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0篇(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时间:2022-11-16 09:16: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0篇(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供大家参阅。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0篇(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

  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有这样几个知识点:一、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三、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四、积的变化规律;五、估算。这五个知识点在教材的编排上是分两块(口算和笔算)逐步呈现的。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几个知识点教材在编排上前后联系紧密,特别是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的关系与积的变化规律两个知识点虽然教材上安排了集中教学的例题,但在这之前有过多次渗透。

  考虑到教材编排上的特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没有按照教材安排的次序依次教学,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局部整合:

  一、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教学:

  1、口算这一节,过去已经多次接触,本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两课时的教学时间过于充裕;另外,为了更充分地利用主题图的资源,我将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法提前教学,并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第一次初步渗透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笔算教学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为媒介,引出笔算内容,学生自主探索笔算方法后,重新审视问题,对比问题,从而发现共同点:速度×时间=路程。至此,教材上还没有出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积的变化规律,早在三年级时,教材上曾见过类似规律的探索,但当时学生的发现只限于表面现象的`观察,由于没有明确的引导,学生的思考不能得以深入,这可能就是初次接触。本单元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教材上安排了两道有关练习。练习之初,放手让学生自我发现,但效果不尽人意,为了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照样子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先写后说,两次练习后,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成的知识块,但有不少学生已经会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新的问题。

  面对教材提供的资源,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我感到这样处理有一些好处:

  一、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大的课堂教学容量,本单元教材上安排了9课时的教学时间,可进行整合后,如今我只用了7课时就基本完成了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深入拓展:比如,速算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我就另外安排了一节课进行速算规律的探索。

  二、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教材编排本身就已经考虑到这一因素:系统呈现知识,但在具体的单元内,为了体现知识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特点,有些知识点在编排上系统性不太强,教学起来总感到知识间是一块一块的呈现的,但进行整合后,不少知识点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知识链。

  三、利于了解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情况,孩子虽小,但班上总有一些孩子学习习惯特别好,每天都能提前预习新的内容,这样一来,课堂上每教学一个新的内容,这些学生就成了老师的代言人,课堂也容易从教师讲滑向优生讲,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对教学内容整合后,每一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当出现问题,只有自己想办法解决,虽然这一过程相当困难,但这确实是学生自己的智慧,值得肯定。当学生们自己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用非常准确的数学语言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小几倍,此时学生的兴奋是发自内心的。

  不过,这样处理后,也让我感到一丝遗憾:没有完整的课堂教学,感悟不深。比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由于提前孕伏,这节内容是分段进行,当到达教材安排的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些内容,新授课也就没了“新”的感觉,只是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而已。本来我想在这课上有所创新,看来今年是没有希望了。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2

  [片断]:

  用小棒摆平行线

  师:你摆的是平行线吗?请同桌互相检查。

  生:他摆的不是平行线。这两条线向下延长后会相交。

  生:向上延长就不会相交。

  师:那它们是两条平行线。

  生:不是,上面不相交,但下面相交了就不是平行线。

  师:你怎么知道下面会相交。

  生:延长后他们会连的越来越紧,最后连在一起。

  师:延长后他们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最后相交。

  师:你摆的是平行线吗?你怎么证明。

  生:延长后不会相交。

  师:为什么不会相交呢?怎么知道你摆的就是平行线呢?

  生:我把两根小棒紧靠着直尺摆,然后再抽出尺子,两根小棒就不会跑了,就摆出一组平行线。

  师:你用直尺固定小棒,这个方法不错。

  生:我用尺量,我这两根小棒的左边宽5厘米,右边宽也是5厘米。

  师:两边宽一样就是平行吗?

  生:两边一样宽,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它们的宽始终是5厘米。

  师:如果两边宽不一样呢?一边是3.1厘米,另一边是3.2厘米,它们会相交吗?在哪边相交?

  生:会相交,短的一边相交,延长后短的一边会越来越短,最后就交在一块了。

  师:原来两条平行线两边的宽相等,如果不相等,延长后就会相交。

  师:中间放把尺子后,两边的宽度怎么样?

  生:两边的宽度也是一样的。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道理一样的,都可以帮助我们摆出平行线。

  ……

  [反思]

  以往教学平行线的画法时,许多学生对教材上介绍的方法不理解,大多数学生都是用模仿的方法在画平行线,至于为什么这么画,学生们知之甚少,再加上如果按标准的画法画又比较麻烦,师生都爱在这上面偷懒,导致不少学生画得很随意。如何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画法,感知平行线的特点是画好平行线的第一步,平行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为什么不会相交,是因为两条平行线中间的距离是保持不变,无论怎么延长,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始终不变,这样他们就不会相交。掌握了这一点,可以帮助学生从距离不变的角度思考:怎样才能使两边的距离不变呢?只能通过平移,随手平移尺子容易移动,不容易画,最好的方法是能够找到一个靠山(尺子),引导学生思维向这方面转变,让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找到方法,经历画平行线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不过,这只是教学的理想状态,效果还要等学生真正学过画法后才能下定论。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3

  今天上的是《圆柱的认识》,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自我感觉不错。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想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上课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学任务能完成吗?带着这种不安开始上课,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我这种不安也随之消失,学生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在本节课中,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感知圆柱的有关特征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主要验证两个关键问题:“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和“侧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方法由学生自定,完成后全班交流。从活动后的反馈来看,活动效果较好。如在验证“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不但验证成功,而且方法也较多。一种是说量一下底面圆的直径,直径相等,他们的周长、面积相等。第二种用线围,量圆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长,再用此线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长,用的线长度相同,说明两底面相等。还有学生想出了个相当简单的方法:把圆柱的底面画下来,然后把圆柱的另一底面直接与画在纸上的圆进行比较。体现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一特征进行验证中,效果也相当不错,有的小组沿高剪,得到长方形;有的小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边形。由于我准备的疏忽,剪开的图形没有出现正方形的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沿高来剪,还有可能出现正方形的情况。并说明如是正方形应具备的条件。学生的验证,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之间关系的教学变得顺其自然了。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4

  11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武汉市名特教师展示活动。其中育才小学王钊老师执教的人教社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合理安排》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这是教材新增内容,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这一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解答,并从优化的角度在多种烙饼策略方案中寻求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统筹思想非常抽象,怎样把它具体化,让学生容易明白,便于操作呢?王钊老师用巧妙、合理、艺术的提问把运筹思想“烙”在学生脑海里。

  提问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王钊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下面我仅就课堂提问对本课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当学生还在“发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及时进行“解惑”,把握准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

  【案例1】

  当王老师就烙饼问题进行了简单交待,“1张饼烙2面,烙1面要3分,1个锅同时能烙2张饼”。“3张饼怎样烙最快呢?”问题刚刚抛出,学生就迫不及待的开始用学具动手实验3张饼的烙法。不一会儿功夫,孩子们一个个举着小手,争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王老师此时并没有急于展示正确结论,而是先充分肯定了用18分钟和12分钟烙法的学生,这时9分钟烙法的学生代表迫不及待的和同学们讲解了他们节省烙饼时间的好办法。两种方法的比较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9分钟这种烙法的价值。此时学生思维开始迸发了,不断地质疑着,9分钟烙法比12分钟、18分钟时间节省在哪了呢?王钊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愤悱点,问“要尽快烙好饼,哪种最合理?”“为什么第三种安排最合理?”

  【分析】

  这里“为什么”的追问,可以说是整堂数学课的心脏、命脉。它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观察时间的多少上,更多地是促使学生透过现象思考其本质。原来第三种安排是充分利用了锅底,使锅底每次都能同时烙两张饼。这里的设计抓住知识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时,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深化,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学生通过探索、讨论,思维火花的产生、喷发和碰撞都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获得释放。

  二、恰当选择提问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课堂提问选用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从课堂提问的方式上来说有很多种,如:直问、曲问、正问、反问、疏问、追问等等,而每一种提问方式的作用及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课堂上,设计的教学提问尽量要多用几种方式,这样才更能体现课堂的灵活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

  【案例2】

  当王老师直问“为什么用9分钟烙三张饼这种安排最合理”时,她敏锐地观察到学生回答有一定困难。此时她不是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而是应用了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刨根问底。

  师:为什么第三种安排的时间最短,第一种安排的时间最长?

  生:因为第一种安排每次锅里只放了一张饼,没有利用题目中“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师:第二种安排比第一种安排时间要短,短在何处?第二种安排的步骤中哪几步利用了“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生:第二种安排中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充分利用了“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师:第二种与第三种相比,时间又长了,长在哪里?

  生:第二种方法的后两步锅里只有一张饼。

  师:也就是说第二种方法没有充分利用锅底。

  (两人一组,再次按第三种方法烙三张饼)

  师:第一次烙1号、2号饼的正面,但为什么第二次要烙2号饼与3号饼交换顺序来来烙呢?

  (生略)

  师: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合理?

  生:因为这种方法烙时,锅里每次总有两张饼,没浪费锅底。

  【分析】疏问破难点

  面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第三种安排最合理”,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王老师能及时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设计一组相对比较容易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观察、思考,一“长”一“短”的对比提问,帮助学生回顾整理了三种不同烙法,比较区别几种方案的不同点,从而达到方案的优化。在这种“层层剥笋”似的疏导性提问后,学生在全班讨论和自我反思中达成共识,形成“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种统筹思想。

  【案例3】

  师:5张饼怎样分组?

  师:老师将5张饼分成3组,第一组2张,第二组2张,第三组1张,行吗?为什么?

  生:(略)

  师:因此烙饼时,千万不要让一组里面只有1张饼,否则这样就会浪费锅底了。

  【分析】反问促深化

  教师首先提问5张饼怎样分组时,学生已经回答出正确结果。王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再就此问题进行反问。这里的反问代表了部分学生的心里想法,同时设计的反问问题牢牢抓住错误症结,引起学生自我反省,及时发现错误,找出错因——没有充实利用锅底。此处的反问促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具体的培养和提高。

  【案例4】

  在学生正确探究完4、5、6、7张饼的最佳烙法后,

  师:怎样将饼分组就能保证每次锅底可以烙2张饼?

  生:(略)

  师:利用你们发现的规律,怎样给8、9、10张饼分组呢?

  生:(略)

  师:如果给你更多的饼,你能合理安排吗?怎样安排才能最节省时间呢?

  【分析】追问实现升华

  众所周知,烙两个饼、三个饼是研究运筹思想的经典范例,但如果仅局限于此还不够深刻,至少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还有所欠缺。探寻4、5、6、7张饼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探究烙饼方法上,而是要通过方法寻找烙饼规律。因此,在课末王老师顺着4——7张饼的解题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设计了三个问题,最后刨根到底解决了“给你更多的饼,怎样安排才能最节省时间”这一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我们要对饼进行分组,要么2张,要么3张饼看成一组,这样才能最节省时间”,从而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构建起烙饼策略的数学模型。

  这堂课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由于教师精彩、有效的提问,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真确地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地方,让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中教师提问语言的魅力。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5

  一、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美丽的心座》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7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7由几和几组成。师还可以问: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7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二、 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掷双色片》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个双色片,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 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6

  最近上二年级数学课,我发现班上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听见有说话声,但是还发现不了是谁在讲话。还有部分学生是心不在焉的、坐着发呆;或是手中拿着一个东西不停地摆弄。一堂课下来,我要组织教学很多次,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不好,会的总是那少部分人。我觉得上低年级的课真是受折磨,感觉好累。当然,闹哄哄的课堂里是是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的,要能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最高的收益。为此,课堂教学活动中我进行了以下两种训练:

  1、两听。认真听老师讲,认真听同学发言。

  训练目标:表扬带动法。二年级的孩子虽然幼稚,但是他们都想听到表扬,你只要及时表扬,自然地就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地就能认真听我说话。当然我决不能忽视对他们说表扬或鼓励的话,虽然这些话的主题都是表扬,但是表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那么课堂纪律会保持最好的效果。

  2、两看。看着老师,看着黑板。

  训练方法:提示法。二年级孩子学习行为随意性强。在课堂上现象有:学生坐不住,一有风吹草动就走神了。我要求学生学会看老师表情来提高听课效率。如:老是不高兴了,要生气了,你惹老是不高兴了等。

  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你要认真看,是否等我写完时你也认完了来或时读懂了。这样可以减少学生们扰乱课堂纪律的机会。那么纪律好了,教学效果就达到最佳状态了。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7

  感悟:虽然教学新教材三年多了,其间也接触了不少估算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明显感觉到现在的估算教学要求与原教材有很大的区别,过去一般都是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方法比较单一,而新教材直到四年级教学大数的改写时学生才第一次接触“四舍五入法”,而估算教学早在一年级就有安排。在教学中,虽然学生没有接触“四舍五入法”,但我可能受教学定势思维的影响,还是比较倾向这种方法。

  这次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又碰到了估算,但仔细研读教材后发现:估算方法的选择“四合五入法”并不是唯一的方法,特别是遇到实际问题时要灵活选择估算方法。正好,第九期《小学教学》杂志上刊登了吴正宪老师的一篇估算教学案例,深受启发。

  [片断]:

  师:明天就是重阳节,学校准备组织我校的29名离退休教师出去秋游,每位老师的门票车票共计104元,请你帮工会主席估一估,应该准备多少钱?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04*29,

  生:把104看成100,29看成30,100*30=3000元,准备3000元钱就够了。

  生;把104看成110,29看成30,110*30=3300,要准备3300元。

  生:不对,3000元钱不够。

  生:把29看成30多了100,可把104看成100少了116,比实际数少了。

  生:应该准备3016元。

  师:你已经算出准确数是3016。

  师:如果你现在是工会主席,你觉得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生:3000元。

  生:不行,那你只好不去游玩了。

  生:我觉得应该准备3300元,别人又不会因为你多带了钱就涨价。

  生:我觉得应该准备3300元,假如有些老师忘带食物或水就可以用多的钱买。

  生:我觉得应该准备3300元,假如要下雨没带雨伞还可以用多余的钱买。

  师:看来是应该多准备一些钱。

  师:你觉得第一种估算方法有问题吗?

  生:没有问题,但与真的不行。

  师:估算方法没有问题,但和实际情况有出入。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你们的估算方法,比较估计的数与实际数的关系。

  生:第一种方法做的比实际小,第二种方法估的比实际大。

  师:我们把比实际小的叫小估,比实际大的叫大估吧!(仿照吴老师课中的命名)

  生: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是小小估:把104看成100,把29看成20,准备20xx元就够了。

  生(反驳):你没有发现3000元钱都不够了,还小小估。

  生:看来如果你是工会主席,老师跟着你就要倒霉喽。

  生:把104看成105,29看成30,等于3150元。

  生:把110*29=3190元

  生:104*30=3120元

  师:这些估算方法,你最不喜欢哪一种?

  生:110*29,

  生:我也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不好口算。

  师:你认为哪些容易口算呢?

  生: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容易些。

  师:看来估算我们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对方法,还要看成好口算的整十数。

  [片断二]:

  师出示:批发部每月卖出720瓶桶装水,一年大约卖出多少桶装水?

  生:小估,看成700*10=7000瓶。

  生:一年12个月是固定的,不能看(学生的意思是12不能变)。

  生:700*12=8400。

  生:不能小估要大估。

  生:看成800*12=9600,

  生:看成800*10=8000。

  师:这道题是选择大估还是小估好呢?

  生:大估,小估水就会不够。

  生:随便什么都可以,因为这里没有钱。

  生:大估,因为热天水的销量会增加很多。

  生:小估,天气冷的时候销量也会减少很多。

  (此时,学生有三种观点,每种观点都说的很有道理,谁也不服输)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我也认为这题大估、小估都可以。

  随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又编了一道题关于载重量的题,这道题是必须用小估的方法解决的,虽然一开始学生在估算方法的选择上随意性很大,但最后经过讨论,学生们还是认为为了更安全,应该选择小估的方法进行估算。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8

  方向的认识,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经验和常识,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知识,这一节的目标是经历在室外和室内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能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方向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和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判断、交流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对方向的认识水平。

  一、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

  本课的第一个环节,我先把学生带到室外,在操场上辨认方向,提出问题:谁能说说我们怎样辨认东、南、西、北?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中午太阳在南边;太阳从西边落下等。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有关方向的表象,同时,通过学生的口述活动,把少数人的知识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知识。接下来让学生找方向和判断方向,以加深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识。在这里,老师充当的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方向的认识不能完全靠学生死记硬背,在充分借助现实情境让学生辨认方向后,我加入了一个小游戏抢椅子,让没有抢到椅子的同学说出他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是谁,这样不仅激发了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方向的认识,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前与后、左与右的对立性和前、后、左、右的相联性,丰富了教学内容。

  三、存在不足与改进措施

  尽管本课大部分同学都能充分的领会并运用,但仍有极少数同学方向感差,对他们来说辨认方向仍是一个难点,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个别指导来帮助他们。第二个问题就是结束太过匆忙,在一本杂志上我看到这样一道题可以补充在后面做练习:

  1、下午放学,小青出校门,太阳在前面,学校大门对着什么方向?

  2、坐公交车,小青坐在车里,她看到太阳在她的右边,公共汽车开向什么方向?

  3、到了十字路口,公共汽车右转弯,公共汽车开向什么方向?

  4、转弯后,小青看到路的左边是医院的大门,医院大门对着什么方向?医院的大门对着公园大门,公园的大门对着什么方向?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9

  通过这几天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我发现学生对于有情景图的练习题和一般的练习题比较起来,做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做口算题只是纯粹的计算,做的多了,有些会做的题目也会出现错误,这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因为题做的多了,人变得有些麻木了。这时,如果还是一味的让学生做下去,只会起到反效果,增加学生的厌学心理。尤其是临近学期结束,期末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学生做的试题也越来越多,这时,教师在练习题的选择上也要动一动脑筋,到底怎样才能让学生做的开心,又有练习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在做有情景图的题目时,表现出的兴趣都相对较浓厚,因为情景图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且在学生看题时也能起到一个放松神经,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同时,在做练习的时候,一定要精炼,挑选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做,适时的减轻学生以及我们老师的压力。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0

  低段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态度。在实践中,我发现设计活动化的课堂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

  怎样就能体现活动化课堂的价值呢?我认为应注意:课堂教学中,活动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活动结束所获得的结果上,而常常体现于过程中。我们关注的不应仅仅是对于错、优与劣的有形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活动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价值。总之,要更加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注重给完美人格的养成提供更多的机会,用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体现出自主、开放和创造的特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

  在学习活动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进行知识发展的全过程的体验性实践活动,以加强其独立性实践活动,鼓励由成功走向成功的经验型实践活动,更关注由失败走向成功的批判型实践活动,因为人的认识是有阶段性和往复性的。多次实践活动,会使人的认识不断攀升,成功的经验诚然可贵,失败的教训更是宝贵的财富,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才会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这便是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品质的存在,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用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有巨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