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景点导游词7篇 杭州西湖导游词十二分钟

时间:2024-02-16 13:26:1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杭州西湖景点导游词7篇 杭州西湖导游词十二分钟,供大家阅读。

杭州西湖景点导游词7篇 杭州西湖导游词十二分钟

杭州西湖景点导游词1

  西湖周边的街道马路是将西湖与杭州市区紧密连接的纽带,街道两侧的建筑物和名胜古迹也极大地丰富了西湖景区的景色内涵。环湖一周,按顺时针方向,道路分别为:北山街、湖滨路、南山路、杨公堤(又称西山路)。

  北山街:东至昭庆寺少年宫和环城西路,西至灵隐寺,因路沿西湖北山之麓得名。旧名为岳王路、北山街、静江路、环湖北路等。北山路蜿蜒于葛岭和栖霞岭山麓,并在西湖沿岸种植大片绿地公园,是西湖周边车辆密度最大的道路之一。北山路北侧自古建有大批私人别墅和宾馆,建筑风格多样,是杭州名人旧居建筑较为集中的街区。自东向西,著名的建筑有:望湖楼、蒋经国旧居、省庐(别名竹隐别墅)、静逸别墅(张静江建)、坚匏别墅、新新饭店、秋水山庄(史量才建)、春润庐(宋春舫建)、抱青别墅、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杭州香格里拉酒店、赵无极祖居、黄宾虹故居、林风眠旧宅等。北山路也是著名的赏荷胜地,每逢夏季,断桥附近和放鹤亭对面的水面荷香阵阵,吸引了大批游人的到来。

  湖滨路:南起解放路西端,北至北山路。其址原为杭州西城墙,民国初城墙被拆,改为马路。湖滨路沿湖一侧为湖滨公园,从南之北分别为一公园到六公园。湖滨路东侧为繁华的商业区,建有大量饭店酒肆,如知味观、太子楼、杭州酒家等。每逢旅游旺季,湖滨一带游人如织,摩肩接踵。2003年,在湖滨路和西湖湖底建成湖底隧道,直接连通环城西路和南山路、解放路,极大地缓解了湖滨地区的交通压力。而湖滨路面也进行大规模改造,沿湖一带变为步行街,附近建有高档宾馆和品牌服装街等。

  南山路:北起解放路西端,在长桥公园南折,于杨公堤处西接虎跑路,约长2500米。旧名涌金路、膺白路、南屏路、环湖南路等。南山路路面宽阔,沿湖一侧有涌金公园、柳浪闻莺、长桥公园、雷峰塔、净慈寺、钱王祠、花港观鱼、太子湾等景点。另外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故居、杭州碑林、浙江美术馆、勾山樵舍(陈端生祖居)、茅以升旧居、澄庐、西湖天地等建筑为南山路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街道两侧也集中了大量咖啡馆、酒吧、茶屋。

  杨公堤:南起南山路西端,北至北山路西端。因位于西湖以西,又称西山路。今存流金、卧龙诸桥。参见上文“杨公堤”一节。

杭州西湖景点导游词2

  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侧,岳飞庙前面。南宋时,此有一座官家酿酒的作坊,取金沙涧的溪水造曲酒,闻名国内。附近的池塘种有菱荷,每当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名“曲院风荷”。总占地面积12.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8000万平米。

  曲院最为精采处在风荷景区,宁静的湖面上,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清波照红湛碧。从水面造型各异的小桥上且行且看,人倚花姿,花映人面,人、花、水、天,相融,相亲,相恋,悦目,赏心,销魂。 夏日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下飘逸,游人身心俱爽,不饮亦醉。南宋画家马远等品题西湖十景时,把这里也列为“十景之一”。后来院颓塘堙,其景遂废。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杭州,题写西湖十景景名时,就把这个久废的旧景移至苏堤的跨 虹桥畔,亲书“曲院风荷”四字,立碑建亭。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 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麦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 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南宋诗人 王洧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 高桥方买船。”后曲院逐渐衰芜,湮废。清 康熙帝品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旧时的曲院风荷,仅一碑一亭半亩地,局促于西里湖一隅,颇有些名不副实。近年经过扩建,现在的曲院风荷起自跨 虹桥畔的碑亭,沿 岳湖、金沙港直达卧龙桥外的 郭庄,迤逦数里,建成岳湖、 竹素园、风荷、曲院、湖滨密林区5个景区,面积达426亩,成为西湖环湖地区最大的公园。东接岳湖,南邻郭庄,北接竹素园、植物园、 岳飞墓庙,既是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游名园,也是西湖北线热点游览区。

杭州西湖景点导游词3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他是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操作挖出的葑泥修建而成。后工钱了眷念苏东坡管理西湖的收获将他定名为苏堤。长堤卧波,毗连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加了一道娇媚的风光泽。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欢。

  严冬一过,苏堤如统一位姗姗来迟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穷柔情。最感民气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微风缓缓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魄。

杭州西湖景点导游词4

  杭州西湖苏堤是北宋元佑五年(1090),墨客苏轼(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操作浚挖的淤泥修建并历经后裔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眷念苏东坡管理西湖的收获,把它定名为"苏堤"。得名的由来编辑

  《元史》记实,元佑五年(1090)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政策法规,曾疏浚西湖,并操作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苏东坡主持修筑的堤岸,约莫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这一条堤岸的雏形。虽说是雏形,可是,组成这一条堤岸最闻名的六条桥,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都已经有了。听说,这些名字都出自苏东坡的锦心绣口。苏东坡本人的诗歌中,有关于修筑这条堤岸的清晰记实:"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轼在颍州》)南宋开始,苏东坡主持建筑的这一条堤岸,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不外,可以必定,本日游人所见的.苏堤,早已不清醒东坡修筑的原样,必然颠末尾无数次的填补修葺,整饬路面,植树造林。好比,在里西湖修筑了"杨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间杭州知州杨孟瑛,就曾经将部门疏浚西湖的淤泥用于补益"苏堤"。也就是说,今天"苏堤"之美,并非成绩于苏东坡一人之手。

  后工钱吊唁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色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杭州西湖景点导游词5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带大家一起来游西湖。

  在来西湖之前,相信许多游客都听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事实上,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和西湖有着很大的关系。杭州西湖山水秀丽,让许多诗人流连忘返。白居易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就大大证明了这一点。请大家跟紧队伍,准备好亲眼目睹杭州西湖的风采吧!

  杭州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宋代始称西湖。西湖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约2。8公里,面积约5。68平方公里。这里最有特色的就是“西湖十景”。其中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淡雅朴素。登楼眺望秋月,在恬静中感受西湖的浩淼,洗涤烦燥的心境,使人倍感景在城中立,水在景中摇,人在画中游。不管站在哪个角度,看到的都是一幅素雅的水墨江南画卷,平湖望秋月更是楼可望、岸可望、水可望。南宋孙锐诗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代洪瞻祖也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等都是赞美平湖秋色的美景。平湖秋月以湖称映出周围的山水、树木,演得格外静谧。好像一副美妙的画。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偶尔一条船划过,我们不由得抱怨道:“船把我们的画划破啦!”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的这首诗是赞美西湖的千古绝唱。

  游客们,我们这次西湖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下次再来!

杭州西湖景点导游词6

  春天,西湖公园的湖水清澈透明,清清浅浅,明如玻璃,掉进一根针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可爱活泼的鱼儿们在湖里穿来穿去。特别是四脚娃娃鱼常常浮出水面又钻入水底,好象在与你逗趣。你瞧,岸边细柳低垂,婷婷玉立,水中柳影摇曳,婀娜多姿。好象对镜凝睇的少女,又如舞袖飘飘的仙女。

  夏天,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波光粼粼,象金子散在湖面上。岸边上五颜六色的花儿,争奇斗艳。特别是茉莉、玉兰、郁金花……真是美不不胜收。

  秋天,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菊展。你看,她的形状千奇百怪。有的象千手观音,有的张牙舞爪-。有的菊花还含苞未吐,只一夜工夫,就展蕊怒放了。你瞧,它们开得那么热烈,多么茂盛,黄的、白的、紫的、红的,一朵朵、一簇簇,迎着秋风,争妍斗艳,喷芳吐香,满公园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

  冬天,虽然天寒地冻,可是瞧那梅花,凌霜傲雪,疏影横斜,喷吐幽香。难道不使你心醉,不使你敬佩?

  我喜欢西湖公园,但是我更喜欢建造西湖公园的人们和种花种草的园丁,如果没有他们,会有这么美丽的公园吗?

杭州西湖景点导游词7

  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明朝《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民国九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早已湮废。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山体均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