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古诗背诵8篇 三年级下册古诗背诵内容

时间:2022-10-06 10:43: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三年级下册古诗背诵8篇 三年级下册古诗背诵内容,供大家阅读。

三年级下册古诗背诵8篇 三年级下册古诗背诵内容

三年级下册古诗背诵1

  一、拼一拼,写一写。

  yī yuàn shì fǒu cǎo diàn jiǔ jīng

  yǎn gài quán tóu zhì zhǐ qīng róu

  二、考考你的眼力。

  血型(xiě xuě) 附近(fǔ fù) 擦拭(chā cā) 呜咽(yàn yè )抽泣(lì qì) 休克(kē kè)

  三、 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式( )_____ 交( )_____ 执( )_____ 乍( )_____

  四、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

  如果……就 因为……所以 只要……就

  1、小姑娘伤得最重,_________不立刻抢救,________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2、________马上为小姑娘输血,________可以挽救小姑娘的生命。

  3、________小姑娘是阮恒的朋友,________阮恒宁愿自己死去,也要救小姑娘。

  五、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 小男孩躺在草垫上。

  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

  1、一只小手举起来。

  一只小手________________举起来。

  2、医生安慰他。

  医生____________________安慰他。

三年级下册古诗背诵2

  三年级下册古诗乞巧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宵,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简介

  乞巧,是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中国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国画:桐荫乞巧 在汉朝,妇女把一种小型蜘蛛(古称果子)放在一个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巧拙之征。到唐朝时,则将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时期,则视水中针影占拙巧。细长则巧,散则拙。

  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七夕夜间妇女们成群结队、燃烛斋供的情景。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七月乞巧图 诸城、滕州、邹城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资料袋】

  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传说那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在那天晚上,登上事先搭好的彩楼,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有的在那天中午的阳光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上面,根据碗底针影的样子,确定是得巧还是输巧。

  相关诗文

  南朝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

【唐】徐凝《七夕》

【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唐】崔颢《七夕词》

【唐】白居易《七夕》

【唐】杜牧《秋夕》《七夕》

【宋】杨璞《七夕》

【唐】曹松《七夕》

【唐】崔国辅《七夕》

  唐高宗李治《七夕宴悬圃二首》

【唐】崔颢《七夕》

【唐】崔涂《七夕》

【唐】窦常《七夕》

【唐】杜审言《七夕》

【唐】何仲宣《七夕赋咏成篇》

【唐】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唐】刘言史《七夕歌》

【唐】李商隐《七夕》《七夕偶题》《壬申七夕》《辛未七夕》

【唐】李郢《七夕寄张氏兄弟》

【唐】李中《七夕》

【唐】刘威《七夕》

【唐】刘禹锡《七夕二首》

【唐】卢纶《七夕诗》

【唐】卢殷《七夕》

【唐】罗隐《七夕》

【唐】林杰《乞巧》

三年级下册古诗背诵3

  古诗江雪背诵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下面为大家分享关于《江雪》的古诗,同学们要好好学习,能够顺利地背诵这首古诗哦!

  作品原文

  江雪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1,万径2人踪3灭。

  孤4舟蓑笠5翁,独6钓寒江雪。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白话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作品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三年级下册古诗背诵4

  古诗背诵大赛作文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经常教我们背诵一些古诗词,时间长了,我们积累的古诗越来越多。所以老师为了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决定来一场古诗背诵大赛。

  既是比赛嘛,当然也要有一定的规则了。首先老师给每个人一分基础分,然后通过抽签决定背哪首诗,背对了加一分,错了扣一分,其他人可以抢答别人不会的,背下加分,卡壳背不下去了不扣分,反正就当玩了。最后按得分高低评出四个奖次。

  比赛开始了,首先出场的是女生代表张媛博,看那神态,沉着又冷静,可说轻松过一关。

  第二个人是贾永航,他一开始就紧张,结结巴巴地背,把以前特别熟练的都忘记了,求助一次之后,还是想不起来,急得他满脸通红,抓耳挠腮的,大家也跟着着急,可帮不上忙啊!就因为好心提醒,那个同学还被扣了分呢。最后贾永航不得不放弃,失去一分,把机会留给了抢答的`同学。由于抢答举手的人实在太多了,老师已经分不出先后,就用石头、剪子、布选择最后的背诵者,而选手们更是个个跃跃欲试,奋勇争先,甚至站起来,高举着双手,大声喊着:“老师,我!我!”……

  比赛结束了,四个奖次各有所属,拿到奖品的同学喜笑颜开。虽然我与奖品无缘,但我依然为获奖的同学骄傲,因为他们是如此地优秀,而我有幸和他们坐在同一间教室里。

三年级下册古诗背诵5

  甚至文章讲了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这其实是没有意义的。背诵课文的前提,是能够首先对文章有一个非常通透的了解,这样背诵,才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购买古诗相关书籍最好选择带图片,纸质质量好的,这样孩子更愿意去翻阅。晨读之前要给孩子喝一杯牛奶,可以增强记忆力,不然孩子早晨刚起床不久大脑供氧不足,记忆力会下降。

  讲故事一定要找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女孩子可以讲李清照这是种婉约派诗人的故事;男孩子则可以更多的选择边塞诗或者是爱国诗。另外讲故事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了解历史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说不尽的好处。

  2怎样才能快速把古文背下来

  学教材中的文言文,不少是要求背诵的。这些课文都出自名人之手,有很强的代表性,把它们熟练地背诵下来,对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培养语感是大有裨益的。在背诵课文时,不少同学只是反复地机械地从头到尾多次朗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背下来,待到要回忆其中某一句时,往往又要从头开始;或暂背下来,时间一长,又全部忘记了,也就谈不上运用了。

  怎样才能既背得快,又记得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这除了具有顽强的学习毅力外,讲究科学的背诵方法是提高忘记效率的有效途径。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背诵文言文的方法。抓住关键词语背诵 这里所说的关键词语,一是指句段的领头字,背诵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篇已能背诵的文言文,再次背诵时往往在某一段的开头卡住。

  这时,如有人提示一下领头字,就能很快地往下背。这说明领头字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二是指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重任的人遭受艰难情状的句子,可以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词语。根据这个思路,不但有助于记忆,也有利于今后对材料的提取、运用。

三年级下册古诗背诵6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还是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细致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课文先写一名孤儿在炮弹爆炸中受了重伤,急需输血;接着具体写了阮恒献血的过程,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阮恒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真切地反映了这个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同时设下了悬念;最后点明阮恒内心矛盾、痛苦的缘由和坚持献血的原因。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

三年级下册古诗背诵7

  八年级寒假背诵古诗篇目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军师西门伫献捷。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行路难》?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柳玉香

[八年级寒假背诵古诗篇目]

三年级下册古诗背诵8

  一首古诗,妈妈读第一句,孩子读第二句,接着妈妈再读第三句,孩子读第四句。按照这个顺序交叉进行,不但增添了孩子读背的兴趣,而且很有效果。同样的道理老师也是可以用的。这样和孩子也能完成互动一举多得。

  做动作背古诗词 。给他们比划一些动作就可以了。根据故事给他们些提示就很快记住了。这个需要你有足够的想象力就可以,一步一步的引导他们。

  讲故事描绘好的画面。 给他们加上很多的印象慢慢的去提示 结合诗句就记住了.美好的画面给人印象是最深刻的,所以推荐使用。

  可以采取奖励的办法。让孩子去背古诗,当他们可以背诵的很好了,就给他们相应的奖励,不过说到就要做到,和孩子不要说谎话,教育他们的时候也是可以用这样的办法的。物质的奖励才给他们动力。

  经常提起给他们顺耳朵、这个就是不短给他们提起诗句,让他们跟着你学,不要求背诵只是顺着你读出来,慢慢的每天的重复就有效果了,等他们去背书的时候就顺着出来了。

  4背记古诗词最有效方法

  理解记忆法

  要记忆一首古诗词,一定要理解这首诗词的内容,了解诗词的思想。这些内容肯定都有一定的逻辑性,只要你将诗中的意思背记下来,到用的时候,在还原成诗词的语言,这样诗词就比较好记了。

  情景想象法

  所谓的情景想象法,就是发挥想象力,来想象下诗词中描述的景色或人物的原貌,这样帮助记忆。

  韵脚记忆法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引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

  分析记忆法

  很多时候分析可以加深记忆,平滑而独立的事物是很难在人的大脑里留下持久地印象的。如果适当的使记忆的东西和过去的记忆,价值观建立联系,那么就对记忆这件事物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