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认识里外教案3篇(幼儿园小班认识里外教案反思)

时间:2023-03-01 13:44:15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班认识里外教案3篇(幼儿园小班认识里外教案反思),欢迎参阅。

小班认识里外教案3篇(幼儿园小班认识里外教案反思)

小班认识里外教案1

  活动目标:

  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游戏和操作活动,感知和正确分辨物体的里面和外面。

  2、能用“__在什么的里面(外面)”句型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喜欢操作活动并能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教具:小房子木偶人花生

  学具:猫和老鼠的图片、里外盒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感知和分辨物体的里面和外面。

  1、通过观察,学习分辨里外。出示积木拼接的小房子。老师:你知道房子里住着谁吗?

  2、进一步感知里外。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在哪里做早操?现在现在我们在?

  二、操作活动,能按要求把物体放在正确的位置,并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1、情景故事:猫和老鼠。

  师:今天木偶人要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还可以操作好玩的学具,学具在哪里?(学具在袋子里)想不想来玩一玩,请仔细听老师的要求。(有礼貌双手接学具,轻轻说谢谢。打开学具后把袋子伸展放到身后)

  2、教师讲故事,幼儿操作故事情景,在老鼠和猫变换位置时面向集体提问。引导幼儿用“__在什么的里面(外面)”的话描述自己的操作。

  故事:一只老鼠在盒子里吃奶酪,小猫在盒子外面拍皮球,小猫听到盒子里有“喀嚓喀嚓”吃东西的声音,是谁在里面?小猫跳进盒子里,小老鼠看到猫来来,赶快跑到盒子外面。

  3、给听课的老师讲讲《猫和老鼠》的故事。

  三、拓展游戏:木偶请客。分辨三个物体的里外关系。

  1、老师说花生的谜语,猜一猜木偶人带来的是什么东西。

  2、游戏:在哪里?

(1)老师手握花生,请幼儿猜测花生在哪只手里。

(2)幼儿互相做游戏。

  3、品尝花生活动

  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吃花生的什么?花生仁在哪里?

  4、花生皮去哪?(花生皮放到到垃圾桶里。)

  四、总结: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和里外有关,小朋友以后认真观察,我们与小木偶告别。

  活动延伸:

  去看看教室外面有什么。

小班认识里外教案2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10以内的序数,并会从不同的方向辨别数序,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2、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自己的发现,要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3、让幼儿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动物之家(设计为6层,每层为10间房,住着各种小动物)猫捉老鼠(设计一幢楼,猫、老鼠分别活动的图片)

  2、幼儿操作材料:对对卡(画着各种动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小动物,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展开

  1、出示--动物之家

(1)引导幼儿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动物的家在哪里?

(2)教师:你能很快的找出小鸡、小鸭他们的家在第几层楼,第几间房间吗?你用的是什么好办法?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3)请幼儿说出:__动物的家在第几层、第几间。

  2、出示“猫捉老鼠”,组织幼儿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1)师:小动物的房间里住着老鼠呢?我们请小猫来帮忙,抓住它,好不好?不过,我们要告诉小猫,老鼠住在哪里,这样小猫才能很快的捉住老鼠。

(2)引导幼儿找一找老鼠在哪里,猫到哪里捉老鼠,要求幼儿说出第几层,第几间。游戏可反复进行几次。

  3、幼儿操作活动

(1)对对卡游戏

  两人结对玩,把若干画有相同物体的卡片打乱,再整齐排成行,上下对齐,每人每次翻两张卡片,如两张卡片相同,可取走;不同,则放回原处(学着记忆第几排、第几张),两人轮流,看谁拿的卡片多。

(2)找房子

  让幼儿找找__颜色的房子或__的房子在第几间,并用印数字的方式表示出来。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讲讲,是怎么玩的?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贯穿10以内序数的学习。如____你排在第几排、第几个?等等。

  教学反思

  1、整个活动,幼儿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与他们共同参与,起到了导向辅助的作用。

  2、本节课教具准备充分,游戏性、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积极性。

小班认识里外教案3

  活动目标

  不受物体大小、排列形式的干扰,感知7以内的数量,提升目测点数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数字1到7。

  课件准备:图片《气球》,纸面教具《穿糖葫芦》《水果连连看》。

  纸面教具:《穿糖葫芦》《水果连连看》各打印班级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观看课件,数一数,判断7以内的数量。

  观察图片上3排气球的差异:大小、颜色、排列都不同的气球,引导幼儿数一数,发现数量都是“7”,用数字“7”来表示。

——有几排气球?第一排有几个?第二排呢?第三排?一样多吗?

  小结:每排气球大小颜色不同,但每排的数量都是7。

  打印纸面教具,幼儿分组进行7以内数量的等量判断。

  1.第一组:操作《穿糖葫芦》,请幼儿找出数量相同的两串糖葫芦,用彩笔给它们画上竹签。

  2.第二组:操作《水果连连看》,请幼儿数一数每张卡片上的水果数量,把数量一样多的水果用线连起来。

  互相分享活动结果,巩固7以内等量判断。

  1.教师引导幼儿检查操作结果(用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

——出示个别幼儿“穿糖葫芦”的结果:这位小朋友做的对吗?若有错就继续引导:这两串糖葫芦一样长,一起数一数他们数量是多少?一样多吗?

——出示个别幼儿《水果连连看》的结果:这位小朋友连得对吗?谁来说说?

  2.正确判断7以内等量的物体。

——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两排/两堆的东西是不是一样多呢?

  小结:两排/两堆东西的大小、排列都不同,可以用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判断出它们的数量是不是一样多。

  活动延伸

  游戏活动:在美工区开展绘画、泥工、盖印章等活动,让幼儿设计相应的物品,如7个三角形、7朵小花、7个球等,制作完把相同数量的物品放在一起。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最关系,让幼儿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整个教学以海底舞会游戏为主线,把各环节串联在一起,各环节层层递进,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完整性和主题性,便于幼儿掌握学习的内容。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愉快的操作中感知数的守恒,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有意思。活动中教师能及时小结,帮助幼儿体验数守恒的有趣现象。不足之处:记录卡的使用过于单一,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幼儿的操作水平。投放的材料可以增加摆一摆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