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口民宅导游词优秀范文3篇(潜口民宅讲解词)

时间:2024-02-25 15:56:41 综合范文
  • 相关推荐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潜口民宅导游词优秀范文3篇(潜口民宅讲解词),以供借鉴。

潜口民宅导游词优秀范文3篇(潜口民宅讲解词)

潜口民宅导游词优秀范文1

  潜口民宅原为清代曾为汪沅家别业,名“水香园”,咸丰年间毁于兵火。

  明弘治八年(1495年),建司谏第。

  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始建善化亭,善化亭原坐落于歙县许村杨充岭石道旁。

  明嘉靖申寅年(1554年),荫秀桥,荫秀桥原坐落于潜口镇唐贝村口。

  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郑绮所建方氏宗祠坊。

  1982年,为集中保护古建筑,国家文物局批准,将分散在歙县和徽州的郑村、许村、潜口、西溪南等地的10余处较典型而又不宜就地保存的明代建筑拆迁复原,移建潜口民宅。拆建工程自1984年至1994年底,先后迁建了3座祠堂、5幢民宅、1座路亭、1座石牌坊。

  1998年,徽州区人民政府向国家文物局提出清代民居保护工程的规划与请求,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潜口民宅保护范围内进行清代民居保护工程,共修复保护了11幢清代典型民居,于20xx年竣工并对外开放。

  潜口民宅建筑群占地约70余亩,地形高差25米。拆迁集中保护了民居、祠堂、牌坊、路亭、石桥等不同类型的明代建筑十三幢、清代建筑十一幢。按照徽州明、清时期山庄形式总体布局。每幢建筑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中间铺筑石板路,房前屋后铺有石板,周围栽植传统花卉、树木加以点缀。

  潜口民宅山庄门厅为3开间门廊,高檐如盖,8根梭往拔地而起。入门有一不大的.院落,中间立有3间五楼茶园石牌坊,不远处,有小溪自西向东环山而过,溪上横跨有单孔石拱小桥,名"荫秀桥",过桥循道登山,路有一亭,四角高翘,名"善化亭",顺山势北转,即见"乐善堂",二进3开间,无楼。北面毗连着"曹门厅",9开间的门庭一字形展开,8根献柱整齐划列。入门有四廊,与明堂正厅连接。穿过门前石坪顺势而下,有"司谏第",二进明厅式,中间天并设池,四周绕以石柱,中架单孔石拱小桥。山庄北侧为一组宅第分别为吴建化宅、方观田宅、方文泰宅、苏雪痕宅。

潜口民宅导游词优秀范文2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世界遗产’之称的古村落——皖南潜口古镇游玩。我们潜口主要集中了明清时期官宦住宅与富商回乡后的建筑。有句俗话说的好,‘看皇宫到北京,看民宅到潜口’;大家熟知的电视剧——聊斋就在我们潜口老宅拍摄的。

  我们潜口古镇的建筑与大家印象中的皖南古建筑一样,多由曲折幽深的巷道分割或相通,巷道一般仅容一人通过。因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深幽巷,显的安静、安祥,生活气息浓厚。街巷路面多用青石板或麻石条铺砌而成,显得格外雅致。那花纹丰富多变的青石板经过雨水的长期冲洗后,更加令人留连。大家可以随出看见很多石头上面布满青苔,向人们默默展示历史的年轮。

  我们潜口古镇随处走走就能看到某些宅院的木雕门楼上仍刻有‘大夫第’‘尚书第’‘天官上卿第’等,潜口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可见端倪。这些官宅的门槛较经商富户民宅的门槛高出很多,大概就是所谓的‘高门大户’之意吧。进入厅堂,青石板的地面中间一般都留有沟渠,是排水之用,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上面四方空间,采光极妙。室内两层木楼,无论是墙壁,屏风,楼梯的扶手还是窗户都有精美的图案连结,让人不能不对古人高超的.建筑、审美艺术神往。

  这里重点给大家介绍这座‘小姐楼’,顾名思义就是小姐住的楼。相传,这座宅院的原主人是一家境殷实的敦厚夫妇,到了中年才得一女,视为掌上明珠,待到出阁的年纪,舍不的外嫁,遂招一夫婿,此女终其一生未曾出过此楼,故名‘小姐楼’而大家看到此楼目前仍在住的这位老者,就是那位小姐的后代,大家若有兴趣不妨与他攀谈攀谈。

  好了,我给大家介绍到这,剩下的时间自由活动,希望大家玩的开心,谢谢大家。

潜口民宅导游词优秀范文3

  我和夫人等一行随着姨外甥女的引导,来到古徽州潜口民宅博物馆参观。姨外甥女杨永艳,在这里工作已近二十来年,是这里的古建筑保护专家,对这里的一切都胸有成竹。她一面携着她的大姨妈,一面在向我们作引经据典讲解。

  在我们进入山门之前,她首先介绍潜口民宅概况。

  潜口民宅博物馆座落在黄山第一峰的潜口紫霞山麓,依山傍水,自然和谐,环境十分优雅。在一九八八年元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黄山市首批国保单位),是一座徽州明清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分为明园和清园两部分。内有明、清两代最典型的各式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亭、古桥等古建筑群及距今五百多年的古树、古井、古匾,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和建筑学的珍贵实例,被誉为“我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著名古建筑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曾叹之曰:“观皇宫去北京,看民宅到潜口”。下面,我们先来参观第一部分明园。

  当我们推开古老厚重的山门,一个保存完好的明代徽州山庄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是多么的清丽、秀雅。永艳指着村头这座灵毓秀美的拱桥叫“荫秀桥”说,这座桥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一五五四年),由尼姑出资所建,当年桥这边是出家念佛的尼姑庵,桥那边是鸡犬相间的村庄。“荫秀桥”三个字一半是阴刻一半是阳刻,桥中央成了佛界与人世的分界线,因此又叫阴阳桥。十分有趣的是当年尼姑出资建桥,桥两边的护栏砌筑的却是罗汉板。岁月悠悠,小桥依在,如今“师太不知何处去,罗汉依旧笑春风”。

  当我们走过石桥往左,迂回而上迎面望去是一座“方氏宗祠坊”耸立在我们眼前。此牌坊建于明嘉靖丁亥年(公元一五二七年)。徽州历史上做官的多,牌坊树立的也较多,如今黄山市仍然完好地保存着一百多座牌坊。永艳提醒我们说,这座牌楼与众不同的是,别的牌坊上题书大多是“圣旨”、“恩荣”、“御敕”一类,唯独这座牌坊“龙凤榜”处没有题字,只雕刻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生花妙笔,脚上托着一只方形大斗,“斗”用来衡量人的才华,“笔”用来点状元,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鬼、斗合起来是“魁”字。牌坊反面雕刻着“月宫桂树图”。正间额袱为双狮戏球,上枋为双大鹏展翅飞翔,体现了立牌坊者希望家族子孙中多出文魁星,去蟾宫折桂,入仕做官、光宗耀祖,其用心可谓良苦。那精妙绝伦的石刻也令人叹服。

  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当年建设者的独具匠心,将一个魁字与石雕艺术结合得如此巧妙。拾阶而上,“善化亭”映入眼帘。善化亭建于明嘉靖辛亥年(公元一五五一年),“善化亭”顾名思义,意在劝人行善积德。古徽州民风淳朴,修桥补路、建亭留名、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这是明代一位善士为方便行人歇脚而建造的一座雨亭。“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当年的墨书题记中的含义等待您去慢慢琢磨;另一联“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其中的人生哲理等待您去细细探索。

  在永艳的引导下,继续前行,我们所见到的气势宏伟的建筑物是象征族权的祠堂。宗祠、支祠、家祠,表现出徽州人聚族而居形成的一种凝聚力。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