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44篇(教学设计与教案)

时间:2022-08-10 13:23:32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教案设计44篇(教学设计与教案),供大家阅读。

教案设计44篇(教学设计与教案)

教案设计1

《琵琶行》教案设计范例

《琵琶行》

  示范教案二:《琵琶行》(并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凶残,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课文,尤其是对琵琶乐声的描绘,可先让学生背诵下来,让优美的诗句植入心中,感染和愉悦他们,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2.比较阅读法。借助其他描写音乐的作品(如《明湖居听书》)来和本诗比较赏析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春江花月夜》音乐磁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反复诵读,正音释义后了解故事概况

  2.鉴赏诗的结构和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放录音——《春江花月夜》乐曲。(学生沉醉在音乐中)

  教师:这是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假如说,老师要让你们用文字来表达曲中音乐的技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怎么样?(学生思考)这对大家来说,恐非易事。因为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蓊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口的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白居易是怎样描写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解题

  1.白居易

  出示多媒体投影:

  白居易(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出身于一个世守儒业的小官僚家庭。自幼聪慧,苦学文,青年时期因战乱曾颠沛流离,四处飘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29岁中进士,37岁时任左拾遗,作谏官。他抱着“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与此同时,他又于“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与元九书》),写下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谕诗”。这些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白居易在43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亦被刺伤。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被贬为江州刺史(唐时州的长官),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贬谪后的第二年秋天。后升任忠州刺史、杭州太守、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晚年政治热情减退,“独善其身”成为思想主流,诗歌创作也失去前期那样的战斗力了

  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三、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和全诗(每人一段),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或放录音)

  3.学生默读序文和全诗,把两者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三、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跟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第一段写诗人江头夜送客,忽闻琵琶声;第二段写琵琶女的演奏才能;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诉不幸的身世;第四段写诗人自叹贬谪之苦;第五段写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并谈谈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琵琶女本是京城一名歌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欢乐。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解说:概述也是一种能力,应经常训练)

  3.提问:诗中哪些句子能体现出诗人自己的心情?这种心情如何,又是怎样引发的?

  学生先自己找出句子,然后小组讨论

  明确:诗人的心情极其孤寂伤感,凄凉落寞。可从以下句中看出:“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种心情表面上缘自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饯别宴上的气氛,以及琵琶的乐声和琵琶女的遭遇。实质上缘自诗人自己因坎坷遭遇,宦海浮沉而带来的心灵触动

  4.提问:诗人听了美妙的琵琶声及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后,从心底发出的最大感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学生思考并讨论:诗人为什么说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试结合全诗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

  明确: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无限感慨。两者具体的相同点可见下列板书

  板书:

  6.梳理诗歌结构,把握诗歌主题

  出示投影:

  秋江夜送客

  月夜弹琵琶

  东船西舫悄无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梦啼妆泪红阑干

  为君翻作琵琶行

  看投影后,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结合诗歌内容,在空框处填上恰当的词句

(2)学生自由活动,讨论并归纳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明确:(1)左边由上至下:月夜听琵琶、我闻琵琶已叹息;右边由上而下:凄凉话身世、却坐促弦弦转急;双线交叉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满座重闻皆掩泣

(2)诗歌在结构上即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整齐美兼变化美。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为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索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两个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我)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一遍

  六、课堂练习

  比较阅读白居易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与《琵琶行》

  出示投影: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JP2]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

  问题:比较两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两诗都反映的是乐伎的悲惨命运,都寄予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不同点:《夜闻》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具体交待歌女的身世;《琵琶行》中不仅详细地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而且也写了诗人自身因坎坷遭遇而带来的深切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更为深广

  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都善用“秋月”渲染气氛,两诗的基调都是凄凉压抑的。不同点:《琵琶行》详细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而《夜闻》只概括地写出歌者的“愁绝”“凄切”;《琵琶行》对琵琶女外貌描写是概括性的,而《夜闻》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七、布置作业

  反复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熟练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赏析诗歌第二段,品味诗歌意境

  2.学会用比喻的方法描写音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的诵读情况?

  二、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并品味意境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每一次诗人是如何去描写的?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并不知道。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了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第三次也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第一次的演奏情景

  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时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置身于诗境中,找出理由

  明确:本次演奏的情感基调应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烘托它的

  3.重点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集体背诵第二段诗歌,同时想象与琵琶女相见的情景,主要想象琵琶女的神态、动作,琵琶声音变化及奏毕的周围环境

(2)学生自由活动,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①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②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指出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及高潮之所在

  明确:诗人写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以声喻声,以形绘声,积极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其在丰富的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如同“冰泉冷涩”“弦凝绝”,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③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从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3)指导学生诵读音乐描写部分

“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4)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

  4.赏析琵琶女第三次的演奏情景?

(1)学生背诵最后一个诗段

(2)提问: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明确:这句诗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课文总结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诗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将乐曲的美妙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诗人使用双线结构,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难怪“文章已满行人耳”“胡儿能唱《琵琶篇》”。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投影显示: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阅读上文,谈谈它与《琵琶行》在描写音乐及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两者的相同点:(1)描写的过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畅;发展——起伏跌宕;间歇——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戛然而止)。(2)写声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3)都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

  两者的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外之音

  五、布置作业

  1.阅读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

  2.听一首你喜爱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教案设计2

  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

  初、盛唐之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领会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了解诗歌常见题型

  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理解诗人的哲理思考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2′)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家作品(3′)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整体感知(10′)

  1、播放配乐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2、 评点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提问: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学生讨论,自主回答)

(一) ( 1-16 ) 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二) (17-36)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讲解:整首诗的思路可以用我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概括,即触景生情。下面我们分别从“景”和“情”两方面来研究这首诗。

  四、分节赏析诗歌(30′)

(一) 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教师范读

  2、提问: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并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

  前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自主回答,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答案。)

  明确: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意境:幽美邈远 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

  提问:此时月的状态如何? 明确:初升。 板书:月升

  3、自读,小组派代表读,2-3名

  4、齐读。

  5、背诵前八句。(齐背和个背结合)

  课后习题

  一、基础反馈(25分)

  1.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滟滟(yàn) 宛转(wǎn) 芳甸(diān)霰(sàn)

  B.河畔(pàn) 扁舟(biǎn)徘徊(huái)汀(tīnɡ)

  C.化妆(zhuānɡ)潭(tán) 碣石(jié) 拂(fú)

  D.砧(zhān) 潇湘(xiāo)鸿雁(hónɡ)悬挂(xuán)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承受 D.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3.《春江花月夜》中贯穿全诗的中心景物是( )?

  A.江 B.月 C.花 D.夜

  4.“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写的景象是( )?

  A.月初升时 B.月高悬时 C.月西斜时 D.月落时

  5.选出下面各项中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宏。

  B.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虚实相间,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梦境的难以实现,对远方人的思念烘托得缠绵悱恻。

  C.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句是想象,是说亲人随着滟滟江波不知飘零何处。“何处”句则使我们联想到游子面对海上明月,也会备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D.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洁白,飞霜不见,白沙难辨,洁净宁谧的景色衬出了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这江月美景也衬托了下文的离人哀愁的情怀。

  6.对下列诗句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两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

  B.“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上。

  D.“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写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写出了月光的温柔可爱。

  7.填空。(7分)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作者是_______,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他在诗风上厌恶_______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_______,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春江花月夜》为 诗。作者吸取了_______(朝代)民歌的内容形式,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奠定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此诗的外在线索是 ,同时又以 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二、课内阅读理解(8分)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8.在横线处填上相应诗句。

  9.这八句属于_______描写,由_____到_____,由_____及_____,笔墨逐渐凝聚在_______ 上了。

  10.描述加点字“生”的好处

  三、课外诗歌鉴赏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1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6分)

  12.诗的题目是“宿洞霄宫”,诗中是怎样点明“宿”的?(4分)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3.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尤其是“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诗中的“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6分)

  1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 答案C(A“霰”读“xiàn”;B“扁”读“piān”;D“砧”读“zhēn”)

  2、答案A 逐:追随。

  3. 答案B(全诗几乎句句不离月。由满月到斜月,写了一个时间变化过程)?

  4. 答案A (上文“海上明月共潮生”是说明月初升,后面从“皎皎空中孤月轮”起是写“月高悬时”的景象)

  5、答案C(C项中“滟滟”句应是写“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里”)

  6、答案D(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7.答案:张若虚 六朝 自由豪放 乐府?南朝 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 月亮

  9.景物 大 小 远 近 一轮孤月

  10.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

  11.本题考查对写景方法的赏析。从色彩、动静、视角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①运用色彩对比,明亮绚烂。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林是青色,却映白云,强烈的对比映衬,突现了山林的绚丽。②动静结合,生机盎然。涧水奔流是动,青林白云是静,一动一静,突出了山林的活泼与生机。③俯仰结合,相互映衬。“碧涧”是俯视,“青林”是仰视,一俯一仰极具情味。

  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全诗前六句实写山中秋景,后两句想象写夜间芭蕉雨,自然点题。

  尾联点出了“宿”,通过想象虚写了今夜宿在这里的情景:天阴快要下雨了,夜听雨打芭蕉,定会很有趣味,只是谁人与我共闻呢?从而点题,突出了“宿”字。

  13.本诗“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春江花月夜》中“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14.这首诗通过写两地情人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表达了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悠悠不尽的相思之情。

教案设计3

  苏教版《窗》教案

  1、<<窗>>是一篇自读课文,把它作为课外阅读来处理。

  2、教给学生分析小说的方法,让其去实践。

  3、需注意的是: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自读小说的能力;

  2、领悟小说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领悟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小说

  教学用具:题签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学习方法:模仿-实践 质疑-探讨

  授课类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我们平常观察生活的媒介多有好多种,通过我们的眼睛,通过广播 电视、新闻报纸------当然,通过那一扇扇明亮的窗户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生活百 态。本节课就我们通过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名作<<窗>> 来观赏一下资本 主义 社会的风景。(1分钟)

  板书课题:窗 (分钟)

  二、明确教学目标

  关于这篇课文,本节课要求同学们掌握一个问题--通过泰格特的这扇窗, 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感悟到了什么?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159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窗>>。分钟

  三、指导学习(约10分钟)

  1、指名朗读。(5分钟)

  2、提出问题:从这扇窗里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作答。(1分钟)

  3、明确体裁

  问: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你能确定文章的体裁吗?答:小说。1分钟)

  4、指导分析小说的途径

  问: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板书:三要素

  问:三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答:人物形象。

  师: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既然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显然 小说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主人公的刻画来展现的。(1分钟)

  问:通过刚才对文章内容的粗略了解,你能断定谁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吗?

  答:另一个病人。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分析另一位病人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呢?

  四、学生自学 (15分钟)

  1、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思考:(5分钟)

①者用什么方法刻画了另一位病人的形象?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②独立阅读思考,用铅笔圈画,可以在书的空白处标注。

  2、检验效果(3分钟)

⑴、交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心理描写 ②、故事情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

⑵、人物形象 通过分析一个病态的畸形的扭曲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3、挖掘主题(1分钟)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主题呢?你有什么感悟?

  4、分析小说中环境的作用。(3分钟)

⑴、开头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特定的环境。

⑵、病人讲述的公园景象的作用。

①、虚景。病人憧憬病房外的美好生活。

②、借以打发时间,同时安慰对方病友;更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五、总结经验(5分钟)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把握一篇小说的主题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通 过这篇小小说,再结合我们以往学过的小小说谈谈小小说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作答。

⑴篇幅短小;

⑵以小见大;

⑶构思巧妙。表现:

①以病人作为主人公;

②结尾寓意深刻。

  六、巩固练习(10分钟)

  阅读短文<<共同的秘密>>,领悟思想内涵。

  七、布置作业 (1分钟)

教案设计4

【1节小结】一叹高难行 b.蜀道来历:太白鸟道,五丁开路

  C.蜀道难行:扪参历井,抚膺屏气

(9)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10)“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险可畏。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1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如何理解“凋”?

  明确:使动法,使……凋谢。此处指脸色由红润吓成铁青色,夸张。主旨句二见。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有何不同?

  明确:连峰绝壁,距离天不满一尺,枯松倒挂其间;激流瀑布,争相喧闹,砯崖转石,声响如雷,都会危及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此处作动词,冲击。转,使滚动。

(1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揣摩着句意味。

  明确:嗟,唉,叹惋之词。胡为,为什么。这几句是叹蜀道之险,用蜀人的口吻,来劝远方的人不要来这危险的是非之地,意味尤为深长。

【2节小结】二叹险可畏 a.景物凄凉:畏途巉岩,悲鸟枯木

  B.山水险恶:连峰接天,砯崖转石

(1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崔嵬”,高大,有大石头的山。

(15)“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风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16)“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说说最后再点主旨句的作用。它与前两次出现有何区别?

  明确: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咨嗟”,叹息。

  A.剑阁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四、归纳全文的结构并板书。

  可让学生先捋清全文的思路、每段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明确:

  1.叹高:一叹蜀道之难:蜀道的来历;蜀道的高峻【蜀道自古难行】

  2.叹险:二滩蜀道之难:蜀道环境凄清;蜀道山水险恶【蜀道自古可畏】

  3.叹战祸之烈:三叹蜀道之难:剑阁险要;惨象环生【劝告友人早还家】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领会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六、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吗?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吗?蜀道之难果真是“难于上青天”吗?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这种情形的。这就是艺术的夸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

  2.奇特的想像。

  想像,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本方法。本诗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艺术想像,而是纵横变幻、层出不穷、出人意外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多么惊人的想像!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连峰去天不盈尺。”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的想像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昼。他的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正是借助这种丰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艺术想像,诗人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六龙回日、黄鹤之飞等等生活现象,并且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产生了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3.强烈的感情。

《蜀道难》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赞叹惊异的情绪。一开始,“噫吁,危乎高哉!”这一声惊叹便强烈地震撼着人心。全诗在每一段具体描绘之后,都有一些单独抒发主观感受情绪的句子。这些表示惊叹的句子,因为它们都是紧接具体描绘之后的诗人的具体感受,所以能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加强了读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感受。另外,即使是那些具体描绘也是在强烈的情绪之下进行的,我们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这些诗句时,会感到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冲击和震荡着我们。这种感情是产生于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来。因此,自然景物就被涂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而诗人的主观情绪也就获得了鲜明的形象性。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等。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体裁的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不齐,这是为内容所要求的。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奔放畅达,蜀道的高山险川被夸张地表现出来。后半部分写到剑阁的险恶环境时,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惊恐的情绪在这种语言节奏中得以表现。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绪服务的。诗人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必须有这种纵横崛崎的语言形式;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在情绪。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内容。

  2.就课上讨论、交流的问题中,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写一篇研究性报告,不得少于700字,下节课课上交流。

  参考题:

  1.《蜀道难》一诗的文体特色。

  2.探索李白写作《蜀道难》一诗的背景及目的。

  3.从《蜀道难》一诗看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4.李白诗风与杜甫诗风比较谈。

  5.诗中有几处用典,作用是什么?

  6.开头连用三个叹词,其用意何在?

  7.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8.主旨句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何作用?

  9.全诗的夸张。

  10.全诗感情的脉络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11.本诗哪些情节体现了诗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

  12.李白的政治预见性是如何体现的?

【教学反思】

  从本单元开始,就接触到最常考的诗歌阶段了——唐以后的诗歌。第一首诗,就是李白的《蜀道难》。这一课不好讲。一是李白的诗歌文意很清晰,反而不容易挖掘很深;二是怎样让学生深刻体会李白的独特风格;三是学生不感兴趣。所以必须想办法让学生参与理解分析。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明确要讲哪些内容,同时分清哪些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哪些内容要老师讲解。对于本课,李白的风格必须由老师总结概括,而诗歌诗句的理解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于是,参照袁行霈先生的总结,我从“气”的角度,通过例子,让学生体会李白豪放飘逸,充沛浩大的特点。主要是气骨、气象、气势三个方面,讲气奇、气逸、气壮三个特点。举例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做了分析诗歌的范例。接着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从一句诗入手,选择语言、手法、形象、思想感情中一个方面,谈谈李白的诗歌风格是如何在这首诗里展现的。

  第二,要求学生课堂交流讨论,选十个学生具体讲解。在师生互动中,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讲解诗歌的要点。张同学在分析“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一句时,讲到这里体现了李白征服自然的勇气,就不是非常合适的,他忽略了后面“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一句,没有顾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在其他同学分析手法和语言的时候,帮助他们梳理了分析的顺序和方法。学生亲自实践,收获还是比较大的。

  第三,对于整体文意的理解,最后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借助参考书,高效的完成。

  这次练习只是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析诗歌的方法。经过多次训练熟悉之后,还要指导他们去尝试命题和编写答案。以达到提升学习境界的目的。

教案设计5

《假如》教案设计

  郭秀缔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培养学生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启发学生爱他人、关爱环境。“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的朗读要随感情读出变化来感悟课文。

  教学准备: 录音机、图片、 红色心形卡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假如有一支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

  二、细读课文,感悟语言、感情朗读。 学习第一小节

  1、创设情境:冬天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吹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摆摆,冻得瑟瑟发抖。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2、老师相信,现在,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那么,就带着这种体会和感受有感情地读这几个短语。(出示词卡: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3、小作者感受到了小树的寒冷和孤独,于是,她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阳光好温暖啊!这样,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谁来快活地读一读?

  4、带着你的独特感受练读第一小节,老师相信,这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学生自由练读。)

  5、谁来展示读给大家听一听?(展示读)

  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评读)

  你能比他读得还要好吗?(激读,赛读)

  学习二、三小节

  1 、教师出示自学提示:“我”为什么要画谷粒和一双好腿给小鸟和西西?画出 你认为写的好的词语或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 学生自学。 2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师加以适当的引导。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3 .选出读得好的学生介绍经验。

  教师相机总结:读课文时,可以把重点字词加重语气,可以加上动作读,可以把自己想成小作者进入情境读,还可以想着诗中描绘的画面读。

  4 、合作练读,感悟全文

  A、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每小节的第一句话,女生读每小节的第二句话,最后一小节,男女齐读。

  B、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学生接读。最后一小节,师生齐读。

  C、读完全文,你明白了什么?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选你最喜欢的一节背诵下来。

  四、感知升华,扩展延伸,发展学生语言。

  1 .教师激情总结:小作者极其渴望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没有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了小树,小鸟,还有不幸的朋友西西,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人啊!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所写的也都会实现,那么,你最想写什么呢?拿出你手中的神笔,模仿诗中的格式,把你的想法尽情地表达出来。

  2 .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画___。

  师: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动人的`诗歌啊!你们真是一个个诗人!请把你的美好心愿写下来吧!

  3 .学生在心形卡片中写话。

  4 .在音乐声中,学生展示读。

(将朗读与写话相结合,让感悟的情感及时留于笔端,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自然流淌,此时,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5 .播放《爱的奉献》,升华情感。

  师结束语:孩子们,虽然我们手中没有这么一枝马良的神笔,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双手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很多事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这堂课在这动听的音乐声中将要结束了,但是希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心和爱心永远不会结束。 五、课外延展,布置作业

  把你美好的愿望用手中的画笔画出来,并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这种作业设计,使学生带着美好的愿望,带着自己独特的读书体验走出课堂,走向宽阔的心灵牧场。)

教案设计6

《赤壁》教案设计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那么,《赤壁》的教案应该写呢?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见课件)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三)读懂诗意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

  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兴感之由)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历史将被改写。

(补充资料

①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②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而写二乔入围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4、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 但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那么,诗人咏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五)小结

  诗人借赤壁之战的成败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附录:《赤壁》鉴赏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教案设计7

  观沧海教案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6、拓展与延伸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2)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泽东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 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7、作业

(1) 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 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教案设计8

《窃读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自主探究,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窃读的滋味,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中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读书的兴趣。

2、过程和方法:(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2)自读表演,理解内容;

(3)品词品句,积累感悟。

3、情感和态度:

  从作者的“窃读”过程中体会她的精神,学习她求知若渴、刻苦读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文题中“窃”“记”的意思。

  2、指名朗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语。

  3、提问: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理解 品读体验

  1、师:“我”窃读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师:作者的快乐体现在哪里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做上记号,再请代表回答

(1)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

  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课件演示句子。)

(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课件

  演示句子。)

① “贪婪”是什么意思?请你用它来说一句话。

②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课件演示句子。)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发愁的表情和高兴的心情作对比,“我”为雨天有充分的的理由呆在书店读书而高兴,体现了“我”热爱读书。)

(4)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课件演示)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作者用了“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3、作者又是如何写她的“惧怕”的呢?同学们一起交流,找出相关的语句。

(1)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她担忧什么呢?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忧?

(2)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课件演示句子) 知趣是什么意思?“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可能是什么样的情况?

(3)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课件演示句子)

“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4、作者采用了心里、动作等描写,向我们道出了她“窃读”的滋味—— 生:很快乐,也很惧怕

  师:① 快乐的是什么?惧怕的是什么?

② 除了快乐、惧怕,窃读的过程中,“我“还感觉很辛苦,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脚麻腿酸、饥肠辘辘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请谈一谈

  5、既然“窃读”是又快乐,又令人惧怕的,作者却又为什么要冒着种种风险去“窃读”呢? (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驱使我去“窃读”,正如国文老师所说的“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6、理解国文老师所说的话的含义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归纳中心大意

  课文讲了“我”放学后急匆匆感到书店去读书,重点写了“我”窃读的经历和感受,体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需求。

  四、拓展延伸

  1、你的读书生活是怎样的?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五、布置作业

  1、读一读你觉得作者写得好的语句,并摘抄在妙佳句积累本上;

  2、给作者写一封信,谈谈你现在的读书生活,或者你学了本课之后的感受以及收获。

  板书设计 快乐热 求

  爱 知

  窃读读 若

  惧怕 书 渴

教案设计9

  社戏教案设计推荐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小说通过描写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

  2.景物描写优美。

  3.培养学生理解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能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

  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熟悉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2.整体感悟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揣摩课文在安排材料上的详与略。

  教学设计

  导入

  童年,天真烂漫,童年的生活,多姿多彩。提起童年,我们有着说不尽的话题,充满了美好的回忆。

  本册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作者深情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充满童趣。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另一篇记叙童年乡村生活的小说——《社戏》。文中的趣事,可能我们也有切身体会。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注意加点的字

  归省(xǐng) 行(háng)辈 掘(jué)

  惮(dàn) 怠(dài)慢 凫(fú)水

  撺掇(cuān duo) 潺(chán)潺 蹿(cuān)

  模(mú)样 絮叨(xù dao) 楫(jí)

  整体感悟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快速默读全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并大声朗读。

  2.理清小说的脉络,把握小说的内容。

  要点:小说描写“我”幼时的一段乡间生活,主要刻画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其中,看社戏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可分四层:a?看戏前的波折;b?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c?看戏;d?偷吃罗汉豆。

  3.按照叙述的先后,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并指出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要点:小说的主要情节有“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其中“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是详写,其余是略写。

  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进一步理解课文,领会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在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写山、戏台、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探究本文主要内容。

  2.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

  教学设计

  复习巩固

  男女生展开竞赛,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合作探究

(先小组讨论,再课堂交流)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要点:“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2.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试着分析双喜和六一公公的形象。

  要点:a?双喜的形象(找出有关双喜的语言,行动描写,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聪明、热情、机灵、能干、善于为他人着想。b?六一公公的形象。六一公公是个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摘豆时“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他并不是吝啬的人,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淳朴、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的豆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3.课文的景物描写极为成功,仔细研读夏夜行船、月夜归航片断,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景物的描写的?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情?(结合课后练习二进行)。

  要点: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立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绘了夏夜行船、午夜归航等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加强表达效果。

  夏夜行船,主要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入手,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衬托出“我”的迫切心情。

  月夜归航,写得更具有童话色彩,“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孩子们欢畅愉快的心情。

  4.小说的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应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体会吗?

  要点: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教案设计10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习小说精巧的构思和对比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借助联想和想像,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人性的美与丑,努力做真善美的人。

  二、导入新课:

  每一间房屋都有窗户,窗户有什么作用呢?(生答:通风、采光、看风景??)

  同学们说的很好,不过我要补充一点,透过“窗”我们还能看到人的内心世界,不信就跟我一起走进泰格特写的这篇小说吧。(幻灯片展示课题、作者。)

  三、教学过程:

  1、明确体裁、介绍作者:

  题目:窗

  作者:泰格特,澳大利亚人,小说家

  体裁:小说——小小说

  2、明确学习目标:

  研读小说,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可提问学生) 主要任务: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3、听课文范读,结合图片展开联想、想像,并捕捉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配文图片)

  1)故事发生在病房。(学生齐答)

  明确后,深入探究:病房的环境具体是怎样的? (可翻书参考1)

  2)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因为人物没有名字,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不同之处来概括)

  明确后,深入探究: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病情很严重?(可翻书参考2、3)

  3)一开始,两人关系很好,他们经常谈天,靠窗的病人还经常为同伴描述窗外的景色。

  明确后,深入探究:

  A、窗外有哪些景色?<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4)

  B、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写窗外的迷人风光?

  提示:结合下文,从三要素景物、人物、情节之间的关系考虑。

  学生答出“引发远窗病人的妒嫉心理,推进情节的发展”即可。

  后来,不靠窗的病人因为嫉妒,所以他在同伴生命垂危的时候见死不救。

  深入探究:他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种心理?他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4、解析人物内心世界:

  承3、3)的探究题

  1)远窗人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课文回答)

  明确:(津津有味)享受——(为什么他能看到我不能)妒忌、惭愧、克制——日夜困扰(彻夜难眠)——(他凭什么占据窗口的位置)嫉恨

  2)评价远窗病人的思想行为

  明确: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卑劣丑恶(板书)

  3)探究:同学们是不是一开始就痛恨这个人?那从什么地方开始的?为什么不是从产生妒忌心这里开始呢?

  设计:现在靠窗的同学看看外面有什么好看的好玩的。没有靠窗的同学是什么心情呢?

  生答:羡慕、嫉妒

  继续引导:那能不能说这些同学是卑劣的?

  生答:不能

  结论:有嫉妒心理是正常的,也是合乎常情的,绝大多数人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都会产生私心、产生贪念,有嫉妒心理,但我们不会因此就说这是卑鄙的、无耻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让嫉妒心恶性发作,要在私欲膨胀之前找到一个正当合理的途径,赶走心中的魔鬼;或者把嫉妒心化为积极进取的`动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延伸:现在假设你是远窗病人,你会怎么做?

  参考:这个远窗的病人可以直接向医生提出换在靠窗的地方,或者自我安慰,告诉自己倾听别人的描述也是一种享受等等。

  3)远窗病人不择手段达成自己的私心,可看到的却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为什么两个病人从窗子里看到的景色完全不一样呢?(讨论)

  明确:近窗病人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而且关爱他人,为了解除同伴的痛苦;心地善良、宽广无私(板书)

  远窗病人自私自利。

  4)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对比,美与丑,善与恶(板书)

  5)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为什么以“窗”为题?

  明确:小说的情节围绕“窗”展开;喻指人的心灵。

  5、评析文章的结构特色:

  1)文章除了运用对比手法之外,还有一个亮点,大家认为在哪里? 明确: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结构精巧

  2)(视课堂情况二选一)

  A、根据小说的内容、情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续写故事情节。

(可能是惭愧,悔恨;也可能是心安理得,至死不悟;也可能是昼夜不眠,导致病情恶化;也可能是思想转变,好好养病,像靠窗的病人一样,为后来的病人编造美丽的谎言。)

  B、比较下列结尾与原文结尾的优劣。

  A、外面的景色果然像病友描述的一样美丽。他高兴极了!

  B、他觉得外面的景色并不像病友描述的那样漂亮。他有点失望。

  C、可是他什么也没看到。

  6、小结:抒发感言

  心有多美,世界就有多美!

  真正的光明在我们的心里,该点燃的是我们的心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

  7、作业:

  1)课堂作业:你的同学有一个很漂亮的mp3,你很喜欢,也想有一个,可是父母不给你买,你又没有足够的钱自己买,这时你会怎么做?

  参考:

  A、拿自己的东西和同学换;

  B、等到明年拿到压岁钱再买,那时可以买一个功能更多,样式更好的;

  C、通过勤工俭学或者参加一些活动(作文比赛)获得一些酬劳;

  D、和父母讲mp3的好处,劝说父母给你买一个;

  E、又或者用点阿Q精神,安慰自己说用原来的随身听也不错啊。

  2)拓展延伸:课外阅读《最后一片藤叶》,结合本课,写读后感 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树藤叶,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病情也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最后一片叶子掉下去的时候,我也要去了。”一位同样身患重病的老画家得知后,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老画家的生命却走向了尽头……

  板书设计:

  窗

  泰格特

  近窗病人:心地善良、宽广无私、品德高尚

  扬善

  对比 一心向善 远窗病人:冷酷无情、自私自利、卑劣丑恶贬恶

教案设计11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读9 个生字,1 个多音字,会写6 个字,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和分析合体字字形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和评价朗读的能力。

  3.通过成语故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主动努力做事,而寄希

  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学习重点 1.会认读9 个生字,1 个多音字,会写6 个字。

  2.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过 程 与 方 法

(一)看图激趣,故事导入。

  1.(出示本课的三幅图)同学们,你们都爱听故事吧?故事的种类可多了,有民间故事、

  历史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等等。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成语故事。请你看看图中有谁?

  他在干什么?结果怎样?

  2.谁能用简短的句子或词语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

  3.借助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守株待兔。

  4.谁来给大家讲一讲“守株待兔”这个词语的意思?

  5.你们看图后的猜想和给故事起的名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瞧,这是三颗不同颜色的星星(出示星)想不想得到?这是需要经过努力的。只要把字读正确,把句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争夺绿星开始。

  请大家一边看课文,一边听录音。要求听清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圆圈画出来,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

  音读准。(4)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哪!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顺利地得到了第一颗绿星,

  请大家夸夸自己吧!

  2.现在我们要夺取第二颗黄星。

(2)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兔子是怎么死的?农夫是怎么想的?

(3)引导学生朗读“他想,这可是白捡来的便宜,不费一点力就能吃上美味的兔肉”。

(要读出农夫强烈的侥幸心理。)

(4)板书:捡

(5)看第二幅图,进行发散想象。农夫越想越高兴,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想,他心

  里在想什么?又在为什么高兴?(农夫为白捡了兔子而感到高兴。他认为自己占了大便宜,

  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兔子撞死在树桩上。)

(6)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

(7)小结:大家真了不起!我们不光读通顺了句子,还读出了语气,得到了第二颗黄

  星。

  3.摘取红星,现在开始!

  让学生看投影读一读:

  第二天,他又来到田里。他想,说不定还会有兔子撞到树桩上,要是再得到一只就好了。

  他干脆不干活了,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兔子来撞树桩。(还可以怎样读呢?)

②农夫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③再次运用读书的方法使学生感悟到成语的意义。

  师:一天过去了,农夫整天守在树桩旁边??

  师:两天过去了,农夫整天守在树桩旁边??

  师: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农夫整天守在树桩旁边??

(4)揭示成语含义:这就叫侥幸心理。板书:等侥幸心理师:结果怎么样呢?

  板书:田荒

(三)朗读全文,感悟成语意义。

  2.教师通过手势和板书点拨意义。并板书“一事无成”。

(四)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为学习课本的规范语言做准

  备。

  以此种方法了解学生对故事的主

  题把握的情况,从而发现学习的小骨干。

  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就可以分别得到绿、黄、红三颗星。咱们比一比,看谁最先得到三颗星。

(3)出示词语卡片,进行认读。这些字是我们读书的障碍,要想得到绿星就要先把它们清除

  shǒu zhūdàitùɡǔ dàihuānɡ mánɡtáozǒu

  守株待兔古代慌忙逃走

  zhuànɡ duànjiǎnqǐtù ròudédàopánɡ biān

  撞断捡起兔 肉(得)到旁边

①指名读字词,同学间互相正音。注意“捡”是前鼻音,“慌、撞、旁”是后鼻音。

②去掉词卡上的拼音再读词。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听一听。

③全班齐读生字词。(教师要采用先按顺序读,再打乱顺序读,抽卡片读等多种形式练

  习。)

(1)请小朋友们自己轻声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你觉得哪句话难读就多读

  几遍,读通顺后再接着往下读。

(1)指名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回答问题:什么叫“守株待兔”?成语中的“株”指什么?“待”是什么意思?

(3)师生边读边讨论进行探究性学习。

①农夫是怎么做的?

  生:等着兔子来撞树桩。

  生:等着兔子来撞树桩。

  生:等着兔子来撞树桩。

  生:他的田荒了。

  1.学生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9 守株待兔

  兔子撞死 农夫待兔

  错看成

  偶然 必然

  不要存侥幸心理

  不要幻想不劳而获

  课题 29 守株待兔 教时 八、2 94

  学习目标 1、正确规范地书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和评价读的能力。

  3、巩固复习,总结全文。

  学习重点 规范地书写6个字。

  自主积累词语。

  过 程 与 方 法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读一读。

  守株待兔干活跑过来放下兔肉

  2.提取要写字再读一读。

  兔活跑过放肉

  3.你还能给带点字组成什么词语。

(二)识字写字。

  1.分析字形。

(1)“兔”容易与今后要学的“免”字混,可以用歌诀的方法强化记忆:小兔,小兔,白又白,短短的尾巴真可爱。(教师用粉笔把点描成红色)

(2)左右结构的字:活跑过放

(3)“肉”容易与“内”字混,要强调里边还有一个人。

  2.指导写字。

(2)在本上试写一个请同学评评写得如何。

(3)老师进行巡视,对同学写字的情况进行适时的表扬。

(三)巩固练习。

  1.摘苹果游戏:从苹果树上摘下苹果,读一读写在苹果后面的词语中。

  2.我的词语库:把你喜欢的词语抄写在书上。

  兔:小兔白兔兔宝宝

  活:生活干活活动活命活泼

  跑:跑步长跑跑动逃跑

  过:过桥过来过去对过过年过节

  放:放心放学放假放下放炮

  肉:猪肉肌肉鸡肉烤肉腊肉

  先启发学生找到以上的4 个字,再依次说一说怎样记字形。

(1)学生拿出写字本,先进行描写,初步感受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练习写字。

  板书设计

  29 守株待兔

  兔 活 跑

  过 放 肉

  守株待兔 古代 慌忙 撞断 捡起 兔肉 得到 旁边

教案设计12

  教案设计草原

【教学目的要求】

  一、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讲读分析,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了解蒙汉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培养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读写训练项目,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抓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和“抓住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句子含义也较深,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一、介绍写作背景和草原风土人情。

  向学生提供有关反映草原风光和草原民俗的.图片和读物。其目的是:①为突破难点,理解课文作准备。②培养学生使用参考书的能力。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字词,重点理解下面词语:

  回味、洒脱、迂回、襟飘带舞、拘束、羞涩、会心

  四、出示预习提纲

  内容如下(教师巡视指导):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认真读课文,按“写景”、“叙事”给课文分两部分。并按课后揭示,概括第二部分各自然段的段意。

  3.结合上下文,试着理解课后2题中的句子,为下节课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五、课上交流。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自由发言。

  1.说说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经过努力,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教案设计13

  一、概述

《走进“纸”世界》是一堂关于纸的世界的主题课,本主题源自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把“造纸术”定为主题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造纸术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且代表着秦汉科技发展水平。而教材对造纸术的介绍比较简单,学生学了之后,难以对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影响等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二是纸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在人类滥用自然资源、地球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从科学技术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回顾纸的发展,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是造纸术的过去,还可以从中反思现代人对待纸和自然资源的态度等。

  本节课重在借助计算机网络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超越历史时空,多角度地探究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在探究中认识体会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归纳出古人发明纸的原因;

(2)阐述说明蔡伦的贡献及蔡侯纸的优点;

(3)学生能说出汉代造纸的主要流程;

(4)分析归纳出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作用;

(5)通过谈学习这节课的感受,锻炼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及说出汉代造纸的主要流程,从而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

(2)通过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

(3)通过课堂分组探究,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丰富的历史史料阅读,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造纸术的发展历程,能认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清楚中国古代中国的文明已成为历史,要再创辉煌,就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初一的学生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学生尚未学习世界史,理解造纸术的影响有一定难度 ?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

?学生具有半学期的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的经验,计算机操作熟练,具有初步的网上学习的技能

?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问题激发策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供丰富意义建构材料的策略:利用主题资源网站,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历史资源 ?自主探究策略: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历史情境,展开历史想象,尝试提出问题并参与问题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五、资源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专题网站――《走进“纸”世界》

?网络教室

  七、总结与评价

  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网上的讨论发言,教师给予引导与总评,并且对课堂延伸部分提出的几个问题的探究情况作评价和反馈。

[教案设计范例]

教案设计14

《观沧海》教案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教案设计15

  教学内容:

  让我们在花开的季节,正确看待中学生恋爱,帮助同学们认识中学生

  恋爱的实质,澄清一些错误的认识,避免走入感情误区。

  教学重点:中学生恋爱的心理动机是什么,真正的爱情是什么?

  课型及授课方式:讲授课、讨论课

  教具: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用音乐短片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时间:10分钟)

  1、播放《老鼠爱大米》的视频音乐,让同学们一起思考,“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作为爱情的比喻,你是怎样理解的?

  2、引导:大米是老鼠不能缺少的事物?

  3、小结:爱情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融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4、导入主题:青春期到来,少男少女们不知不觉中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是正常现象,就像我们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少男少女们在性本能的作用下,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对异性的爱慕、好感、眷恋,以及想进一步亲近的欲望,这并不是丑陋,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二、游戏——摸摸那双手(时间:8分钟)

  1、规则,请男、女生各两位站在讲台上,再请一位男生蒙住眼睛摸四人的手,猜猜是男生的手还是女生的手。另外再请一位女生上台实践。

  2、问题:当你触摸女孩(男孩)的手和男孩(女孩)的手时,心理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

  3、小结: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异性情感发展的原因之一—我们长大了,那么我们就需要来了解一下爱情是什么?

  三、爱情是什么?(时间:8分钟)

  1、我们先来看看一则故事:

  历史课上,阿力被一道不起眼的选择题卡了壳,他硬着头皮准备好挨老师的训。前排斜对面的娴悄悄回眸一笑,微微一伸拇指,示意他选A。阿力顺利过关,心中激情难平。他不时地打量着娴,回味她的微笑——怎么从来没发现娴的那么一笑会如此动人心魄?深夜,阿力无法入睡,他搂着松软的棉被,想着娴的红唇、笑容,似拥娴入怀?我爱上她了。阿力在心里低唤:“亲爱的娴。”

  2、讨论:阿力与娴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3、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共同建立在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相互关心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近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情。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4、小结:阿力与娴之间的男女之情与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相比还差很远,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很可能喜欢上外表漂亮或帅气的异性,但这种感情是喜欢而不是爱,喜欢不同于爱!那这时候的我们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回答:有。

  四、布置作业:如果爱了,你会怎么做?

  五、教师总结:(同时播放《同桌的你》作为背景音乐)

教案设计16

  一、概述

《日历中的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是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起始课,它既是第三章第六节探索规律和本章前两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继续,又是学习本章后几个实际问题的开端,更是今后学习函数等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通过对日历中数据规律的探索,运用方程来解决和日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重点是创设问题情境,恰当地引导学生探究出具体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在于如何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相等关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能够在实际问题中验证方程解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能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多样性; (2)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思想;

(3)能够尝试解决不同情境的生活问题,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对数学中方程的相关知识感兴趣,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日编出一道隐含方程知识的数学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是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七年级学生; (2)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还不强。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隐藏在日历中的数学问题,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和提高课堂参与度;

(2)游戏激趣策略:通过猜日历中日期的游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转 载 于: 书 业 网:教案设计范例大全)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3)情境迁移策略: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资源

(1)每位同学准备一份日历;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法和学法的具体实践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采用“问

  题情景―

  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安排以下五个环节以完成本节教学: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游戏引入(大屏幕):老师背对日历,学生到讲台前面圈出日历中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老师,老师很快说出这三天的日期。换两组数试试,老师也能很快地说出答案。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学生思考老师快速回答的诀窍,并且自己罗列出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⑴逐列求和(碰数);⑵算术方法:用和除以3得中间的数,再加上7,减去7得上下的两个数;⑶方程解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有关方程知识的储备,个别同学可能想到用方程解决。

  3.引入课题:日历中的方程。“你们想知道这里边的奥秘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乐园。”

  这样的设计,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成功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

(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

  1.借助引例当中的游戏,采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大屏幕)

?问题一:观察你手中的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从具体数字之间的规律过渡到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这三个数,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使学生体验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2.出示尝试性问题(大屏幕)

  问题:小明想送妈妈一个生日礼物,可是却不知道妈妈的生日是几号,于是就问妈妈,可妈妈说我的生日那天在本月日历上竖列相邻、和为60的三个数字里面,并且中间的数就是我的生日。你能帮助小明解决吗?

  此问题的出示意在解决两个问题:⑴如何设未知数;⑵怎样列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自主探索,教师仅给个别同学点拔指导。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等有效途径体会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确立,进而列出方程,运用分析、比较等手段认识到设中间数为x所列方程的简便。

  整个环节由浅入深,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借助他人的想法来激发自己的灵感,体验问题解决多样化的学习策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

(三)例题示范,巩固提高。 例题示范:

  1.安排两人一组做猜日期游戏(大屏幕):在各自的日历上任意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4个数,两人分别把自己所圈出4个数的和告诉同伴,由同伴求出这4个数;

  2.正方形圈出日历上2×2的4个数,把它们的和告诉同伴,由同伴求出这4个数; 3.如果用正方形圈出的4个数的和是76,你所求这4天分别是几号吗?呈现例题。 巩固练习:

  1.小彬假期外出旅行一周,这一周各天的日期之和是84,小彬是几号回的家? 2.你能在日历中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3个数,使得它们的是40吗?为什么?如果它

  们的和是75呢?

  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大屏幕)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审、设、列、解、答。说明注意的问题是:验证方程解的合理性。

教案设计17

  教案设计 (原创)

做负责任的公民(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六课第二框第二节 金渠中学 张瑛? 一、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注重了思想性、主体性、开放性和综合实践性.能根据认知规律和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安排教学内容,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即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又能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剖析社会现实的能力. 教学内容在选材上注重了实用性、时效性、图文并貌、古今中外、时政要闻等,为学生理解和接受责任意识教育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二、教学案例: 1 教学背景分析 陕人教版九年级第六课第二框《做负责任的公民》.本节知识包括;做负责任的公民,.要从小树立责任感;应该做的坚决要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做;要学会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在教学中通过典型事例资料,视频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多媒体课件可以直接引用已有资源对已有资源进行简单加工后使用或直接进行创造性开发使用,可发挥教师创造性,使教学针对性增强并部分实现与教师、资源的互动. 教材采用例证法,并将一定的练习穿插在其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增强责任意识.同时,社会热点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明白怎样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它能激发人们的潜能,唤醒人们的良知,每个人都要为不辱使命而努力,为成就尊严而负责. 2? 整合思路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所教知识与教育教学资源有效整合,选择典型事件,特别是社会热点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录像等使学生清楚,直观,轻松地受到责任教育.并提交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多角度,多层面.多视点地深入理解和思考.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3?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责任意识,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能力 培养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知识 知道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要敢于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讨论法 归纳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 导入: 多媒体播放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上 城寻找失学学生张慧科的经过)片断。 提问:魏敏芝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回答:略 小结: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每个人在人生的各 阶段按角色的要求承担相应责任。 提问:负责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呢? ?(多媒体展示) 负责的基本内容: ? (1):对自己负责。 ? (2):对他人负责。 ? (3):对社会负责。 ? 负责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活动:测一测你的责任感状况。 (多媒体展示活动测试题) 小结:通过刚才活动,同学们对自己是否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有了一定了解。今天,我们看一下怎样才能做一名负责任的公民。 ? 电影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负责任的内涵。 ? ? ? ? 通过设问使学生明确负责任的基本内容。 ? ? ? ? ? ? ?通过此活动测验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负责教育。 ? ? 学习与探究 (一) 作负责任的公民,要从小培养责任感 (1) 阅读教材第二个? 第一个内容,思考回答这位主持人为什么会对小朋友说“你是一个英雄?” (2) 请举出一个你身边的有责任感的人,写出他令你感动的行为和表现。 (3) 补充事例:大连市公共汽车司机黄之全事例(见幻灯片)思考回答: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 作负责的公民,该做的事一定要做,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 (1) 阅读教材第二个? 第二个内容,检查一下,下列行为,该做的事你是否没做? (2) 同学交流:在生活中,对自己,他人,对社会负责,还有那些该做的事一定要做,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并将内容按要求填入表格内。(表格见幻灯片) (三) 做负责任的公民,要学会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1) 学生活动:心灵对对碰(活动资料见幻灯片)学生:讨论作答材料后的思考题。 教师点评:(略) ? (2),阅读教材第二个? 第一个的第一个? 和第二个 的内容。思考回答课本上的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评:在相互之中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见幻灯片) 过渡:做负责任的公民,不仅要勇于承担责任,还要敢于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请同学们看一个事例。 ? (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2) 思考:1弗兰克应该偿还储户的.存款吗? 2弗兰克决定不偿还储户的存款,会有什么后果?这样的后果会对哪些人产生影响?产生什么影响? 3弗兰克为了他的决定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如果他知道负责的代价,他还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吗? ? 学生回答(略)。 教师简评:弗兰克的故事告诉我们做负责的公民,不仅要勇于承担责任,还要敢于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四).做负责任的公民,不仅要勇于承担责任,还要敢于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多媒体展示) 学生阅读第二目第二个0第四个的情境材料。 思考:你认为老李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回答:略 小结: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他生还要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 (五)青少年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实玖个人健康成长 学生一起朗读第二目第二个0第五个中关于我 们应该承担的责任的具体内容 再举出一些我们应承担的责任 ? 1,阅读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信,思考:这位父亲对儿子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 ? ? (多媒体展示) ? 通过完成此项练习,增强责任感。 ? 拓展延伸,加强责任感的教育。 ? 以典型事例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教育。 (多媒体展示) 自我反省,明确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 联系实际,把责任落实在行动中 ? (多媒体展示)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 ? ? 明确在相互冲突的责任间怎样选择。 ? ? ? ? 情境与设问想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思维及创新思维,又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知识点。 ? ? ? ? ? ? ? ? 通过此习题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 ? ? 明确中学生承担责任应从哪些方面做,从而落实于行动。 2,学生交流: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中一定有不少你负责任地处理过的事,请详细描述其中一件并谈谈它对你成见的影响 ? ? 进一步联系实际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 ? 小结:做一名负责任的公名就要做到以下几方面:(展示板书) 回顾本就节课内容,使知识条理化 ? 作业: 1怎样才能做一名负责任的公名? 2作为一名中学生,承担责任应从哪些方面做起? 习题设置体现重难点参透德育教育应具有实现性 板书设计 做负责任的公民 一. 从小树立责任感 二. 学会在相互冲突的责任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 应该做的一定要做,不应该做的坚决不做 四. 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要负责。 五. 青少年要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板书做到条理清知识结构名料,突破重点。 ? 三、参考资料 《中学政治教学网》 《教育资源网》 《恒谦教育网》 ?

教案设计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交通安全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图等方式 ,学习和了解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在轻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遵守交通规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儿歌,树立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志。

  重点:理解并运用交通安全的知识。

  难点:背诵本课儿歌。

  教法:引导法,讨论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问答法。

  教具: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做游戏。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学是用什么方式到学校的?学生回答走路、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家长开车送等等。

  在城市的街道和公路上行走,应注意行人靠右,大人带着,走人行横道,注意看车、看红绿场灯信号等等。

  在城市交通里,红绿灯是警察的帮手,与警察共同维护交通秩序,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通行。红灯绿灯各有不同的作用,列如红灯亮时,车辆行人停止通行,绿灯亮时,车辆行人通行等。

  1.请一名同学做警察举纸牌,举红灯时,教师在心里默唱,举绿灯时,教师大声歌唱。教师做警察举纸牌,同学们默唱或放声唱。

  2.看图标,做判断,选择放声歌唱与心里默唱。

  在足球场上,如果求援违犯了比赛规则,裁判就要对球员亮红牌,禁止他继续比赛。在生活中,违反了公共道德规范的行为用用是需要禁止的。进教师请同学们做一回裁判,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作出判决。

  教师将红绿纸牌换成画有吸烟、鸣喇叭、走人行横道、废品仍到

  垃圾箱等图案的标志,请学生们自己判断,哪些行为是应该禁止的,需要亮红灯,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的,需要亮绿等。然后请同学们用两种不同的歌唱方式或行为表现出来。

(三)请同学自己设计图标,推荐给同学们做游戏。

  教师启发学生,除了书上以标志出来,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还有哪些是违反公共道德,遭到大家反对的;哪些是符合公共道德的,应该提倡的,用文字或图标表达出来(随地吐谈、浪费水资源、践踏草地、占用耕地、乱砍滥伐、排放污水、植草种树、废物利用、给老人让座等等)。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学生自己设计的图标做游戏。

  作业:熟读并背诵儿歌。

  板书设计: 4 红绿灯

  红灯停,绿灯行、

  碰到黄灯等一等才走

教案设计1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巩固复习汉语拼音,学会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东方明珠塔的雄伟壮丽从而感受到祖国的巨大变化。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有了广播电视塔,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多的电视节目了。在上海,也有一座广播电视塔,她的名字叫“东方明珠”。

  1.出示课题:6东方明珠

  2.指名认读,齐读。

  3.有谁去参观过东方明珠电视塔?你看到些什么?请你介绍一下。

  二.简介“东方明珠”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就是东方明珠塔。

  1.出示多媒体画面:东方明珠

  2.教师简介这就是美丽的上海广播电视塔,也叫“东方明珠”。她在上海的黄浦江边,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从上到下共有11个圆球,就像11个绚丽多彩的明珠。晚上,各种颜色的灯都亮了,真是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假如前面小朋友讲到,老师可以不重复。)

  3.下面我们来读课文,看看这美丽的广播电视塔是怎样的。

  三.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目视双行,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听课文录音。

(3)老师领读。

  四.学习本课的生字

  黄浦江边有东方明珠这脚踩大地巨人五光十色非常好看像颗明珠

(1)学生自由拼读

(2)指名读

(3)齐读

  1.出示生字认读:了、广、方、东、电。

  指名读、齐读

  2.自学课后的书写笔顺。

  3.指导书写。

(1)分析结构,记忆字型。

(2)照笔顺在书上描红。

(3)学生在三线田字本上写字。(放古筝音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卡片

  2.口头扩词。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有几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话。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出示句式:(什么地方)有(什么)。

(什么)在(什么地方)。

  学生练习说话

  3.指名读第二句话。

(1)“她”指的是谁?(上海广播电视塔)

(2)第二句话又告诉我们上海广播电视塔叫什么名字?(东方明珠)

(3)这个名字好听吗?从这句中那个词也能看出来?(美丽)

(4)这么好听的名字,我们该怎么读呢?指导读第二句。

  4.齐读第一自然段。

  5.男女生比赛读。

  6.尝试背诵。

  7.小结: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上海广播电视塔的位置和美丽的名字。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导自读课文,想想“东方明珠”塔是什么样子的。

(1)“这座塔”指的是什么塔?

(2)课文中把这座塔比成什么?(巨人)(板书:巨人)

(3)什么样的人才叫巨人?(非常高大的人)

  2.出示第二自然段。

  3.东方明珠塔哪儿像一个巨人呢?(头顶蓝天脚踩大地)

  4.头顶蓝天,脚踩大地会是怎样的呢?谁来描述一下。

  5.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感受。

  师述:这个人站在天和地之间,她真高大呀,多么像一个巨人呀!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这座塔真是太高大了,谁来把这一句读一读。

  7.读后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8.尝试背诵。

  过渡:小朋友,到了夜晚,我们来到黄浦江边,再来看这座塔,他又是什么样子呢?

  9.出示多媒体东方明珠的夜景图。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指名练习说话)

  10.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的,谁来把书上描写东方明珠塔夜景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

  11.齐读,指名读。

  12.看图,东方明珠塔上的灯光有那些颜色?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五颜六色)

  这些灯光不仅颜色多,而且闪着亮光,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五光十色)

  13.齐读第二小节。(注意读出感情,教师可灵活指导)

  14.讨论:夜晚,你觉得东方明珠塔怎样呢?

  师述:灯光五光十色,非常好看。

“好看”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美丽)板书:美丽

  15.听老师朗读这句话,学生边听边想象。学生仿读。

  16.我们小朋友想把美丽的的东方明珠塔永远留在心中吗?

  17.齐背。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教师讲述:上海广播电视塔既高大又美丽,她高高地站立在世界的东方,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

  1.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2.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五.指名三人分自然段朗读全文。

  六.指导书写

  1. 认读生字:头、地、明、是。

  2. 指名读、齐读

  3. 分析字形

  头:照笔顺提示说笔顺。

  是:照笔顺提示说笔顺。

  地:左右结构,左边是提土旁,注意右边也字的笔顺。

  明:左右结构,左边是日字旁,右边是个月。

  4.指导书写。

  5.在书上描红。

  6.在田字格里书写。

  七.课外作业

  背诵全文

[《东方明珠》教案设计之一]

教案设计20

  教材解读

  这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写的一篇童话。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是,人们依然对这个作品爱不释手。丑小鸭那种不屈不折的精神,影响着我们每一代人,给予了人们太多的人生感悟。

  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他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以后,他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可怜的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对美丽的深情向往。谁能想到,原来他不是丑小鸭,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

  时代在发展,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应该怎样解读丑小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情感价值观呢?我觉得,解读教材,应该关注一下几个问题。

  1、丑小鸭的出生环境与他以后的命运有什么样的联系?

  一只小鸭出生在鸭妈妈的环抱里,因为长的丑,所以大家叫他丑小鸭。为什么丑呢?其实,是他错生了地点,生在了异族的家庭,在他们看来这只鸭子极不和谐,这就为他今后的苦难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联系生活的现实,一个人的出生是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呢?在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中,这种人性的歧视一直存在着。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人们不断地追求着自由、平等、公正。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童话中的丑小鸭一出生,就受到歧视,这就暗示了社会极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的冷漠。这些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地思考。

  2、丑小鸭离家出走的原因是什么?

  丑小鸭来到这个世界上,得不到亲人的呵护,受尽了欺凌。他无法忍耐孤独而离家出走了。追求理想,追求美好,追求幸福,这时每个人都向往的,是人性的具体体现。所以,丑小鸭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丑小鸭怎么会想到面对他的生活更加痛苦。

  一方面,我们同情丑小鸭,理解丑小鸭。一方面,使我们看到,由于丑陋得不到公平的待遇,这个社会现实,令人厌恶。人们自然地要谴责丑小鸭的哥哥和姐姐、公鸡,以及那个小姑娘。假如,他们懂得关心,懂得尊重,懂得善待,也就没有了丑小鸭的出走。

  在我们社会的群体中,有许许多多丑小鸭,他们的命运时刻受到威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的对待他们呢?孩子的心灵是纯真的,善美的,读到这里,相信他们有自己的感悟。

  3、丑小鸭的遭遇说明了什么?

  丑小鸭离开了家,可是,他并没有找到幸福,相反,生活更加苦难。还差点丢失了性命。读到这里,不能不使我们想到,丑小鸭离家出走是否是正确地选择。生命是脆弱的,当他失去了安全保证,是极其危险的。生命是最可贵的,我们应该不应该用生命做约定?生命也是不屈服的,是委曲求全的活着,还是活出自己的尊严?这些人生的思考,只有在心灵的碰撞中,才能得到真谛。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的活着?从丑小鸭的经历中,是否得到了感悟。

  4、丑小鸭面对自己的不幸,是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丑小鸭从出生,到受欺负,再到遭遇,可以说历尽了磨难。可是,当他看见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喜又羡慕。可见,丑小鸭是多么渴望美好生活,正是,他有着美好地追求,所以坚定了他要活下去的信念,那么再大的痛苦,对于他都算不了什么了。他要好好的活着。丑小鸭这种顽强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动。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我们也不免遇到挫折与不幸,那么我们应该放弃,还是勇敢地面对。丑小鸭给了我们更深地思考。

  5、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是生命抗争的结果吗?

  春天来了,丑小鸭从湖水的影子里,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他异常的兴奋和感叹。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猜测丑小鸭复杂的内心。一个现实摆在面前,丑小鸭如果不经历那么多磨难,他照样能变成白天鹅。那么丑小鸭,是遗憾?还是兴奋?是后悔?还是自信?

  然而,这个天鹅已经是不同寻常的天鹅了。

《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折射了许多人生道理。例如,对人性的尊重,对挫折的抗争,对美好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相信能给学生一个丰富想象的空间。教学此课,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发现纯真与善美,引起他们的心灵与丑小鸭灵产生共鸣,才是本课教学的主旨。

  课堂教学的建构,要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要让学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还要以文本为依托,建构知识能力体系。

  教学时要把握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积累与感悟的关系,朗读与训练的关系,文本与拓展的关系。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个性解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1、出示小鸭子图片,让学生说说小鸭子什么样的?

  2、一百多年前,丹麦作家安徒生写了一篇童话故事,名字叫《丑小鸭》,你们想听一听这个故事吗?

  3、播放课件,教师讲述故事。

  4、让学生说一说听后的感受。

  5、同学们感受到丑小鸭既可怜又幸运。那么课文是怎么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6、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齐读课题,问学生:你们以前认识这个鸭字吗?你想怎样把这个字记住?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提出:遇到不会的字怎么办?

  3、学生自学课文,分组交流识字。

  4、检测生字。

(1)教师点击课件,依次出示生字烘、卧、剩、裂、欺、负、讨、厌、孤、笆、讥、苇、僵、亏。学生看拼音,读字组词。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交流识记方法,注意有侧重引导,不要面面俱到。

(2)去掉拼音,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

(3)让学生利用识字卡片,相互检测。

  5、检测词语。(点击课件,依次出示暖烘烘、又大又丑、讥笑、钻出、欺负、剩下、讨厌、芦苇、冻僵、幸亏、又惊奇又羡慕等词语。)

  6、指导写字。

(1)让学生观察生字表格,说一说,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重点指导写鸭、灰、蛋三个字,其他学生自己完成。

  三、再读课文,读得正确

  分段,指名学生读课文。注意及时的评价。

  四、理解1、2自然段

  1、出示课件(鸭妈妈在草堆里,等待孩子出示。),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问学生读出了什么?重点理解暖烘烘是什么意思,仿照暖烘烘再说词语。理解卧的意思。

  3、出示课件(小鸭子出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4、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问学生读出了什么?让学生画出描写丑小鸭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地读一读。发现了什么?重点体会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感情色彩。让学生也用这样的情感色彩的句式,说说其他小鸭子。

  5、讨论:你认为人们都叫他丑小鸭对吗?

  五、课后延伸,设置悬念

  这只丑小鸭出生了,那么面临他的命运如何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指导写字。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8课《丑小鸭》。板书课题。

  你们看谁来了,点击课件丑小鸭。

  2、丑小鸭想要考考你们,你们愿意吗?

  认读生字:烘、卧、剩、裂、欺、负、讨、厌、孤、笆、讥、苇、僵、亏指导写字:出示欺负、翅膀。让学生说说写这四个字应注意什么?重点指导写欺翅。学生写,评比。)

  二、整体导读,引导自学

  1、上节课,我们知道,从一个特别大的蛋里,钻出一只又大又仇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叫他(丑小鸭)。那么,这只丑小鸭的今后命运怎么样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3-7自然段。请同学们把书翻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可以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小鸭子的'生活怎么样?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请教一下小组的同学。

  2、自读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汇报交流、品读感悟。

(一)整体感悟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丑小鸭的生活怎么样呢?让学生用简炼的话来概括。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结:丑小鸭来到这个世上,开始孤单,经历了遭遇,最后获得幸福。(板书孤单、遭遇、惊喜)

(二)体会丑小鸭的孤单。

  1、你们从哪里读出丑小鸭孤单的?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学生读第3自然段)

  2、从这段的描写,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可怜)

  3、假如你是丑小鸭会怎么想?

  4、让学生带着情感朗读这段(学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评议。

(三)体会丑小鸭的遭遇。

  1、引导:刚才我们读出了丑小鸭的孤单,那么,你们从哪里读出了丑小鸭的遭遇?

(学生读第4自然段)

  2、引导学生质疑?体会讥笑的含义。

(学生读第5自然段)

  3、让学生体会悄悄地过日子是怎么回事?

  4、是啊,面对生活,谁不想得到快乐和幸福呀,可是丑小鸭又担心又害怕,可是,他失去生活的勇气了吗?请同学们读这句话。(课件一天傍晚又惊奇又羡慕。)

  5、体会惊奇和羡慕,让学生用羡慕说话。

(学生读第6自然段)

  6、冻僵了是什么样?请同学们看课件。(配乐,教师用语言描述)看到了丑小鸭冻僵了,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幸亏的含义,你觉得农夫是怎样的人?

  7、引读体验。这只可怜的丑小鸭真是历尽了磨难,你们还想读一读丑小鸭的遭遇吗?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学生接读);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学生接读);天越来越冷(学生接读)。

  8、文本对话:读到这里,你想不想对课文中出现的角色说点什么吗?

  我想对鸭妈妈说

  我想对哥哥姐姐说

  我想对小姑娘说

  我想对小鸟说

  我想对猎狗说

  我想对农夫说

(四)体会丑小鸭的幸福。

  1、丑小鸭面对艰难的选择,历尽的苦难,最终他得到幸福了吗?指名学生读第7自然段。

  2、春天来了,丑小鸭看到了什么?(课件:白天鹅)谁来说说,白天鹅长得怎么

  3、丑小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读,你读出了什么?

  4、是啊,丑小鸭既惊喜又感叹,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5、给老师一个机会,我也来读一读好吗?(读)谁还来读?

  6、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这时候会想些什么?(注意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四、感悟人本,明辩事理

  1、你认为丑小鸭离家出走是正确的选择吗?

  2、听了大家的争论,老师也想谈谈看法。因为丑小鸭不能忍受孤单和欺凌,所以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他没想到离开家庭也是很危险的,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不过,既然选择自己

教案设计21

《观沧海》教案设计分享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附录:《观沧海》改写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信步登上了高耸的碣石山,来观赏浩瀚无边的大海。

  脚下湛蓝湛蓝的大海,就好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闪着光,和蓝天连成一片、相互映衬。一阵风吹来,海水卷起朵朵浪花,海面起伏荡漾。碣石山巍峨挺拔,上面遍布苍翠的花草树木,秋风吹来,树叶簌簌作响,仿佛在演奏一曲美妙动听的乐曲。顿时,一种清爽的感觉充满了我的全身。大海也不甘寂寞,加入了自然的“合唱”,汹涌澎湃的波涛不断轰击着礁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

  欣赏着美景,我仿佛看到了太阳、月亮从大海中升起,又落回到大海。太阳和月亮的轮回都在大海的吞吐之中,由大海主宰。银河群星辉煌灿烂,也像是由大海的水滴凝结而成,包含在大海宽广博大的胸怀中。我完全陶醉于大海的美妙景色,沉迷于关于大海的故事,直到天色渐晚,才尽兴而归。

  我感叹大海的美丽与广阔。山岛是静,波浪是动,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水画卷。大海还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包容一切,无私奉献,我们做人也是这样。心中感慨万千,放声高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教案设计22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守株待兔》,学会8个生字。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理解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抄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点感想。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寓言常对坏人、坏事、坏思想进行辛辣的讽刺,让读者在笑声中受到教育。而夸张手法的运用,可以加强讽刺的'力量,可以突出作者想要强调的东西,使寓言的主题更加鲜明。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出示生字卡片)

  1、读准字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部首学习生字。

  株、待、窜、撞、桩、捡、锄

(2)重点分析生字。

  滋

  三读寓言故事,理解课文内容(出示图片)

  1、读课文,标段落,看看每段的意思是什么?请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说。

  教师引导:我们在想一想,野兔为什么没有再来,田里的庄稼为什么全完了?找出重点词语。

  学生说。

  教师讲:对。那个种田人把偶然的事情当成能天天发生的事是错误的。他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兔子,兔子没来,庄稼不去种也全完了。

  2、请大家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先听录音,再说寓意)

  学生说。

  教师讲:不劳而获的思想是错误的。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只有老老实实地做事,才能获得成功。

  3、看课文插图,说图意。

  学生说。

  四板书设计

  守株待兔

  古时候种田人看见撞死的野兔

  急忙跑白捡乐滋滋心里想

  丢下锄头整天坐长满野草庄稼全完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按要求写词语

  Abb:

  Abab:

  3、积累来自寓言的成语。

教案设计23

  赤壁赋 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 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的赋的风格

  2、 掌握课文大意,把握主客间问答的内涵

  3、 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 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2、 苏东坡散文的风格

[学习难点]

  与《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理解

[学习内容]

  一、赋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等

  和苏轼的诗词一样,苏轼的散文同样具有写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点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讨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凿的痕迹,其中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背景资料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

  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字词句梳理: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凭

③山川相缪 缪——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4、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四、文章内容:

  第一节, 写作者和朋友泛游长江,尽情尽兴(“乐”)

  第二节, 写箫声哀怨,使客人的情感骤转(由“乐”而“悲”)

  第三节, 吹箫客人论述了曲调哀怨的原因:

  1、 当年舳舻千里横槊赋诗的英雄现在在哪里?有为者尚且如此

  2、 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

  3、 哀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永恒

  第四节, 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 天地万物变与不变,只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而已

  2、 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永存的,对天地没有什么可羡慕的

  3、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无穷无尽的宝藏,我们可以共同享用

  三层意思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尽管政治失意,被贬黄州,但作者能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对待它,找到自己心理平衡的支撑点

  第五节, 客人转悲为喜(由“悲”而“喜”)

  五、写作特点——情景结合

  景中有情:“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山,徘徊于斗牛之间”按照魏晋

  南北朝的一些文人写作的风格,就得将这四句话繁衍成一段或几段,极尽优美辞藻之能事苏轼的四句则不然,他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用了极为简练的笔墨,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意清风轻拂人面,江上风平浪静这两句话创造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为下文写“乐”奠定了基础“月出”两句,又活画出天上的情景这“徘徊”真是神来之笔!从东山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又不愿意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好象愿意让人们尽情欣赏这美景;当然人们也希望月亮不要离去,他们需要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写景带上了感情色彩,抒情又借助了景物的描写,真是情景交融

  情中有景:“纵一叶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那个“纵”字“凌”字,多么传神!多么尽兴!这都非常真切地表现了苏轼泛游长江时的愉快心情但同时又是写景,长江水平如镜,碧波万顷,一叶小舟在水上纵情飞驰,作者完全兴致勃勃,放飞心灵,忘情自然,飘飘欲仙通过作者的想象,描绘出作者欲飞升成仙的情景,情中有景

  六、诵读:

  本文的诵读要把握好节奏,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读出意境;抒情

  的句子,要随文中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乐则节奏明快,悲则节奏低慢

  在朗读时,应读出停顿,同时在句中可稍加延长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些带“兮”字的句子,更要在“兮”字后稍做延长,以舒缓语气如:“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七、阅读读本上苏轼的《后赤壁赋》,并与本篇进行比较:

[提示一]

  两赋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是苏轼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评点甚多,不无借鉴之处,兹转录数条如下:

《古文观止》评语:“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李扶九评语:“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庄子》),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

  以上两段从同与不同两方面分析了两赋的特点,李评较详

  林西仲评语:“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见《古文笔法百篇》)这里说的是两赋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至于两赋的高下,前人也有评论,元代文学家虞集说:“陆士衡(陆机,晋文学家,著有《文赋》)云:‘赋体物(体味研究事物)而浏亮(清晰明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有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园学古录》)无独有偶,据黄州的同志说:“陈毅同志生前参观黄州‘东坡赤壁’中的‘二赋堂’时,对后赋备加赞赏,认为后赋超过前赋,看来这后赋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写得含蓄、深沉,比前赋由议论‘化妆’的主客问答或许略高一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见《东坡文论丛》39页)

[提示二]

  前后赤壁赋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不同之处:

  1、描写的季节不同,景物有异

  1、 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不同

  2、 《前赤壁赋》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一通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它是苏拭在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年)的作品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拭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多次卷入政治斗争的游涡,受到不少打击和折腾在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诬陷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在黄州时,他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 (赤鼻矾),先后写了烩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后人习惯把前」赋称为《前赤壁赋》;这里选的就是前'篇赋

[疑难分析]

  1、文章主旨:这篇赋通过对黄州赤壁江山水月的描写,歌辞的唱和,主客的对话,展示了作者自已的.追求、失望以至旷达乐观的思想历程;另一方面又通过游记,反映了作者对宇宙的看法,表达了旷达乐观的态度

  2、思路结构:这篇赋表面上是描写赤壁月夜的美好景色,而实质上是写主人的¨乐'与客人的'悲'写主人的 '乐',是勾画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象;写客人的'悲',是揭示作者思想感情的内蕴'乐'与 '悲'是表象与内蕴之间的矛盾,最后统一于'解'所以,'乐'、'悲'二字,乃是此赋之骨全赋自始至终是围绕风、

  月、悲、乐四字来写的

  全文把这样的内容分为五段来写

  第一段叙写自已和朋友们秋夜泛舟游览赤壁,写出当时江上的景色和游览的乐趣

  第二段从饮酒放歌的舒畅心情转到客人的吹萧和歌的悲凉

  第三段叙述客人由于眼前的历史陈迹,触发了怀古伤今的情绪,对人生的短促渺小发出了无限感慨

  第四段写主人就目前景物立论,对人生和宇宙问题抒发了旷达乐观的情怀

  第五段叙述客人听了主人的回答,转悲为喜,重新开怀痛饮,共同相枕人睡

  3、如何理解主人回答客人的话?

  主人回答客人的话是本篇赋的主旨它实际上是苏拭在政治上失意,遭到贬滴之后心情的反映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是:苏拭不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遭到贬滴后,就在作品中充满伤感愁苦和牢骚不平之,清,而是毫不在意,依旧胸怀开朗,啸洒自如;在政治上也不颓唐悲观,甚至还能为老百姓办一些好事其消极的一面是: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容易倾向苛安另外,这

  篇赋中,还有些持论不够正确如说江水 '未尝往',其实江水并非不曾流走,而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如说 '物与我皆无尽',其实宇宙万物都有尽,也就是说都在变,绝对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我'也是有尽的不过就这篇作品而言,主要还是反映了苏拭受打击后不灰心的旷达胸怀

  4、本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善于把写景、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这是苏拭整个作品的特点,也是本赋的特点全篇无论抒情、写景、说理,都是就眼前江上风光取材,特别是文中不离'风'、\坑字,描写游览兴致有它,客人'扣舷而歌之'有它,苏拭回答客人有它,总之,写景有E,抒情有它,说理还有它,一会儿写风,一会儿写月,一会又合写风月,这样就自然地把情、景、理组成一个浑然整体

  5、此赋在写法上不受传统赋体的束缚,以散文化的手法,用笔潇洒自如,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豪迈奔放;同时又保持了赋体的一些特点,灵活地运用了押韵和拼偶的句式,读起来音节和谐,语句整饰,给人以美的享受至于语句的凝练,声调的锥铬,节奏的鲜明,简直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了

教案设计24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看课文)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

(1)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

(2)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3)结合课下注释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4)理清全文脉络。

教案设计2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2、 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说明文严谨的结构特点。

  2、体会准确生动的科学小品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1、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小动物是什么啊?(松鼠)谁能说说你对它的印象? 师:如果让你写篇介绍松鼠的文章,你知道该如何观察、从哪些方面去介绍吗? (外形、生活习惯、、性格等。)

  2、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非常全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介绍松鼠的文章通过预习,同学们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体裁吗?——说明文。(齐说)

  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好,那你们对本文的作者又有何了解呢?——先由学生自由发言,公布他们的预习结果,再打出幻灯片,齐读。(布丰:(1707年——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了40年时间完成了36卷的《自然史》。)

  为了大家更好地学习课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的一些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对《松鼠》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详细说出对松鼠的了解吗?请大家快速读课文,说说松鼠是一个怎样的小动物?

(外形是漂亮,习性是驯良,性格是乖巧)(师边说边板书)。

  那这三个词语出现在文章的哪里呢?第一节!(从全文看,第一节有什么作用?)

  2、快速看一下全文,文章哪几节与这三个特征是一一对应的?

(漂亮对应的是第2节,驯良对应的是第3节,乖巧对应的是第4、5节。)

  那就结构上看,第一节与接下来的几节是什么关系呢?

  是总分关系。(师板书:总写,分写)

  3、很好,那漂亮、驯良、乖巧这三者之间可以调换顺序吗?(老师提示:由外形再写到习性、性格??)

  与上文的对应关系和由外在写到内在,这叫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4、那同学们再思考一下,第6节的内容,这一部分可以归到松鼠的三个特征里去吗? 师:这部分内容可以省略不写吗?

  师:主要写了三个特征,又写了其他一些非主要的信息,有什么作用呢?

(由主到次)

  小结:在这一档案中,我们归纳了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松鼠,对象的特征——漂

  亮、驯良、乖巧,以及说明的顺序。

  三、评选明星,深化理解

  1、通过我们对文章的梳理,同学们对文章有没有具体的印象呢?

  那同学们都拿起笔,细读全文,结合文中具体对松鼠漂亮、驯良、乖巧这三个特征做具体说明的语句,给你们5分钟时间,今天换一种形式来归纳一下文中的信息,假设动物王国正在评选明日之星,其中有靓丽之星、亲善之星、智慧之星等奖项,你觉得可爱的小松鼠会符合他们的评选要求吗?请以第一人称写一封推荐信,推荐松鼠去竞选其中的某一奖项,要求将松鼠符合这一奖项评选要求的特征交代清楚,这样松鼠竞选成功的可能性才大啊。

  例如老师要推荐小松鼠为智慧之星,就要从松鼠它选择窝址,搭窝过程、窝口设计方面体现松鼠的聪明、能干,富有灵性。

  请以“松鼠是一种__的小动物,因为它__ __ __,所以我觉得评选它为__之星当之无愧”的句式写信。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第一组推荐松鼠竞选靓丽之星,第二组亲善之星,第三第四组智慧之星,前后桌讨论,相互补充,推出松鼠符合条件的完美形象。再给你们五分钟时间,大家好好讨论,动笔写一写。提示:前面加上推荐的对象。

  2、好,我们一起来听听你们的推荐信,就从第一组开始吧。

  尊敬的百兽之王:我是来竞选靓丽之星的。因为我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上,衬着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我的吃相像人一样,显得很文雅,所以我热情地向您推荐松鼠!

  学生们听到这略带夸张的语气都笑了。

  师小结:好,你很勇敢,是第一个读推荐信的人,在文中找的也很准。(打出幻灯)文章是用清秀、闪闪有光??这些词语来修饰松鼠的漂亮的。那么亲善之星呢?

  生13:尊敬的组委会:我觉得松鼠是一种驯良的动物,因为它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将整个第三节读了一遍)

  师:老师我自封为组委会的委员长,我从你的推荐中只看到了松鼠的活动范围师在树上,活动时间是晚上以及它常吃的食物,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些来推荐松鼠的驯良呢/

  生13低头不语。

  师:好吧,你先请坐下,再细细地读一读这一部分,体会一下语言中的含义。

  生14:尊敬的评委们:你们好!松鼠是一种驯良的小动物。我们一直生活在树上,从不接近人的住宅,有自己生活的范围,不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我们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这种生活习惯恰恰与人相反。我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食物是坚果类,即使饿坏了,也不会伤害到人类。

  师:你说得太好了,在你读推荐信的时候,我看见很多同学在频频点头,看来同学们都很赞同你的观点。那么,我宣布,接纳你的推荐信,我们同意松鼠担任亲善之星!事实上,对松鼠驯良这一特征的认识,也正是从人类角度来看的,松鼠能与人类和睦相处,所以人们就认为它是驯良的(打出幻灯小结:这里是通过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和常吃食物表现了松鼠的不侵犯、不骚扰人类,不伤害人类以及人类所畜养的牲畜这方面来表现

  松鼠的驯良的。)

  师: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乖巧之星的评选情况。

  生15:尊敬的评委团们:我就是人见人爱的松鼠。看,我能划船,多机灵。一到危险时刻,可矫健了,一忽儿就蹦没了影,我那高亢的叫声也清脆悦耳。我还能搭窝,窝可谓是五星级旅馆,躺在里面又舒服又安稳。因此,我相信我能当选智慧之星。

  师:相信?看来还不太自信啊?那是不是觉得自己的推荐词在说明原因的时候还不太贴合“乖巧”呢?我们先思考一下,“乖巧” 这个在我们现在的理解中是什么意思?

  生小声在下面议论:听话??

  师:对!那在文中呢是不是指“听话”的意思?

  一生做恍然大悟状,忙举手:尊敬的明日之星评选组委会:我想推荐松鼠竞选智慧之星,因为它的行为举止总透着一股子灵气。看它过水的样子,乘于树皮做的一叶小舟之上,挺着胸脯,向四处张望,而蓬松的大尾巴则成了帆和舵,为它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它既敏捷又机灵。漫步于树林中,双脚踏上落叶时的沙沙声,总能引得深居穴中的小松鼠们,滋溜一声蹿得没了影。而且呀!它们的搭窝技术可高超了,细心的松鼠总是费尽心思地把窝筑得又干净又暖和,为下一代在此茁壮成长遮风挡雨。它当选智慧之星当之无愧!

  师:同学们觉得她的语言用哪个词语可以形容啊?

  师:是的!她的语言很优美啊,同时也点出了松鼠乖巧的特点。结合刚才两位同学的推荐信,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从松鼠过水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特点,搭窝特点来表现松鼠的聪明、机警、能干,有灵性的。(幻灯)

  四、品味语言

  1、同学们在为松鼠写推荐词的时候,对松鼠就有了深刻而具体的印象,那么,我们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松鼠的有关知识了解得如此透彻呢?

  师:对,这要归功于本文的语言。大家说说看,说明文的语言要符合什么特征呢? 生;准确!

  师:对,准确性。老师先赏析给你们看:这几个词语用来强调触动之轻、松鼠的警觉度之高,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接下来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赏析,自己动手找找看。

(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2、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3、它们好象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4、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哪个同学先来试着体会一下语言的准确性呢?

  生16:第一句里的“经常”,说明松鼠活动大部分在高处,而不是全部。因为下面也写到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它们也会下树的。

“从来不”表示了没有例外。“好象”表明这个结论只是作者猜测的,没有科学依据,这正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有人说”表示不是作者自己亲眼所见,只是听别人说起过,也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课文中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中用“清秀”“玲珑”“美丽”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突出它的“漂亮”。 运用拟人手法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再去文中找找,还哪些句子体

  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生21:第一节,还有他的叫声,把它的小松鼠叫成儿女

  文中还有一些准确的动词,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松鼠的形象,体现了生动性。大家快速地找找看。

  生很快地浏览,报出了“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等词突出了松鼠的美丽而富有活力。搭窝时”搬”、”放”、”编扎”、”挤”、”踏”等表示复杂动作的词描述巧妙能干。“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等词表现松鼠的敏捷

  五、创新展示,妙想奇思

  1、我们通过对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顺序以及说明内容对松鼠有了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希望把这么可爱的小动物留在身边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和课前的准备,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说出它的特征,让其他同学去猜他的名字。

  六、总结拓展 凝眸精灵

  1、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文笔既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多姿多彩富于趣味,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是一篇文艺性的科学小品文。文中洋溢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我们的身边的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园,我们要善待动物, 和谐共存,让我们一起努力!

  2、作者对松鼠有很多精彩的描写,请摘抄出来,揣摩品析,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找几篇以动物为说明对象的文章,试着用本课掌握的学习方法去阅读文章,认识更多可爱的动物,修改自己描写小动物的片段,使之成为文章。

  板书设计:

  总写:漂亮、驯良、乖巧 ︳由

  分写主由表及里到

  补充写:其他特征

教案设计26

  关于《社戏》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对许多人来说,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关于这一点,从同学们前几天以童年为题所写的诗里面也可以看出来。

  下面我念一首优秀习作给大家听听。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道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阿/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档/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旱温馨的。

  这从我们学习过的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了解作者。

  关于鲁迅的有关情况,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时都介绍了,在此可用复述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次加深印象。

  突出以下内容: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学生默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3.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四、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1.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含义。

  2.试着拼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惮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

  3.订正字词的读音。

  五、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c

  1.学生自由诵读一Th遍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①看戏前(1-3段)②看戏中(430段)③看戏后(3140段)

  六、略读第一部分,明确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1.请同学朗读这一部分。

  2.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

  3.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方法:采取班上集体讨论式,然后归纳三点:

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读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4这一部分与写着社戏有什么关系?

  提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再次复习关于鲁迅的一些文学常识;训练了朗读;学习了生字词;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弄清了第一部分在整个文章中的作用。为下堂课更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打下了基础。

  八、布置课外作业 。

  1.朗读课文,从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把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词连拼音~起抄写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精读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10一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22一 3 0):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3.学生齐读一遍第一层,加深理解。

  4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层,其他同学思考。

①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②第11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隋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5齐读、自由朗读相结合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层,并要求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水乡月夜行船的美景。

  6第三层详写在赵任看戏。按说小伙伴们这样兴师动众,就是想看戏的,但当小伙伴们看到戏后却是怎样一种心态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层,读后可以讨论一下。(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

  7.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些什么呢?我们不妨看看第四层。教师范读第四层。(偷罗汉豆)

  8由此,我们想一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①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②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9.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抓住人物的行为动作、语言,归纳一下他们的特点。(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

  10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一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请同学谈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1.齐读最后一部分。

  三、布置作业 。

  1.做课后练习题第三题。

  2.写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板书设计 :

  社戏

  鲁迅

  看戏前

  乐上

  好友

  趣事

  略

  看戏中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详

  看戏后余波略

(徐国鸿)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散文。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出示小黑板)

  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

  2.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1)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明确:

  看社戏

  戏前波折(开端)

  夏夜行船(发展)

  船头看戏(发展)

  月夜归航(高潮、结局)

  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明确: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结尾写了六~公公送豆。

  3)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三个部分。一、(1一3段);二、(4-30段);三、(340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以种田打鱼为业,只有一个杂货店。

  2.这样一个偏僻不打眼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

  明确:①可以免读一些难懂的书,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②没有一些礼教的束缚,人人平等。③还有着众多丰富有趣的活动。

  3.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可否去掉呢?

  明确: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好铺垫,如果去掉,后文的情节会显得过于突兀,且显得过于单调。

  四、组织学生熟读全文,为下节课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

  思考课后练习题二、三。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略)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明确: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又请班上男同学齐读第10自然段,女同学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词语,

  共体味其运用之妙。

  明确:动词,拔、点、磕、架。充分描绘出小伙伴驾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3. 结合课后练习二第1小题,学习夏夜行船段,引导学生揣摩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4请同学默读课文船头看戏的段落,思考在作者笔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了正面写出戏不好看外.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5.既然戏不好看,大家都一致赞成回去。请同学们齐读写月夜归航的段落,并思考课后练习二第到。题。

  明确:月下归航写了小伙伴们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6在写孩子们偷豆的时候,有一句人物语言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表现了何种性格特征。

  明确:阿发,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句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写看社戏的余波,其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深化主题。

  2.讨论:我们把文章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删去可不可以?为什么?

  提示:①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我却有这种感觉?②《社戏》这篇小说全文原有前后两部分,课文书选后一部分,找出《社戏》全文,让学生对比阅读,启发学生思维。③同学们读这篇小说有什么感受?你觉得文中尤其是最后一句充满着一种怎样的情债?(参看《教师教学用书》中范伯群的《人生经验通直感从《社戏》和《朝花夕抬》谈起。)

  四、布置作业 。

  1.做课后练习题三。

  2.写随笔时,写一篇《童年趣事》。

  甲

  板书设计 :

  社戏

  鲁迅

  看

  社

  戏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拔占磕架

  所见、所闻、所感

  船头看戏骂、吁气、打呵欠

  月夜归航偷我们的

  再没有吃到也不再看外向往留本心

教案设计27

《早春》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1、解题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

  2、赏析诗歌

  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3、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4、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四、本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附录:《早春》鉴赏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教案设计28

  教案设计

36.根据下面的课文,设计一份综合课教案。 (教学对象:初级班;课时:90分钟) 老王是个老烟民。从二十年前开始,就抽烟了。 最近,他咳嗽得很厉害。医生叫他不要吸烟了。他决定戒烟。到今天为止,他已经一个多月没吸烟了。有时,他也很想再抽一口。昨天,他的朋友给他一只烟,老王接过烟,闻了闻,又还给了他。老王朔:“我答应过医生,再也不吸烟了。” 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我们大家都应该戒烟! ? 1、? 教学目的 1)? 学习和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 掌握本课重点语法项目并能熟练使用。 2、? 教学重点: 1)“V+过”表示动作的完成。 2)“又”和“再”的用法 3、教学环节和步骤: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重点词语讲解:抽、咳嗽、抽烟、闻、答应;厉害;烟民、健康(词语领读与蒋介、生词扩展) (3)语法与课文讲练 1)老师领读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法点讲解:“V+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比如:吃过、看过、听过、去过 ? “ 我答应过医生” “他已经一个多月没抽过烟了。” “又”和“再”的用法 “有时他也很想再抽一口” “他接过烟,闻了闻,又还给了朋友。” (语法点讲解、句型替换练习) 2)? 课文模仿练习 ?(4)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 (教学对象:初级班 课时:90分钟) (情景:田中和金成泰是同屋) 去干什么? 金成泰:田中,起床啦,起床啦! 田? 中:今天星期六,干嘛起得这么早? 金成泰:我们一起去打网球吧。 田? 中:我网球打得不好,去游泳怎么样? 金成泰:我游泳游得不好,去唱卡拉OK吧。 田? 中:好啊,我特别喜欢唱中国歌儿。 金成泰:是吗,我怎么不知道? 田? 中:山口唱得也不错,我常常跟她一起去附近的歌厅唱歌儿。 金成泰:那你给山口打个电话,问问她去不去。 田? 中:行,我现在就打。 ?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 使学生基本掌握程度补语 ( 状态补语 )的用法,连动句的用法 , 以及“起床”“唱歌”“游泳”等离合词的用法。 2.掌握功能项目: 邀请、商量、打算、评价等。 ( 指出一到两个即可。) (二)教学环节和步骤 1.复习旧课 2.学习新课 3.生词学习 4.课文讲练 ①重点词语讲练: 这么 (“这么早”)、怎么 (“ 我怎么不知道”) 、干吗、就 (“我现在就打”) ②重点语法讲练 (答出两个即可) ? A.离合词 (如:“唱歌”“起床”“游泳”) B.程度补语 (状态补语): 意义、格式、否定和疑问形式。 (如“干吗起得这么早”、“我网球打得不好”、“我游泳游得不好”) C. 连动句 ( 如“我们一起去打网球吧”“我常常跟她一起去附近的歌厅唱歌儿”) ③活用练习 5.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6.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复习旧课:5分钟 生词学习:10分钟 课文讲练: 25分钟 重点词语讲练:10分钟 重点语法讲练:20 分钟 活用练习:15分钟 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5 分钟 ?(三)板书设计及教具使用 ? ? 综合课教案设计(教学对象为刚刚学完语音阶段的外国留学生。请按45~50分钟课时设计教案) 我在这儿买光盘 王小云:大卫,你在这儿买什么? 马大为:我买音乐光盘。 王小云:你常常来这儿吗? 马大为:我不常来这儿。星期天我常常跟林娜去小商场。这个商场很大。 王小云:你喜欢什么音乐? 马大为:我喜欢中国音乐。这张光盘怎么样? 王小云:这张光盘很好,是《梁祝》,很有名。 马大为:好,我买这张。这儿有没有书和报? 王小云:这儿没有书,也没有报。 马大为:本子呢? 王小云:有,在那儿买。跟我来,我也买本子。 ? ?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学习和掌握汉语疑问句的几种表达方式。 2)? 学习和掌握形容词谓语句。谓语形容词前需加“很”等程度副词。 3)? 学习和掌握副词“常”、“常常”的用法(注意否定形式) 4)? 学习和掌握介词结构作状语(在……、跟……)的用法。 2. 教学环节和步骤 1复习旧课,带出新课。 2学习新课: 1)? 学习生词 2)? 课文讲练 3)? 讲练语法点 4)? 问答等课堂技能训练 3. 教学时间分配合理 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 ? 综合课教案设计(教学对象为已经在中国学习了一个学期的初级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课时为100分钟) (情景:外国留学生艾中华在商店买衣服,和营业员对话) 营业员:你看,这件衣服比较长,你试一试,合适不合适? 艾中华:长短比较合适,可是这件衣服比刚才那件大,太肥了。 营业员:你再看这一件,正好是你要的中号。但是这件衣服价格比那件贵一点。 艾中华:长短、大小正合适。这件衣服比那件贵多少? 营业员:比那件贵80元。 艾中华:比那件贵多了。有没有比这件便宜一点的衣服? 营业员:有,但是颜色没有这种好看。你看,就是这一件! 艾中华:那件比这件便宜多少钱? 营业员:比这件便宜20元。我拿给你看看,好吗? 艾中华:不用了,那件颜色没有这件深。我不喜欢。我就买这件。 要求:根据上面的课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环节和训练重点。 ? 1. 教学目的 通过新课学习,让学生掌握用“比”和“有”、“没有”的比较句,并能在购物中运用。 2. 教学环节 1复习旧课 2学习新课 l 生词学习 l 课文讲练 l 重点词语和语法的讲练 l 活用练习 3布置作业和下一课生词预习 3. 课文讲练重点 1重点词语 比、(有)、没有、比较、长短、肥、正好、颜色、深(浅)、价格、贵、便宜。 2用“比”的比较句 l 用“比”的比较句的基本形式(肯定式、否定式) 肯定形式 A 比 B 形容词性成分 这件衣服 比 那件 贵 否定形式 A 不比 B 形容词性成分 这件衣服 不比 那件 贵 l 比出具体差别的用“比”的比较句 肯定形式 A 比 B 形容词 具体差别 这件衣服 比 那件 便宜 20元 提问形式 A 比 B 形容词 多少? 这件衣服 比 那件 便宜 多少? 3用“有”或“没有”的比较句 A “有”或“没有” B 形容词性成分 那件颜色 “有”或“没有” 这件 深 4用副词“比较”句子(是用副词“比较”造句吧?) 这种衣服比较长 长短比较合适 (说明:如果把讲练重点放在诸如“试一试,看看;长短,大小;正好,就买这件;拿给你看看”等语言点上,也可以考虑给一些分) ? 1、设计综合课教案(对象为具有HSK初等C级汉语水平的学生。课时为100分钟) (情景:大卫下了飞机,在海关输入关手续) 大? 卫:您好! ? 工作人员:您好!欢迎您到中国来。 ? 大? 卫:我是第一次到中国来,请多关照。 ? 工作人员:啊!您汉语说得真好! ? 大? 卫:哪里!我才学了两年汉语。――我该办哪些手续? ? 工作人员:您是来经商还是来旅游? ? 大? 卫:我应贵国一家进出口公司的邀请来联系业务,当然也想游览一下名胜古迹。 ? 工作人员:请填一下入境卡。请把您的护照给我看一下。 ? 大? 卫:这是我的护照。……这样写可以吗? ? 工作人员:可以。希望您在中国生活愉快。 ? 大? 卫:谢谢。再见! 要求: (1)根据上面的课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 (2)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教学环节。 ? ? (1)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l 要求学生正确地听写本课的生词。 l 让学生认清汉语祈使句、感叹句的基本结构。在本课中还要让学生掌握带有“是……还是……”的选择问句的用法。 l 要求学生能较流利地朗读并复述课文。 l 本课的场景是通过海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在中国通过海关时的基本流程,并能进行相应的交际性操练。? (2) 教学环节 1. 复习旧课,带出新课。(约15分钟) 2. 学习新课:(约60分钟) 1)? 语音单元(约10分钟) 2)? 生词-课文(约10分钟) 3)? 扩展-汉字(约10分钟) 4)? 讲练语法点(约10分钟) 5)? 听辨、问答、听写等技能训练(约20分钟) 3. 课堂小结,以语音、词汇为主,朗读后结束。(约10分钟) 4. 布置作业(约5分钟) ******************************************************************************* 2.设计口语课教案 2、设计口语课教案。(对象为具有HSK初等B级汉语水平的学生。课时为100分钟) A:今天你上哪儿了? B:今天我们去颐和园了。你呢? A:我们去香山了。你昨天去哪儿了? B:昨天我们上长城了。你明天上哪儿? A:我们明天去故宫。你呢? B:我也想去故宫。 A:太好了!咱们明天一块儿去吧。 要求: (1)根据上面的课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和训练重点。? (2)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 ? (1) ?教学目的 l? 掌握主要表示动作完成的“了1”的用法,并能在日常对话中运用 l? 分清“我们”、“咱们”的区别,并能正确运用这两个词 l? 掌握询问活动的基本句型以及回答方式 ?训练重点 1,? 重点词语:上、去、哪儿、了、想、也、一块儿、我们、咱们 2,? 主要表示动作完成的动态助词“了1”的用法。 3,? 代词“我们”、“咱们”的区别和用法 4,? 表示去向的动词“去”、“上”的用法 5,? 疑问代词“哪儿” (2)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 1.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 学习新课。 1)? 学习生词 2)? 课文讲练 3)? 讲练语法点 4)? 问答等课堂技能训练 3. 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 ? ? ? 1、设计综合课教案:(学生对象为零起点,教学课时为100分钟) 课文 A:您好!Níǎìèàn? hǎo! B:您好!Nín? hǎo! A:您好!Nín? hǎo! B:你好!Nǐ

教案设计29

  案例名称

  写一首诗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课时

  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属中学阶段语文学科,它是语文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写作指导课,需1课时完成。这节课教学在七年级的诗歌写作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但题目、内容等方面的自由度很大,这又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作能力有极大帮助。通过学习,学生将在诗歌鉴赏与写作的双向能力上有所提高,这是他们步入文学殿堂必走的一步台阶。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我确立教学目标为:

  1、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2、恰当地运用艺术手法,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3、体现诗歌形式上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时对诗歌的学习,使学生的诗歌鉴赏及写作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仅限于能够感知、体现诗歌的主要特点,甚至是某方面的特点。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以及统一的创作,可以认识到学生比较善于模仿,以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之后的练笔中,学生喜欢在诗节里以排比的修辞方法,展现生活中的细节,加之首句、尾句形成的反复,来抒发对母爱的感激、颂扬之情;在学过《致空气》的练笔中,他们则以太阳之温暖、永恒来象征母爱之温馨、恒久,或以春雨的及时润泽来象征奉献之无处不在,以此抒发赞美之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络查找,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为支持教师的教,我将Flash动画与PowerPoint相结合,增强直观性,趣味性;为支持学生的学,则选择了微机室的学习环境,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强自主性、实效性。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诗意导入

  播放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的Flash动画;课件展示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导入新课。

  体味诗歌的情感、写法;网络查找抒发同一情感的现代诗;鉴赏比较诗歌形式上的不同之处。

  调动多种感官;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写作欲望,揭示本节课题。

  Flash动画与PowerPoint相结合,加之网络资源。

  二、查找信息、明确目的

  课件展示诗歌的主要特点;进而明确教学目的。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找;汇报交流查找结果。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中明确方向。

  PowerPoint结合网络资源。

  三、借鉴实例,指导要点

  课件展示三首诗歌;指导研读主要手法;进而提出指导要点。

  品读诗歌;探究手法;明确要点。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感悟情感,领会技巧,体味韵律。

  PowerPoint课件

  四、模拟练笔,激发创作

  课件展示梯度不同的仿写内容;鼓励学生从切身感受出发进行仿写;播放优美乐曲,营造写作氛围。

  合作交流;发表意见;共同完成;独立创作。

  使学生由点到面、进而到体地领悟诗歌特点。

  PowerPoint课件

  五、习作欣赏,展现个性

  明确习作提交方式;肯定习作闪光之处。

  发送电子邮件上交习作;品读自己的习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审美情趣。

  网络资源。

  六、课外延伸,鼓励创新

  由图片谈思维,拓宽学生创作空间。

  感悟,想象。

  让学生的创作热情延伸至课后,再作佳篇。

  PowerPoint课件

  教学流程图

  开始

  课件诗意导入

  网络学生查找信息,明确目的

  课件学生借鉴实例,教师指导要点

  课件学生模拟练笔,创作诗歌

  网络师生欣赏习作

  课件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结束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课程基本结束时,指导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为辅。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问题所在,以及改进建议等。

教案设计30

  弟子规教案设计

  经典原文: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弟子规》中“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的含义。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弟子规》中的两句经典原文。

  3.体验活动的快乐,萌发感恩父母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动画故事《卧冰求鲤》。

  2.白板教具:爱、孝。句卡: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理解“亲爱我,孝何难”的意思。

  1.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家里有谁?他们爱我们吗?他们是怎样爱我们的?

  2.提问:亲人这么爱我们,我们怎样爱他们呢?

  3.小结:亲人这么爱我们,我们孝顺他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4.多种形式变化学习诵读“亲爱我,孝何难”。

(1)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读这句话?(点头读)

(2)还想怎么读?(摇头,加节奏)

(二)观看动画,初步理解“亲憎我,孝方贤”的意思。

  1.观看第一部分:动画片里有谁?妈妈的态度怎么样?

  2.观看第二部分:接下来后发生什么?妈妈怎么了?

  3.观看第三部分:王祥是怎么捉到鱼的?妈妈说了什么?

  4.小结:为了妈妈王祥克服了这么多的困难捉到了鱼。他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真了不起。在《弟子规》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种了不起的孝顺行为。出示“亲憎我,孝方贤”,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亲人们讨厌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是很孝顺他们,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5.多种方式变化学习诵读“亲憎我,孝方贤”。

(三)巩固诵读。

  1.听学:听一听播音员阿姨是怎么读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2.藏图游戏。

(四)复习诵读。

  1.教师:学习了弟子规,让我们懂得了要做一个孝顺亲人的`好孩子,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小事,也能表达我们的孝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看图片,用《弟子规》里的话说一说。

  图片一:出必告,返必面。

  图片二:物虽小,勿私藏。

  图片三:身有伤、贻亲忧。

  3.教师小结:小朋友,今天玩的开心吗,学的高兴吗?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我们又懂得了更多的道理,我们都要做一个懂得孝顺的好孩子。

  活动延伸:

  1.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中继续诵读弟子规。

  2.家长工作:和孩子一起讲讲弟子规中的故事。

教案设计31

  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感知乐曲中的行进与停止。

  2、初步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乐曲中的行进与停止。

  3、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我是汽车小司机》、《开始和停止》音乐、红绿灯、小鸟玩具

  活动过程:

  一、律动

《我是汽车小司机》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开车的时候,看到红灯时怎么样的?看到绿灯呢?

  幼儿回答

  二、倾听音乐

  1、熟悉音乐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这段音乐中也有红绿灯在里面。

(播放音乐)

  师:我们刚才在听音乐动起来的时候,感觉是什么灯亮了?我们停下来的时候,觉得是什么灯亮了?

  2、再次熟悉音乐

  师:我们来和音乐玩游戏,伸出小手拍拍。看哪个小朋友耳朵最灵,能跟着音乐里的红绿灯来拍手。

  幼儿初步感受音乐中的行进与停止。

  三、表现音乐

  1、听音乐玩游戏

  出示小鸟玩具

  引导幼儿观察小鸟是如何跟着音乐中的红绿灯来飞的。

  2、幼儿模仿几种小动物动作,表现音乐的变化

  四、结束活动

  随音乐开车离开

教案设计32

《窃读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复习。(上午学习了文中的生字和分段及概括段意,及讲读了第1、2自然段)

(1)、读词。(课件或小黑板出示)

  贪婪窃读唾沫惧怕支撑知趣

  白日梦饥肠辘辘倾盆大雨依依不舍

  2、导入。

  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窃读记》一课中的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但却要去“窃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3、师板书课题:25、窃读记

  二、品读理解,探究体验。

(一)、讲读3、4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找书的样子。

(1)、这段话主要写什么?(写“我”进书店找书的样子。)

(2)、把有关动作描写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①、指名说说。

②、课件出示: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A、齐读句子。

  B、用你喜欢的符号把表示动作的词语找出来。(跨、踮起、钻、挤)

  C、从中写出了当时她心情怎样?(暗喜。)

  D、找书的过程她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焦急→惊喜)

  E、指导朗读。(有条件的话指名进行表演)

  2、女同学齐读第4自然段。

(1)、她读书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回答。

(3)、课件出示: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a、齐读句子。

  B、这句话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进行换位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向老师提问,由老师回答或老师指名回答。)

(比喻句;把“我”比作一匹饿狼。)

  C、“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体现了作者非常非常爱读书,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

  3、体会句子(课件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指名读。

(2)、这种窃读的滋味是什么?(生回答,师师板书:既快乐 又惧怕)

(3)、“我”惧怕什么?

(4)、你有过这样读书的经历吗?(如:在课堂上偷偷看书;晚上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偷看书等等)

(二)、学习第5、6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人多的时候“我”在书店是怎样读书的?下雨天又是什么滋味呢?

(1)、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2)、小组探究学习。

(3)、指名小组一成员回答。

  师板书:人要多隐藏读

  雨天时最开心

  2、课件出示句子: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①、“装”是什么意思?“我”是怎么装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假装;有时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心里想:“大些!再大些!”)

②、哦,原来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可不一样啊!这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呢?(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心口不一)

③、作者口是心非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多读书)

④、指导朗读。

(三)、学习7—9自然段。

  1、男同学一起读这3个自然段。

  2、出示问题:

①、当饭店飘来菜香时,“我”的肚子是什么感觉?我做了什么白日梦? ②、书店的日光灯亮起来,说明是什么时候了? “我”又是怎样做的? ③、当“我”离开书店后感觉是怎样的?

  3、小组讨论。

  4、指名回答。

①、“我”的肚子饿得饥肠辘辘;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

  师板书:肚子饿做白日梦

②、“天黑了”或者“夜幕降临了”;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师板书:天黑了依依不舍

③、“我”的脚虽然站得有些麻木,但是却浑身轻松。

  师板书:脚麻木浑身轻松

  5、指名表演“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6、出示句子: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①、这句话是谁说的?(国文老师)

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名各抒己见)

③、师小结: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练习巩固。(课件出示)

  1、读拼音,写词语。

  tān lán qia dú tu mo jù pài

()( )( )( )

  zhī chēnɡqīnɡ p?n dà yǔ yī yī bù shě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⑴、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

⑵、雨下得像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

⑶、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形容十分饥饿。( )

⑷、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

⑸、留恋,不忍心离开。( )

  3、把句子补充完整。

①、____,下笔如有神。

②、读万卷书,____。

③、少壮不努力,_____。

  四、拓展延伸。

  1、说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或名人读书的故事。

  附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2、说说你以后你想要怎样读书?

  五、总结。

  1、根据板书回顾课文内容。

  2、师小结:

  读了《窃读记》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文中的作者因为生活在旧社会里,家里穷没钱买书,所以只好到书店“窃读”。而在座的每位同学却比她幸运。 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因此,大家一定要“读好书,还要好读书”,做一个有用的人。

  六、作业布置。

  1、做练习册《窃读记》的练习。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25、窃读记

  既快乐 又惧怕

  人要多 隐藏读

  雨天时 最开心

  肚子饿 做白日梦

  天黑了 依依不舍

  脚麻木 浑身轻松

教案设计33

《一剪梅》教案设计

《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李清照的心情,《一剪梅》教案设计应该怎么做呢?

  1.教学目标: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诗词中的具体含义

  了解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及其词作

  熟悉分析词作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其他词作

  体会宋代的小词韵味,提高对词的认识,提升文学素养

  2.教学重点:

  宋词的基本特点及其分类,理解婉约词的基本特点

  体会《一剪梅》中词人的感情特点,熟悉词作中的语言特色

  李清照的其他特色词作

  3.教学课时:1课时

  4.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分析法、影视文本结合法

  5.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收集关于李清照的生平资料,收集宋词的有关知识

  准备《一剪梅》的歌曲:卓依婷《月满西楼》

  李清照的生平及词作特点: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县明水镇(今属山东)人。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诗词文皆工,尤精词作,被誉为“词家一大宗”。有词集《漱玉词》传世。其词善于抓住细节(绿肥红瘦),精雕细画,婉约有致,语言清新自然。李清照的词作分为两期,靖康之难之前,李清照的词作主要是抒发儿女情怀的闺阁词作,才情斐然;靖康之难之后,丈夫赵明诚不幸病亡,李词词风转变,风格变得沉重许多,主要以国愁家思为主要的感情基调。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诸葛忆兵《李清照和赵明诚》,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5月。

  李清照18岁嫁予当朝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两人都喜好金石,志趣相同,婚后相敬如宾,然赵明诚时为太学生,后时常因公出差,李饱受相思之苦,由此而诞下《一剪梅》、《醉花阴》等词作;1127年,靖康之难后,赵明诚和李清照被迫南迁,其间辗转漂泊,两人苦苦收集十几年的金石收藏丢失殆尽,无奈苦闷之极;不久,赵明诚病逝,李伤心欲绝,至此,词风大变,凄凉之意跃然纸上,代表词作《声声慢》、《永遇乐》。

  小故事: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师生交流

  根据上次课的布置任务,上课之时便让学生举手上台来进行资料的介绍,第一步先介绍宋词的基本特点以及基本分期;第二步介绍李清照的词作。学生介绍完成之后,由教师总结,并且询问学生喜欢宋词中的哪位词人,喜欢那位词人的哪首词?为什么?同时询问同学对李清照的词的`认识,以及喜欢李清照哪首词?

  宋词:宋词被称为“一代之文学”,词人与词作众多,风格总体上偏于艳科,特别讲究抒情性与音乐性,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体制上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等。代表词人分别有柳永、李清照(婉约词派),辛弃疾、苏轼(豪放词派)。

  欣赏作品(配乐:卓依婷《月满西楼》)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作品赏析

  一剪梅①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②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③谁寄锦书④来?雁字⑤回时,月满西楼。

①一剪梅:词牌名,小令。词人作词时,赵明诚外出公办,词人一人寂寞难耐,作词以寄夫。

  玉簟:diàn,席子

  云中:鸿雁传书,云中归来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书信。据《晋书》记载,窦滔妻织锦,为《回文璇玑图书》寄予窦,后以锦书借指妻子寄给丈夫的书②③④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⑦。 信,此处为反指,指丈夫给妻子寄的信。

⑤ 雁字回时:秋高气爽,鸿雁南飞,来年春日,鸿雁回来,然雁已归,人何处?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自己的思念期待丈夫能够感受到,因此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思念之痛处,眉头紧锁,然收起思夫之情,却是心头黯然。指词人内心的思念之切,难以挥去。 ⑥⑦

  分析讨论

(1)词人在词中描绘了一副怎么样的画面?

  答:词人在词中描写了一位久居家中等待丈夫归来的思妇难耐寂寞,独上兰舟,看门前流水,望身后空荡阁楼,见北归鸿雁,对丈夫的思念无比深重。

(2)词人词中描绘了一位怎么样的形象?

  答:词中描绘了一位久居家中,丈夫外出,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3)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实景/虚景)

(4)试分析词中下阕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句。

  答:词句描绘了词人的思念之情,词人以花和流水分别比喻自己和丈夫,表达出了词人对丈夫外出的无奈和怨愤;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则是词人和其丈夫心有灵犀,相互思念,表达了词人和其丈夫之间的感情深厚。

(5)词的最后一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为千古名句,试分析。

  答:“才下眉头”表达出了词人思念已久,体现出了词人的思念之切之真;“却上心头”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之情难以挥去,体现了词人的思念之深之重;因此最后一句体现出了词人对丈夫思念之情的无比深切。

(6)试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分析该词

  答:所谓“知人论世”是指利用作者的现实生活以及现实性格来分析作者的作品。其一,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婉约词人,词风婉约清新,语言淡雅自然,该词中的上阕,用词典雅,却又不失风情,韵味极致;其二,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感情深切,词的下阕体现出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小女儿的姿态情感跃然纸上,思念之深之切呼之欲出。

教案设计34

  教学目标:

  1、了解松鼠的讨人喜欢的特点。

  2、感受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学生关心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说明语言,学会抓住特征生动形象地描写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像鼠不是鼠,森林是他家;尾巴大又长,最爱吃坚果”。 引出课题:松鼠

  今天我们将随着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丰一起走进他的《松鼠》,具体全面地了解松鼠这种动物。

  二、初读课文

  1、扫清字词障碍

  2、作者告诉我们松鼠是一只“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

  三、再读课文

  1、根据文中内容,你可否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一下你了解到小松鼠? 漂亮

  驯良

  乖巧

  穿插简要分析语言,比如(拟人)生动、准确

  2、除了漂亮、驯良、乖巧外,你还认为小松鼠还具有什么特点? “有用”

  3、此处还用引申什么保护动物吗?

  4、出示:《辞海》中的“松鼠”条目:

  松鼠亦称灰鼠。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同本文比较,同是写松鼠,在语言上有何不同?

  强调其语言特色

  四、作业

  5、仿写训练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小白兔也是大家非常喜爱和了解的一种小动物。请同学们仿照《松鼠》一文的写法,采用生动说明的手法,抓住白兔的特征,写一段关于“小白兔”的说明文。

教案设计35

《观潮》教案设计分享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过程

  1、导入

  2、作者及背景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梦窗)齐名,人称“二窗”.)四水潜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3、全体朗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杨诚斋(zhāi) 京尹(yǐn) 艨艟(ménɡ chōnɡ) 乘骑(jì)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鲸 波(jīnɡ) 罗绮(qǐ) 僦 赁(jiù lìn)

  4、对照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互相翻译,疏通文意。

  5、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A) 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 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 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 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6、研读赏析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4)第三段为何写彩旗?

  明确: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5)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小结: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和弄潮儿的不凡风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其自然美和人文美。

  课后习题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附录:

  观潮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观潮》,文章讲的是:钱塘江是天下奇观,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从潮来前平静的江面,到潮来了,汹涌澎湃的水墙、浩浩荡荡的飞奔,好像大地都被震动的颤动起来了。最后潮头奔腾西去,堤下的江水不知不觉已涨了两丈多高了。

  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我以前不了解的知识,比如说农历八月初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海宁市盐官镇是观潮的最好的地方;午后一点左右潮才会到来····

  通过作者的描写,使我知道了钱塘江大潮的盛况,从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上由衷的赞美了钱塘江这一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观,让我对钱塘江大潮充满了向往。

《观潮》赏析

  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精彩,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描写的惟妙惟肖,十分精彩。

(1)清晰的层次之美

  全文语言精练,共有四个段落,可分为两个清晰的层次。第一层为前三段,描绘江中壮美之景;第二层为第四段,记述江边盛况。江中壮美之景分为三个典型场景: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三个场景既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连贯、相互映衬,组成了一曲层次分明、气势磅礴的钱塘大潮交响曲。

  文章的层次之美不仅表现在整体构架的思路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局部的描述层次上。以“水军演习”一段为例:先写教阅场面宏大——继而写指挥调度灵活,后写江面上战火密布,最后写战争胜利,活现出一支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水军的赫赫声势。

(2)精彩的描摹之美

  全文以描写为主,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大师,极善抓拍典型场景和特写镜头。作者笔下的浙江怒涛:登城越岭,浪涛排空,如玉似雪,如雷似霆。水军云集的场景:巨舰数百,分列布阵,旌旗刀枪,森严壁垒。江面激战场面:黄烟弥漫,炮声隆隆,声如崩山,势如破竹。吴儿弄潮则突出其踩波踏浪的姿势:“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其勇猛之态,阳刚之气,技艺之精,令人拍案称奇。写江边观潮的壮观场面则用简笔勾勒:“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席地不容闲”,观潮的热烈火爆场面,一览无余。文中无论是江中奇景还是江岸盛况,均描摹得气势恢宏,酣畅淋漓。

(3)精妙的映衬之美

  作者于多处运用映衬手法表现江潮的壮丽雄伟、水军的骁勇善战和吴儿的刚健勇猛。第二段中,描写交战场面“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接着笔峰陡转,“烟消波静”“一舸无迹”,以倏然而至的静态反衬先前攻势的猛烈,蕴含着对水军行进速度之快、变化之奇的高强本领的赞誉之情。最后一段写江岸上人山人海,车马塞途,水泄不通,席地难闲,与江中的奇景互相映衬,更展示了观潮的无穷魅力,将一幅宋代历史风情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案设计36

《桃花源记》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美景——世外桃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内涵。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逐句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和强调重点文言字词有助于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三)理解内容

  1.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时乱”之后为何“不复出”?渔人“──为具言所闻”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行文线索的梳理与文章细节的探究,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为明确文章主旨做好准备。

  3.明确文章主旨。

(1)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陶渊明为我们呈现的桃花源是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主旨。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明确文章主旨变得水到渠成,有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比较

  1.文意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秦时妇人》。

教案设计37

《儿童诗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课后反思

  学生时期正是记忆力旺盛的时期,对于一些好的内容,既要让学生朗读,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更要将其中的好句、好段熟读乃至背诵,这样以后作文起来就会下笔如有神,并有助于记忆、感知、思维、想象与审美等素质的综合培养。

教案设计38

《假如》教案设计

《假如》教案设计 翟家小学 孙彤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假如》一诗,借“神笔马良”,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二、教学目标 1.字词入手,理解文意。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三、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红色爱心卡片。 3.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假如》这首小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文中小作者非常希望拥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是一支什么样的笔呢?让我们来听《神笔马良》的故事,回忆一下。 2.听完故事,你觉得马良的笔是一支什么样的笔呢? 3.是啊,这真是一支神奇的笔!马良用它给穷人画画,帮助了许多人。那么,请同学们把书翻开,看看课文中小作者利用这支神笔都给谁画了什么? 4.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二)分小节学习课文 过渡:看,小作者用神笔画了这么多画,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小节跟你的同桌读一读,并跟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汇报:谁来把你喜欢的小节展示读给大家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说到哪个小节,就先学哪个小节) 1.? 学习第一小节 (1)? 轻声练读第一小节,说说第一小节共有几句话。 (2)? 当小作者看到窗外一棵孤零零的小树时,他用神笔给小树画上了“金色的太阳和白白的云朵”,我们还可以给小树画上什么样的`太阳,什么样的云朵呢? (3)? 有了这样的太阳和云朵,小树再也不怕寒风的袭击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寒风”是什么样的风?什么是“袭击”,你是怎么理解的,能用“袭击”说一句话吗? (4)? 通过这两个词,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冬天里小树的遭遇:冬天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的吹着,一棵小树孤零零的站在窗外,被风吹的摇摇晃晃,冻得瑟瑟发抖。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这时红红的太阳出现了赶走了它的寒冷与孤独。 (5)? 小树喜欢太阳和云朵吗?现在你知道小作者为什么给小树画红红的太阳和能变成雨的白白的云朵吗? (6)? 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你能美美地读出来吗?谁能比他读得更好更美,展示一下吧! (7)? 同学们的声音真美,其他小节写得更美,谁来说说你还喜欢哪个小节,为什么? 2.? 学习第二小节 (1)? 小作者走出房门看见了房前的小鸟,于是他拿出神笔给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小作者为什么给小鸟画谷粒吗? (2)? 你是怎么理解“觅食”这个词的? (3)? “到遥远的地方去觅食”,“遥远”说明什么? (4)? 缺少食物,小鸟们在窝里饿得喳喳地哭泣,它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 “喳喳”是表示声音的词语,你还能照样子说一说怎样的哭泣吗? (6)? 有了小作者的帮助,小鸟一家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它们发出悦耳的叫声,好像在说:“谢谢可爱的小朋友。”你听了高兴吗?让我们用愉快的心情读这个小节。(小组比赛读,配乐齐读) 3.? 学习第三小节 (1)? 小作者帮助了小树和小鸟,他想到了他还有一个不幸的朋友西西,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西西。 (2)? 你认为图中哪一个是西西?观察西西的表情和身体,想一想为什么说西西是“不幸”的? (3)? 坐在轮椅上的西西看到窗外高飞的小燕子,发出轻轻的叹息,请你表演一下“叹息”的样子。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在想些什么? (4)? 西西有了一双好腿后会是怎样的? (5)? 你想和西西一起玩吗?就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这小节,祝福西西吧! (三)情感拓展,练习写话 1.学了全文,你明白了什么? 2.生活中需要我们献出爱心、伸出援手的人和事还有很多,比如…… 3.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帮助谁,为他们画些什么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呢? 4.把你想说的话写在爱心卡上。 5.写完请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你的爱心卡。 (四)总结 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学习了本课,老师希望同学们都成为小作者那样善良有爱心的孩子,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我们这个美好的世界! (五)板书 ? ? 10. 假 如 ? ? 小树 太阳和云朵 ? 神笔 给? 小鸟 画? 谷粒? 西西 好腿 ?

教案设计39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

  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情操

  三、学习说明文如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四、学习科学小品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

  二、学习说明文如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三、学习科学小品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么?讲一讲你和动物朋友之间的故事吧。

  同学们说的小动物各有各的特点,都特别的讨人喜欢。今天,老师再 介绍一位动物朋友给大家认识。(板书松鼠)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布丰,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

  2.生字词

  驯良xùn 帽缨yīng 榛子zhēn 榉实Jǔ 蛰伏zhé 苔藓tái 驯良:和顺善良。

  乖巧: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巧妙。

  三、快速阅读课文

  1.思考:文中的小松鼠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它吗?

  明确:漂亮、驯良、乖巧(第一小节)

  2.三个词语能否颠倒?为什么?

  提示:a.文章结构上(总分和下文一一对应)

  B.人的认知规律(由外到内)

  四、精读第二小节

  1.给松鼠画像

  面容—清秀 玲珑

  眼睛—闪闪发光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尾巴—帽缨似的

  吃相—用前爪送东西吃

  小结:第二小节用优美的词语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描写松鼠漂亮的外行。

  2.比较阅读一

  松鼠面容清瘦,眼睛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比较敏捷,比较机警。一条粗大的尾巴向上翘起来。它们直竖着尾巴吃东西 。

  思考:哪个版本好?为什么?

  明确:该段文字和文中文字相比,既不生动也不准确。

  五、比较阅读二

  松鼠亦称灰鼠。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思考:和课文中的语言有什么异同?你喜欢哪一种?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虽然准确性有了,但是没有文中的生动。

  小结: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科学小品文语言来说,准确性和生动性都是不可或缺的。

  六、阅读3、4、5三小节

  思考:结合具体的语句简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松鼠驯良和乖巧的特点的? (提示:语言的准确生动)

  七、问题探究

  文章2-5小节写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那么文章最后一小节写的什么内容呢?

  有人说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于小松鼠的喜爱之情,最后一段放在最后不和谐,应该去掉。你是怎么看的呢 ?

  八、小结

《松鼠》一文紧紧抓住了松鼠漂亮、驯良和乖巧的特点,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运用大量准确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松鼠这样的一个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关小品文(说明文)写作方面的启发呢?

  1.说明文必须要有条理

  2.准确生动的语言不可少

  3.善于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

  九、作业

  模仿文章第二小节的语言写一段关于小动物的文字。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我清醒的认识到这是一堂语文课而不是生物课。我紧紧抓住了科学小品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展开课堂。运用了二个比较阅读,让学生清楚的感受到了小品文语言的特色。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也能够了解到关于小松鼠的一些科学知识。

  整个课堂还可以算是流畅的,注重引导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尽最大的努力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这堂课主要是以语言的讲学为主的,涉及的其他方面不多或者说是很浅,没有能很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在引导学生方面,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灵巧艺术。在课堂流程的设计上还没能够走出自己的特色,比较中规中矩。虽然学生很配合,但是依然不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教案设计40

《粽子》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阅读过程中正确认读本课生字12个(粽、糯、胃、惹、屈、政、予、采、沦、忧、崇、祭),能正确描写汉字“胃、屈、政、采、沦、忧”。积累词语“粽子、端午节、糯米、消暑开胃、惹人喜爱、政治、采纳、沦丧、忧愤、崇敬”,能结合课文内容,填写合适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3、默读课文2-4节,划出描写粽子颜色、形状、滋味的句子。

  4、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词句;朗读课文;摘抄句子。

  教学难点:

  说说有些食品是什么节日吃的,有什么由来。

  课题渗透:

  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图拍案:汤圆 青团 重阳糕 月饼 粽子

  2、中国人喜欢在传统佳节里吃特别的食物,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食物在什么节日吃吗?

  3、你知道农历五月除五是什么节日吗?那么端午节有一个什么风俗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粽子的课文。

  2、读课题:粽子 学习:棕(换部首练习)

  二、 学习字词,朗读课文:

  1、谁来说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的哪位爱国诗人?谁来介绍一下屈原?

  2、轻声朗读第六小节。学习:政、予、沦、崇、祭

  朗读句子:人们怀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每年端午节,大家把粽子投入江中,作为敬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

  4、指名朗读课文,学生交流。

  5、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二——四小节。学习:糯米 开胃

  6、用直线、曲线、括号划出描写粽子形状、颜色、滋味的句子。学生交流。

  粽子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

  学习生字,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读

  粽子又好看又好吃,真是“惹人喜爱”。

  三、 拓展思维,练习说话。

  1、朗读课文。

  2、出示“说一说”,这些是什么时候吃的?

  3、选择一种自己喜欢或者比较熟悉的食物,把这种食物介绍给同学听。

  四、课外作业

  1、模仿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一种特殊节日的食品,写下来。

  2、收集有关屈原的生平、粽子、端午节的传说或习俗等资料探究学习。

  3、填空

( )的箬叶 ( )的糯米 ( )的诗篇

( )的玛瑙 ( )的枣子 ( )的品格

  4、指导造句:

  例句:粽子不仅以它特有的形状、颜色和滋味惹人喜爱,而且能引起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造句练习。

教案设计41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学习积累作文素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火烧云的图片。

  2.火烧云的成因及其他相关知识,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板书设计】

  多: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葡萄灰?……

  颜色

  火烧云???????????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忽然??接着?一转眼

  形状

  多:马?狗??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启发谈话,出示课题

  1.出示火烧云的图片或录像:我们经常在早晨或傍晚看到天空中出现这样一些美丽的云霞,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描述一下?学生展开想象描述云霞的模样。

  2.这些美丽的云霞就叫火烧云。对于火烧云,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介绍火烧云的成因等课前所了解的知识。

  3.导入新课。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①火烧云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这一特点的?

②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都有些什么特点?

③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3.再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4.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分析关键语句

  1.人们为什么要将这种云称为“火烧云”呢?课文中有一句话点明了题意,找出来。

  2.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同桌讨论:

①这句话能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各是什么?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

  四、导学第一段

  1.教师引读。

  2.组织学生讨论: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黑母鸡为什么会变成紫檀色?

  3.按照读读、划划、议议的顺序完成下面练习:

①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②文章开篇写到“火烧云上来了”,紧接着写的又是什么呢?

③作者为何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把转话题写霞光下的人和动物呢?这样写有何作用?

  4.说明排比句的概念,学生找出来。

  五、鼓励谈话

  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从哪些话可以看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变

  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段,下面我们以自学为主,来体会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变化多端。出示自学题,学生分组学习:???①找到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②用线划出表现颜色和变化多和快的词语。

  2.指名朗读。

  3.作者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你能想象出是哪些颜色吗?用“ABB”的形式试说。

  4.讨论:文中的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一会儿”为什么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5.引读。

  6.指名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将表现多和快的词语归类。

  7.自由朗读4-6段,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过程,划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二、欣赏火烧云的消退景象

  1.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2.结合课文理解“恍恍惚惚”。

  3.引读。

  三、课堂总结

  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学生读课文,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自由发言。

  四、写作训练

  1.回味火烧云的神奇与美丽,用饱满的感情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

  2.讨论: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短暂,但作者却能用文字将这瞬间的美丽化为永恒,想想这是为什么?

  3.学生发挥想象,尝试写作:①结合火烧云的变化特点,写一种你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五、布置作业,观察并描写晨雾

[《火烧云》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42

  端午节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了解我国端午节的习俗,由来与时间,尝试查找日历中的农历.

  2,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

  活动准备:1,孩子前期经验:用各种方式收集信息与调查记录中国传统的节日,来历与习俗.在前期活动中,认识日历.2,环境材料创设:多媒体设备以及课件“端午节”

  活动过程:

  一,经验回忆:引出端午节

  1,在一年中,有许多节日,你知道哪些节日是只有中国人才有的节日

  小结:只有中国人才有,别的国家没有的,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中国传统节日(出示字卡: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最近,要有一个传统节日,猜猜看是什么节日 (端午节)

  二,交流分享:端午节的习俗与由来

  1,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有什么快乐的.事情

  小结:端午节可以包粽子,吃粽子,这是吃的方面;可以划龙舟比赛,这是游戏;戴香包,香香的;戴红丝带,这是用的.端午节有许多开心的事情.

  对于端午节你还知道些什么

  插艾叶,戴香包,画药酒【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是良好的祝愿,祝愿小朋友身体健康,夏天不生病.】

  小结:

  端午节有吃的,有玩的,有戴的,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夏天快到了,保健康,求吉祥.

  2,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请幼儿说说看,个别零散经验的交流.

  播放多媒体“端午节的来历”,给幼儿完整的认识,梳理,丰富经验.

  听了故事就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扔粽子,为什么划龙舟了.

  小结: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与来历.端午节是为了记念屈原先生,希望后人能够记住他,学习他那么爱国的精神.

  三,操作,探索:端午节的时间

  了解端午节的时间,感受农历为中国所特有的

  刚才小朋友对端午节说了那么多,老师这里有一个疑问,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几月几号吗 这里有一张今年的日历,我们来找找看,为什么端午节有两个时间呢 (一个公历,一个农历)找一找日历上的5月初五.

  小结: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原来端午节是按照农历的时间庆祝的,是我国特有的节日.以后我们再来找一找中国传统节日是什么时间.

教案设计43

  教案设计模板

  教案设计模板一

案例名称

写一首诗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黄韬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属中学阶段语文学科,它是语文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写作指导课,需1课时完成。这节课教学在七年级的诗歌写作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但题目、内容等方面的自由度很大,这又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作能力有极大帮助。通过学习,学生将在诗歌鉴赏与写作的双向能力上有所提高,这是他们步入文学殿堂必走的一步台阶。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案设计44

[教学要点]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

  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 显得更天真活泼……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精读品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你的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惟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意见。

  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应让学生明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篇末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

  的篇名是“咬文嚼字”,的内容讲得也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来谈起。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后归纳,或自由交换意见,大胆陈述。形式视情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 ,尤其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情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提供参考。

  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味语言,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

  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品味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单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来的说理,更是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①材料的积累

  读完这篇,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地积累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也是有限的,要靠大脑去记住所有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这篇中的例子,有的可能是朱先生凭记忆写出的,有的单凭记忆就恐怕不行,像《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但可以肯定,最起码有个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们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样博闻强识,但可以养成做卡片、记笔记的习惯,即使是做个索引也行,这样写作起来,我们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②写议论文,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定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谁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讲得道理就不到位,举了例子解说不到位,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们所学的这篇,例子举了很多,而且每个例子都很典型。讲解也非常精辟,道理也讲得令人心悦诚服。选例、讲例更是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地提高。

  五、布置作业

  1.自习时讨论完成练习题三、四两题。

  2.选几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作分析。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文后问题。

  古文与白话(节选)

  朱光潜

  现代人作诗文,不应该学周殷盘庚那样诘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较为精妙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日常语言有别。说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言都比较粗疏,写诗人时有斟酌的余暇,思想和语言也都比较缜密。散文应比说话精练,诗更比散文精练。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看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专就语言说,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①),说话通常不必句句谨遵文法的规律,作诗文时文法的讲究则比较谨严。其次(②),说话所用的字在任何国都很有限,通常不过数千字,写诗文时则字典中的字大半可采用。没有人翻字典去说话,但是无论在哪一国,受过教育的人读诗文也不免常翻字典,这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证明“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丰富了。

“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也比较守旧,因为说的是流动的,写的就成为固定的。“写的语言”常有不肯放弃常规的倾向,这是一种毛病,也是一种方便。它是一种毛病,因为它容易僵硬化,失去语言的活性;它也是一种便利,因为它在流动变化中抓住一个固定的基础。在历史上有人看重这种毛病,也有人看重这种方便。看重这种方便的人总想保持“写的语言”的特征,维持它和“说的语言”的距离。在诗的方面,把这种态度推到极端的人主张诗有特殊的“诗的文字”。这论调在欧洲假古典主义时代最占势力。另外一派人看重“写的语言”守旧的毛病,竭力拿“说的语言”来活化“写的语言”,使它们的距离尽量地缩短。这就是诗方面的“白话运动”。在欧洲文学史上发起过数次的白话运动。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行吟诗人和但丁所提倡的,一个是浪漫运动时期华兹华斯诸人所提倡的。但丁选定“土语”为诗,同时却主张丢去“土语”的土性,取各地“土语”放在一起“筛”过一遍,筛出最纯粹的一部分来另造一种“精练的土语”为诗之用。我觉得这个主张值得深思。

  1.作者说提倡“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这里的“危险”指什么?

  2.第一段中括号内应填的词语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每处不超过5个字)

  3.作者为什么说但丁的主张值得深思?

  4.综观全文,作者认为作诗应该怎样处理“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原因是什么?

  5.下列关于使用语言,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说的语言”既有毛病,也有方便。

  B.“白话运动”对写诗无利。

  C.书面语言应该破除僵化,保持活性。

  D.“写的语言”会使写诗走向极端。

  E.诗文的语言要能够精练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参考答案:

  1.写出的诗粗浅芜杂或写出的诗不精练、无剪裁。

  2.是文法(或讲究文法) 是用字(或用字丰富)

  3.赞同但丁“筛选”语言的作法,但不赞同专选“土语”写作的作法。

  4.写诗所用的应该是活的“写的语言”而不是“说的语言”,因为写诗时情思比较精练。

  5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