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3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

时间:2023-01-16 15:43:00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3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欢迎参阅。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3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四、听读课文录音,然后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五、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六、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 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七、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八、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九、教师小结并拓展延伸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知识。本文将对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进行研究,以期达到实施语文课创新教学的目的。

  一、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2、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结合课文理解生字新词。

  2、通过有感情地品读,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3、通过对重点段的品读感知,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特点。

  4、理清表达顺序,感知课文的表达方法,能准确地背诵4、5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脱壳的过程,感受自然的神奇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主要目标:

  1、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陌生字词,能结合课文自学。

  3、初步感知文本的结构,理解课文的内容。

  4、指导学生写字,完成习字作业。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生活情境,整体感知文本

  1、夏天刚刚过去,在夏日中蝉给我们增添了不少生趣,我们是农村的孩子们,恐怕都捉过蝉,能把当时捉蝉的情境给大家讲一讲,让我们分享一下当时的快乐吗。

  2、师生进行简要交流,激发学生再现当时的捕蝉场面。

  3、你们知道它是怎样脱壳的?(如果生知道,让其简要说)

  4、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地了解一下蝉是怎样脱壳的。

  5、板书:

  6、金蝉脱壳

  读题,正音。(除在这个成语中读qiao其它都读ke。)

  理解这个成语的大体意思。

  7、激发自读,整体感知课文

  A、我们课文中描写的这个蝉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脱壳的呢?请大家默默地朗读,边读边感知。

  B、学生带着问题默读一至两遍感知。

  二、正确流利朗读文本

  1、刚刚大家通过自己的默读,相信对蝉是什么样子,以及是怎样脱壳的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了,现在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能把书读得正确流利,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A、划出自己感觉陌生的字词,读准,并结合课文理解。

  B、一句一句朗读,读准每一句,达到流利通顺。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节节过关,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并能让绝大多数人读得正确流利。

  三、理清文本结构,感知文本内容

  1、我们的课文题目是金蝉脱壳,课文的哪些小节是写金蝉脱壳的,再读默读课文,标出。

  2、与生简要交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内容结构。

  四、指导写字,完成习字作业

  1、引领学生仔细读字,体会字的间架结构。

  2、有重点地指导一些字。

  3、学生完成习字作业,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导。

  〖自我点评

  我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更需要有务实的精神,这一课时要解决最基本的语文,书需要正确流利地读,文本内容需要整体地把握与理解,字需要留给大量的时间让其工整地写。想在40分钟内完成这些基本任务,自己的每个教学环节必须干净、利索、有效。在设计这一课时时,我尽力地这样做了。

  第二课时教学(详案)

  完成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品读,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2、通过对重点段的品读感知,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特点。

  3、感知课文的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能准确地背诵4、5两个自然段。

  主要目标:

  通过品读脱壳的过程,感受自然的神奇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模块一:直接引入,(并感知脱壳前样子)

  1、板书课题,读题,读出形象来。

  2、指题设疑:

  A、指板书金蝉,刚爬上树的蝉是什么样子的?――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的亮光

  B、这金蝉是怎样从坚硬的壳里慢慢爬出来的,快速找到课文描写这情景的小节,读一下感受一下。

  (学生可以先通过浏览方式找到那个小节,再细细地读,如果不是这样,给予指导,教给读书方法。)

  模块二:感受怎样脱壳

  1、大家刚读了一遍,脑中对蝉虫的脱壳过程是不是很清晰呢?再默默地把这节读一遍。

  2、蝉虫在脱壳时,肯定不是一下子就从壳儿里跳出来的,他身体的各部位得一样一样地出来,哪个部位先出来,哪个后出来,即它脱壳的顺序你们知道呢。再读一下这部分,感受它的脱壳顺序。

  3、交流,让学生说一下或按书读一下。

  4、板书:背→头→脚→尾

  5、再把这部分好好读一下,把这个脱壳的顺序与过程清晰地映在自己的脑中。

  6、现在是不是感觉亲眼看到这脱壳的情景了?请你们把脑中的这个清晰画面读出来。

  (让学生注意,要想把头脑中的这清晰的场面表达出来,必须得控制好语速及要把一些重要的词语说给慢一点,饱满一点,如头钻出来了,头后虽然没有停顿,但必须得停一下,把这个头说饱满一点,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表达。)

  7、你们感觉在这个脱壳的过程中,哪个部位的出来最有趣,你能不能很形象地把这个部位脱壳过程叙述出来。

  (引领学生重点地感受蝉尾脱壳这一奇特过程,能较形象地表达出来。)

  8、现在我们应该很清晰蝉是怎样露出背,钻出头,伸出脚,以及最后又脱出尾的。

  这是一个复杂的蜕变过程,你们说它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会很痛苦或很困难呀?-(不会,敏捷配合得自然协调)

  至此,你感觉这个脱壳的场面怎样?――(强调这一过程是奇特的,揭示大自然的无限奥妙)

  9、感知写法

  整个脱壳的过程这么复杂,可作者写得却十分的清晰,作者的文字就如同摄像头一样,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假如让我们来写,我们能写出来吗?

  小讨论:为什么不能写出这样呢?

  A、观察不够仔细。

  B、表达不一定能清晰,要有一个好的写作顺序。

  模块三:脱壳后的蝉

  1、就这样,过了一会儿,蝉还是依依不舍离开了自己的壳,这时它是白白的,并且翅膀非常小,它又是怎样变成能展翅高飞的成蝉的呢?自读下一小节感知。

  2、刚出壳的蝉是白色的,翅膀也很小,它是怎样变成能飞的蝉的呢?

  找出有关语句再读(再用齐读让学生深记在脑中)。

  3、它的颜色变化也是非常的多与快。自由再读,体会颜色的变化之快。

  4、总结,突出这是一个魔术的过程。然后过渡到最后一节。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奇特无比的蝉吧,它是那样――(让学生齐说几遍) 而留在一旁的蝉壳,――(同上)

  模块四:拓展深化延伸

  1、刚刚我们一起看了蝉的整脱壳的过程,我们感觉这个过程如何――奇特。

  是的,脱壳的过程敏捷,自然协调这很是奇特,翅膀的变化如此之快也是很奇特,脱壳后的蝉和壳像艺术品,这也很奇特。其实蝉还有很多奇特的地方――

  2、蝉还有很奇特的地方

  A、幼虫很长寿。(简要叙述资料)

  B、蝉的鸣叫靠的不是嘴,也不是喉,而是肌肉。(简要叙述资料)

  3、到了这儿,你们喜欢蝉吗?

  告诉学生蝉其实是害虫,可能放心地去捕捉。

  但它也给夏天增添了不少生机,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生趣,正如意欲捕鸣蝉一样,更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另外,它的营养丰富,是绿色的食品。

  4、总结这一单元的主题特色,阐明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