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五期观后感作文3篇

时间:2022-10-23 11:55:00 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五期观后感作文3篇,供大家参考。

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五期观后感作文3篇

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五期观后感作文1

  中国施行的扶贫政策,给贫困山区的人民带去希望,是穷苦人民摆脱困境的救命稻草,但扶贫工作的开展却不是口上说说心里想想就能成功的……

  今日看到这样一篇报道。

“云南90后扶贫女干部车祸遇难,为工作曾两月走烂两双运动鞋”,我大为震惊,接着带着满脑子的疑问把这篇报道看完。我了解到,这位女子名为王秋婷,作为扶贫工作者,她坚守着云南这座小村庄,时刻为当地人民着想。利用自身资源为蜂农扩大蜂蜜销路 坚持劝说辍学女孩重返校园 自费帮助村民购买日用品 崎岖的山路只有她走破的运动鞋知道她的痛和苦 白天到村民走访,晚上还要做信息整理 上报,工作忙碌,条件艰苦,但她一点都不抱怨,还在困难中活跃气氛,说点蜡烛工作也挺浪漫的……正如王秋婷自己说的.,扶贫队员就是冲在扶贫第一线的战士,如果退缩了,这个工作这个阵地就守不住了。

“情不愿的又老了一岁,许个小小的愿望,愿我的家人朋友都能健康平安,我能够多点时间回家看看”。这样渺小的愿望却难以实现。这位了不起的女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6岁。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一件事啊!

  过去3年全国许多扶贫干部都因公殉职。东川汤丹镇干部吴国良,32岁生命定格在扶贫途中贫攻坚这条路;劝驻村扶贫干部张文举殉职扶贫一线;人民警察罗旭明在扶贫途中不幸因公殉职……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把光和热带到中国偏僻的角落,搭建出村民们走向富裕的大桥,绘出了最美最永恒的中国蓝图!

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五期观后感作文2

  在贫困地区农村,笔者常见一种现象:凡是群众积极性 主动性发挥得好的地方,那里的环境治理效果就比较理想;反之,则不然。譬如四川高原藏区,家家户户室内都十分整洁 干净;而另一些地方,农户房前屋后垃圾成堆 室内乱七糟八。实践说明,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创新一个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群众主体的整体互动机制。在这一互动机制中,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固然重要,但仅此还远远不够,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政府自己要有作为,但更要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环境保护治理。环境保护治理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广大群众既是环境保护治理的建设者,同时又是受益者。对于加强环境保护治理,他们有很强的.愿望,应当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一是知情主体。政府要充分赋予群众环境治理的知情权 参与权和监督权。应进一步完善环境治理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各种正式渠道和微博等新媒体,形成上下联动的环境信息公开体系。为广大群众参与影响环境的重大项目决策创造更多条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环境保护治理的群众咨询制度,积极探索群众参与环境保护治理的新途径 新方式。应建立环境治理问题信访投诉机制和公益诉讼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治理的工作机制,鼓励发展民间环保组织,积极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针对农民及农村干部环境意识淡薄,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整体较低,文盲 半文盲造就了法盲 半法盲等的现状,还应充分利用农村会议 宣传栏 宣传标语 发放宣传册 新建文化墙等形式,让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意义 目标 任务 措施,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以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 参与意识 文明意识,自觉采取低碳 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治理义务。

  二是治理主体。应把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治理主要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到村 到户 到单位,开展经常性活动。通过开展文明庭院 美好家庭创建活动,以典型带动 典型激励的方式,积极引导群众从我做起,不乱丢垃圾,不乱停车辆,将柴堆 草堆 杂物堆摆放整齐,自觉做好门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应通过科技普及,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养殖方式,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规划 监管,建设和发展有机食品基地,推动畜牧业集中养殖,用有机肥取代化肥等措施,减少农药 化肥 薄膜使用量。应通过引导教育,改变一些地方秉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以及沾沾自喜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而选择“杀鸡取卵 竭泽而渔”的置环保于不顾的掠夺式开发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更应结合“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维护环境卫生,以自身的榜样力量和模范行为影响广大群众,带动群众参与其中。同时,组织群众对乱堆乱放 乱停乱放 乱搭乱建 出店经营 广告标牌不规范以及河道采砂 矿山整治等进行常态化治理。

  三是共享主体。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善民生 服务群众,治理成果要由群众共享。特别应结合脱贫攻坚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前面说过目前“全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32个扶贫重点县 片区县,12.80万个贫困村,2342.58万个贫困户和5575万个贫困居民。据统计,95%的贫困居民和大多数贫困地区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 敏感和重点保护的地区。”由于贫困,一些农民只能依靠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慑取维持生计,由此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造成农民物质生活基础的进一步薄弱而更加贫困。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扶贫开发和环境保护治理相统一,通过精准施策 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进而又推动环境治理。还应通过幸福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村级基础设施,修建文体广场,做到垃圾入箱,地面干净,河道整洁,店面规范,无乱搭乱建,无露天厕所,切实增强群众的文明 卫生 环保获得感。还应在农村开展文化墙设置,开展乡村广场舞等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让群众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生活快乐的幸福美丽新农村。

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五期观后感作文3

  要开创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新局面,必须要认真解决广大农民群众

  饮水安全问题 集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问题 农村畜禽水产养殖治污问题 化肥农药白色污染的防治问题 水土流失防治问题 农村秸杆综合利用问题 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问题,等等。而解决好这些问题,加大投入力度 健全补偿机制,则至关重要。

  目前,贫困地区农村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从笔者在农村调研来看,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譬如在生活垃圾 污水处理等问题处理中,缺少运行资金 难以保障;建污水处理厂,以现在贫困农村的经济状况来看,收取排污费不现实,运行资金还是要靠政府补助为主。此外,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缺少相应的治理设施,也因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解决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实际出发,首先确立起“政府主导 部门主体 社会参与 多元投入”的思路。

  坚持政府主导,为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资金保障,这无疑是国家应当考虑的。虽然国家在农村饮水 沼气建设 水土流失防治 林业发展 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投入,但与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治理需求相比仍显得杯水车薪。贫困地区政府财力十分有限,难有较大作为,环境治理投入必须主要靠国家。

  首先,要落实好中央有关政策,譬如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 天然林保护 防护林建设 石漠化治理 防沙治沙 湿地保护与恢复 坡耕地综合整治 退牧还草 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合理调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保有指标,加大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

  其次,国家应该统筹考虑,譬如在下达的农业项目资金 交通建设资金及其它专项资金中环境治理资金应占一定比例,强制性推进环境治理;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环评经费应留一定比例给当地乡镇政府用于环保项目建设。只有通过国家的环保项目投入 其它项目的环保投入 地方政府投入 群众个人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的现实,才能实现农村环保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环境。

  在环境治理投入上,实施生态保护补偿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是调动各方积极性 保护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譬如提高森林覆盖率既可以涵养水源,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促进降雨 净化空气 维护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减轻洪涝灾害,提供可再生能源,还可以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森林还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最大的吸碳器,也是最长久的固态碳形态,具有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贫困地区由于森林覆盖率较高,每年既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生态贡献,又为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国家应该尽早从财政角度设计生态补偿机制并出台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通过补偿的形式激励长江 黄河上游地区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环保工作,达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宽松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各有关地区 各有关部门有序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总体来看,生态保护补偿的范围仍然偏小 标准偏低,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措施行动的成效。应按照国家有关“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要求,坚持“谁受益 谁补偿”等原则,到“十三五”末,实现森林 草原 湿地 荒漠 海洋 水流 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跨地区 跨流域补偿试点示范取得明显进展,多元化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基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