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精彩13篇)

时间:2023-11-14 08:05:37 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元素”,比如绪言中提到“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对元素已经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一样的,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所以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2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3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 要】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统筹安排是设计的前提。好的课堂设计能顺利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以了解学情是设计之本,问题引导,激活思维。课堂教学设计中,内容要源于生活,同时要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探究能力,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学反思求精求实,让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

【摘 要】高中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设计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以求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更新教育理念,关注人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一个良好的教学设计必然会带来出其不意的效果。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是建立在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哲学、技术等多个学科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活动。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可从以下几个要点进行操作:

  一、了解学情是设计之本

  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者的学习服务的,所以在设计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实践证明:对同一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的动向。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既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不能回答致使课堂教学陷入被动;也不能低看学生水平,否则学生激发不起求知欲望,思维活动将陷入“钝化”状态。总之,教学设计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利用学生学习的最佳期限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课堂教学设计恰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激活“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最有效,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问题引领,激活思维

  现代研究表明: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引起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是问题;人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提倡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新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设计。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探究能力。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由“酸的溶液显酸性,碱的溶液显碱性,那么盐的溶液是否一定显中性?”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设疑:要想知道盐的溶液是否显中性,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经过学生实验,得到实验结果:nacl溶液显中性,ch3coona溶液显碱性,nh4cl溶液显酸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又设计了一组有启发性的由浅入深的问题:(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2)ch3coona溶液显碱性,说明什么问题?(3)结合水的电离平衡分析,影响c(oh-)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4)分析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5)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6)总结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的关系?(7)比较ph值均为10的naoh溶液和ch3coona两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的大小等。引导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层层推进,接近目标――盐类水解的实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让他们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主动探索,总结规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三、内容设计应源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化学问题,如加碘盐、维生素的摄取、食品中的添加剂、废旧电池的收集与处理、水体污染、新能源的开发等。在教学设计时,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社会责任感。《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高中化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依据这一理念,笔者常采用“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首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学习情境,引出化学问题;其次,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再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样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同时,也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养成关心社会的积极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卤素》一节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引入了“加碘盐”,设计的问题如下:(1)加碘盐中加入含有碘元素的物质是什么?(2)如何证明一袋食盐是加碘盐?(3)如何正确使用加碘盐?(4)加碘盐应如何保存?(5)如何测定加碘盐中碘的含量?(6)碘与人类健康的关系?(7)人类补碘的途径有哪些?由于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取得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实验探究要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实验是化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的灵魂。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尤其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开展实验设计,开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4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5

  一、现状分析

  1.备课组现状分析

  高一年级化学备课组现有4名化学教师,其中2名一级教师,2名二级教师,以中青年为主,结构合理,教学能力整体较强.但由于高考政策的变动,化学学科备受冲击,4名成员代课均为10节(其中8节化学课和2节研究性课程).

  2.教材分析

  今年为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4个年头,化学课程设置上以模块的形式出现,而且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思考、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以及大量的最新科技方面的知识等形式多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过去教材中很少或未曾出现的,所以对我们几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能带着过去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对新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尽快融入全省的教学氛围中,只要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课程主要有三套教材:人教版,苏教版和鲁教版.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共有8册课本,其中必修有必修1和必修2要求本学年所有高一学生都要完成;选修有6册,其中选修1《化学与生活》作为会考学生要求,必修2《化学与技术》和选修6《化学与实验》我校学生不选修,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为选学化学学生的选学内容,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作为选学化学学生的必选内容.

  3.学生现状分析

  本届学生的整体平均成绩较低,从暑期的军训期间观察,行为习惯表现不如人意,尖子生比较少,给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提升整体成绩比较困难.

  二、指导思想

  1.学校关于备课组加强集体备课思想

  高一年级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基本的生活和学习技能.

  本学期要推进有效教学,理直气壮抓教学质量,聚精会神抓课堂效率,要明确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本学期将开展备课组考核,向备课组要质量,向优秀教师团队要质量.加强对课堂的设计和管理,以抓教学常规达到课堂质量的保底要求,以抓有效教学提升课堂质量.

  2.年级部关于备课组集体备课思想

  年级部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组织备课组长研讨,制定本组的工作计划,提出提高质量的措施,进而指导各备课组精心设计备课组教学计划,并检查落实情况,保证本学科教学的高质量.组织教师不定期听课,开展评课与交流,研究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设计和组织策略,及时改进和提升,要求本组教师每周听课、评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次,开课不少于2节,并做好教师的评课统计和改进措施.

  ①以备课组为中心,加强集体备课,精心组织说课、评课、改进、提升等活动.同时,教研组每次组织的研讨课,要求组织教师参与听课,集体评课,落实反馈,注重改进与提升.

  ②以备课组为中心,对本组教师教案、学案、学生笔记、作业及批改情况和错题集进行定期检查,并组织教师交流,作好改善.

  ③以备课组为中心,组织教师收集、整理试题,注重根据教材进行面对学生现实的试题汇编,并做好各学科各年级试题交流和共享,尽量建立化学学科资源库.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6

  一. 指导思想

  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牛津版教材为基础,制定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来充分提高我校美术班的英语水平。密切关注高考动态,发挥学生潜能和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扎扎实实抓好基础,通过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以适应高考的变化和要求。

  二.情况分析

  本届学生虽然已经过两年的英语训练,但是情况仍不容乐观,基础不够扎实而综合能力表达堪忧,且相当一部分不重视英语,因此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提高讲和练的方法与效率,是复习与整理的一大挑战。

  三. 教学安排

  9月至10月底结束模块9教学,期中考试后至1月初结束模块10教学。在新授课过程中贯穿对学生听力,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新授结束后,就进入一轮复习。

  四.教学措施

  1、以课本为主,高三9、10模块的新授与复习有一定关系,教材丰富,信息量大,具有较强的交际性和实用性,词汇明显增加,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材料。课文用一课时分析篇章结构,主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从旁指导。

  2、听力常抓不懈,一周练至少两至三次,老师要对听力技巧作以指导。

  3、根据高考说明中的词汇,抓好词汇复习,贯穿于新授课当中。

  4、夯实语法基础,根据课本的语法复习部分,进行语法专项训练,知识点一一突破,以练为主,以讲为辅,并加以单选题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读题解题的能力。

  5、每周一份午练习,及时批改,及时讲评,检查订正情况,每两周一份完整的试卷 。

  6、早读课有目的,有计划,安排重点单词,短语的默写检查,抓紧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7、加强语篇训练,进行限时阅读,要求学生每天能完成一篇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任务型阅读,来把握整个文章的信息,提高阅读理解的综合能力。

  8、对学生进行针对高考的综合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教学计划

  第1—2周 M9U1 other countries ,other cultures

  第3—4周 M9U2 Witnessing time

  第5周 National Day

  第6—7—8周 M9U3 The meaning of color

  第9—10周M9U4 Behind beliefs

  第11周 Revision 期中考试

  第12—13—14周 M10U1 Building the future

  第15周 M10U2 People on the move

  第16周 M10U3 Protecting ourselves

  第17周 M10U4 Law and order

  第18周 Revision 元旦放假

  第19周 一轮复习 M1

  第20周 一轮复习M2

  第21周一轮复习M3

  第22周 期末复习

  第23周 期末复习 迎考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论为指导,继续深入学习和执行第三次全教会和市教会精神,继续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为重点,认真研究高考改革的方向和命题改革趋势对高中教学提出的要求,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不断增强高考复习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北京市高考改革发展趋势,深入学习《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说明》,正确把握高考的标准和特点。

  2.立足本校学生实际状况,搞好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重视优秀生拔尖训练,抓两头带中间,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3.加强习题课、讲评课的教学研究。复习课要精选习题,防止题海战术和重结论、轻过程等不良倾向,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讲评课要有意识的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对重点试题要进行必要和有效的发散。

  4.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5.关注化学学科最新科技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化学教学与科技、生产、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注意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引导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相关知识面,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6.充分发挥区中心教研组、各校教研组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高三教学的集体攻关,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树立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使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生力量和骨干力量。

  三、教学进度安排建议

  内容安排如下:

  一模前:

  化学实验约4周

  理科综合策略、训练约2周

  一模后:

  试卷分析与专题训练约3周

  二模后:

  试卷分析与专题训练约1周

  综合训练约2周

  保持状态、答疑和个别辅导约1周

  四、关于综合练习

  适应性训练:20xx年3月19日

  一模:20xx年4月6~7日

  二模:20xx年5月4~5日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8

  一 教学简析

  一、研究物质层面:

  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例如烃的教学,一定要能够举出多种烃的代表物的名称,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产中是否真实的存在,掌握其应用,再例如酸,必修仅仅学习乙醇性质,还应了解其他常见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质、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简单命名。

  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和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也就是,不应该一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奔着化学反应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机化合物身上。

  二、从认识水平、能力和深度的层面。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不仅能分析给定的事实,还应该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这样就要求建立化学键的认识,极性、饱和性等。

  因此,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认识应上升到用官能团的结构及化学键变化来解释、预测反应水平。

  三、从合成物质层面: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 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导下,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达到的发展目标,整个体系由三个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和针对部分学生的)构成。体现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科学教育为大众”等教育理念;完善了课程目标的维度;实现了与课程结构的对应。了解化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系,对教师合理、全面的设计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是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更有系统、有层次加深认知程度。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设置在于学习有机化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广泛的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基于此设置意图,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更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学目标中就加大关注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生活经验的相互关系的联系和应用。

  三 措施

  一、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开展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主题活动,让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到世界的进步与化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让他们知道只要他们认真学习也许下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人就是他,从而学生们就不会认为他们每天学习的知识都是与生活毫无联系,将来都用不上的东西,也就不会觉得乏味无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教师教学中要围绕这一主线对各类有机化合物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虽然有机化合物种类多,数目巨大,但有规律可遁,有方法可用,并不是生搬硬套,主要是学习方法的掌握。 例如:讲到乙炔时,因为之前讲过乙稀,老师可以引导让同学们自己推测出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通过实验让学生能自行得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区别,重点认识到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加成、氧化、聚合反应。得出乙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总就出乙炔的用途。通过乙炔的讲解的,得出炔烃因为都含有所以碳碳三键性质与乙炔相似。

  三、是要重视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立体化学知识在有机化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这方面知识涉及较多。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如果准确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由于学习此模块之前学生未学习过《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其中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模象直观手段。

  四、重视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总结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自己能做的实验一定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做,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更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结实验的规律,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也常常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思维的严谨性。比如做乙醛的银镜反应时,银氨溶液的配置,用何种加热方式,反应中注意的事项,反应后试管的洗涤方法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论证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五、充分了解学生,事半功倍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部分存在着如下缺陷:

  ⑴对各类主要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质和反应掌握不牢,容易混淆。

  ⑵知识网络化程度差,对大型推断题没有思路,不能很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应用。

  ⑶书写方程式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四 优差生辅导计划

  对后进生的辅导方面,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三好生”更为重要、更有价值。我要按照成绩排出了化学后进生和较差生的名单,对于较差生,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多提问,多加注意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而对于差生,我则决定利用课后给他们经常补课,经常给他们布置一点任务,利用课前上课的几分钟检查。每天给他们一点任务,完成后大加赞扬,不完成的哪怕留到晚自习结束也要当天过掉。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作业,并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测测清”:要求学生每天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三步。并积极检查.把当天的功课在当天解决。周周有总结。在测试中检查出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再及时把进行讲解和解决。利用辅导时间,加强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五 教学进度安排

  第五单元 烃……………………………………………………9课时

  第六单元 烃的衍生物…………………………………………12课时

  期中复习及考试……………………………………………………3课时

  第七单元 糖类、油脂、蛋白质………………………………3课时

  第八单元 合成材料……………………………………………3课时

  会考复习及考试……………………………………………………24课时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9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 + 3Cl2 2FeCl3

  H2 + Cl2 2HCl

  Cl2+H2O 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 O2↑+ 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 氧化剂

  有还原性 有氧化性

  被氧化 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11

  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化学学科的学习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及其教师用书开展教学活动。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好的进行,现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思路:

  本册教科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第二个模块,本册教科书的内容分为:《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四个章节。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从个别物质到一般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学习,把学习从单一走向系统和规律化。在认识上提高一个档次。另外,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热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反应速率的简单介绍,可以为选修四打下基础;对简单的有机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等的性质及用途的学习,可以为选修五打下基础。所以本册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因为本册书的内容相对必修一来说内容较为抽象,实验较少,因为内容的趣味性有所下降,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法,尽量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掌握。

  二、学生分析

  几年我所教的班级是阳东二中高一的高一(4)、(5)、(6)三个理科班,其中高一(4)是理科实验班。所教班级成绩虽有所差异,但是我备课的内容和重要我选择了这三个班是一样的。只是在高一(4)上课的时候会讲得快一些,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会多一些,另外高一(4)班隔周补课的时

  候会比(5)班和(6)班多一个课时。这个课时我专门用来评讲精题和知识点的补漏或强化!因为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态度较好,所以对于化学成绩差的学生,我这个学期采取了扶差的措施,针对这些差的学生所不懂的知识点,我自己给他们复习下以前的基础知识或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对于(5)班和(6)班的学生,我要找出成绩处于边缘的学生,一周给他们一个专题的基础复习知识点,努力把学生的成绩提升一下!

  三、备课

  因为我是新教师,教学经验并不多,备课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要花多点时间去备课,尽量做到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多设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题。课堂上我应该多给机会让学生自己练习和回答问题或者上黑板做题。这方面我上学期做得是不够的,争取在这个学期可以有所改进,有所突破。

  四、听课

  听课对于新老师来说特别重要,我们备课组对新教师的听课节数是有要求的,需要检查听课本两次,一次在期中,一次在期末。我对教学的态度是认真严谨的,从来不认为听课本的书写是完成任务,如果时间足够我是会坚持只要没有课程冲突都去听一些有经验老师的讲课。听课一定要重视质量,学其之长,补己之短。多发些多比较,促成长!尽量超额完成一学期25节听课记录!

  五、作业

  因为执教的都是理科班,化学作为理科,应该要重点学习的。所以,我这个学期布置的作业会多一些,基本上每节课都有联系或者作业。作业提交的情况并不是布置一次交一次,而是一周交一次,提交时间为每周星期五下午放学前提交!每周星期二是化学的限时训练时间,一定要好好利用限时训练的作用,做到每次要给学生批改,让学生也提高对化学限时训练的重视!本学期的作业全批全改我也将会超额的完成。

  六、上课和听课

  研究新授课、习题课、章节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每种课都要精心设计问题。新授课要引领学生理解、掌握原理和概念;习题课要引导学生经过练习和思考讨论,对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熟悉解题思路和方法;复习课要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重要知识点,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通过习题归纳规律,强化非智力因素(信心、细心、方法)在答题中的重要性。

  每节课都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按要点答题,当堂做巩固练习,还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认真记好听课笔记,课后总结听课收获和心得,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学习长处发现不足,及时完善。

  七、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以备课组为主,我们备课很尽职责,每周有一次集体备课,主要的备课内容就是下一周准备要上的课的内容,里面的具体操作是,我们高一化学教师轮流讲下周准备上课要讲的内容,其他老师就作补充或者意见。我个人觉得这个集体备课很好,对我们新教师来说很有必要!

  我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是我是一个很负责任的教师,很爱学生很为学生着想的老师。有这样一个引子的带领,我会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努力做好工作上的每一点。我的成长还是很需要我的师傅和其他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引的,我希望我们化学科组多给我机会多给我提意见,让我可以更快的成长!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12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化学必修1》是高中化学课程必修部分的第一个模块,承担着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衔接,为高中学生学习化学打好基础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本册教材通过《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四个专题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的物质分离和鉴别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剂、还原剂。通过对一系列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对元素化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物质的量、以及有关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

  2、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3、氧化还原反应

  4、离子反应

  5、元素周期律

  三、教学设想与措施:

  基于普通班和重点班的区别,所以要区别对待。

  重点班的同学在课上要多一些自主学习,在其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组织讨论,自己归纳、总结。自己动手探究等多种方法。同时,对优生强化学习,进行提优,对差生同样要做好补差工作。

  对普通班的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知识点尽量简单化,力求学生能够理解。同时降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能适当放进一些学生活动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进度

  略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知识分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部分,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知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1、分组活动探究、猜想、讨论、归纳

  学情分析: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实验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1、“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翱翔”,拉开了本课的序幕。讨论与交流,归纳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二、创设情境,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1、教师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学生思考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可告知我们哪些信息?

  讨论与交流:由学生通过感知得到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小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三、实验探究,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在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倒入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

  现象: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结论: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观察现象。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结论:能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演示:二氧化碳气体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实验,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能二氧化碳气体和澄清石灰发生水反应。

  本节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的同时,我们以从中获得什么新的知识?

  课堂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板书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色

  味

  态

  密度

  溶解性

  熔沸点

  无色

  无味

  气体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无色液体、雪状固体“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不供给呼吸。

  3.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水=碳酸

  CO2+H2O===H2CO3

  H2CO3====CO2+H2O

  4.能与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