教案

时间:2022-11-05 07:05:25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范文大全3篇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教案,以供借鉴。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范文大全3篇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教案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范文大全1

  第六组

【单元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颁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东方之珠”》。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41个生字,读准字音即可;会写31个生字,掌握字的音、形、义。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能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和语段,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a.学生个人读悟。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潋滟 liàn yàn 空蒙 kōng méng

  淡妆浓抹 dàn zhuāng nóng mǒ 相宜xiāng yí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唐)苏轼(宋)天然美 热爱大自然 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目标:

  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你知道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吗?西沙群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读完这篇课文就会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生字新词。小黑板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深蓝 懒洋洋 披甲 划来划去 威武 拣贝壳 形状 渔业工人 肥料 祖祖辈辈 富饶 岛屿 山崖 栖息 鸟粪

  3、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朗读感悟

  四、课后拓展

  1、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诗句、谚语、歇后语等。

  2、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教师出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有关图片,学生看图背诵相应的段落。

  二、举行“可爱的祖国”古诗名言展示会

  1、学生交流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如:

《望庐山瀑布》《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望岳》《钱塘湖春行》。

  2、学生交注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峨嵋天下秀,三峡天下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桂林山水甲天下,阴朔山水甲桂林。

  三、积累语言

  1、学生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听写刚才抄写的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批改、订正。

  3、抄写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板书设计: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岛上儿女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目标:

  1、认识“融、汇”等10个生字。会写“汇、欣”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2、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中国地图,教师谈话:在我国东北有一个著名的林区——小兴安岭,为了加强旅游业,林区管理局决定招收一批导游,大家想报名参加竞聘吗?

  二、明确要求

  那么大家怎样在竞聘中获得成功呢?学生讨论,师生共同确定“闯关”要求。

  三、读书闯关

  1、闯第一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闯第二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检查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听写有关句子。

  2、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继续闯关

  1、闯第三关——展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1)学生先和自己要好的朋友练一练,或和同座练说。(2)学生自由登台介绍,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2、闯关总结:同学们经过自己努力,不但读得好,而且说得好。你们都是合格的小导游。

  三、拓展活动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2、利用星期天观察家乡的一处景物,并且抓住景物特点写一写。

  板书设计: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绿色的海洋 春夏秋冬 美丽的大花园 巨大的宝库

  24香港,璀璨的明珠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3、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吗?(香港)

  2、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具体感受这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二、整体感知

  1、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3、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灯的海洋

  三、诵读体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2、交流展示。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师生共同释疑。

  四、拓展活动

  举行“香港的昨天与今天”发布会。

  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香港,璀璨的明珠

  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灯的海洋 应有尽有 一应惧全 举世闻名 光彩夺目

  璀璨无比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2、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3、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4、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5、拓展延伸。

  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第二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2、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3、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4、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5、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二、读读背背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2、指名读。集体齐读。

  3、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4、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5、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6、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第三课时

  一、读读记记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

  3、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4、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二、宽带网

  1、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2、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风景类,物产类;

  3、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我们选一个时间召开“可爱的中国”资料展示会,好吗?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范文大全2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设定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丰富语言的积累。

  5、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颁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东方之珠”》。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单元训练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丰富语言的积累。

  21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板书: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唐)苏轼(宋)天然美热爱大自然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③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你知道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吗?西沙群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读完这篇课文就会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②检查生字新词。小黑板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深蓝洋 披甲 划来划去 威武 拣贝壳 形状 渔业工人 肥料 祖祖辈辈 富饶 岛屿 山崖 鸟粪③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朗读感悟

  四、课后拓展

①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诗句、谚语、歇后语等。②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④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②教师出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有关图片,学生看图背诵相应的段落。

  二、举行“可爱的祖国”古诗名言展示会 ①学生交流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如: 《望庐山瀑布》《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望岳》《钱塘湖春行》。②学生交注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嵋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桂林山水甲天下,阴朔山水甲桂林。

  三、积累语言

①学生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②听写刚才抄写的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批改、订正。③抄写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板书: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岛上儿女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懒洋栖息51

  1、认识“融、汇”等10个生字。会写“汇、欣”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2、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出示中国地图,教师谈话:在我国东北有一个著名的林区——小兴安岭,为了加强旅游业,林区管理局决定招收一批导游,大家想报名参加竞聘吗?

  一、明确要求

  那么大家怎样在竞聘中获得成功呢?学生讨论,师生共同确定“闯关”要求。

  二、读书闯关

①闯第一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②闯第二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①听写生字新词,听写有关句子。②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继续闯关

①闯第三关——展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a.学生先和自己要好的朋友练一练,或和同座练说。b.学生自由登台介绍,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②闯关总结:同学们经过自己努力,不但读得好,而且说得好。你们都是合格的小导游。

  三、拓展活动

①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②利用星期天观察家乡的一处景物,并且抓住景物特点写一写。板书: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绿色的海洋

  春夏秋冬 美丽的大花园

  巨大的宝库

  24“东方之珠”

  学习目标

①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③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教学重难点: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吗?(香港)

②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具体感受这颗璀璨无比的“东

  方之珠”。

  二、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③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灯的海洋

  三、诵读体验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②交流展示。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③师生共同释疑。

  四、拓展活动

  举行“香港的昨天与今天”发布会。

  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

  24“东方之珠”

  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灯的海

  应有尽有

  一应惧全

  举世闻名

  光彩夺目

  璀璨无比

  语文园地六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2、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教学过程:

  1、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3、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4、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5、拓展延伸。

  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积累词语。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二、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集体齐读。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①了解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②了解有关祖国山河的知识。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记记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二、宽带网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 风景类,物产类;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我们选一个时间召开“可爱的中国”资料展示会,好吗?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范文大全3

  第六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赞颂长江的雄伟气势、西湖的旖旎多姿。《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美丽的小兴安岭》描绘了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香港,璀璨的明珠》展示了现代都市香港的美丽和繁华。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二、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两首古诗。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5、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2、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魅力和富饶。

  3、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学习抓住景物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璀璨的明珠。

  四、课时安排:

  21、古诗两首 2课时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2课时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2课时

  24、香港,璀璨的明珠 2课时 语文园地六 3课时

  21、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验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每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这节课我们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二、读题,简介:(多媒体课件)

  天门山:安徽省当涂县城西南15公里的长江东岸,有博望山,亦称东梁山。和县城东南30公里的长江西岸,有西梁山。两山夹据,长江西来,至此折向北流,形势险要。南陈《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这大约是天门山最早的文字描述。天门山景观独异,李白写了这首诗后,又有很多名家描述。如李白同时代稍后的吴筠、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胡松,然而没有一个有李白的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恢宏壮观。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望天门山》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学生自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熟古诗。

  2、与同学共同研读,结合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或想法。

  3、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诗意: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碧绿的江水流到这里突然折向北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意: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

  四、指导朗读,感悟诗景诗情。

  1、朗读提示;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2、学生自由读或与同学一起读,边读边感悟诗情诗意。

  3、背一背。

  五、练习巩固。

  1、正确书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学生背一背古诗《望天门山》。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1、读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多媒体课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的《东坡乐府》,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贴》《祭黄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贴》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时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堰塞,海面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为一个湖。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2、学生自由读熟古诗。

  3、读读注释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奇:奇妙。诗意: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诗意: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淡装还是浓装,都是一样的合适。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进一步体会诗情诗意。朗读提示: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三、背一背古诗。

  四、写一写。

  1、正确书写?潋、滟、亦、妆?。

  2、默写古诗。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海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学习本文,让学生感悟写作上的二个特点:一是首尾相呼应。二是用词准确。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形状、千奇百怪、渔业工人、四脚朝天、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

  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是本课的重点,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前一课,我们从古诗里感受到了我们祖国山河十分壮丽,今天我们到祖国南海的西沙群岛去看看——那里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板书课题: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读题,理解: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群岛——海洋中彼此相距很近的一群岛屿。

  二、导读——理解课文内容。

  1、与同学一起阅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请同学帮助多读几遍。

  2、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写了什么?能找出中心句的请画出来。

  3、你喜欢课文中的那些段落,与同学交流一下为什么喜欢。

  4、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学习课文的写作上的特点。

  1、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对比一下有什么联系。第一自然段写出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最后一自然段则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这样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读一读,写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写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写大龙虾?全身披甲??威武?等的句子,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确定自己想背下来的部分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课文写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二、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情况。

  1、让学生把自己能写的生字词语,在黑板上写出来,并读出生字词在课文中的句子。(一人写一个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2、让学生判断他们写的是否正确,不正确的纠正过来。

  3、开火车读一读生字词。

  4、说一说这些生字与我们学过的熟字有什么区别。

  三、积累词语。

  课文中的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优美,让我们找出来再抄写下来,如: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千奇百怪 成群结队 飘飘摇摇 五光十色 祖祖辈辈 各种各样 高低不平渔业工人 四脚朝天 懒洋洋 披甲 威武 颜色 形状 茂密 肥料 深蓝 杏黄 交错

  四、积累句子。

  1、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让我们抄下来。

  2、读一读课文后的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并抄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又各具特色。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具体叙述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第六自然段做总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充满感染力。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嫩绿、汇成、欣赏、密密层层、挡住、视线、献出、可口、鲜嫩、名贵、药材、又松又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准备】小兴安岭有关图片,文字资料等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了解了我国南海明珠——西沙群岛美丽富饶,今天我们到北疆去看看那里的小兴安岭,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板书课题,读题: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阅读课文,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

  1、听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国的生字词语。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3、分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每段所讲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概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四个季节不同的景色;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小兴安岭是宝库也是大花园。

  5、想想这篇课文与《富饶的西沙群岛》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课文写法上也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同时描写各季节景色用词十分准确。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与同伴一起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一读本课中的生字,并口头组词。

  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写法,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课文用准确的词句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十分形象、生动,我们找出来读一读。如: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

?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侧着脑袋?,写小鹿欣赏水中影子的神态。?欣赏?是讲小鹿一边喝水,一边看着溪里流水的样子,好像在欣赏自己的影子。引导学生想象小鹿的可爱神态。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葱葱茏茏?是讲树木长得非常茂盛;?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写出了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一个?封?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了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水气很大,范围跟森林一样广,使整个森林都浸染在雾中。用?浸?字来形容雾中的森林,使人感到森林就像一幅水墨画,画面有一种朦胧美,非常生动。从?升?和?浸?两个字,想象小兴安岭早晨的雾景,体会小兴安岭雾多、雾浓的景象。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作者为什么用?飞舞?而不用?飘落?。?飘落?只表示树叶往下落的动态。?飞舞?,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看到树叶飘落,作者联想到彩蝶飞舞的情景,既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

?刮?,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用?刮?而不用?吹?说明了小兴安岭的冬天很冷,风很大。

?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只好?就是只能这样,冬天,遍地是雪,黑熊无法出来活动,无法外出觅食,只能舔自己脚掌上分泌出的养分过冬。

?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这是用?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来形容小兴安岭的美丽和物产丰富,说它是美丽的大花园是因为这里树木葱茏,流水潺潺,野花盛开,即使是冬天,雪花飞舞,银花满地,也无比的美丽;说是巨大的宝库,是由于它盛产木材,还有山葡萄、蘑菇、木耳以及人参等名贵药材及珍贵动物。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概括。课文就是按?美丽、物产丰富?这条线索来写的。

  三、书写本课生字词。

  1、读一读本课中的生字,用熟字与生字比一比。

  汇——江 欣——欢 赏——党 映——英 挡——档 视——祝 线——钱 浸——侵 献——楠 药——约 材——财 软——轮 刮——乱 舌——古

  2、写一写本课生字。

  四、课文中很多优美的词语,把它们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如: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嫩绿、汇成、欣赏、挡住、视线、献出、可口、鲜嫩、名贵、药材、又松又软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24*、香港,璀璨的明珠

  一、【教材分析】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教材选编了这篇课文。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讨论交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美丽和繁华。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有关香港的文字、图片资料或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我们欣赏了北国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再去游览南海边的香港。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抖落掉历史的尘埃,翩然回归祖国。香港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二)阅读课文。

  1、独立阅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

  2、多媒体展示有关香港的图片、文字资料。香港的历史: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中国,开设特别行政区,它是中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内不变。香港简介:

★香港地处中国的南大门,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它的地名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人说是因岛上曾有一条香江而得名,也有人说古时此地因运销内地生产的香料才有其称。它由香港岛、大屿山岛、九龙半岛和周围230余个岛屿组成。面积1 092平方千米,人口六百三十多万。★香港经济以制造业、金融业、旅游、房地产业为四大支柱,形成了以纺织制衣、电子、钟表、塑料、电器等为主的出口加工工业体系,产品出口值居世界首位的有制衣、玩具、钟表等。香港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海空交通中心,自由贸易港,也是功能齐全的国际金融的中心。

★回归后的香港,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头。截至2001年6月1日,共有3 237家海外企业在香港设立地区办事处,创下11年来最高记录。其中944家在港设立亚洲区总部,2 293家设立驻港办事处。

★至2001年,香港外汇资产为全球第三,仅次于日本和中国内地,达到1 112亿美元。

★2001年,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为世界第一,达1 800万标准箱,比1996年增加400多万标准箱。

★从2001年4月至2002年4月,进出香港国际机场的旅客人数达3 300万人次,货运量为215.5万吨,均居世界前列。★20世纪90年代初,因担心?一国两制?而移民海外的港人,已从世界各地返回香港,至2002年5月已达40多万人。★截至2002年5月,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港人,已获得112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证入境待遇;同时,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也可免签证进入香港。共有100多个国家在香港设立了包括领事馆在内的官方和半官方机构。

  3、学生交流: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说说知道的香港。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从地理位置、贸易、金融、商业、服务等方面简要介绍香港;

  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分别从香港的市场、美食、海洋公园和夜景具体介绍香港的繁华和美丽;板书: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海洋公园 美丽的夜景

  第六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主题,赞颂了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

(三)积累。

  1、把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读给同学听。(2人一组)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

  3、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内容安排有:以本组课文的学习、宽带网的活动内容相结合的口语交际;以口语交际内容为题材的习作练习;让学生感受词的多个义项,识识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读读背背写景的古诗名句;积累熟记词语;拓展学生的阅读,养成平时收集有用资料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向别人完整地介绍自己喜欢的地方,语言表达明白、清楚,口语流利。

  2、积累好词好句,熟记一些优美的写景的古诗句和一些好词语,了解字词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是不同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收集有用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学生习作是本次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第六组课文中我们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古诗中感受到了天门山恢宏壮观的景象;从宋代文学才子苏轼的诗中体会到了西湖优美的景色;我们还去过南海的西沙群岛,到过美丽的小兴岭,游览了繁华的香港……我们的祖国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同学们也随爸爸妈妈到过不少美丽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请你把看到过的优美的让你难忘的地方介绍给同学们。

  二、分组交流:

  1、分组:以小组为交流单位。

  2、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看到过的优美的让你难忘的地方的景色,先想一想怎样说,说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发言,口语表达要不得做到准确、流利,把要说的表达清楚。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说话,你能从他的说话中感受到什么,听后发表一下你的感想。

  三、全班交流:

  各组推荐一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别的小组可以对他的介绍提出自己的评价。

  教师对这次口语交际作小结。

  四、课外延伸:

  习作准备:把我们今天的交流内容,认真的组织一下材料,搜集更多的材料,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想想怎样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读题,明确要求。

  1、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去过的地方,也可以是想去的地方。

  2、这次习作要达到?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关键是要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

  3、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二、如何写好?这个地方怎样吸引人?。

  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用叠词写出了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使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有的……有的……?、?像?用并联关系与比喻的方法,形象动力地表现?各种各样?的特点。

  2、小结:

  要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写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我们在习作中要恰当的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借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来增加文字的表现力,描写中还要展开想象,文章才能感染读者,才能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使别人读了你的文章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

  三、组织材料。

  回忆一下我们的口语交际活动,确定自己习作写什么,怎样写,也可以跟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让别人给你提提建议,然后写下来。

  四、学生习作。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让学生发现:有些词有多个义项,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语义是不同的,认识到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读句子,查查字典,说说你的发现。第一组:海水有深有浅。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第一个句子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跟‘浅’相对)?的意思。

  在第二个句子里的意思是指?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此外,?深?还有多个意思,(1)深度,如,河水有三尺深;(2)深奥,本书内容很深,初学者不容易看懂;(3)深刻,这件事影响很深;(4)感情厚,他们的感情很深;(5)(颜色)浓,如,这件衣服是深红的。第二组: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第一句里,?封?是量词,用于装封套的东西。第二句里?封?是封闭的意思,表现枝叶繁多,好像把森林都包起来了。

  二、读读背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选自唐朝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一句描写了如画的景色。浩月当空,照耀在郁郁葱葱的青松上,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这是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呀!

  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选自杜甫《绝句》,全诗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句的意思是说微风徐来,碧波荡漾,在碧波的映衬下,水鸟显得更加洁白,它们正在欢快地徜徉;青山上的草木繁茂、青翠欲滴,山花怒放,在阳光映照下火红一片。寥寥十个字,就勾画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优美的图画。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选自杜牧的《江南春》。全诗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千里莺啼、绿树红花,有声有色;水乡、村庄、青山、城郭、酒旗,有静有动。作者用十四个字就概括了江南的美景。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选自陆游的《游山西村》,全诗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教材中所选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而且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寻味。、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选自王安石的《庚申正月游齐安》,全诗是?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诗人运用词语的重叠,营造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

  三、?读读记记?

  严严实实 又松又软 不慌不忙 来来往往 又香又脆 不紧不慢 舒舒服服 又唱又跳 不知不觉 确确实实 又说又笑 不闻不问

  引导学生发现这三组词语的特点,第一组是?AABB?的形式,第二组是?又……又……?形式,第三组是?不……不……?的形式。口头的扩展练习,如,?明明白白??葱葱茏茏??又肥又厚??不言不语?。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词语。

  四、宽带网

  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我们祖国的美丽风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