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范文3篇 小学 美术教案

时间:2023-12-14 14:24: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小学美术教案范文3篇 小学 美术教案,以供参阅。

小学美术教案范文3篇 小学 美术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范文1

  教材分析:

  “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走进了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被奇妙的晶体世界迷住,从此热情关注,这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本课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初识晶体。

  第二部分:自制晶体。

  第三部分:介绍自然界中的晶体及其用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了解晶体的用途。

  2.能力目标: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并用图

  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放大镜1个、白糖1包、食盐1包、碱面1包、玻璃片3片、烧杯3个、滴管3个、实验记录单。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上节课我们借助放大镜探索了昆虫王国的奥秘,那么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些什么呢?看来同学们对科学探究非常的感兴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微小世界,探索科学奥秘,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有可能获得这个值得研究的奖杯,怎么样?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以谈话形式开始,轻松进入学习状态,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首先我们一起观察一段录像(出示课件)

  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个物质是什么?(板书:晶体)谁能描述一下这些晶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开始经历探究过程。

  这些晶体虽然各种各样,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板书: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今天我们就借

  助放大镜来观察一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板书:放大镜下的)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CAI的优势,创设情境。借助“CAI”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带领学生进入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晶体世界,学生很快就会被奇妙的晶体世界所吸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认识的范围。]

  二、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

  观察什么物质呢?看看桌面上,纸包里是什么?平时你们仔细观察过它们吗?用放大镜观察过

  它们吗?今天大家在课堂上再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些物质用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有什么不同?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好吗?看看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开始吧!

  学生活动、汇报。

  三、制作晶体

  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质都是晶体,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产生的,比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石的晶体。其实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些晶体,你们想试一试吗?制作晶体通常有两种方法:减少水分、降低温度。今天我们就利用第一种方法——减少水分法,你们认为这个实验怎么操作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教师参与到某一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讨论状况。此时,教者不是以教师的角色参与讨论,而是走进学生中间与他们自由探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分析的能力。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分析、探讨实验操作过程。]

  我们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请看屏幕。(出示课件)

  同学们,你们会做了吗?不过老师还有一些要求:(出示课件)记住了吗?开始吧!

  学生活动、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放弃了原有的严肃、呆板的形象,而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是朋友的关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水到渠成,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培养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意识。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一样的情况,有些老师就慌了,不知道怎么办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但如果处理好了,这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对于这种情形,我们不要忘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一次科学态度的教育。]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你们搜集到有关晶体用途的资料了吗?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老师也找到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看一看。(出示课件)

  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晶体,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体会呢?谁想和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之间的任何一方并不苛求从另一方得到了什么,而是从双方共同营造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中得到了自信、智慧、发展和欢乐。]

  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课后反思:

  1.教师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主见、有思维的个体,留给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探究,通过学生之间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探究活动深入有效;

  2.教师鼓励和激发学生大胆设计、积极参与,相互交流。特别表扬了那些有独特见解、别出心裁的学生,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要鼓励,指导他们继续尝试,使他们的思维随时都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中不仅仅要认识教材中所提供的那些素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和自然界,以便能解决更多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仅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巩固了知识,深化了认识,更重要的`锻炼了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周围事物,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3.教师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忠实的听众,没有随意发表意见,在适当的时候,给一点暗示或激化矛盾,使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得以顺利开展。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角色把握得较好。以自己的言语、动作,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引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教师没有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课后的后续探究是对本课研究内容的一个巩固和延伸。因为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课堂。学生在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之后,其实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接下来的制作活动势必会涉及由“猜想结果”到最后的“表达交流”,学生又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究的实践。

  总之,让全体学生都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科学教学只有具有生命的灵性,才能具有生命的创造力和包容力,才能发挥个人的潜能以及丰富人的心灵生命,从而唤醒对真善美的内在追求,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奥秘,体验人生意义,才能使教育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

小学美术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

  2.在学习中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构成练习。

  3.进一步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纸的立体造型方法。

  难点:使纸立体造型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师)课件、示范用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激趣。

  (1)教师用课件展示各种形式的(包括写实的和笼统的)城市雕塑。

  (2)同学交流欣赏体会,获得对雕塑的感性认识。

  (3)教师小结:雕塑是一种立体造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很大,好的雕塑可以让城市增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立体造型》。(板书课题)

  2.了解感知。

  (1) 教师课件展示笼统雕塑作品。

  (2) 同学欣赏讨论:作品表示了什么主题?用了什么资料?运用了哪些技法?

  (3)教师小结:笼统雕塑运用了线、板、管等资料通过卷折、组合、粘贴技法进行表示。这种将形态要素依照一定的'法则发明出实际占据三维空间的立体形态的造物活动我们叫做立体造型。立体造型有线、面、块等多种形式。

  3.欣赏研究。

  (1)小组内欣赏交流:教材中的立体造型作品是如何构成的?

  (2)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平面的纸材构成立体形状?

  (3)教师适当示范纸圈、纸管和纸块面的制作。

  4.尝试练习。

  请同学试着将平面的纸材变成立体形状,比一比谁变出的形体多。

  5.交流评价。

  褒扬纸立体形状做得又多又好的同学;集体讨论,解决制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师)课件、示范用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感受。

  教师出示各种纸立体造型作品,同学欣赏感受其魅力。

  2.自主探究。

  教师将纸立体造型作品发放到各小组,请同学分解并再重新组合,理解构成的形式和规律。

  3.提示启发。

  教师提供几种构成范例请同学欣赏后谈谈各自的设想。

小学美术教案范文3

  教材分析

  《画感觉》是一堂用美术来表达抽象感觉的课, 目的是让学生对感觉、知觉的体验和描绘,但它并不能孤立存在。应该与《画声音》、《画味觉、画嗅觉》、《画触觉》、《画性格》、《画情绪》等课程教学来让学生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循序发展。

  教师应该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去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用点、线、形、色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低年级的学生,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色彩基础,但在注意力的集中和延续上还不够。教师应多使用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如何去用点、线、形、色来对感知觉进行描绘。

  教学目标

  1. 认识感官,了解感受能力。让学生比较地全面认识自己的各种感官,了解自身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知道以不同的点、线、形、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感觉。并建立一定的保护感官的意识。

  2.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色等形式来表现各种感觉,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以及大胆作画能力。

  3.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生成知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并能用不同的点、线、面、色彩等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感觉。提高学生对线条,色彩、形状的感知与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容作品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让别人认同并感受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