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最新版3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教师资格证考试)

时间:2023-03-03 09:27:00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最新版3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教师资格证考试),供大家参阅。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最新版3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教师资格证考试)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最新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最新版2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及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具体意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须研究数据的波动状况,分析数据的差异,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三个量度,并掌握利用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

  2.地位作用:

  纵观本章的教材安排体系,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数据的波动是对一组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行评判,通过结果评判形成决策的教学,是数据处理解决现实情景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本章学习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处理各种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境的数据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本节知识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a、掌握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b、会动手和利用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经历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探索过程(“极差”“方差”“标准差)。b.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极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一组数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c.突出关键环节,判断两组数据稳定性就是抓住计算其方差进行比较。d.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4.重点与难点:重点:

  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难点:理解极差、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一原则和本节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数据分析的三个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个概念,必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设计了一个连接奥运会中韩射箭运动员的场景,并用表格记录环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评判,通过学习分析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发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无法用平均数来刻画时,引入一种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极差”“方差”“标准差”。以此,打开教学突出教学难点的缺口,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比较法。在极差和方差的应用中,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用已有的知识还是难以准确的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新的量度。

  3.练习巩固法。通过练习,强化巩固概念,熟练计算器的操作。进一步理解本节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意义。这样更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在运算中深刻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内涵。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选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的导入和比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直观地估测甲、乙两名选手的成绩,回顾有关数据的另一个量度 “平均水平”,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但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然后,设计了一个“做一做”,因承上面场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选手丙,旨在通过丙与甲、乙的对比,发现有时平均水平相近,极差也相同,但数据的离散程度仍然存在差异,仅用极差还难以精确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另外两个量度—标准差和方差。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依次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主要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引导观察分析法:链接运动员设计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把环(用眼),关注收集的数据,积极思考,分析两名运动员设计的稳定程度(动脑),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动手)。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引导比较鉴别法:在教学过程中,每出现一个新概念或一个新公式,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导学生读,二是解释关键词语,三是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四是回头看实际情形,认识数据的变化规律,在实际背景中比较形成正确的决策。

(3)引导练习巩固:注重“做一做”的练习中强化、观察、切入公式特点、计算、分析、判断的方法的巩固,通过强化加深学生对三个量度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和知识。

(4)引导自学法:学生自学掌握计数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操作功能。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情景(链接奥运会中韩运动员设计的情景)。

<2>、学生观察阅读分析(描述运动员射箭的平均水平)。

<3>、分析思考寻求解决方案(观察表格数据求平均数)。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关注数据的“平均水平”以外,还要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引出本课课题——数据的波动)

  2、新课:

(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1>、概念介绍:

  a、数据的离散程度(是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b、极差(极差是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是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c、练习巩固计算极差;

<2>、展示丙运动员加入的情景,让学生在乙丙两人中挑选,计算中发现平均数极差相同,让学生产生新的困惑。引入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方差和标准差。

<3>、引进概念

  a、概念“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给出计算公式: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据的波动

  b、给出“标准差”的概念(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c、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操作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4>、引导学生理解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的内涵(通过数据与图比较说明,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5>、计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标准差。(作用:一是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二是用方差来刻画引例中的数据离散程度,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三是会用运“方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巩固练习:

<1>、样本4、7、5、2、3、8、5、6的平均数是______,众数是_____,极差是____,方差是________,标准差是______。(通过这组练习强化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运用)

<2>、P—235随堂练习(1)(通过这道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结谈体会:教师引导回顾所学概念;让学生谈学习、运用的体会。

  5、布置作业:P—199(1)(2)(3-选作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比较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最新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初步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培养学生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鸡兔同笼",把同学们带入古代的数学问题情景,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趣";进一步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显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点:

  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难点:

  确立等量关系,列出正确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流程:

  课前回顾

  复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情境引入

  探究1: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

“雉兔同笼”题:今有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雉兔各几何?

(1)画图法

  用表示头,先画35个头

  将所有头都看作鸡的,用表示腿,画出了70只腿

  还剩24只腿,在每个头上在加两只腿,共12个头加了两只腿

  四条腿的是兔子(12只),两条腿的是鸡(23只)

(2)一元一次方程法:

  鸡头+兔头=35

  鸡脚+兔脚=94

  设鸡有x只,则兔有(35-x)只,据题意得:

  2x+4(35-x)=94

  比算术法容易理解

  想一想: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二元一次方程,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3)二元一次方程法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1)上有三十五头的意思是鸡、兔共有头35个,

  下有九十四足的意思是鸡、兔共有脚94只.

(2)如设鸡有x只,兔有y只,那么鸡兔共有(x+y)只;

  鸡足有2x只;兔足有4y只.

  解:设笼中有鸡x只,有兔y只,由题意可得:

  鸡兔合计头xy35足2x4y94

  解此方程组得:

  练习1: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则“甲数的二倍与乙数的一半的和是15”,列出方程为_2x+05y=15

  2.小刚有5角硬币和1元硬币各若干枚,币值共有六元五角,设5角有x枚,1元有y枚,列出方程为05x+y=65.

  三、合作探究

  探究2:以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五尺;若将绳四折测之,绳多一尺。绳长、井深各几何?

  题目大意:用绳子测水井深度,如果将绳子折成三等份,一份绳长比井深多5尺;如果将绳子折成四等份,一份绳长比井深多1尺。问绳长、井深各是多少尺?

  找出等量关系:

  解:设绳长x尺,井深y尺,则由题意得

  x=48

  将x=48y=11。

  所以绳长4811尺。

  想一想:找出一种更简单的创新解法吗?

  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更简单的方法:

  找出等量关系:

(井深+5)×3=绳长

(井深+1

  解:设绳长x尺,井深y尺,则由题意得

  3(y+5)=x

  4(y+1)=x

  x=48

  y=11

  所以绳长48尺,井深11尺。

  练习2:甲、乙两人赛跑,若乙先跑10米,甲跑5秒即可追上乙;若乙先跑2秒,则甲跑4秒就可追上乙.设甲速为x米/秒,乙速为y米/秒,则可列方程组为(B).

  归纳:

  列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审:审清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设:设未知数.

  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解:解方程组,求出未知数.

  答:检验所求出未知数是否符合题意,写出答案.

  四、自主思考

  探究3: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作侧面和底面,做成如图中竖式和横式的两种无盖纸盒。现在仓库里有1000张正方形纸板和2000张长方形纸板,问两种纸盒各做多少只,恰好使库存的纸板用完?

  解:设做竖式纸盒X个,横式纸盒y个。根据题意,得

  x+2y=1000

  4x+3y=2000

  解这个方程组得x=200

  y=400

  答:设做竖式纸盒200个,横式纸盒400个,恰好使库存的纸板用完。

  练习3:上题中如果改为库存正方形纸板500,长方形纸板1001张,那么,能否做成若干只竖式纸盒和若干只横式纸盒后,恰好把库存纸板用完?

  解:设做竖式纸盒x个,做横式纸盒y个,根据题意

  y不是自然数,不合题意,所以不可能做成若干个纸盒,恰好不库存的纸板用完.

  归纳:

  五、达标测评

  1.解下列应用题

(1)买一些4分和8分的邮票,共花6元8角,已知8分的邮票比4分的邮票多40张,那么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张?

  解:设4分邮票x张,8分邮票y张,由题意得:

  4x+8y=6800①

  y-x=40②

  所以,4分邮票540张,8分邮票580张

(2)一项工程,如果全是晴天,15天可以完成,倘若下雨,雨天一天只能完成晴天

  的工作量。现在知道在施工期间雨天比晴天多3天。问这项工程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分析:由于工作总量未知,我们将其设为单位1

  晴天一天可完成

  雨天一天可完成

  解:设晴天x天,雨天y天,工作总量为单位1,由题意得:

  总天数:7+10=17

  所以,共17天可完成任务

  六、应用提高

  学校买铅笔、圆珠笔和钢笔共232支,共花了300元。其中铅笔数量是圆珠笔的4倍。已知铅笔每支0.60元,圆珠笔每支2.7元,钢笔每支6.3元。问三种笔各有多少支?

  分析:铅笔数量+圆珠笔数量+钢笔数量=232

  铅笔数量=圆珠笔数量×4

  铅笔价格+圆珠笔价格+钢笔价格=300

  解:设铅笔x支,圆珠笔y支,钢笔z支,根据题意,可得三元一次方程组:

  将②代入①和③中,得二元一次方程组

  4y+y+z=232④

  0.6×4y+2.7x+6.3z=300⑤

  解得

  所以,铅笔175支,圆珠笔44支,钢笔12支

  七、体验收获

  1.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解决以绳测井问题

  3.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七、布置作业

  教材116页习题第2、3题。

  x+y=35

  2x+4y=94

  x=23

  y=12

  绳长的三分之一-井深=5

  绳长的四分之一-井深=1

-y=5①

①-②,得

-y=1②

-y=5①

-y=5①

-y=5①

  x=540

  y=580

  y-x=3②

  x=7

  y=10

  x+y+z=232①

  x=4y②

  0.6x+2.7y+6.3z=300③

  x=176

  y=44

  Z=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