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8合6篇

时间:2024-05-16 09:44:06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8合6篇,以供参考。

中班科学教案8合6篇

中班科学教案8合1

  目标:

  1.在捡菜的过程中进行分类比较,了解韭菜.大蒜.葱的不同特征。

  2.在种植过程中,发现根能吸收营养,帮助植物生长。

  准备:

  1韭菜 .大蒜 .葱。

  2筐若干个(三只以上)。

  3小花盆若干。

  过程:

  一 .谈话

  你们在家吃过韭菜 .大蒜 .吗?那认识它们吗?

  二 .拣菜

  1 .出示一筐菜。

  菜场一早送来许多菜,可是粗心的送菜人把好几种菜混在了一起,给厨房的厨师带来了许多麻烦。厨师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把这些菜分开放在各自的筐里。

  2 .幼儿一边拣菜一边把菜分别放入不同的筐中。

  我们来帮厨师把菜分分开,把这些菜放在不同的筐中。

  3 .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分开摆放?

  好,我们把菜分好了,那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分开 摆放呢?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

  4 .引导幼儿说出三种蔬菜的不同特征。说说谁像哥哥,谁像弟弟,谁像妹妹。

  刚才我们说了为什么要把这三种蔬菜分开,那谁能来说说这三种蔬菜,它们有什么特征。如果它们是一家人的话,你说说谁像哥哥,谁像弟弟,谁又像妹妹呢?

  5 .师小结。

  韭菜妹妹的叶子从上到下都是一样粗的,叶子是扁的 .窄的;大蒜哥哥的叶子上面小下面大,又宽又扁;葱弟弟的叶子中间是空的,圆柱形的。

  三 .种植韭菜 .大蒜(有根的) .葱(有根的)。

  1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三种蔬菜的不同特征,现在我们要来种植这三种蔬菜,那该怎么种呢

  2 .取部分韭菜 .大蒜 .葱,切下其下半段。

  每个小朋友先选其中一样蔬菜,然后把你选的这样蔬菜的上半段去掉,看看还剩下些什么。

  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 .把它们种植在同一花盆里,比一比谁长的高。

  我们把三种蔬菜的下半段种在花盆里,看看它们谁长的又快又高。

  4 .幼儿种植蔬菜

  5 .把它们放在自然角中,鼓励幼儿学着照顾,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中班科学教案8合2

  设计思路:

  有一天,班里一个小朋友在家脚受了伤,后脚跟包扎着穿着拖鞋来园,小朋友都围着他关心的问这问那,突然有一个小朋友说:“杰尼你的这个脚趾比那个脚趾还长呀!”孩子们议论开了……新《纲要》明确地提出: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事物,了解和保护自身的器官,发现其中的奥妙,使他们感到科学就在身边或在身上。于是,针对幼儿的兴趣点,我设计了《有趣的脚丫》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实践,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探索、发现可爱脚丫的特征及其功能。从而懂得保护身体、保护小脚丫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一、在活动中感知自己小脚的特征及功能,产生初步的探索兴趣。

  二、知道每个人的脚是不同的,脚会随着人体的长大而长大。并有机渗透保护小脚丫的教育。

  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熟悉儿歌《脱袜子》;布置“脚丫树”枝干。

  二、创设小脚感知环境:

  钢玻砖、地毯、珠子网垫、海绵垫、细沙盘、鹅卵石盘、搓衣板;温水盆、冷水盆若干个。

  材料准备:

  大幅画纸若干张,深、浅绿颜料盆若干个;;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式”引入:

  师:“有一首谜语很有趣,我们一起来猜猜这首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谜语:十个秃头小孩,分开站在两旁,同床同被同睡,合穿两件衣裳。

  “请小朋友猜一猜我们人体的一器官”,那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是“脚”。)

  “小朋友猜对了,我们和小脚丫一起做游戏吧。”

  二、感知小脚的特征:

  1、朗读儿歌,脱下袜子,观察脚丫。

  “小脚在哪儿呢?”(脚丫在这儿呢!)

  “我们一起边念儿歌边脱袜子,把小脚丫请出来吧!”

  儿歌:缩起小脖子,拉长小鼻子,弯弯小身子,住进小房子。

  “小朋友脱掉袜子,露出脚丫来,和你的小脚丫玩一玩吧!一起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挠一挠、闻一闻、比一比、说一说,你们的小脚是什么样子的?看谁发现小脚的秘密最多?”

  2、幼儿自由探索、比较,交流。

  (1)提问:“你发现小脚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脚是由脚背、脚底、脚跟、脚趾、脚趾甲组成的。)

  (2)“一只脚有几个脚趾头?”“一双脚呢?”(引导幼儿说出:一只脚有五个脚趾头,一双脚有十个脚趾头。)

  (3)“脚趾头都一样长吗?

  三、探索脚丫的感知觉和用途。

  1、探索小脚的用处:

  自由讨论:“小脚有什么本领?会做什么?”(会站、走、跑、跳、踢……)鼓励幼儿站起来,做走走、跑跑、跳跳、踢踢等动作,感受小脚的能干。

  2、探索脚丫的感知觉:

  ① 引发探索:“我们可爱的.小脚丫还有一个更大的本领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② 介绍小脚丫感知的材料带:“有地毯、钢玻砖、珠子网垫、海绵垫、细沙盘 鹅卵石盘、搓衣板、温水盆、冷水盆等。”

  ③ 小脚丫旅行:鼓励幼儿自由、有序地走过感知材料带探索,体验其光滑、粗糙;软、硬;痒、痛;冷、热等各种不同的感觉。

  ④ 集体交流:“刚才你的小脚丫去哪儿旅行了,有什么感觉?”鼓励幼儿说完整句。

  3、教师小结:

  “小脚本领真大,不仅能感受到有的物体是光滑的、粗糙的;软的、硬的;冷的、热的;还会感觉到痒、痛、舒服、难受……而且还会做站、走、跑、跳、踢等动作,小脚它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所以我们要好好地保护自己的小脚丫。”

  四、小脚丫画画,制作“脚丫树”。

  1、鼓励幼儿作画。

  “小朋友的小脚丫这么可爱,又很能干,我们让小脚丫来画画,制作“有趣的脚丫树”好吗?”师边指着“脚丫树枝干”边鼓励幼儿作画。

  2、师幼共画“脚丫”树叶。

  教师提供深绿、浅绿颜料盆若干个,大幅画纸若干张,师幼一起把脚丫蘸上颜料印在纸上。

  3、感知脚丫不同大小。

  ① 展示大幅画纸上的深浅、大小不一的脚印,请幼儿观赏,并寻找秘密:“你发现了这些脚印有什么不一样?”(每个人的脚各不相同,有大有小,脚板有宽有窄,脚趾头有长有短。)

  ②了解脚会随着人体的长大而长大。

  A“画上老师的脚印和小朋友的脚印一样大吗?”

  B“每个人的脚都是随着人体长大而长大的,因此小朋友要穿上合适的鞋袜,保护自己的小脚丫。

  ③“这几幅画都有老师和小朋友的脚印,美吗?等下一个活动我们可以把它们剪下来,然后粘贴在“脚丫树”上,好吗?”

  五、有机渗透保护小脚的教育。

  1、组织幼儿讨论:

  小脚丫用处这么大,这么能干,那我们平时要怎样来保护我们的小脚呢?(启发幼儿说出:常洗脚、常剪脚趾甲、换袜子、穿鞋子、不在有危险的地方走、跑、跳、攀爬……)。

  2、清洁脚丫,穿上鞋袜。

  引导幼儿把有颜色的小脚用温水洗干净,边念儿歌边穿上袜子和鞋子。儿歌《穿袜子》:走出小房子,缩缩小身子,对准小鼻子,伸长小脖子。

  活动延伸:

  师幼共同布置“脚丫树”墙。在美术活动中组织幼儿把那几张大幅画纸上的深浅、大小不一的脚印剪下来,逐一粘贴在“脚丫树”上。

  活动点评:

  《有趣的脚丫》这一活动,属于人体和健康内容,如今人们已把探索人体的奥秘纳入科学教育内容之中。改变了以往只重视认识客观世界,忽视了人类自身探索的倾向。此位教师设计这一活动,能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运用多种感官,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经验。

  1、活动选材好。选择学习内容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充分利用幼儿自身的脚丫作为探究对象,并整合于语言、艺术领域,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2、重视教学环境的创设。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与和谐的心理环境是实现师幼互动的良好前提。在活动中,教师能创设自由、平等、宽松的探究氛围,巧妙地安排幼儿运用各种感官的参与,看看、摸摸、数数、挠挠、闻闻、说说自身脚丫的特征;体验小脚丫会做站、走、跑、跳、踢等动作;感知脚丫在旅行时走过的感知带,体验其光滑、粗糙;软、硬;痒、痛;冷、热等各种不同的感觉和脚丫的功能,并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这不仅加强了师幼之间、与同伴之间、与材料之间的有效地互动,从中也让幼儿分享到探索、发现的喜悦。

  3、教师能根据教育不断转换角色。活动中能够很好地起到合作者,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关注幼儿主体发展与情感的需要,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4、能结合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卫生及安全教育,增强了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中班科学教案8合3

  活动目标:

  1、乐于尝试动手操作,探索热空气能够让物体转动的科学奥秘。

  2、初步理解空气流动能让纸蛇旋转的原理。

  3、养成仔细观察和积极实践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画蛇纹的经验。

  2、物质准备-资料图片、背景音乐、操作工具及材料(彩纸、勾线笔、小木棍、蜡烛、打火机、棉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猜谜语师生互动引入活动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2、了解科学小知识:蛇的种类(虎蛇、玉米蛇、绿巴曼蛇、蟒蛇)。

  二、基本活动:

  1、出示小纸蛇让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使小纸蛇动起来。

  2、教师提问:如果在不能用手摇或嘴吹的情况下,怎样让纸蛇舞动起来呢?

  3、出示蜡烛让幼儿动手尝试能不能在蜡烛的帮助下使纸蛇旋转起来。

  4、教师温馨提示:用火安全。

  5、幼儿动手实验。

  6、教师提问:

  (1)刚才你们发现小纸蛇在怎么跳舞呀?

  (2)那你们知道小纸蛇蛇为什么会旋转吗?

  7、出示活动主题-旋转的纸蛇

  8、教师总结:点燃蜡烛后,蜡烛上方的空气被加热,热空气在上升的途中,碰到了小纸蛇,一部分的气流进入到了螺旋状的纸条中,从而使纸蛇转了起来。

  三、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了空气流动能使物体动起来的原理,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做出来的呢?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吧!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中班科学教案8合4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了解石头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探索过程。

  3、引发幼儿对周围石头的兴趣,关心周围的物质世界。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形状各异的石头;装满水的玻璃缸;内装纸盒、积木、雪花片、酸奶瓶的小筐;泡沫板、橡皮泥、擦手巾。

  2、人手一份:水彩笔。

  3、石头制品:石狮子、假山、石茶具、石头画、石臼、石雕等。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探索石头奥秘的'兴趣。

  带幼儿参观“石头展览馆”,通过看、摸、玩等形式感受石制品,了解其名称用途,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石头制成)。

  二、第一次玩石头,初步发现石头的秘密。

  告诉幼儿每块石头都藏着许多不同的秘密,以寻找秘密的方式比比谁找的秘密最多。

  1、引导幼儿玩石头,用看、摸、掂、捏、敲、滚等方式从颜色、形状等方面来感知石头的不同特征。

  2、引导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探索过程。

  师幼小结:石头摸上去凉凉的,颜色有灰色的、白色的、红色的,石头的形状有的是尖的、有的是圆的,鹅卵石是椭圆形的,很硬、有点重……

  三、第二次玩石头,进一步感受石头特征。

  指导幼儿把石头放在水中玩,然后再往水里投入塑料、积木、纸盒与石头比较,发现问题。

  1、启发讨论:玩石头要注意什么?

  2、幼儿操作,发现问题。

  a、透明的石头在水中变得更透明;

  b、有的石头会变色,图案变得更清楚;

  c、石头会沉在水底,塑料、纸盒、积木会浮在水面。

  3、教师小结(结合幼儿的回答和幼儿一起重复一次实验过程,并作完整小结)

  四、通过谈话、分类等活动深入了解石头。

  1、石头的家在那儿?

  (江、河、湖、海、沙滩、山上、公园……)

  2、石头有什么用途?

  (盖房子、铺路、造桥、造假山、制工艺品…)

  3、启发幼儿按大小、颜色、形状给石头分类。

  【活动延伸】

  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石头进行粘画,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教案8合5

  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当第一场春雨来临时,小朋友都非常兴奋,很多小朋友一进教室就高兴得告诉我:“老师,下雨了,我是打雨伞来的。看,这是我的雨伞。”课间,很多小朋友还到雨伞前互相介绍着、摆弄着,不肯离去。看到幼儿对雨伞这么感兴趣,我结合辽宁省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内容《美丽的伞》,和孩子共同生成了探究雨伞的活动,使幼儿在欣赏各种雨伞的同时,产生探究雨伞材料的兴趣,从而了解防水材料及雨伞的用途。

  活动目标:

  1、知道雨伞的用途。

  2、探索防水材料。

  3、享受探究的乐趣。

  核心要素:

  以认识伞作为载体,通过了解伞的用途,探索防水材料。

  活动准备:

  1、大塑料盆、材料盘、喷壶、各种各样的伞、记录单

  2、各种材料(报纸、塑料布、防雨绸、胶皮、纱、棉布、蜡纸)

  3、小粘贴、毛巾、平衡木等。

  活动与指导:

  1、猜谜语

  沙沙沙,下雨了,街上开满五彩花,

  红黄蓝绿多美丽,每人一朵手中拿。(雨伞)

  师:下雨了,小朋友外出时都需要打伞,为什么要打伞呢?雨伞有什么用?

  2、初步感知雨伞的.防水功效。

  (1)教师用喷壶制造毛毛雨,请幼儿感知雨伞遮雨效果。

  师: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自己的雨伞,你们的雨伞都能挡雨吗?我们来试试好吗?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雨伞挡没挡住雨,并将挡住雨与没挡住雨的伞进行分类。摸摸雨伞的里面和外面有什么不一样?使幼儿知道不透水就是防水。

  (3)请幼儿观察、触摸自己的雨伞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探索防水材料。

  (1)出示各种材料(防雨绸、塑料布、棉布、纱、胶皮、报纸、蜡纸),介绍材料名称,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

  师:老师这有许多材料,请小朋友看看都有什么?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做个小实验,看看这些材料是不是和雨伞一样,有的能防水,有的不能防水呢?

  (2)幼儿实验、探索各种材料是否防水,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出注意事项:如:“小朋友在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把水兜住,不要让水从旁边流出来,这样才能看出它们是防水还是不防水。”

  (3)利用记录单,教师进行小结,帮助幼儿梳理实验结果,找出防水和不防水的材料,并对有疑义的材料进行验证。

  4、探索最适合做雨伞的材料。

  (1)了解雨伞的特点,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如果请你做一把雨伞,你最喜欢什么样的?(防水、结实、轻便)哪种材料最适合做雨伞呢?

  (2)幼儿再次操作、探索最适合做雨伞的材料,并将小粘贴贴到自己认为最适合做雨伞的材料下面并说明理由。

  (3)教师小结,使幼儿了解防水材料还有很多,小朋友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寻找更多、更好的,更适合做雨伞的防水材料。

  5、了解雨伞的用途:遮雨、遮阳、跳舞、演杂技、装饰等。

  6、请幼儿与雨伞一起游戏(跳舞或“演杂技”走平衡木)分享游戏的快乐。

中班科学教案8合6

  活动目标:

  1、探索并尝试让纸立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让纸立起来的方法

  3、增强探索精神,感受成功让纸立起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纸、积木、盒子、胶水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老师想问小朋友们一个问题,我们人为什么能站起来?

  2、那小狗是靠什么站起来的?

  3、我们的桌子、椅子是怎么站起来的?

  4、这个盒子没有脚,它为什么能站起来?

  5、老师这里有一张纸,纸能不能站起来?(教师将纸放在地上检验纸是否能立起来)

  6、你们有没有办法让纸站起来?请你们来试一试。

  二、操作探索

  1、我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让纸站起来的?(请幼儿上来展示让纸站起来的方法,展示过程中用语言进行表述)

  2、还有没有小朋友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3、(教师作一个小结,总结幼儿让纸站起来的各种方法)

  三、再次探索

  1、刚刚我们没有用到工具就让纸站起来了,你们都很能干,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我们请这些工具来帮帮忙,让纸站起来。

  2、现在我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用了什么工具?是怎么样让纸站起来的.?(请几个幼儿上来展示让纸站起来的方法)

  四、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让纸站起来的各种方法

  指导老师建议:

  1、缺少幼儿的主动性。引入部分“人为什么能站起来”、“桌子、椅子为什么能站起来”实际上已经给幼儿提供方法。可以直接引入纸,请幼儿来想办法让纸站起来。让幼儿在探索之后来总结道理,而不是由教师来告诉他们这个道理。这个活动还可以将团队合作加进去。

  2、活动顺序方面: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探索可以换一下,有工具帮忙相对于没有工具要简单一点,最后可以再加上一个环节,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够站得稳稳的,请幼儿来说一说这些东西站起来的理由,最后作个总结。科学活动最终的价值或意义要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

  3、材料准备上:盒子这个工具不是很好,盒子的可塑性不强,如果用胶水把纸粘在盒子上的话,就用到了两个工具,弄不清楚到底是哪个工具起到了作用。

  4、教学点的问题:在幼儿把纸立起来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来比一比哪个更牢固,再来找一找牢固的原因是什么,使教学内容更深入一点。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感觉自己的思路不是很清晰,面对幼儿各种各样让纸站起来的方法的时候,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可能是事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没有对可能存在的方法进行分类,考虑得还不够周全,导致在上课的时候觉得思路不清晰。在活动过程中,没有对“纸怎样才算是站起来”这个概念没有跟幼儿交代清楚,事先自己有在思考纸应该是不离开地面的立才算是站起来,脱离地面就是悬空的,不算站起来。但是在活动进行的时候,看到有些小朋友是用积木将纸撑起来,这张纸是横躺在积木上的。看到这个现象后我还是没有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设计教案的时候,我在考虑到底应该是先提供工具还是先徒手操作,在听了指导老师的讲评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