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14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

时间:2022-10-14 12:59: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14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以供借鉴。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14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1

  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做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重要的是,教师要强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情况会对身体情况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心理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其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会有比较高的效率。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将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考虑对象,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并且和实际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体育;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锻炼;素质

  1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体育锻炼通过两种机制影响心理健康

  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积极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出现这一结果的机制有两方面:第一,体育锻炼能有效转移不良情绪,将集中力放在体育锻炼中。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的作用与反馈,而人类的左脑是沮丧、伤心等不良情绪的发出地,愉快的心情产自右脑。人们运动时,左脑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右脑控制人们的思维,这样积极的情绪就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运动可以增加血液流通的速度,从而释放内啡呔,让人获得轻松、愉快的感觉。正是这两种作用机制,使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积极影响的理论得以成立,成为加强大学生体育教学,提升其心理素质的理论基础。

  1.2体育锻炼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锻炼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锻炼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3促进学生个体心理调节作用分析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只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消极情绪调节技巧,及时进行排解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约有5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其参与目标,例如跑步运动是为了更快、篮球是为了得分等,这些目标虽然片面,但是当运动者集中注意参与到运动中时,就可以忘记心理的消极情绪,并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评价和重新认识,在发泄消极情绪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认识。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可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实际需要,促进自我个性成熟发展。

  1.4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锻炼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锻炼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层,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内涵,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心理教育措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2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相近,促进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5(5):31-33.

[2]吉建秋,陈颖川,郭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环境研究[J].上海体育科研,,24(3):68-70.

[3]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2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来分析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促进心理健康

  1.前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2.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2.1现状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3.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3.1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习的运动项目需要。比如,在足球比赛中,带球进攻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注意的范围就比较广,既要高速带球又要防止被对方拦截,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的感情。而就一般的心理水平来说根本满足不了上述的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需要。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漫漫地得到提高。即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 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3.4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3.5体育运动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去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3.6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3.7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心率控制在110—150次/分,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更为常用。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和速度来消除患者的心理的心理导向。

  4.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

  4.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4.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对急噪、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

  4.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4.4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5.结论

  5.1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5.2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5.3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5.4体育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3

  高校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现阶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逐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成绩,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品格,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现通过了解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且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最后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来促进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 心理健康 措施

  一、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体育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也能够使学生修身养性,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性的锻炼和发展。学校大力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跑起来,跳起来,动起来,加快学生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让正在发育的青少年长身体,锻炼发达结实的肌肉,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而且也能使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通过体育消除疲劳,发泄消极情绪,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格,增强毅力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给学生提供谈心,化解学习压力等心理健康服务,可以让学生在繁杂枯燥的文化学习中静静体会体育运动的美好,进一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认识到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魅力。另外,通过给学生加强不怕挫折,勇于挑战的心理健康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增强学生的人格魅力。

  二、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心理健康体育认识较少

  现阶段,学校开展体育教育还面临诸多的问题,首先就是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体育的认识比较模糊,而且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再加上现在手机网游以及动漫等其他诱惑太多,学生更青睐于这些比较安静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较低,使高校体育更加不受学生的欢迎,导致学生在体育课的出勤率较低,学生的体质较差,体育成绩较低。

(二)学校领导不够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领导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深入考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有许多学校没有给学生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提供完善的体育设施,并且学习体育的课时安排的比较少,使学校的体育教育长期处于无序化状态,使青少年学生接受正规的体育教育机会较少,让学生难以体会高校体育所带来的乐趣。

(三)缺少专业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

  我国大部分学校在计划开展高校心理健康体育课程所存在的一大难题是缺少专业优秀的体育教师,有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不懂或是不重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教学,不能传授给学生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使体育课上的不够规范,学生的兴致较低,体育学习效果较差。正是由于这些缺乏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体育教师难以承担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使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严重的阻碍。

(四)心理健康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当前,有许多体育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已经比较陈旧落后了,一般采取比较枯燥的言传身教法,使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时都比较吃力,容易在体育教学中产生畏难情绪,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另外,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体育教材较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其中的教学内容较为刻板生硬,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和地域差异而不断更新完善其中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高。

  三、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完善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高校体育教师要想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充分发挥带头和主导作用,端正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在教学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保持稳定的教学情绪,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关心和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和遇到的困难,要耐心细致的给学生讲解体育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因为学生错误的动作而使用不当的言语进行指责,对于学生在体育方面取得的成绩要积极鼓励,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和信心,也使教师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学生更能配合教师的体育教学工作。

(二)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学方式

  体育教师为了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了解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后,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要求和内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通过采取创设情境法,小组合作法等不同教学方式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体育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下优秀完成所学的技术动作,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更加开朗和自信,形成良性的心理定势,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三)更新教材理论内容,增加心理健康实践活动

  为了顺应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学任务和要求,就要不断研究体育教材新课标,并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挖掘并更新体育教材中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使在体育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外,教师要增加体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运动中培养良好的行为规则能力,使学生也能勇于挑战自己,增强意志,而且让学生共同完成体育项目中,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精神,获得更多友谊,让学生心里感受到更多满足和开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虽然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学生对心理健康教学认识较少,缺乏学习体育的兴趣、学校领导也不够重视、缺少专业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以及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比较落后等等问题。但是学校在进行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进一步改进体育教学方式,并更新教材理论内容,增加体育实践活动等措施,这样有目标,有组织的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使高校心理健康教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郁成刚,刘光.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04):119+39.

[2]姜丽.浅议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干预[J].搏擊(体育论坛),,(07):14-15+21.

[3]蒋合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才智,,(30):203.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4

  1运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1.1教学目标特点运动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这个模式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作为一个参赛者参与其中并受到教育,最终使学生具有运动能力和运动素养以及作为一个有高度参与运动热情的体育人。

  而运动能力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参与运动所需要的技术和战术,在复杂的战术中能合理的运用战术。

  运动素养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评价运动规则和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能够区别专业与业余的运动的项目形式和理想的运动参与模式,不仅可以参与其中,还能作为一个有运动知识的体育谜或观众以及有眼光的消费者。

  有高度参与运动热情的体育人是指在赛场时能够以维护和保护以及提高体育文化的方式来参加和行动,在参与运动时,会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并且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运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又可以分为很多的具体目标,如发展特定的运动技巧和机体适应能力;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能合理的运用战术;在参与运动时,以适合的运动为主,以适应身心的发展规律;在运动后,能与他人分享经验;作为队员,要敢于承担负责;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1.2运动教育的结构特点

  1.2.1大单元运动的教学单元叫运动季或者一个赛季,传统的体育课的时间比它要短。

  1.2.2固定的学习小组运动教学以组为单位进行训练或比赛。

  组中的成员由于人数少,而且处于不同的能力水平,使他们能更多的进行交流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能力。

  1.2.3角色在运动教育中,不管是参赛的还是不参赛的,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运动员和教练员以及记分员等,让比赛变得更加有趣味性。

  1.3运动教学的实施特点

  1.3.1全程比赛运动教育的过程中全部都被比赛充满,不论是一开始的小型简单的比赛,还是到最后的终极比赛,在比赛前一段时间就告知学生,从而让学生们有时间去进行练习和比赛,在比赛中有更大的胜算。

  在比赛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比赛时更好的展现了学生的魅力和运动特点以及实质。

  1.3.2公平竞争运动教育是一个公平的竞争系统,在比赛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公平比赛的意义,树立公平比赛的信念。

  1.3.3修改规则在比赛前,可以通过修改比赛的规则,使比赛变得更简单或者更复杂,使比赛变得更加有趣。

  1.3.4技术和战术的教学同步运动教学不是单纯的教授运动技能,而是在教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将战术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技术的实战意义。

  1.3.5欢庆在运动模式中,在比赛的最后,是对整个赛季的总结,也是比赛的一个高潮,比赛给参加的人员提供了数据,使他们在以后的训练中提升。

  1.3.6奖励运动教育的赛季意味着比赛后的庆典的举办,在比赛中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以及团队等的奖项。

  2在中职体育教学实施运动教育教学模式的价值体现

  2.1符合中职体育发展的趋势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传授技能和体育知识,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欠缺,不利于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培养。

  而运动模式却不同,它既可以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也会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运动的态度以及兴趣等。

  运动教学是一种程序化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以小群体的自主式教育学习模式,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体育的特殊作用,以人的发展作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形成终身锻炼的思想;在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运动教育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在运动教育教学模式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使每个学生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运动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运动的技能和体育运动的文化,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些运动,比如技术和规则以及战术等,对运动产生极大兴趣,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技能以及习惯。

  运动教育评价方式是独特的多元化模式,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与互评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多种形式,对体育的能力具有激励功能,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可以灵活运用各项评价指标。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训练的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潜能和进步以及不足之处,从评价中反省自我,尤其是在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提出不同要求。

  2.2符合大学生发展的需求

  在比赛时,以各种与运动有关且不同的角色参与体育运动,可以调动全部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

  在扮演各种角色参与学习或者比赛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而适时的修改比赛规则和降低难度,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参与其中和巩固已经学会的运动经验,让比赛适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运动教育的欢庆和奖励方式,让体育这门课程变得更加有快乐性,使参加比赛的人数增加,培养学生的主观性。

  运动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运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主体,培养和发展自主独立的锻炼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语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的发展,运动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也符合中职体育发展的趋势,对我国的体育教育改革起到了推进作用。

  作者:堵荣锋 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5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广东梅州●李云生

  摘要: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树立新的思维和理念,将“健康”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心理健康,正确把握教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学校的基本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这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它不仅担负着“加强体育运动,增强全民体质”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因此,我们既要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又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德、智、体、美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中职院校只注重教书这一个方面,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方面明显重视不够。但是,当前在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一是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明显不满,同时他们还会为了自身与小团体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线,从现实主义出发去做事;二是现代青少年缺乏社会责任感,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他们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表现出极端的唯利是图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三是缺乏自信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的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与打击,就会失去上进心,失去学习目标。没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就会走上歧途,给社会造成危害,也毁了自己。

  这些问题对中职院校的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级学校的体育中,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教育意义,而且还要付诸于实际行动,要想尽一切办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体育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人才。

  二、体育运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 体育运动让学生懂得知难而上,学会克服困难

“90 后”学生是现在学生的主体,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在学校深受关怀,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摔打和磨炼。通过体育教学与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学会坚持和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并鼓励学生克服对困难的恐惧。

  2. 加强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社会生存能力

  体育比其他的学科更具互动性和实践性;体育教学中的交流方式也比其他学科更为特别,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之间,只需要用手势或者动作就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而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必须用语言表达。这种沟通需要彼此的信任,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其实是对社会生活和活动的模拟,是社会活动的提前演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经历各种成败、挫折、优胜劣汰、个人与团体、正确性与合理性的体验与认知。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就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处事方式等性格态度;也将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除此之外,在许多的体育项目中要求同伴间必须互相信任、互相了解、深入交流、互相帮助,才能获得比赛的胜利。这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在这样的体育比赛中,那些自闭、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人会逐渐变得开朗活泼,融入集体,这也有利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 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懂得团结进取

  体育运动是一种以竞技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在面对比赛的时候,学生会摒弃一些平时的不愉快,将思想的分歧与矛盾抛之脑后,所有人空前团结,形成最强的凝聚力,去为集体争取荣誉,所以体育比赛是增强学生团队精神的最佳方式。体育运动中的竞赛与合作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也可以让学生懂得场上与场外不同的身份关系,学会关爱与帮助同伴,明白个人与群体间的矛盾统一关系。这种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竞争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进取精神。

  二、体育教学中应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1. 应该将心理健康作为体育的一个目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项教学指标来进行考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体育教师,都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体育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认识到,因为心理因素是个复杂多变的因素,所以不能用唯一或者单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也对我们的指标考查方式造成一定的困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如学生的自我评价、思想品德、自信等方面。采用科学的方法定期进行测评,逐渐形成完善的测评体系。这个过程需要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校还有体育教师多方面的努力。

  2. 教师自身仪表、形象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影响的过程。学生对教师的敬仰心理可以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仪表、形象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崇拜心理使教学达到更佳的效果。第一,体育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主要有言谈举止、仪容仪表、表情态度及语言习惯、行为动作等方面。当教师采用这种无声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学生的时候,会产生积极的潜在效果,甚至会比直接教育效果更好。例如,体型健美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对美的追求,会促使学生加强锻炼,以求达到健美的效果;第二,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外在形象,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过硬的技术和高深的学识,才能得到学生的崇拜和敬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这些形象会对学生的审美观和学习能力产生影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因材施教

  现代的教育方式不再是一蹴而就的大面积覆盖方式,更注重一对一或者是因材施教。学校的各个教育阶段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成长、性格完善产生重大影响,学生年龄越大,性格与心理上的差异性就会越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就做好充分准备,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与思想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例如对于自闭、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学生,可适当进行竞赛类活动,如球类竞技、接力赛跑或拔河等需要配合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对于行事缺少果断的学生,可以多进行单人快速竞赛类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可以培养他们的快速决断能力;对于性格急躁、容易冲动的学生,可以让其进行慢跑或者太极之类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遇事沉着冷静的能力。另外还要注重男女学生的差异,女学生应该多安排瑜伽或有氧操等活动,男生则应该多进行户外运动。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体育教学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体育也会失去灵魂;正确的体育运动与体育教学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全体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白宗清。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32)。

[2]胡毅。试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9(15)。

(广东省梅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6

  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

  庄静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社会群体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有关调资料查显示,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社会问题呈逐年增长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策略,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7

  浅谈体育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体育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的目标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我们体育一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从学科角度讲,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学校体育课程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见体育教学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中学体育课程的价值。

  另外,现代学校体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增强他们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审美、生活、创造,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2.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1 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情绪

  情绪是人的某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体验,而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标志是情绪状态。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小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比如说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焦虑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学生不愉快的情绪和行为,使学生摆脱烦恼和痛苦,也可使学生的焦虑降低。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学生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克服各种困难的积极情绪,坚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时间久了,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就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

  目前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集体生活,很多孩子表现出束手无策,不善于与人交往,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需要交往与合作,又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大多数体育项目只能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方可进行,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可以以更直接、生动、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比如竟、冲突、分享、合作、共处、避让、包容、角色转换等,学生在常期的体育活动中适应了相互之间的竞争,理解了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因而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活。

  2.4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力

  中学阶段的体育活动与人生其他阶段的体育活动相比,更多地表现在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方面,现行的中学体育课程中设立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体育教师们也更加注意改进教学,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探索、创新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有不少中学生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抑郁症、焦虑症,通过体育锻炼大多得以缓解或消除。

  3.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1 体育教师要营造宽松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

  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不是不爱练习,而且不喜欢枯燥、压抑的练习环境。

  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决定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体育教师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呢?

  首先,体育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幽默的神态、诙谐的语言营造出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情绪,以轻松的心态参与到课堂练习中去,这就使学习活动充满兴趣。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对于学生技术练习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对体质差、弱或动作运动能力偏差的学生应多鼓励少挑剔,这样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最后,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2 体育老师要创设以形激情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最初是通过打开视觉这扇“窗户”来发展和提高的。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激励的话、一个动作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希望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暗示,这样在他们心中也会升腾起一种特殊的感受--自信。由此,课堂上会出现一种追求新的满足的情感氛围。由于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各种身体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这更需要教师动作的示范和语言的鼓励。有些教师却忽视这份信息的传递。非但自己不身体力行,而且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一声命令,一句否定,把整个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扫而光,就会引起学生心理烦躁、紧张,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妨碍了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技术动作和接受知识。反之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亲切和蔼的态度,会使学生产生许多联想。

  3.3 体育教师要营造平等的环境

  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体育老师的管束。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课堂内的平等。怎样营造平等的课堂环境?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其次,教学过程要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主体积极性才能彼此尊重,互敬互爱,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从你赞美的目光,赏识的注视,肯定的点头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信任。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在体育课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团结合作、互助互学的心理环境。可以在体育教学中组建合作小组“兴趣小组”,采取“集体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步。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8

  中职体育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论文

  面对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发重视,而中职体育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职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关系。因此,本文将以当前中职体育教学入手,分析中职学生的特点,探讨中职体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提出中职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解决的意见。

  0引言

  面对现代人们日益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中职体育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因此,为了中职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应当重视中职体育的教学,找到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因此本文将针对中职体育教学进行系统的分析,指出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系,并且给予其教学的意见。望给实际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分析中职学生心理

  1.中职学生特点

  首先,中职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在小学和初中因为学习方法不明确导致学习信心不足是中职学生所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2]。因此,进入职校以后,学生在心理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

  其次,在学生交往之间会出现特殊的“小帮派”现象。职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并且大部分经历相同,使他们在能够得到很好地沟通。因此,很容易形成 “小团体”的现象,这种现象如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导致整个班集体出现不良现象,不利于教师对班级的管理。

  再次,职中学生对自我的意识不够健全。对于在自己身上发生的问题,不能够正确摆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不能正确公平的剖析自己,面对困难和错误以逃避为主。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正确的评价。

  最后他们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根据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都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和表现欲望。通过表现自己,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得到心理方面的满足。

  2.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心理学方面广义来说:心理健康就是一种高效并且让自己感到持续的愉悦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基本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保持一致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能够与他人和社会保持一致。并且现在大部分中职学生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3]。

  3.中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青春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正是中职学生的“过渡时期”。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个体开始从儿童进入青少年,其身心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出现独立的需要。产生这种矛盾,学生特别需要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导。因此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和家长注意其心理健康的建设。

(2)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社会教育的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等不平衡状态。导致学生在关键时期出现心理亚健康等不好的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

(3)教师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传授者,许多的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出现在青春期和小学时期。教师的行为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

  二、中职体育教育

  1.中职体育课程性质

  其课程是以身体的练习为主要手段,游记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两门学科的相关的内容,促进中职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的综合类学科[4]。是实施素质型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

  因此为中等职业技术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式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包括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学生体质素养,全面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2.中职体育教育的改革

  传统中职体育教育主要注重对于体育技术和身体训练的的教授,而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振聪传统的功能向发展性的功能进行转化,利用对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对能力和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社会性,有利于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并且通过老师在活动课上的传授,具有自主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

  3.中职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所追求的目标是相互一致的。通过体育可以树立良好的健康社会行为,并且可以作为生活和学习压力的解放。

  其次,体育教育都遵循一个健康三维观,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培养综合人才的重要课程。并且在体育课程中又是以“活动课程”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已达到从从内到外的教育效果。

  通过对体育课程中对身体健康的训练,达到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实习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等的健康理念。以身体训练为主要的渠道,将其转化为提高自身的能力,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了解与体育相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提高抗挫能力。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并且通过体育运动的竞争意识,领悟积极进取的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

  最后,能够学会有意识的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进行心理调节。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合作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职体育教育的现状和特点,掌握中职体育教学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系,最后结合现实教学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重要的教学意见。给予作为一个未来职高教师可以更好的进行教学。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9

  体育运动学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青年不仅要具有文化知识,还应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具有较强的身心承受能力。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80年代就指出:“健康,不是躯体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况。”这使健康与生理、心理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及成材的重要保证。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然而,心理健康的标准,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不健康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的标准,只能根据心理测验,具体观察和个人主观体验等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北京大学王登峰,张伯源提出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是: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情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这8条标准,更多地考虑了心理健康的个性(人格)因素及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应当看到,人的心理健康都是通过自己对他人,对外界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二、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更加剧烈,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作为现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当然也面临这些威胁。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独立生活能力差,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认识,又加之社会上各种各样“浪潮”的冲击和误导,从而使他们的心灵过早地承受各种的压力。近年来的许多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许多高校调查表明:

  因精神疾病而休学,缓考的比例不断提高。根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季建林等对来求询的大学生病例分析,以神经症性障碍占极大多数,占6914%(包括自卑、抑郁、恐怖、交往障碍、睡眠、强迫、焦虑),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占1415%(包括恋爱问题、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比社会群体差,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早期教育与家庭教育,学习任务及环境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职业的选择问题,心理冲突与不良人格特征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信心丧失意志品质减弱、孤独、消沉、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严重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三、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互动作用

  1、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体育教育的全体性,正是对全体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身体技能的传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集体或对学生个别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这个过程包括技能的学习及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通常说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指示器。教师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因此,心理素质教育也应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体育教学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

  2、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学除了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外,本身还具有鲜明的特点。他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这种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正是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的突出表现。由于体育活动具有教育性、集体性、竞争性、应变性,规范性等特点,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竞争意识和创造、应变、协作能力,培养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等,开拓进取精神和文明行为。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运动或比赛,使学生忘记疲劳,性格豁达开朗,从而使学生从抑郁、焦虑、自卑、困难等心理阴影障碍中走出来,产生积极情绪,使不良情绪得到合理渲泄,消除了不健康的情感,消除了紧张的情绪。部分教学内容,如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球类等项目,随着美好音乐的变化及富有竞争协作的团队群体气氛,使学生自己能充分体验到人性美的一面,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也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力和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回的承受力,让学生懂得“生命在于运动”的伟大哲理。体育运动这种特有的教育功能正是其他教学功能无可替代的。而正是这些体育手段对学生各种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面对科技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当代大学生这一高智商群体来说,与其说是智商的竞争,不如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商在人才成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丰富的情感,完善的个性,顽强的毅力,健康稳定的情绪,良好的适应能力,机敏的应变能力等高品味心理素质所构架的高“情商”,已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资源要素。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高校体育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直接渗透于体育教学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身心全面健康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一代大学生。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10

[作者简介]庄静(1984-),女,湖北荆州人,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湖北武汉43007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104-02

  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负面社会问题逐年增加,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全方位人才的必要手段。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制定出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为全面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常表现为能够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或和烦琐的生活琐事,经常与同学家人进行心理交流,待人真诚,有完整的人格,能够在受到挫折时调节自己的心理,克服各种困难,能够战胜抑郁、沮丧、孤独等消极情绪,也能够忍受各种精神打击并能缓解精神压力,从而保持自己的人格完整、情绪的稳定和心境的平和。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人数已达30qo。因患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50%。这表明,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成为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障碍,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开发,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人智力的开发;还能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同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可以增加人际交往,并能体现个人的价值,从而能消除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可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教学比赛等教学手段把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作为体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根据不同项目设置符合项目特点的心理训练,把项目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使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更是作为使学生拥有更多参与机会并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来进行。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堂管理模式、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隐性资源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容资源。②因此,体育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层次、教学内容、教育体制的不同,分别制定出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思想健康教育。

  三、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1.高校要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的改革。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只注意到要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专项技能的掌握,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反应。高校要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的改革,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把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起来。各高校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各方面的活动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体育教学方面要做好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体育教师不但要掌握一定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理论,还必须掌握现代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拥有先进体育教育思想观念,懂得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教师要构建新型的体育教学观,并能将心理健康理论贯穿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始末。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勤于思考,根据各个体育项目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设置合理的课堂管理模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升学压力增加、就业压力的增大等因素所导致的失眠、精神紧张、抑郁等现象说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障碍。咽此,高校体育教育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内容标准中设置了心理健康学习领域。这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融人体育课堂中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出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素质特点对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应的设置。譬如,体育教师要耐心辅导达标有困难的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他们自身的优点,并给以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增加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信心,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此外,教师要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师生和谐的共同体,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中成长。

  3.体育教师要用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统一人格。在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知识,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拥有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建立不仅只是教师,更是可以倾诉心情值得信赖的朋友的形象,要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并在教学环境中让学生都能够体验到这种人格魅力,使这种人格魅力在学生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上作为传道授业者,在生活中要做学生的朋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生活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在学习中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尊重和理解。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良好的状态。

  四、结语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我们不仅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去分析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更要注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合理的课堂管理模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二者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11

  1、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时,运用信息技术媒体

  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专业性的知识与概念,了解体育场地器材的外形、大小和一些专业性体育术语,每一条线的基本作用,器材的特点、性质与使用的方式等,是比较枯燥的。

  例如在讲解足球场有关的体育知识的时候,教师也借助图片与文字说明,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一个标准的足球场地的长、宽,端线、中线以及边线,球门球、角球区的位置,中圈大小和作用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对体育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

  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媒体教学中的图片与文字,让学生在了解足球体育场的知识后,还可以顺便介绍一下世界上著名的足球体育馆,让学生加深对足球的了解深度。

  2、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育动作要领时运用信息技术媒体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动作,正常播放,学生不易掌握。

  信息技术媒体可以把体育教学内容更为具体,让动作从快变慢、从动变静,便于学生能快速理解抽象、复杂的体育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育动作要领。

  在体育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的这一特性,充分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将抽象化为具体、变繁琐为简单,将很难理解的内容,采用信息技术媒体手段来展示出来,全面调动广大学生的直觉直观方面的功能,为体育综合能力的提升创造好的氛围。

  比如,在进行示范性动作讲解的过程中,全面利用好图形的旋转、定格、移动等将技术动作来展现运动轨迹、身体各个部位的空间位置以及动作的具体过程。

  并借助课件,分别展示错误动作、正确动作,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去进行全面的思考,避免出现一些常规性的错误动作,利于提升学生理解并掌握体育动作要领的能力。

  在体育运动中,有一些运动技术结构复杂,有的还需要在瞬间就完成连串的复杂动作。

  比如体操中翻滚动作,这类动作为体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经过认真的研究后会发现,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体育教师所示范的动作,因为受到个人条件的制约,比如年龄、动作领悟水平、心理因素、身体情况等,让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做好示范动作;

  另一方面,教师在做一些示范性动作时,因为学生的观察视角方面的局限性,所以,学生很难将一瞬间就完成的动作做到完全领悟,不能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这就会给学生的体育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此时,可以完全充分借助视频、动画等将体育动作的难点以及新技术动作,采用连续慢速播放的形式来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细节,进而很好掌握技术要领,深化对动作的认知,创建动作表象,提升学习效能,大大缩短整个教学过程。

  3、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时,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媒体

  一般来讲,使用信息技术媒体教学呈现一定的交互性,采用信息技术媒体课件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实现人机对话,将体育知识学习主动权全部学生。

  将那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动画、简洁的文字、优雅的造型,再加上生动的语音讲解,让学生能有更大的兴趣去了解有关体育的知识,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

  而体育教师在讲解体育比赛的具体规则、裁判方法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媒体课件,对裁判方法、比赛规则急性全面的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采用交互式学习的方式来开展模拟练习,并通过练习来发现对内容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总之,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要把握运用的时机和技巧,只有适时、适机、适宜使用,才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媒体的优势,促进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12

  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论文

  一、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体育教师学会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健康,为学生创设出和谐、健康、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创造使人心理健康的条件。

(1)学校压力因素。师资力量严重短缺,体育教师往往不仅要上体育课,还要兼顾几门语文、数学等文化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学体育教师的负担。

(2)中学体育教师自身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不足。总的来看,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与学校等外部因素,教师自身的因素等,都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但是自身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自己要注意、发现、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另外,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自身因素属于内部因素,离不开教师自己的调节。

  二、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适

(1)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多多少少遇到一定的挫折和困难,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因此,人人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失常,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这些困难和挫折,偶尔出现的心理失常是正常现象,连续的心理失常才是心理疾病。就像我们常说的心理疾病,它们就像感冒一样并不是特别的可怕,只要通过有效的心理治疗和咨询,就能进行自我调节,并且逐渐恢复。

(2)成立教师心理疏导与咨询中心。学校在教师的心理疏导和咨询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成立教师的心理疏导和咨询中心,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的疏导,真正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在校教师心理所出现的问题,并且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3)教师要增强权益意识,依法保护自己。在加强对教师心理监管的外部条件的同时,还需要教师自己增强权益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在自己的利益、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担心、害怕,以至于出现心理问题,要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维护自己的权益。

(4)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维护心理健康。体育教师要善于建立能够自我疏导的心理优势,面对工作、人际、家庭等所引起的紧张和疲劳,要学会用平常心对待,相信一切会重新好起来而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每一个人、每一份工作,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其生命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既关系到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要正视所出现的问题,也要想办法进行解决。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13

  关于高中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体育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五个领域的目标之一。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我们体育一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科自身的发展。下面,结合自身的成长体验,下面我浅析一下在高中体育教学如何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能和广大同仁共同探讨,互相进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中体育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从学科角度来说,高中体育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高中体育课程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见体育教学对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体现了高中体育课程的价值。

  此外,高中体育课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体育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审美、生活、创造,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二、分析高中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首先,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情绪。情绪是人的某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体验,而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标志是情绪状态。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小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比如说高中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焦虑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学生不愉快的情绪和行为,使学生摆脱烦恼和痛苦,也可使学生的焦虑降低。

  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学生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克服各种困难的积极情绪,坚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时间久了,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就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去。特别是高三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很大,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极不利于高考复习。正在此时,可以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多活动筋骨,将体育活动中养成的意志品质带到学习中去,既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心理健康。

  再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目前高中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集体生活,很多孩子表现出束手无策,不善于与人交往,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需要交往与合作,又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大多数体育项目只能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方可进行,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可以以更直接、生动、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比如竟、冲突、分享、合作、共处、避让、包容、角色转换等,学生在常期的体育活动中适应了相互之间的竞争,理解了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因而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活动。

  最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力。高中阶段的体育活动与人生其他阶段的体育活动相比,更多地表现在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方面,现行的高中体育课程中设立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体育教师们也更加注意改进教学,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探索、创新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有不少高中生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抑郁症、焦虑症,通过体育锻炼大多得以缓解或消除。

  三、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效果是由多个方面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那么要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体育教师要营造宽松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对于高中生来讲,他们不是不爱练习,而且不喜欢枯燥、压抑的练习环境。

  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决定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体育教师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呢?首先,体育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幽默的神态、诙谐的语言营造出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情绪,以轻松的心态参与到课堂练习中去,这就使学习活动充满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对于学生技术练习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对体质差、弱或动作运动能力偏差的学生应多鼓励少挑剔,这样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最后,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二,体育老师要创设以形激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最初是通过打开视觉这扇“窗户”来发展和提高的。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激励的话、一个动作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希望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暗示,这样在他们心中也会升腾起一种特殊的感受――自信。由此,课堂上会出现一种追求新的满足的情感氛围。由于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各种身体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这更需要教师动作的示范和语言的鼓励。有些教师却忽视这份信息的传递。非但自己不身体力行,而且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一声命令,一句否定,把整个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扫而光,就会引起学生心理烦躁、紧张,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妨碍了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技术动作和接受知识。反之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亲切和蔼的态度,会使学生产生许多联想。

  第三,需要体育教师要营造平等的环境。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体育老师的管束。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课堂内的平等。怎样营造平等的课堂环境?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其次,教学过程要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主体积极性才能彼此尊重,互敬互爱,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从你赞美的目光,赏识的注视,肯定的点头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信任。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在体育课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团结合作、互助互学的心理环境。可以在体育教学中组建合作小组“兴趣小组”,采取“集体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步。

  第四,需要体育老师灵活运用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不同的教学内容所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着重点是不同的。比如艰苦性的运动项目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个体意志行动中稳定的,各种具体的品质特点,是人们克服困难、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要的心理条件。体育教学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中长跑教学,由于枯燥单调,且十分艰苦,故大部分学生对这项运动教学十分畏惧,甚至找理由逃避练习。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中长跑运动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和毅力,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德的最佳手段。因此,在进行中长跑教学前,体育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锻炼的目的、意义、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解除其思想顾虑。当练习中出现呼吸不畅或“极点”时要及时鼓励,使其坚持下来,直至跑到终点等。

  第五,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如品德修养、思想修养、学习修养、艺术修养等,并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实践证明,一个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避免产生压抑心理。教师良好的个人修养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14

  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论文

  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随着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与健康紧密联系起来,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一、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体育锻炼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熟悉自己的社会价值。

  2、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和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喜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和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

  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惫、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征。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4、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平安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融洽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愉快、振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1、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学水平

(1)在体育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思想。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抱负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巨大可能性,提倡多样化、创造性,反对划一性和一味的模仿重复。一切要从学生发展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体育教学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 (2)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尊重、理解、信任、关怀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

(3)建立平等合作的观念。新的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人格与精神相遇、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人格与精神相遇、相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分离彼此的思考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求得新的发现,形成一个学生共同体。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相互合作,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充盈于师生之间一种教育情景和氛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真诚关心爱护、鼓励学生,理解每个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2)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教师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整个课堂氛围,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3)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要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认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发展心理素质。可具体采用多种方式,如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知识竞赛。

(4)运用积极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所以只有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和课堂教学中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行成。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已经不再象以前那样单一地要求对学生进行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训练,而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模块并不一定就要求要在课堂里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体育活动过程,抓住时机,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在身体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