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3篇

时间:2024-05-06 14:00:04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赏析。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3篇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1

  每一课教学内容都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本课的设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认识斜面、研究斜面的规律,再到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都是来自生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信息加工和科学概念建构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经历了一个典型的“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并且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科学课并不是要教师讲得好,而是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证实事物的本质属性,让学生主动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点拨、引领、启发、组织,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发现,经历科学概念获得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实验探究前,学生往往是冲动的,“动手”是第一位的,为了保证学生探究活动能顺利开展下去,我前后两次花了大量时间组织学生研讨如何进行实验探究,动手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做一个“理性”的科学研究者。整堂课的教学,通过这样的一个训练过程使学生明确活动目标、活动方法、活动注意事项等,这样才会高效率的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本课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视角新,内容广,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讲究方法与策略,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同时需要教师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善于取舍,不断反思,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应用斜面解决的问题高度经常是一定的,像建楼梯、修盘山公路,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使搭建的斜面坡度更缓、更省力。因此我对教材后一个实验进行了修改,在研究什么样的斜面更省力时,不是用同一块木板搭建高低不同的两个斜面来比较;而是用同一高度长短不同的两块木板搭建斜面来比较,这样更符合生活实际。

  此外我感觉到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辅助也是很大的。我校现在实现了班班通,可以说现在我们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学是非常方便快捷的。自从使用多媒体以后,我感觉到网络课件确实为课堂增添了新鲜血液。就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来讲,有的材料在现实中寻找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时很难讲清楚,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比一般教学手段更直观、更易于理解的特征。它可以动态地演示事物之间的科学联系,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适合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因而它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消化和掌握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2

  实验阶段主要包括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是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交流数据、获得发现。本实验重在引导学生研究斜面坡度大小的省力情况,进一步巩固对斜面省力的认识。在前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验进行了设计,并由教师补充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所以在本节课时中先先复习了实验的不步骤和注意事项后,学生就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分小组汇报了自己的实验数据及得出的结论,教师最后总结并拓展。

  本节实验的过程和操作相对简单,故学生都能较好的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3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第3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家庭、学校和周边的各种斜面及器材的功能性质,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掌握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器,认识到斜面可以帮人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一些较小的力可以把较重的物体提升到某一高度,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轻松,方便。

  一开始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来并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提出斜面的`坡度的大小与用力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进行预测。学生先做预测可以让他们有目的地去探究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对于这一类的对比试验,一定要控制好变量,哪些因素因该保持不变,哪些因素需要改变学生一定要明确,学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汇报,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课件展示一座陡山,让学生运用课上学过的知识给这座山设计一条省力的路,这一环节主要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科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使学生知道斜面的作用,并加深斜面的大小与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斜面和变形斜面来使学生知道斜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