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资教案模板范文实用4篇

时间:2022-04-15 19:27:47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教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阅。

小学教资教案模板范文实用4篇

第1篇:小学教资教案模板

---

初中音乐教案

精选初中音乐教资面试教案 2 篇

第一篇《渴望春天》

1、题目: 唱歌《渴望春天》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 10 分钟; (2)教学过程中应有弹唱环节; (3)包含课堂提问; (4)指挥学生进行歌曲合唱。 教学设计 唱歌《渴望春天》 教学目标: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能够积极地感受、理解作品所表现的对春天和生活的赞美之情,并用优美的歌声加以表 现。

2.感受莫扎特在人生最困苦之时,仍能用孩童般天真、美妙的旋律表现对生命、春天渴望 之情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在不断聆听和思考中熟悉歌曲《渴望春天》的旋律,分析歌曲音乐要素,理解、表现歌 曲的情感。

2.结合教师讲解和自主演唱后的思考,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用流畅、跃动的声音表现《渴望春天》的风格与意蕴。 2.知道 6/8 拍的指挥图示,并划拍辅助歌曲的学唱。 3.了解作曲家生平及贡献。 教学重点:

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表现歌曲《渴望春天》的风格与意蕴。 教学难点:

用平稳、连贯的气息完整演唱歌曲的每一个乐句;准确演唱第三乐句的变化音。 教学过程: 一、准确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感受音乐要素: (1)第一次聆听

提问: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美好愿望?歌曲的整体情绪是怎样的?你能听出这首歌是 由几个乐句构成的吗? (2)第二次聆听

聆听第一段歌词:尝试即兴用动作表示歌曲各乐句的关联与变化。

聆听第二段歌词: 请学生随乐句作呼吸练习 (教师可让学生左手持小纸片放在嘴前, 他的气息是否均匀、准确) 。

教师在对学生的气息做出明确的指导后,提示学生每一句开始前要像闻花香那样做深呼吸 (即胸腹联合呼吸) ,然后随着音乐轻声哼唱,如学生由于肺活量的问题不能坚持演唱整个 乐句,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旋律的流动, 贯。 2.发声练习:

用“u”母音演唱《渴望春天》第一乐句的旋律。

这样即使中间换气了, 听起来依然感到比较连

以验证

关注作品的创作背景, 更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1 / 4---

---

初中音乐教案

3.视唱歌曲旋律谱,分析、表现音乐特点。 4.指导学生划 6/8 拍(合拍)的指挥图示。 5.进行第二次视唱。 6.指导演唱难点乐句: (1)第三乐句的变化音

(2)指导学生练习第四乐句第二小节及第三小节的装饰音的演唱 二、艺术地歌唱

1.教师:通常情况下,当旋律上行时应采用怎样的力度变化?下行呢? 学生:上行时渐强、下行时渐弱。

2.请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演唱歌曲旋律,要求用手划出旋律线的起伏,并尝试唱出力度的变 化。

3.唱后可集体标注力度变化。

4.请学生自主演唱歌词,并随旋律的起伏表现出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 5.知识拓展:这种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是由于钢琴这一乐器的不断革新,而使 这一风格在莫扎特所属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得以形成和表现。

6.简介莫扎特和作品创作背景后,提问:你如何理解奠扎特在历经生活磨难、身体每况愈 下的时候却还在谱写如此美好、充满童真的歌曲?

学生可能回答:他是借以童真的歌声,表现着对生命之春的渴望。

7.学生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些深刻的理解继续感受优秀的演唱版本。 8.请学生讨论哪些演唱方法可以使歌曲更具孩童般的天真与期盼之感? 9.学生完整表现歌曲的情感意境。 三、小结

以填空或提问的形式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确背唱《渴望春天》第一段歌词。 第二篇《凤阳花鼓》

1、题目: 唱歌《凤阳花鼓》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 10 分钟; (2)讲解歌曲旋律的发展手法; (3)弹唱歌曲旋律;

(4)教学过程中包含课堂提问。 教学设计 唱歌《凤阳花鼓》 教学目标: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在演唱体验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

2.在与教师共同的学习中,积极思辨、开启心智,初识民歌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一直有着外 向的吸纳和融合与动态流变的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 在学唱歌曲和欣赏民歌的过程中, 体验各地区民歌不同的音乐风格。

分析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 感受、

要求在课后用正确的八六拍合拍图式划拍并准

2.在民歌《凤阳花鼓》的学习中,用聆听作品、找出骨干音等方法,辨别民族五声调式。 在歌曲乐段分析中,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

2 / 4---

---

初中音乐教案

三、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表达民歌风格。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背唱歌曲《凤阳花鼓》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把握民歌《凤阳花鼓》的风格并加以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听歌曲《凤阳花鼓》进入教室。

教师:大家猜一猜这是何种乐器?(出示双条鼓的图片) 学生:鼓类打击乐器。

教师:这是双条鼓。通常,表演者单手持鼓,另一只手持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也由此 得名。 双条鼓起源于在凤阳,又称凤阳花鼓, 二、新授

1.初听歌曲《凤阳花鼓》 。

教师:聆听《凤阳花鼓》 ,此曲带给你怎样的体会和感 ?受学生:歌词中有“得儿飘” “另当”等词语出现,旋律动听,但欢快中有一些凄凉。 2.模唱曲谱。

重点解决音准和切分节奏的演唱问 。题3.填词演唱。

强调歌唱的基本要素:呼吸、发声、共鸣、语言。 4.分析歌曲。

教师:此曲由哪几个音构成了曲调?调式的主音是什么? 学生: 1、2、3、5、6,以 1 为主音。 教师:此曲为五声调式,以宫为主音。

教师:找出旋律发展的特点(在教师的提示下) 学生:前乐句的尾音和后乐句的开始音是一样的。 教师: 歌曲前半段运用鱼咬尾的发展手法。 学期我们学过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分裂。

教师(播放江西民歌 《打花鼓》 片段):这首江西民歌 《打花鼓》 和我们学习的安徽民歌 《凤 阳花鼓》有区别吗?

学生: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又不一样? ? 教师:民歌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方言、

旋律、演唱习惯等出现了变化, 呈现出流变性的特点。

教师: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这首 《凤阳花鼓》 会流传到江西?是因为历史上淮河流域水 闹常经灾,百姓四处逃荒乞讨,身背花鼓手持小锣,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后流传到江西被称为《打 花鼓》。

教师:能说出此曲歌词与以往我们学过歌曲的歌词有何不同吗7 学生:“得儿飘” “另当”等词语,很有特点。 教师: 本课只是学习了歌曲的一段歌词。 来、为讨好彩头的话语。

教师:同学们认为衬词有特点,那我们分析一下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衬词( 鼓敲打的声音)为模仿花鼓、小锣的象声词,衬词的加入,虽然没有实词含文的际义,但是

“另当”是锣

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多是在乞讨的过程中顺口拈 这种旋律发展的手法在民歌中较为常见,

例如上

。补充句和衬段采用前半段末句的材料进行变化、

在安徽有一首民歌就是以凤阳花鼓为名的,今

) 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唱吧。 (板书 — — 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3 / 4---

---

初中音乐教案

却极好地渲染了欢快的气氛,使得歌曲不那么沉重悲伤。 三、巩固

1.分组讨论,加入打击乐器鼓和锣,还原情境,体会民间艺人的辛酸苦乐。 2.再次用自然的声音,真情演唱歌曲《凤阳花鼓》 四、作业

欣赏钢琴曲《花鼓》片段,此作品是由哪首民歌改编而成?你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

4 / 4

---

第2篇:小学教资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1的乘法口诀。

  3、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复习引入

  1、对口令

  ①教师说算式,学生说口诀。

  ②教师说口诀,学生说算式。

  2、摆小棒,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2根,摆3次。

  每次摆2根,摆6次。……

  3、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3

  1、摆小棒。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说,1个1、2个1、……9个1

  2、根据摆的情况,说算式。1个1是1、2个1是2、……9个1是9

  板书:1×1=1

  1×2=2

  1×3=3

  ……

  1×9=9

  观察算式,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3、编口诀。

  ①小组活动,你能编出这些乘法的口诀吗?组长记录。

  ②全班反馈。教师板书: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

  一九得九

  4、全班交流讨论,说一说如:“一二”是表示什么?“得二”又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

  5、记口诀。①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②熟记口诀。

  三、课堂活动

  说算式,对口诀。

  1×3————一三得三

  ……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1的乘法口诀

  1×1=1一一得一

  1×2=2一二得二

  1×3=3一三得三

  …………

  1×9=9一九得九

第3篇:小学教资教案模板

第二课时

一 有效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池塘》中的生字词,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大家继续去小池塘欣赏美丽景色(出示课题一起读)

师:看!小池塘的水是那么的清澈见底,连水底的鹅卵石,小鱼和小虾都能够看见呢!瞧!他们身上的生字词你认识吗?(指名读 一起读)

二 整体感知

师:那么课文中是怎么描写小池塘的呢?(一起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眼中的小池塘吗?(学生自由说)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 (一起读)

“五彩”就是----(五颜六色)

师:是的!这句话把明亮的小池塘比作====(生:美丽的大眼睛)那么为什么把小池塘比作大眼睛呢?那这只大眼睛里到底映出了怎样一个五彩的世界呢!?

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去仔细看看小池塘的景色!

三 深入文本、

学习第一段

师:(出示动画)瞧~谁来了?!(春风姐姐)对!春天到了。春风姐姐轻轻----(老师引读第一段-----)

师:看!(课文动画)小池塘里的水波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的荡漾着,池塘边还有长长的芦苇(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芦苇就是长在水边的一种植物,长长的 而且顶端有细毛。)这时候,醒来的小池塘很像一只---(板书:大眼睛)(美丽的大眼睛) 师:你觉得什么地方长的很像大眼睛的?

(水波荡漾,就如水汪汪的大眼睛芦苇长长的,就好像眼睛边上的睫毛) (相机板书:芦苇像睫毛)

根据学生回答:

一些重点的词语加点:

(一闪一闪明亮长长)

(评价语:指名学生读 (你把小池塘读的多闪亮啊就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这只大眼睛真是美丽呀芦苇长长的漂亮极了?)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出示填空 指导背诵

()()()()轻轻()了一()(),小()()就醒()了.池塘里的()()一()()()的,就像一只

()()()()()(),()()()的芦苇长()()(),就像()()()()()

学习课文第二段

过渡:小池塘这只大眼睛里到底看到了什么?下面就请大家自由的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把小池塘看见的事物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段)

相机指导读课文

师:老师这里有两张小池塘的照片,一张是白天的一张是夜晚的,你最想什么时候去看看小池塘呢?

白天(相机板书:白天)

师:小池塘在白天看到了什么?(太阳 和 白云)

师:你想先看看什么?

(1)太阳倒映在池塘里

(出示动画)

你看到了什么?(红红的太阳倒映在池塘里.)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太阳比作鲜红的气球)

“鲜红“你能换个词吗?(通红很红很红 鲜艳的红)

气球和太阳有什么地方很像的?(学生自由说)

你瞧!太阳在小池塘里多像一只鲜红的气球呀!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

(板书:太阳气球)

(2)白云倒映在池塘里

(出示动画)

、你看到了什么?(云倒映在池塘里)你感觉池塘里白云的影子像什么呢? (棉花糖棉花。。。。)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就像一群白鹅。)

课文中把白云比作---(白鹅)

(板书:白云白鹅)

你觉得白云和白鹅什么地方很像 仔细看看说一说

(白云是白的 云也是白的 白云的形状很像鹅)

多么可爱的白云啊!~谁来读?(指名学生有感情的读)

过渡:夜幕降临了,小池塘里的景色也同样迷人!

(出示动画图片)

师:你看到了小池塘里有什么?

(1)月牙倒映在池塘里的景色

师:(出示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弯弯的小船)

师:你觉得月牙和小船有什么地方像的?你觉得月牙还倒映在池塘里还像什么?(学生自由说)

(指名读读好“弯弯“)

(板书:月牙 小船)

(2)星星倒映在池塘里

师:星星倒映在池塘里,你觉得像什么?(许多钻石宝石。。。。)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指名学生读 读好“闪亮“)

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东西是“闪亮“的吗?(学生说)(再次读)

学习最后一段

师:原来小池塘里的景色那么多那么美呀,难怪课文这样说---(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大家一起读)

师:那小池塘这只大眼睛里到底看到了什么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吗?

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看到了()就像(),()就像(),()就像(),()就像(),,映出了一个( )()的世界

四 及时反馈

出示填空

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

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

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

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

你最喜欢哪样事物就把它读的美美的吧!(指名学生填空 一起填空 出示答案)

仔细比较一下,这几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有一个像字

前面的事物和“像”后面的事物都有一样的地方。

我们把这样相似的事物加上“像”字进行比较,什么像什么,我们称这样的句子叫“比喻句”,就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五 拓展延伸

师:小池塘这只美丽的大眼睛里,除了会看见太阳 白云月牙和星星,还会看见什么呢?

(出示:()倒映在池塘里)(学生自由说)

这些东西倒映在池塘里像什么呢?(出示:( )倒映在池塘里像()。)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边 阳 红

2.上下结构的字要写的上小下大 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3.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记忆字形

(容易写错的字:红 阳(左半边笔顺容易写错)

4学生自由说一说

5老师范写 学生仔细看 怎么样把这些字写漂亮和美观

6.学生练习描红 反馈 评议

七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弹性作业设计

说一说 写一写

《小池塘》

()倒映在池塘里像()

()倒映在池塘里像()

()倒映在池塘里像()

()的小池塘,()的大眼睛,

映出一个()世界

八 板书设计

3小池塘

大眼睛

芦苇睫毛

白云白鹅

太阳像气球五彩的世界月牙小船

星星

珍珠

第4篇:小学教资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作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利用镜子进行几个简单而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续讲下去,‘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猴子以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也许学生还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与同伴流。)学生可能知道:

  (1)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

  (2)雨过天晴,路里积水中会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丽的地板,也出现倒映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实物投影上放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E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上),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王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A、看到了整个的“王”字

  B、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的图形的对称图形。

  2、试一试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一面小镜子,做一下第(1)题

  (1)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A 8

  (4)全班交流,选出几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的对称现象。

  第(3)题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想一想:机灵狗镜子判断“现在是5时”对吗?

  猜一猜:现在是几时?

  (4)实验证明

  A、取一时钟,将时间调至7时正(时钟钟面上不显示数字)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

  D、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

  E、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7时)

  (5)练一练

  A、教师将时间调至3时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时钟

  D、让学生观察镜子,想一想:现在是几时?

  E、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一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这是一种寻找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位置的简易方法,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明白,如果对称图形能对折,那么折痕就是对称轴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无法对折,那么租用镜面对称原理的对称图轴的办法也是明智的。

  2、实践活动

  3、(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张扬,满足那些具有较强空间观念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