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参考样本3篇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人教版

时间:2023-06-03 20:04: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参考样本3篇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人教版,供大家品鉴。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参考样本3篇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参考样本1

《孙权劝学》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

  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 下 阿 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目相看):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用。 刮目相待(刮

  三、研读赏析

  理解课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再读一遍课文。 读完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几个问题。

  1、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塑造三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不可推辞.孙权劝学可谓善劝.

  2. 文武双全,有勇又有谋.

  3. 运用了对话的描写方法

  本文的亮点就是对话描写,我们再仔细揣摩一下:

  1.找出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此处板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有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2.接下来还有一个人物出场,那就是鲁肃,请二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讶。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的惊人变化。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自得、自豪。

  3.我们刚才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揣摩,下面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我相信,这一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四、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吕蒙由不愿学,到学,再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读书学习能使人聪明,更有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让自己成为 全面的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最能说明本文的故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五、背诵课文

  同学们对课文把握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背背课文,看谁背得又快又准1

  六、课堂练习

  请看大屏幕,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七、总结

  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我们来小结一下。

  八、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有许多劝人读书的名言、格言,请搜集这些名言。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参考样本2

《竹影》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画家、散文家丰子恺。 官庄中学 门晓艳 2012-4-15

  2.品读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天真烂漫的童趣。

  3.感受生活之美,热爱生活。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丰子恺的四幅漫画,从这几幅漫画中你能看出它们都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几幅漫画都用简洁的线条、生活化的题材展现出儿童行为中蕴含的童真、童趣)这不仅是丰子恺漫画的一大特色,他的散文也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丰子恺的一篇散文《竹影》,一起走进那个清幽恬静的夜晚,来感受他那颗天真、质朴的心灵。(板书:竹影 丰子恺)

  二、、考察学生对丰子恺的了解。

  的漫画风格独特,富有创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文学影响也很大,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

  三.出示目标。

  四.预习汇报: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闷( )热 弥( )漫 qia( )意 水门汀( ) ...

  徘徊( ) 口头chán( ) 芥( )子园画谱 ...

  乱撇( ) zhàn( )朱砂 参差( )不齐 倘( ) ....

  五.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填写下面的表格,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概括(提示:可以用“什么人干什么事,结果怎样”的形式来归纳)

  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画竹影的有趣游戏,在父亲的

  引导下对中国画有了一定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

[设计意图] 让学生积累基础,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大意,为进一步精读探究打好基础。

  五.这个晚上的风是轻柔的,云是飘逸的,人是活泼可爱的,事是充满童真童趣的,月色如银,竹影斑驳,这些都可以从作者简约而又充满生趣的语言中体会出来。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喜欢的语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童真童趣。

【友情提示】本文描写的句子包括两类:一类是对景物的描写,另一类是对人物的描写。描写景物的句子可以从修辞、用词、写法、内容、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描写人物的句子可抓住其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人物形象。

  例句:“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不可挽救”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夕阳渐渐陷去天空暗下来时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守定西天”“一跳一跳”等词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儿童善于观察、好奇心强的特点。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这句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突出华阳的活泼、可爱,充满童趣。

  学生勾画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及时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笔下的景、人、事都折射出童真童趣,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六.在刚才的语言赏析中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玩是充满童趣的,他们的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天真的。从孩子们和丰子恺父亲的问答中,你发现没发现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什么区别?

  明确:中国画:像符号,重写意(神);西洋画:像照像,重写实(形) 展示两组图画,让学生辨别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具体直观的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

  2.你认为丰子恺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和蔼可亲,学识渊博,(教育孩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丰子恺曾经说过:“父亲对我有阒重要的影响,在那个夜晚他让我多了一份成熟,添了一分思考,增强了对美的认识。作者后来之所以在艺术方面有很大的成就,跟他父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七.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捏泥人、用花和柳条编花环等等,留心想想,你在游戏中有美的发现吗?(学生回忆童年的趣事)

  堆雪人、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筑雕塑艺术

  骑竹马、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涂鸦、在身上画手表、人体彩绘、在手指头上画人脸、男孩的地上撒尿画踩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丢手绢——舞蹈类

  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瞎掰歌词——文学类

  拍照片(摄影) 剪纸、做纸船纸飞机(手工艺)——另外

  七、小结:由此可见儿童的游戏中,不仅充满童真童趣,而且也蕴含着艺术和美。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参考样本3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

  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复备: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 (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

  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

  佳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 旨 至道 善 困

  是故 自强 自反

  故曰: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年级诗词积累)

  二、学习研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1、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我不能解决字词或句子:

  2、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读懂文章,说说这篇短文跟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3)拓展延伸,展示提高。

  本文讲授“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