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时间:2024-02-11 20:29:57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供大家阅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静、惊、鸣”。通过“涧”字的理解,渗透偏旁表意。读通句子。

  2、学习吟诵诗歌,读出诗的节奏。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吟诵诗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谈话、讲授、演示、想象画面并讲述画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齐读经典诗文上的古诗。

  2、夸学生喜欢读古诗,谈自己读过哪些诗人的诗?

  3、由王维导入《鸟鸣涧》

  二、新授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2、学生谈王维。

  3、老师出示王维的'简介,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听,听后说说自己所了解的。

  4、师板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5、读古诗(指导读准音,尤其注意读准后鼻音)

  6、挑战读

  7、女生读,男生闭着眼想象画面,你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什么?

  8、男生读,女生闭着眼想象画面,你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什么?

  9、说到闲,说说带有闲的词语,怎样落?

  10、静,多静?静得?

  11、怎样的月亮?鸟怎样叫?

  12、指导读出静,读出月亮又大又圆,读出鸟的惊叫?

  13、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出静,男生读出动。

  14、引出诗人高超的写法,“以动衬静”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15、身临其境地读:闭着眼睛,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王维的诗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拓展延伸

  1、将这首诗画成一幅画或者改写成一篇写景的短文。

  2、学生在下面写,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合作画。

  3、反馈学生所写所画。

  4、出示范文,学生读。

  5、这么美的景,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6、挑战自己:看画面猜古诗。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读古诗,想画面,解诗意,悟情感。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鸟鸣涧》。

  2、读王维的其他山水诗,并一边想象画面以便背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材内容: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为我的朋友约翰生日无人过问担忧,而“我”的妈妈出乎意料地买来蛋糕为约翰庆祝生日这件事,赞扬了“我”和妈妈真诚对待朋友,热诚关爱朋友的品质。

  设计理念:

  1、构建简明的教学主线。

  课堂上的时间是一个此长彼短的定量。要落实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学的主线必须简明,教师须从一篇课文的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串成一条简明的教学主线,本课的教学,我确定了我与约翰的熟识过程,由相见排斥——相知接纳——相好牵挂。了解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变化,从而体会人物内心和妈妈的美好品质,受到爱的教育和感染。

  2、填补文中字里行间留下的空白。

  辞藻的华丽,文笔的流畅是有限,想像则是无限的,因此作者在创作时为了文章的精炼,为了留给读者更多遐想,往往会在字里行间留下许多空白,或描述到某一境界就不再做细细铺展,或叙述到精彩之处,便戛然而止。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恰当地把空白填补,就能使学生获得更加充实、深切的体验,领悟人物特点。

  3、以读为本

  抓住人物情感变化的句子,采用不同的形式充分地读。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的理解“窃窃私语、窘迫、寒酸、轻蔑”等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对约翰的态度变化的原因。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品质方法,并从中体会出“我”和妈妈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受到爱的教育与感染。

  教学难点:

  1、“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感悟人物的特点和品质

  教学策略:

  1、 以读为主,抓住情感变化,整体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2、 抓住人物描写,探究变化原因,体会人物特点。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 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师述)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温馨的时刻“Happy birthday to you……happy birthday to you……”在轻轻生日歌的祝福中,一位年轻的妈妈出现在一间教室的门口,手里端着一个托盘,上面盛着许多杯形蛋糕,蛋糕上面还插着漂亮的小蜡烛。她的胳膊下面夹着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上面打着红色的蝴蝶结。她来到一位头发蓬乱,身上穿着不知从哪儿捡来的衣服的 黑人小男孩面前,对他说:“生日快乐,约翰”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说说你看到的画面,感受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初读,了解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强调“窃”“聊”写法

  2、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层次。板书:相见——相知——相好

  4、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内容。

  5、 质疑。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 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约翰第一次到我们班,给同学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同学们有怎样的反应,“我”的态度又如何?

  2、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一下读书体会。

  3、全班交流,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句子,引导体会:

  ①出示:“他头发蓬乱,身上穿着不知从哪儿捡来的衣服,脚上的鞋破旧不堪,已经张了口。”

  “他们很穷,在穷人中也是最穷的,微薄的收入几乎不够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引导学生抓住带点的词,通过“读——品——读”体会约翰“可怜”“窘迫寒酸。”

  ②同学们又有怎样的反应呢?

  出示“大家虽然还不太确定……有人窃窃私语,嘲笑他的窘迫寒酸了”

  联系上下文理解“窃窃私语”,并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会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的不懂事,缺乏同情心。

  ——再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这一句。

  ③同学们会怎样嘲笑他呢?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读出同学们不懂事,无同情心,幼稚的特点。语气中带有故意、嘲弄的语气。

  ④“我”对约翰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我屏住呼吸……我特意避开了他的目光……”

  ——抓住“屏住呼吸”“特意避开”体会我当时的紧张,对约翰的排斥、 冷淡。相机板书“排斥”。

  4、引导学生简洁概括同学们和“我”第一次见到约翰的态度以及为什么这样对待约翰的原因。

  5、 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面对寒酸的约翰,“我”和同学们对约翰冷淡与排斥,后来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至四部分,学习抓住人物描写的语句,了解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体会人物内心和妈妈的美好品质,受到爱的教育和感染。

  2、学习人物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讲读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7—10自然段,思考:“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读后交流,了解“相知”过程

  ①读7—8自然段,了解我对约翰的关注,对约翰态度悄然的变化。

  ②品读第9自然段抓住“看看四周”“低声”体会“我”当时内心情感活动,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又是怎样想的?

  ③自由读第10自然段,小组交流:“我”为什么决定跟约翰交朋友的语句,体会“我”对约翰的情感变化。

  相机板书“接纳”

  三、品读第三部分

  1、师:不知不觉中,我对约翰的感情悄然发生了变化。约翰再也不会没有朋友了,我要做他的朋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5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我”已经把约翰当作好朋友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出示“为什么别人总是欺侮约翰呢?”——体会“欺侮”,“我”对约翰同情,抱不平。指导学生读好

  ②“妈妈,明天是约翰生日,我担心他什么也得不到……谁也不会关心他是不是过生日。”——体会到“我”对约翰真诚关心,希望约翰快乐。

  ③“他的生日会无声无息地悄然溜过。”引导想象:如果你的生日悄然溜走,没人祝福,没人关心,你会怎样呢?——来体会“我”对约翰无法过生日的那种伤感,惋惜,痛苦,担忧,牵挂。

  ——引导学生用师生对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品读这些句子,体会出我对约翰的真诚的关心,由衷的牵挂。相机板书“牵挂”

  4、师小结

  简单朴实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那颗虽幼稚但充满同情,充满关心,充满真诚的爱心,读书的时候,要抓住这些语言、心理的描写,它会带我们走进人物的真实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带着“我”对约翰真切的关心,由衷的牵挂,再来读一读这部分吧!

  5、当“我”担心无人给约翰过生日时,妈妈只是吻着我说:“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一切真的如妈妈说的那样会好起来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21自然段,你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

  6、学生读后交流。

  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多么感人的场面呀!妈妈到学校给约翰过生日来了。听,妈妈唱着生日祝福歌轻轻地走过来了,杯形蛋糕多诱人啊!漂亮的小蜡烛仿佛正摇曳着妈妈对约翰的祝福呢!同学们,你感受到什么了吗?

  7、把最打动的地方读給同学们听一听吧!

  8、看到这一切,约翰有什么反应呢?

  ——出示“在同学们的目光中,……惊慌不知所措。”

  ①理解“不知所措”,体会约翰为什么会惊慌不知所措。

  ②指导朗读约翰的惊讶、惊喜、激动。

  ③此时此刻,意想不到地听到了生日祝福歌,看到了精美的生日蛋糕,约翰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④此时的“我”,也和约翰一样,是多么开心,多么高兴啊!妈妈对我“眨眨眼睛”在对我说什么呢?

  ——回扣“别担心,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9、师:一位多么有爱心的妈妈呀!孩子的朋友就是妈妈的朋友,虽然,文中对妈妈的描写不多,但一字一句浸透着她对约翰来自内心的关爱,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她对约翰的真情。

  四、讲读第四部分

  师:每当我听到《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就会想起妈妈那温柔的歌声,想起约翰眼里闪耀的光彩,想起生日蛋糕的味道,那是最美味可口的蛋糕。

  1、 默读第2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我”认为妈妈送给约翰的生日蛋糕是最美味可口的?

  ——引导体会妈妈对约翰的关爱,才是最美的。

  2、深情诵读排比句,“但每当……就会想起……想起……想起……想起。”

  五、拓展延伸

  1、 回顾全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课堂练习(选作一题)

  1)从文中选择一个人物,与他谈谈你的感受: 我想对你说 “

  2)当你听到《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时,你想到了什么,仿照课文最后一段写一写。

  六、板书设计。

  9、祝你生日快乐

  相见 → 相知 → 相好

  ↓ ↓ ↓

  排斥 接纳 牵挂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 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

  第一句:

  (1)、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移舟:移动的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日幕:黄昏时分

  客愁新:又增添了新的哀愁。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诗人淡淡的哀愁。)

  第二句:

  (1)、生读句子,谈感受。

  (2)、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四、总结: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

  五、布置练习:

  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

  2、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所要展示的内容选自教科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1课《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在学生充分预习基础之上进行的一节展示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教学构想。

  一、教材说明与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具有特殊性,它是学生从小学向初中学习的过渡教材,除了注重整合性,又特别强调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本教材每单元设的主题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真正做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是拓展阅读课文,一篇介绍“黄河——母亲河”的文章,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对母亲河的感受。

  (2)学习作者多角度细致传神描写景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重点是读中感悟。难点则是体会作者多角度多视点的观察、感受和描写黄河。

  三、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教与学是一种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所以本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学习,使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展示者。学生通过查找各种资料、以说古诗、讲故事等形式拓宽学习的范围,在体验中加深感受、加深理解。

  四、教学流程

  按照我校“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操作。根据学科和课型的特点我把六个环节合并为四个环节灵活运用,这样有助于突出展示课的特色。

  第一步情景导入,目标定向。以李白的《将进酒》引入新课。接下来让学生读学习目标。这一环节通过目标定向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明白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第二步提纲引领,自主学习。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组内交流思考等方式自主学习。然后出示学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群学对学,创设一种和谐友爱、民主合作的氛围,从而推进教学。

  第三步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学生自学后让他们自由汇报,畅所欲言环节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次考查,学生通过读,说等形式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进而畅想黄河,最后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来介绍自己认识的黄河。本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自信心大有益处。第四步 回扣目标,总结反思。 该环节是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的全面回顾,畅谈收获与感受,从而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一、教材解读

  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主题式”的单元编排方式。本册书共有八个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其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两篇略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还有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 拓展”。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对大自然的感受:《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因此,让学生喜欢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就是本单元在人文内涵方面的目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不仅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而且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除了主题相同,本组课文在表达上也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这一点在单元导读的第二部分和“回顾 拓展”中交流平台都有提到,因此,“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同时也是本册的一个学习重点。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来落实读写训练点。 “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所有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才能确定“做什么”、“怎样做”。

  所以,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般先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

  现在提倡“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构建“生本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展与成长,所以今天我们不妨试着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第一单元应该达成的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组19个生字,理解“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意味深长”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字词)

  2、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

  3、背诵、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积累)

  4、体会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获得的独特感受,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阅读、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投身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热情,领悟到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以上三个维度的目标只是为了表述的明白我们才进行了分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的朗读基本技巧,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讨论、表演、质疑等学习方法,借助课后注释读懂课文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推敲炼字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法、示范理解法、朗读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贾岛推敲》,师板书课题,“推”和“敲”二字,我们单看啊,其实就是就是两个不同的动作,然而合起来,却有着深层的含义,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这个故事,深入的理解这个词。

  二、走人文本,初探大意

  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到102页。

  2、谁来读一读?(针对个别地方进行点拨)好,能正确的掌握停顿。

  3、我们读古文啊,除了要正确的读出停顿外,还要读出文章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文章的情感来。

  三、细读文本,入情入境

  1、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文言文呢?谁能说说。

  2、归纳一下,(出示大屏幕):①参照书中的注释、借助工具书;②查找相关资料;③向老师、家长请教;④同学间的交流。

  3、下面就请大家利用这些方法,再来默读这篇课文,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一写批注。

  4、你都读懂了哪些?文章的哪些内容引起了你的关注?学生汇报,相机出示: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你体会出了什么?“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这该是怎样的状态呢?你能来表演一下吗?作为旁观者的你们,怎样想呢?那么贾岛感受到周围的这么多议论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5、我们就顺势往下看课文的下一句话,看看对于这句话,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出示: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6、就请大家反复的读一读,想一想,再来评议一下你觉得是用“敲”好,还是用“推”好?并说说你的看法。(屏幕出示)

  四、练习推敲

  屏幕显示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概括每一段的段意,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课文所介绍的莺的特性。

  3、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概括段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莺的特性。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听写课后生字词

  莺 阴霾 栖息 千呵万护 恬静 轻盈 迁徙 无忧无虑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单元学习《古代诗歌五首》时学过一首描写美好春光的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同学们还会背诵吗?(学生齐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一幅动人的莺歌燕舞图,那么,“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的生动描绘去一起认识一下莺这种小动物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问:课文共六段,试概括每一段的大意。(教给方法找中心句或关键词)

  第一段: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的第一个信息。

  第二段: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欢。

  第三段:莺的外形特征。

  第四段:莺的生活习性。

  第五段:莺生性胆小。

  第六段:莺的叫声最好听。

  2、说说莺的特点(筛选文中的词语概括回答)

  活跃、灵巧、轻盈、好动、富有感情;生性胆小,但无忧无虑;歌声美妙动听。

  四、细读赏析

  1、比较阅读。

  雀形目鹟(wēng)科的1亚种。本亚科鸟类体形短小或中等;嘴形尖细,有时微有缺刻;体羽大都为纯色,仅少数非洲种彩色较多。共61属345种,中国有19属83种。是旧大陆著名的鸣禽,仅少数种类(如戴菊莺、北极莺)越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但冬季仍返回菲律宾和马鲁古群岛越冬。——《大百科全书 · 生物学》

  这段文字与课文相比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本段:典型的说明文 语言严谨科学 知识性

  课文:文艺性小品文 语言优美生动 趣味性

  既然同学们觉得本文语言优美,接下来就让我们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以你喜欢的阅读方式(速读、精读、选读)找出文中你认为语言优美的语句,并作简要品析。

  例子: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第五段)

  品析: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采集”、“摇晃”、“洗淋浴”这几个词将莺的行为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莺活跃好动、无忧无虑的特性,体现了文艺小品文的语言优美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莺的文字,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写了莺的特点、习性,突出了莺的活跃、灵巧、轻盈、好动,爱歌唱,有感情,惹人喜爱等特点。整篇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莺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传神,形象地表现了莺的特点,在使读者获得有关莺的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这种融知识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科学小品,确实是说明文中的上乘之作。

  六、作业布置

  《语文同步训练》自主学习和体验探究部分。

  板书设计:

  《莺》布丰

  活泼好动 生性胆小 善于唱歌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小节,完成有关的作业。

  2、体会文中一些用词较精彩的语句。

  3、理解“新的跨越”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新的跨越”的含义,体会文中一些用词较精彩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生字词并知道了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请一位学生说说本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读一则消息的方法是什么?(先读标题,再读开头,最后想这则消息的作用。)

  二、学习2-3小节。

  1、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则消息向大家叙述的呢?请学生轻声读2-6小节,想想火箭把卫星送上天,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从哪些词中可以体会出来?

  2、反馈之后,板书:清晨、6时30分、7时正、20分钟后

  3、让学生读读2-3小节,想想这两节介绍了火箭的什么?(外形)

  4、你觉得文中哪些词句描写火箭的外形写得非常好?为什么?请学生讨论。

  5、反馈:

  1)一座摩天大楼似的发射塔塔架的活动部分,沿着四条铁轨,缓缓向西移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什么?

  2)矗立在发射架的环抱中。矗立是什么意思?写出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读之后有什么感觉。

  3)箭体的底部,四个两米多粗的助推器像神话中的巨人,随时准备一跃冲天。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助推器与神话中的巨人有什么地方相似?了解助推器的作用:推动火箭起飞上天。从而体会这个比喻句的两个事物的相似点。再让学生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还体现了火箭的威武、雄伟。(四个两米多粗、一跃冲天),并请学生谈谈体会。

  6、请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火箭威武雄伟的样子。

  三、学习4-6小节

  1、自读课文4-6小节,填写火箭发射过程的表格。

  时间卫星发射过程

  6时30分准备起飞

  7时正点火、起飞

  7时44分冲出、直刺、飞向

  11分钟后星箭分离

  2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2、体会描写比较精彩的语句。

  1)山谷里亮起一道闪电,滚来一阵雷鸣。

  与“山谷里亮起一道光芒,传来一阵巨响”比较。

  你认为哪句好,好在哪里?(文中写出了火箭上天时,发出的.光芒很亮,点火时声音很响)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说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读后说说这句话给你的感觉怎样?威力巨大

  2)44秒钟后,火箭冲出翻腾的烟雾,直刺霞光满天的苍穹,飞向东南天际。

  这句话中哪些词用得特别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火箭发射的速度极快)

  这句话中的“冲出、直刺、飞向”能换吗?为什么?

  感情朗读这句话,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准确无误,威力巨大)

  3)20分钟后,传来澳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的喜讯。其的“准确”能换成“正确”吗?

  准确比正确更为精确。突出火箭发射很准确无误,安全可靠,我国的航天技术比较发达。

  有感情地读一读。

  3、齐读4-6小节,共同归纳出火箭的特点。(威力巨大,准确无误)

  四、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四、五题。

  2、从近日的报纸上抄录一则国内外的重大消息。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课前准备】

  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⑴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⑵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⑶ 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⑴ 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⑵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2、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⑴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① 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⑵ 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⑴ 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⑵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⑶ 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

  (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5、小结:

  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采访录音和作文提示的学习,了解什么是采访,怎样进行采访。

  2、根据采访录音写作,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并且对这些材料展开想象,写具体。

  3、用学到的方法,按采访要求采访本班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然后写下来。

  教学重点:

  选择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将习作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讨论导人,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昨晚大家看“新闻联播”节目中,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指名模仿其中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位记者的采访活动,将其表演出来。

  2、教师小结:采访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每天必做的工作,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也正是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大量采访而公布于众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作为明天社会的主人,我们了解并学会采访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读例文,认识采访活动

  1、指名朗读采访例文,思考:

  (1)采访录音中被采访的人是谁?采访什么事?

  (2)采访材料中说的是戚老师哪个方面的事?其中有几件?哪一件最主要?“风雨无阻”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现出戚老师的什么优秀品质?

  2、小结:蔡强同学的采访录音介绍的'是戚老师为学生补课的事,其中最感人的一件事是星期三晚上的补课。戚老师为朱志成同学补课不是一次。因此,我们习作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写。显然,“雪夜补课”应作为重点,具体地写下来。

  3、指读“一个星期三的晚上”段,思考:

  (1)这段话哪些地方可以具体地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同桌互说)

  (2)将“雪夜补课”段完整地写下来。

  ①先写什么?②再写什么?③最后写什么?

  (3)请同学完整地说一说。

  4、再读全文,思考:

  (1)写戚老师补课的事,除“雪夜补课”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感人的事例?

  (2)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习作里怎样处理呢?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学生轻轻地、快速地通读采访例文,讨论:根据这个采访录音,怎样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1)作文的开头你认为可以怎样写?

  (2)对戚老师“雪夜补课”和“电话补课”两个事例,怎样接着开头部分写出来?

  (3)作文怎样结尾最能表达朱志成和你对戚老师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4)结合讨论,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

  2、学生读文,教师指导修改。

  3、教师小结:

  填空:根据采访录音写文章,在了解录音内容之后,先从确立________,再选择________,然后将重点材料写________,最后按记叙文的要求将________。

  四、揭示要求,循序练习

  1、同桌交流学校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按采访要求进行采访,然后写作文。

  2、指名口述,教师指导集体评议。

  3、练习写稿。

  板书设计:

  习作2

  确立中心

  选择材料

  展开想象,写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