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勇气》教学反思3篇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08 12:06:00 教学反思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

  今天与学生们一起学习了第20课《花的勇气》。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仍是放手学生们合作完成。

  我从对花的认识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花,能说出许多,花的颜色啦,花的味道啦,花的样子啦,等等,但很少有人从花的品格谈花。在我问到你们都喜欢什么花时,学生们的回答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凡他们知道的花,基本都有人喜欢,当然,喜欢的理由也是各种各样的。最后,李婧妍回答:我喜欢腊梅,因为它不怕寒冷,在冬天开放。由此,我把学生们的思路引向梅花,并给他们背诵了陈毅的《咏梅》。

  再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样的疑问时,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不少,看得出,他们中的大部分预习还是比较到位的。

  小组合作学习,我没有出讨论题,只是要求学生在二十分钟内完成合作。今天学生们的合作与以前比较有所进步,不参加讨论的少了,基本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合作。完成合作后,就了解了一下各小组的合作情况,14个小组,12个小组自评为A,琦琦和杰杰两个小组自评是B,问其原因,琦琦小组是没有提出什么问题来,杰杰小组是两个学生身体不舒服没有参加讨论,所以讨论情况不好。

  交流之前,我问学生们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问题比较有价值?

  康康的回答非常好:问题的答案必须要认真读课文想一想的,并透过字面才能找到的。我不知道有多少学生的看法能与康康的吻合,不管怎么样,对于提问,已经有了开头,不是吗?

  交流中,曲儿对课文中的“辽阔”一词,提出了质疑。问题非常好,是呀,那藏在绿草下面的小花怎么会“辽阔”呢?理解了“辽阔”一词在这里的作用,对作者急切想看到花的心情是不是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呢?

  对于今天的学习情况,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希望下节课,他们会让我有更满意的表现。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2

  四年级新教材对于我来说已是新手,又遇“生命”的文章,更是一大挑战。生命之重难以承受,但本人仍硬起头皮去轻触“花的勇气”。

  一、我的文本解读:

  本文文质兼美,到处都有我们需要积累的语言,到处都有我们需要品读的句子,但一堂课时间有限,因此我重点抓住作者看到的三个画面——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来解读感受文本,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二、我的教学设计:

  三个画面我该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引领学生去品读,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习得。三个画面分别侧重于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解决,完成了我课堂的环节教学设计。

  三、我的细节处理: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观点对我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诗意语言”,只有让语文课显得“诗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不减,只有“诗意课堂”才能营造出“熏陶、感染”的氛围,语文不是教出来的`,我们更不能竭泽而渔。这一直是我课堂教学的原则。因此本堂课,我注意导入的“诗意铺垫”,注意环节之间的“诗意过渡”,引导点播的自然,练习的精当等。

  课堂教学对我们来说是一条艰难的漫漫长路。但,我们相信伴着冷风冷雨中的“花的勇气”孜孜前往,一定会有改天换地的画面出现。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中,紧抓“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一目标,有效链接生活情境、知识积累等,开展读悟、仿写、思辨等活动,发现文本的语言规律,体会表达的效果,尝试进行语言实践。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效果显著。

  一是链接其他作品,思辨悟法。在对“没有花的绿地”进行赏析时,初解“泛滥”一词后,链接《草原》中的“一碧千里”进行比较,体会到词语是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这也是本课最主要的语言学习点。

  二是链接三幅画面,迁移明法。略读课文要求抓典型的学。在明确语言特色基础上,重视学法引导,让学生把三段主要段落链接起来,品味有同样感情色彩的词语。“傲然挺立”、“改天换地”、“拔地而起”等词的品味链接日常写法进行思辨,从中感悟对那幅场景的赞叹,对小花的敬佩。

  三是链接生活观察,仿写得法。在感悟到花的勇气是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后,引导学生联想其他植物的勇气。这样的链接迁移,是在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的思维拓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跳出文本,学习用概括的方法去精炼地感情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课末,链接阅读原文片段,强化作品体验,并以“去细细品味带着温度的词语”为任务,有效驱动学生有目的地开展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