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案模板3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模板怎么写

时间:2023-06-21 15:48: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案模板3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模板怎么写,供大家参考。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模板3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模板怎么写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模板1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在word中设计标志

  能力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师生协作和学生小组合作、互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欲望,使学生的审美设计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绘图工具的自选图形设计标志。

  难点:绘图工具在设计标志过程中图形的旋转和图层位置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

  1、过程展示,激趣引课

  教师展示用纸设计标志的过程(八张纸)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用纸来设计标志有什么缺点?

  生:浪费、不方便……

  师:那我们用什么工具来设计标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电脑中的word设计标志(板书标题)

  教师出示标志(图)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个班级标志有哪些几何图形组成

  (圆、弧线、闪电形、五边形)

  师:在word的自选图形中你能找出这些图形吗?试一试(图)

  2、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了解用绘图工具设计标志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用word设计班级标志,教师展示用纸设计的第一步:画圆

  学生尝试设计第一步,并填充颜色(图)

  学生展示,教师讲解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50页完成这个标志的设计

  学生自主探究,操作实践

  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郎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标志设计得很好,但有几个小问题?我们一起帮助解决一下,请看!

  师展示作品,并开展

  教师出示学生设计不好的标志:

  1、火箭形状没有旋转的作品

  2、图层位置不对的作品

  师:这两个标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学生简单,教师进行反馈

  ①选中对象,点击自选图形工具的左边旋转按钮

  ②选中对象,单击右键——叠放次序——置于顶层

  学生完成操作

  通过反馈教师讲解标志的设计方法。

  (文字型、形象型、几何型、综合型

  三、展开想象,创作标志(课内延伸)

  教师出示学校的运动会、围棋队、足球队、等校队的工作室的页。

  师:学校的运动会、足球队、围棋队等团队需要设计一个标志,你能选择其中一个帮助他们设计标志吗?

  学生展开想象,利用绘图工具自主设计标志

  四、教师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我这节课主要是以探究自主学习为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教材的设计内容来设计标志。

  导入引课(过程展示,激趣引课)

  教师通过班级博客的展示,引出标志,通过展示用纸设计班级标志的过程(八张纸),让学生体验到用纸设计标志的种种问题,通过电脑中word设计标志是更好的方法。

  教学过程(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学生通过学习圆的设置,学会基本的设置操作,然后通过自学教材、探究学习完成班级标志的设计。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开展等方式,对图形的旋转和图层的位置进行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教学延伸(以博客为主线,开展标志设计)

  班级标志设计好之后,教师展示围棋队、足球队、运动会博客,让学生给他们也设计自己的标志,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模板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能够编辑保存过的过程,会用EDIT命令定义新过程。

  2.通过编辑过程进一步完善过程,通过用EDIT命令定义新过程的方法体会过程的作用。

  3.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要求科学而严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从小养成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4.通过比较两种过程定义方法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的能力。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编辑过程和用EDIT命令定义新过程。

  2.难点:引导学生找出两种过程定义方法的异同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对保存过的过程进行编辑和修改是我们在程序设计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所以本节课是学习和理解程序修改与优化的基础。引导学生对过程进行修改与重新定义是程序设计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定义过程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指导

  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修改过程的方法;利用尝试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用EDIT命令定义新过程;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两种定义过程的异同点。

  [教案]

  [课题]第11课过程的编辑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能够编辑保存过的过程,会用EDIT命令定义新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编辑过程进一步完善过程,通过用EDIT命令定义新过程的方法体会过程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要求科学而严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从小养成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4.行为与创新

  通过比较两种过程定义方法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编辑过程和用EDIT命令定义新过程。

  2.难点:引导学生找出两种过程定义方法的异同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让学生将事先编辑好的过程保存在文件夹中备用。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定义过程、保存和调用过程,下面请同学们调用保存过的过程ZFX。

  2.学习新知

  (1)提出问题:如果要将正方形的边长变为90,那该如何编辑(修改)ZFX这个过程呢?

  (2)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在命令窗口中输入:EDITZFX并按回车键,在打开的“ZFX”窗口中将边长50修改为90。

  (3)学生探索新知,有问题可以借助教材或与同学讨论。

  (4)小组讨论:写出编辑过程的命令和步骤。

  ①调用保存过的过程ZFX。

  ②用EDIT命令编辑过程ZFX。

  ③在ZFX窗口中按要求进行修改。

  ④关闭ZFX窗口时要保存修改。

  (5)提出问题:小明上节课因为生病没来上学,所以没学习和保存过程ZFX,但今天小明很聪明,他用EDIT命令同样完成了一个正方形的过程ZFX,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中“用EDIT定义新过程”一部分,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6)你能说说如何用EDIT命令定义一个新过程吗?

  (7)小组讨论:用TO命令和EDIT命令定义过程有什么异同点?

  3.练习

  (1)用EDIT命令定义一个长为80宽为50的长方形过程CFX,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并且用EDIT命令将其修改为长为100宽为60的长方形。

  (2)你能用定义好的过程CFX来创作出一些特别的图形吗?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模板3

  一、教材分析

  《漂亮文字我来变》是《信息技术》教材小学版四年级上册第四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本课内容是文档处理知识铺垫的延伸,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改变字体、字号、颜色及艺术字的编辑等使得文章更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本课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改变文字的大小;第二部分是改变文字的字体;第三部分是改变文字的颜色;第四部分是插入艺术字及艺术字的简单调整。

  这节课是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文档处理知识的教学综合课。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信息技术地学习,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一定基础。而且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word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字的大小、字体、颜色及艺术字的的概念。

  2.技能目标:(1)掌握改变文字的大小、字体、颜色的方法。(2)掌握设置艺术字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让学生熟练掌握文字修饰的基本方法和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并对艺术字进行简单调整。

  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文字修饰;文章修饰美观、赏心悦目,更符合需要。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示范操作法、创设情境法、合作交流法等。

  根据学生的认知操作水平和本课教材的特点,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导”上,创设情境,设疑铺垫,加以引导,以导促思;留于余地,给足时间,加于辅导,以导促学。

  2、说学法:

  在学习方法上,本课主要让学生运用尝试法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出现的问题,同桌之间相互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并能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敢说、敢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两张电子贺卡、古诗《江雪》,每名学生一台电脑装有word20xx的软件 微机教室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情感,设计本教学流程。

  (二)说教学流程:

  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预设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探究学习,自主建构3.观摩协作提升技能

  4.归纳总结提高认识5、课外延伸,整合学习

  (三)具体过程如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一组古代书法家的作品,包括篆书、

  楷书、隶书、草书等不同字体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书法的魅力.同时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老师介绍计算机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字体,恰当的运用这些字体能使我们的电子文档更加活泼鲜明、美观大方。

  下面老师出示两张内容一样的电子贺卡,一张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另一张在字体、颜色等都做了修饰,让学生感受一下那张比较好看?同样的内容为什么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不一样呢?

  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教学内容:你们想学会让文章变得漂亮起来的本领吗?那好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学习如何让文字变漂亮。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设计了一个贺卡的对比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受,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2.探究学习,自主建构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点击工具,认识菜单。

  我们要想把《校园的早晨》也变得那么漂亮,就得先认识格式工具栏的各种菜单,尤其是字号、字体、字形、颜色等工具栏的使用。教师一一介绍菜单的作用,介绍时边演示边介绍。

  (本环节我先让学生熟悉各种文字修饰的方法,积蓄经验,为培育学生的成功学习奠定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重视双基的教学理念。)

  第二层次:让学生感受文字的变化过程

  例1:将古诗《江雪》的标题改为黑体、二号字,颜色设为红色。操作步骤:(广播演示)

  师讲解:(1)选定→字体(格式工具栏)→黑体→字号→字体颜色→红色。学生操作练习

  (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利用格式栏修饰,直观、方便,教师只需稍加启发,学生自然而然就能领会,所以更多地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通过自己实际操作来了解操作过程,亲自逐步感受文字变化的前后过程的效果。)

  第三层次:尝试操作,合作交流。

  教师让学生打开之前保存的文章《校园的早晨》,根据学生的特征,让学生提出文字修饰方法,而后学生尝试自主操作学生操作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修改修饰。

  过度:经过以上设置,大家觉得文章是否美了?你们想不想把文章的题目变得更醒目些?想得话,下面就要请大家自已来探索一下了,看谁学得又快又好,我们就请他来做小老师,教大家。

  布置自学第三部分:插入艺术字。给《校园的早晨》做个漂亮的'标题。

  可以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操作中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实践操作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整个课堂结构中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提高操作能力。在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指导下,我的设计侧重学习的设计,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3.观摩协作提升技能

  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观摩一下,评一评,如果你觉得谁的作品比自己的好,也可以虚心的向他讨教讨教。

  设计意图(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向其它同学去学习。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新问题)

  4、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学生互相说说是怎样给《校园的早晨》化装的。老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师小结:听了的汇报觉得大家对今天学习的内容已掌握的不错了,但是不是修饰了文章,文章就一定美观,如果应用不当,文章反而不会让人赏心悦目,而会让人感到杂乱无章。因此,我们在修饰文章时,应该适当选择运用,要注意到文章是否美观,是否符合需要,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

  5.课外延伸,整合学习

  选定自己的一篇作文,进行文字修饰,文章编排,然后打印,交给家长评价。

  教学理念

  1.注重学生兴趣的引导,实现教学目标。

  2.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3.分层教学的实施。学生不仅有鲜明的个性,而且有差异。因此分层教学,照顾学生个体差异,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4.调动积极因素,促进学生学习。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在实践中的成就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