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5秀3篇 教案幼儿中班

时间:2024-03-17 10:40:13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中班教案5秀3篇 教案幼儿中班,以供参考。

中班教案5秀3篇 教案幼儿中班

中班教案5秀1

  活动目标:

  1.能灵活地在画有脚印的地垫上跳跃,发展弹跳能力。

  2.通过自由组合脚印地垫创造出不同的跳跃动作。

  3.能与同伴合作布置场地。

  4.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感受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

  5.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话,并感受大家一起谈话的愉悦。

  活动准备:

  画有单双脚印的泡沫地垫。

  活动过程:

  一、队列练习。

  二路纵队——四路纵队——交换走——走圆圈——二路纵队走

  二、垫子游戏。

  1.老师带来了地垫,请你们去玩一玩,看谁玩得花样多,玩得有趣。

  2.幼儿分散活动进行一物多玩活动。

  三、利用脚印地垫,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在脚印地垫上跳跃的方法。

  1.教师:看看,地垫上有什么?哪个右脚?哪个左脚?

  2.我要请你们将这些画有不同脚印的地垫进行拼搭,然后跳一跳,看谁跳的方法多?

  3.幼儿练习

  4.请你来说说你是怎么跳的?我们一起练习。

  四、游戏:时空之旅

  1.一起布置场地 阳光道(5块)——魔垫道(6块单5块双)——跳过月亮山(6块)——时光隧道(8块)——时光草坪道(8块),循环进行/

  2.幼儿集体进行游戏,可重复数次。

  五、放松运动敲敲腿。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利用垫子这一材料让幼儿能够一物多玩,玩出各种花样来,最后,利用垫子上的'脚印进行拼搭跳跃,重点练习跳,发展幼儿跳的能力。但是,整个活动下来,我发现幼儿利用在拼搭方面的时间比较长,而相对练习跳跃的机会少。幼儿的分工不明确,所以导致时间延长了。

中班教案5秀2

  活动目标

  激发幼儿探究豆类与豆制品关系的欲望和兴趣。

  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豆类及其制品,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辨别豆类、豆制品的能力,并会表达自己的认知。

  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豆及豆制品的愿望。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重难点:

  帮助幼儿了解豆类及其制品的特征、用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辨别豆类,区分豆制品。

  整个活动都是由浅至深,从易到难,围绕这个重难点来设计的。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因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所以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本活动我既作好了物质准备,又作好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请家长帮助幼儿准备1—2种豆制品,并简单介绍其名称及吃法。

  黄豆(可事先浸泡好一部分)、绿豆、红豆。

  豆浆机一台,牙签若干,活动配套多媒体课件一份。

  活动过程

  根据幼儿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本活动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四个部分:创设情境,感知豆豆的种类(1分钟)→引导观察,发现豆豆的特征(10分钟)→实验演示,感悟豆豆的变化(8分钟)→观赏品尝,了解豆豆的营养(6分钟)。

  (一)创设情境,感知豆豆的种类。

  活动开始,我先以“猜猜谁在唱歌”的形式制造悬念,引起幼儿的好奇:我摇一摇装有各种豆子的包装盒,请幼儿听一听,猜一猜:“盒子里面谁在唱歌?”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活动开始部分,大多采用直观导入法引出活动,本活动中我有意的创设变魔术情境(将黄豆、绿豆、红豆装在包装盒子里)让幼儿听盒子里的“歌声”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起初幼儿虽然对此很感兴趣,但不能回答是豆子,我就请一名幼儿上前,在其它幼儿“变变变!”的呼声中打开盒子看是什么,这样做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二)引导观察,发现豆豆的特征。

  这一环节是重点所在,是一个让孩子们相互探讨、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幼儿在宽松、和谐、平等的气氛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知识。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二个小环节:

  1、每组发一些黄豆、绿豆和红豆,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尝试性地找出黄豆、绿豆和红豆。

  2、探索黄豆、绿豆和红豆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并相互交流对豆子外形的感知。

  (2)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出豆子外形特征。

  教师提问:

  ①这些豆子是什么颜色的?

  ②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③它们表面上有什么?

  ④它们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小结:这些豆宝宝分别是黄色、绿色、红色的,它们的外形都是硬硬的,椭圆形的,但大小不一样,黄豆个儿最大,绿豆个儿最小。

  3、根据幼儿回答,让他们“送豆宝宝回家”:把黄豆、绿豆、红豆送回相应的盒子内,让幼儿根据豆子的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再进行归类摆放。

  这一环节是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一系列的探索、提问、观察、比较中,在玩豆豆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使幼儿掌握并表达三种豆子的外形特征,同时渗透了数学活动中比较大小和分类的内容。

  (三)实验演示,感悟豆豆的变化。

  这一部分包括三个小环节:

  1、提示幼儿:“豆宝宝想和大家玩个捉迷藏游戏,它们躲起来了,躲到哪儿去了呢?我们轻轻地叫叫豆宝宝。”随着叫声,我出示课件中豆浆的图片,请小朋友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图片中找找豆宝宝。在这里,我通过这些提问来引发幼儿讨论:“你在图片中找到豆宝宝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小朋友一起看看,他说得对吗?”

  2、创设第二次变魔术的情境,让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①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看看黄豆宝宝是怎么变成豆浆的?(配班教师用豆浆机把黄豆做成豆浆。)

  ②倒出准备好的豆浆提问:“黄豆宝宝呢?它没有了,变成什么了?豆浆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③小结:像豆浆这样用豆子做的食品都叫豆制品。

  3、通过看课件,了解豆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师:“我们豆宝宝本领可大了,它们除了变成豆浆,还能变成许多好吃的东西呢!”然后提问:“豆宝宝还可以变成哪些好吃的食物?”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其它豆制品。

  ②引导幼儿看过课件后小结:豆腐、千张、豆腐干、油豆腐等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

  ③通过课件依次了解绿豆制品和红豆制品,再播放其中“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幼儿对豆制品的了解。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部分,是让幼儿再一次加深对豆及其制品的了解。在这里,让幼儿不仅参与了自主探索,还尝试了更深层次的分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经验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这也正符合《纲要》精神: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只充当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我根据活动的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情境创设法、比较法,促进了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都能主动进行学习。

  (四)观赏品尝,了解豆豆的营养。

  让孩子们赏一赏,尝一尝各种豆制品,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我提问:“什么东西这么香?”然后边出示几种豆制品边说“原来是这些豆干、豆沙等豆制品发出的香味,你们吃过吗?”

  2、请小朋友听优美的音乐,一起品尝豆浆、豆腐干等豆制品,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以引起幼儿爱吃豆制品的兴趣和愿望,让幼儿知道经常吃豆制品,身体会更健康。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尝过豆制品后,喜欢吃,养成常吃豆制品的好习惯,最后收拾桌面让他们自己动手,培养了他们讲卫生、爱劳动的好习惯,渗透了健康和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

  (五)活动延伸,观察豆豆的生长。

  引导幼儿平时去自然角观察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豆豆发芽,通过观察豆芽,激发幼儿探索豆芽生长过程的兴趣。为幼儿有兴趣的进行下一个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反思: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完美的生活”(斯宾塞语),由此可见,科学启蒙教育应以幼儿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为基础,并让幼儿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次活动在教育内容、活动形式、操作材料等方面都呈现出较明显的生活化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育内容生活化。

  教育内容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与条件。本活动利用幼儿身边常见的事物——黄豆、绿豆、红豆及各种豆制品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使他们发现和感受豆类的神奇,了解豆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背景。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发现:如果我们让幼儿结合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去学习,幼儿的眼界将更加开阔,他们对科学知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也将理解得更深。

  (二)活动形式生活化。

  在本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都是采用设置情境引起幼儿兴趣、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动手操作、分享与交流这几个模块来进行活动,通过这样的尝试、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只要给幼儿机会去尝试、去实验、去操作、去思考,幼儿好奇心就得到了满足,他们在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的同时,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以及探究的乐趣,也会产生新的好奇,推动他们不断追求科学真理,在交流与讨论中,孩子们的'思维力,口语表达力及自信心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们成长的喜悦!我们从中也发现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幼儿能够全身心的投入。

  (三)操作材料生活化。

  充足的操作材料不仅可以给幼儿较多的选择机会,而且还可以避免幼儿出现“无所事事”和争抢冲突的情况。在本次活动中用到的材料,如各种豆类、豆制品、豆浆机等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收集,自己的身体去感观,不断理解豆、豆制品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我不直接告诉孩子结果如何和做的步骤,而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发现,孩子们从这个活动中学会了科学探索的方法,如:通过观察、感知、比较能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从而增强了探索的主动性。

  当然,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本次活动在实际组织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为保证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活动中展示的豆制品实物是事先准备好的,没有再进一步加工成菜肴,要凑近闻才有香味,如果用了课前设计中一个的环节:老师现场烧制一个豆腐炒肉末,将更能让幼儿感受到豆制品的美味,更加爱吃豆制品,在今后的活动中这个环节也可以加到活动延伸中去。

  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这在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科学活动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中班教案5秀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2.知道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乐观的面对。

  3.体验故事情节的起伏给人带来的阅读乐趣。

  活动准备:

  1.幻灯、白板。

  2.自制鹿角4对、狭小的门、自主阅读小图人手一份。

  3.三组图片:穿衣服; 出门;下楼梯。

  4.新年音乐、新年装饰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用探照灯形式出示鹿角

  教师:猜猜它是谁?

  幼儿:梅花鹿。

  2.教师:那我们把梅花鹿请出来吧。

  3.教师:猜猜小女孩头上为什么会有鹿角?

  幼儿1:她带的头饰。

  幼儿2:她带的发箍。

  幼儿3:她觉得好玩,带着玩的。

  (环节简析:导入时,我运用聚光灯的形式让幼儿看鹿角猜猜是谁,当孩子们都觉得毫无悬念是梅花鹿时,突然出现小女孩,一个强烈的转折令人措手不及,这个跳跃的基调也迎合了这本绘本起伏的情节需要。)

  二、理解故事。

  (一)观察封面:

  1.教师:故事的名字叫《妞妞的鹿角》。

  2.教师:妞妞的头上长出了鹿角,妈妈看到会怎么样?

  幼儿1:妈妈看到了会很害怕。

  幼儿2:妈妈看到了会吓死了。

  幼儿3:妈妈看到了会很生气。

  3.自主阅读

  教师:妈妈会想哪些办法呢?

  幼儿1:会带妞妞去看医生。

  幼儿2:让她吃药。

  幼儿3:把妞妞的鹿角藏起来。

  4 . 教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幅图,请你按照上面的数字顺序仔细看,答案就藏在里面。

  (二)理解故事第一段:

  1.教师:妈妈请来了谁?

  幼儿:医生。

  教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幼儿1:看到了听诊器。

  幼儿2:他穿的衣服。

  2.教师:妈妈的表情怎样?她心里在想什么?

  幼儿1:很怕。

  幼儿2:表情很害怕。

  幼儿3:害怕医生没办法治。

  3.教师:妈妈又请来了谁?

  幼儿:校长。

  教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幼儿:我认识字的。

  教师:看看校长的表情?

  幼儿1:看起来很凶。

  幼儿2:看起来很生气。

  4.教师:弟弟小南在干吗?

  幼儿:看书

  教师:查出结果了吗?

  幼儿:查出来了。

  教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幼儿:做了一个手势。

  5.教师:妈妈实在没办法,最后又请来了谁?

  幼儿:设计师。

  教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幼儿:我认识字的。

  教师:妈妈把设计师请来干什么呢?

  幼儿1:设计鹿角。

  幼儿2:把鹿角藏起来。

  6.教师:你觉得这顶帽子怎么样呀?

  幼儿1:太大了。

  幼儿2:太好看了。

  幼儿3:太大了,妞妞眼睛都挡住看不见了。

  7 . 教师:为什么妈妈一次次的晕倒?

  幼儿1:因为大家都治不好妞妞的.病。

  幼儿2:因为妈妈太害怕了。

  (三)理解故事第二段:

  1.教师小结:既然大家都没有办法解决鹿角的问题,还不如笑眯眯地接受它。

  幼儿结伴看三幅大图。

  (1)穿衣服 (2)出门 (3)下楼梯

  2.教师:谁来说一说,妞妞发生了那些事?

  幼儿:穿衣服

  教师:这件衣服她能穿的下去吗?

  幼儿:不能。

  教师:为什么?

  幼儿:太小了。

  教师:那她该选择一件什么样的衣服比较合适呢?

  幼儿1:大一点的。

  幼儿2:后面有拉链的裙子。

  幼儿3:背心。

  3 . 教师:她该怎么走呢?

  幼儿1:弯着腰走。

  幼儿2:爬着走。

  幼儿3:侧着身走。

  教师:妞妞为什么要滑下来?

  幼儿1:因为鹿角太大了。

  幼儿2:因为那个楼梯太窄了。

  (四)阅读故事第三段:

  1.教师:妞妞的鹿角还有什么用处呢?

  幼儿1:可以给妈妈挂衣服用。

  幼儿2:可以在上面挂礼物。

  幼儿3:还可以当滑滑梯呢。

  2.教师:新年就要来了,我们一起来打扮一下妞妞的鹿角,和她一起迎新年吧。

  3.师幼共同跳舞庆祝新年。

  (环节简析:根据绘本画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通过自主阅读小图,了解妈妈想的哪几种办法,大班幼儿有这个能力,活动中完成的较好。考虑到画面出门、穿衣服、下楼梯的方法与我们生活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采用了大图结伴阅读,让幼儿有个互相交流的机会。最后庆祝新年,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气氛较好。)

  三、启发想象。

  妞妞又长出了孔雀尾巴,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