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堂笔记2022

时间:2023-01-26 07:45: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2022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堂笔记2022,供大家参考。

2022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堂笔记2022

2022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1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严肃、押着、赔不是、淮南、犯罪、得意洋洋、安居乐业。

  2、解决问题: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语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3、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晏子的聪明机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尊严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材简析:《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揭题

  同学们,我们学了第十课《杨氏之子》,我们知道,他是个一(能说会道,聪明的小孩)。你能说出几个有关口才好的成语吗?(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出口成章)。恩,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个口才很好的人,他就是晏子。

  二千多年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他就是晏子。原名叫晏婴,(古时候, “子”是对有才能的男人的尊称。)比如说“孔子”、“老子”、“孟子”……说起晏子,他的故事很多很多,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其中一个故事《晏子使楚》。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个“使”就是“出使”,“楚”指的是楚国。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晏子出使楚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初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师:用一句歇后语来形容楚王。

  生:(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

  师: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机智勇敢、临危不惧、)

  三、自由读文,解题

  师: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原因是什么?2.楚王怎样侮辱晏子?3.晏子怎样反驳?

  1、解决第一个问题 :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生:(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在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找出来。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3、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师生共同讨论(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 “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 尊敬晏子了。

  5、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以免自取其辱。

  6、小结: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晏子的确才智超群,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晏子每次都能用巧妙地语言讽刺楚王,反败为胜,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复述故事。

2022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2

《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间、谴”等7个生字,会写“汛、挽”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间”,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从具体事件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从具体事件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间、谴”等7个生字,会写“汛、挽”等10个生字,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读一下课题,并说出你们的问题。(出示课件1)同学们想知道什么是搭石吗?它有什么用呢?搭石承载了哪些美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板书:搭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出示课件2)

  1.各小组自学生字词,对易错字词互相提醒。

  2.互读。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出示课件3)

  谴责 俗语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汛期

  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出示课件4)

  师:(1)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从文中找出重点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 二尺左右的间隔摆放

(2)从这些搭石的挑选和摆放,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师小结: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找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距离摆放搭石,让人们从上面平稳地过去。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乡亲们的善良与质朴。

  2.学习2-4自然段。(出示课件5)

(1)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想,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风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

  生读,师总结:

  风景是指美丽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家乡搭石的“美”?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好好体会家乡的搭石到底美在哪里。我们下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带着上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受家乡的景色美以及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心灵美,并受到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质疑。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这篇文章,同学们从中读懂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7)

  二、新授课。

  1.师: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的搭石。就是这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让你体会到搭石的美,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交流反馈,出示重点句。

①(出示课件9)“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指名读这句话,思考:这句话说了什么事?体现了家乡人的什么特点?

  生思考,讨论

  师总结:秋凉人们摆搭石,体现出人们的勤劳。

(板书:秋凉 勤劳 摆搭石)

“上了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读段落,想象:上了岁数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

  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板书:无私奉献换搭石)

②(出示课件11)欣赏第二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每当上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真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谈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美?你能把这美感读出来吗?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理解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

  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

(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人们摆搭石、换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搭石的美?

③(出示课件1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交流,师总结:理所当然的事,就是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指名学生说出答案和感想,并有感情地读课文。师相机指点。)

  师:是啊,这两句话读来让人感到融融乡情,读起来让人感到那么亲切。谁能把亲切感读出来?(再指名读)

(板书:谦让敬老过搭石)

  三、用朗读来理解最后一段。

  生速读第五自然段。(出示课件13)

  师:“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这赞美了搭石的什么?

(板书:热爱家乡 赞搭石)

  师:还赞美了谁?

  师:对,还赞美了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乡亲们有哪些美好的感情?请你们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吧。(生小组讨论,师指名回答)

  那为什么不直接写乡亲们,而写搭石呢?

  再读第五自然段。

(在反复朗读练习中,指导学生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体现了乡亲们的心灵美。)

(板书:搭石是联结家乡人们美好感情的纽带。)

  四、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

  五、总结写作方法:(出示课件15)

  1.仔细观察,生动描写。

  2.用心感受,以小见大,平凡事物中见真情。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6)

  1.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的心灵美。

  2.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2022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3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了解词义,师生也可以结合上下文共同讨论词义。

  强盛:强大而昌盛(多指国家)。

  访问: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

  大夫:古代官职。

  出使:接受命令到外国去。

  乘机:利用机会。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

  冷笑:含有讽刺、不满意、无可奈何、不屑于、不以为然等意味或怒意的笑。

  敝国: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欺君之罪:欺骗君主的罪名。

  撒谎:说谎。

  囚犯:关在监狱里的犯人。

  盗窃: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取得。

  柑橘:果树的一类,指柑、橘、柚、橙等。

  赔不是:赔罪。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有些字词要特别提出,加强记忆。

  4.多音字组词。

(二)理清课文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要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就可以了。因此在分析课文结构时要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脉络。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第二段:(第2~5自然段)讲的是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给予反驳。

  第三段:(第6自然段)讲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学生在分清段落之后,也就明白了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主要讲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过程。

(三)结合阅读提示学习全文。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楚王想依仗国势显威风。)

(2)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都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晏子刚到楚国后,当楚王以他的身材矮小来侮辱他,不让他从城门进去,而要他从事先挖好的狗洞中往里钻时,晏子针锋相对地予以坚决回击。他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出。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这样说的目的,在于义正词严而不动声色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同时,又能巧妙地将楚王交给自己的难题回敬给楚王,迫使他打开城门,使自己堂堂正正地从城门中进去。

  晏子进了城后,见到楚王,楚王又以貌取人,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来欺负晏子,侮辱齐国。对此,晏子胸有成竹地引鳖入瓮,诱使楚国让自己说出“敝国有一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的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到这儿来了。”言外之意我连下等人都算不上,所以就被派到这个连下等国都不是的楚国来了。晏子不动声色地将楚王对齐国和自己的侮辱又回敬给了楚王,使楚王哭笑不得,还不得不“陪着笑”。

  晏子赴酒席时,楚王又用事先安排好的把戏来羞辱晏子,晏子却从容不迫地以“橘”变“枳”来说明齐国人进入楚国才变成盗贼,这是楚国社会风气不好,楚王治国无能造成的,以此反击了楚王的污蔑,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后来,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三次遭到楚王的侮辱三次予以坚决地反击,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表现了超人的智慧和才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三次受挫。这一切都使楚王充分认识到了晏子的才能,明白了自己是斗不过晏子的,所以只好收敛起自己的狂妄,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