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语文优秀教案3篇(部编版高一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2-12-02 04:04: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高一下册语文优秀教案3篇(部编版高一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参阅。

高一下册语文优秀教案3篇(部编版高一语文下册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阅读经典,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1、教养的内涵;

  2、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取教养的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立足文本,主要采取讨论交流的问题探讨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展示)

  2003年,南京市第四中学在校园里挂出了这样的标语:“和声细语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出言吐语勿忘语言文明可净化心灵,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能修身养性。”一个倡导中学生做绅士淑女的活动在该校推开。

  同学们想做绅士淑女吗?你们心目中的绅士淑女有何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请几位同学发表观点。)

  我发现,虽然大家关于绅士淑女的表述各有不同,但都认为,他们注重言谈举止,讲究文明礼仪。我们习惯性称他们“有教养”。

(幻灯展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聆听大师的教诲。

  二、文本研读:

(一)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1、黑塞认为教养是什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吗?

  明确(幻灯展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这是生存的境界。

  譬如:根据史实改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有这样两个镜头:泰坦尼克即将沉没之际,乐队仍坚持演奏,男人让妇女孩子先上船;男主人公浑身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把女主人公放在一块浮木上,紧紧地拉住她的手,直至冻死……在大灾难来临时,能镇定从容地放弃自己的生命,从而拯救了他人。勇敢的面对生命中的灾难不就是他们生存的境界吗?

  2、你认为还有哪些行为也是有教养的表现?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仅仅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吗?

(幻灯展示):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

  教养的内涵非常广泛,当然不局限于上面的内容,此外还有:

  一个有教养的人,当热爱大自然。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身而为人,我们走过了怎样曲折的道路。

  一个有教养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还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远大的目标。

  一个有教养的人知道害怕。明了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

(二)、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1、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是什么?

  明确:研读世界文学,也就是阅读经典。

  2、你读过经典吗?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经典?你觉得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为“经典”?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用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观点说明“何谓经典”: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却总是把那微粒抖掉;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这三个定义基本上把经典的特征说全说透了:真正的经典,不怕被世人投入忘川,不在乎如冰的冷嘲和如火的热评,也不会使读者浅尝一口即束之高阁。

  3、你觉得我们一定要阅读经典吗?你有怎样的困惑呢?

(讨论,交流)。

  困惑列举:怀疑要不要读;知道应该读,但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出经典的意味;畏难,难读,费力,越是认真读,越感到痛苦……

  请一位学生阅读课文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边用笔画出重点语句。明确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经典对我们的人生有何意义。

  明确:研读世界文学,能让我们“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流行文化:适口,富有刺激性,但意味不深长。

  经典不会像时髦之作那样,总是站在流行文化的风口浪尖,它也不能时时满足读者的尝鲜欲和猎奇心理。但是,经典是大师最美的创造物,也是读者生命中最美的邂逅,因而它们是最最耐读、最最意味深长的。所以,一定要读。

  幻灯展示: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三)、怎么读,才能读出经典的意味?

  1、作者认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具体的方法去读经典呢?

  明确:

  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这就是作者第五段中写的“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具体方法: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

  作者在第七段中以自身的阅读经验说,思想家和作家的着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深入,就能不断地从名着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黑塞倡导的读书观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价值的阅读。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学者式阅读。

(幻灯展示):周国平: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作家的全部着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工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不妨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着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

  2、如果我们带着得对教养的追求,以正确的阅读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我们会有怎样的发现和体会呢?齐读第六段相关部分。

  明确: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

  文章运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愉快的精神之旅。

(四)、教师以诗化语言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小结: 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片子。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阅读经典,能够让教养在我们的骨髓里繁衍,假以足够的时日,就将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同学们,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心的强健,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1、我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吗?

  拿起你的笔,把你头脑中想到的有教养和没教养的行为都写下来,简要扼要即可,有教养的行为写在左边,没教养的行为写在右边,标上序号。

  这些行为可以是对父母的、对师长的、对朋友的、对陌路人的,也可以是对集体的、对国家的、对历史的、对自然的,更可以是对自己的,勇敢地反省,果断地把它写下来!

  好了,看看自己哪方面的行为更多些。如果有教养的行为更多些,说明自己做得还可以,用力地握紧自己的右拳,在心里给自己一个鼓励。如果没教养的行为更多些,也不必气馁、颓丧,你应该庆幸,今天的语文课给你提供了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检点的机会,发现得早,你就会更早地改正自己的行为习惯!教养可以遗失,也可以重新捡拾起来。

(三)、总结:

  同学们,你的心中是否存在这样一本经典着作,你一直渴望读却总是没有读到?如果事实如我所说,那么,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学完了《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后,你是否为了教养,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为了更加明确生活的意义,有了一种更强烈的想读书的欲望?那么,别犹豫,拿起书本,读吧!

  因为(幻灯展示):阅读经典,追求教养,我们——“永远都在半道上”!

高一下册语文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说出人生四季的象征意义。

  2. 品读文章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其含义。

  3. 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体会《我的四季》中蕴含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意义,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学生能够品读文章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其含义。

  2. 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谜语,大家来猜猜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什么动物早上是四只脚,中午是两只脚,晚上是三只脚呢?”答案是“人”。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关于人的一生的,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张洁将人生又比作了什么。

  二、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

  2、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呢?

  明确: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很清楚的,是明显的总分结构,开头“生命如四季”总领全文,之后分别写了生命的春、夏、秋、冬。

  三、文本研读:

  1、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找出课文中的“我”在一年的四季当中都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样的感受。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准备,然后起来回答。

  明确:春天 耕种土地 辛苦但满怀希望

  夏日 浇灌、呵护土地 遭遇挫折但不屈不挠

  秋天 收获 又酸又苦的欢乐

  冬日 检点自己 自信

  2、作者将人的一生比作一年的四季,春夏秋冬分别对应的是人生的哪几个阶段呢。

  明确:春 少年时期

  夏 青年时期

  秋 中年时期

  冬 老年时期

  3、纵观作者在人生四季中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贯穿其中的主线是什么?

  明确: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中的主线是作者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4、这是一篇哲理性的生活散文,其中有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请同学们再快速地浏览文章,划出你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并进行思考体会,然后我们大家来交流。(这一部分,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老师作适当引导即可,充分让学生进行自主鉴赏、表达。)

  明确:

(1).“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鉴赏:每个人在这世上,都有一份自己的责任,既然拥有了生命就必须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不仅仅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也需要做我们不喜欢但必须去做的事。

(2).“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全力以赴。”

  鉴赏:我们要有理想,要有希望,为了梦想而奋斗,我们将无法阻挡。(就像我们之前学习的《相信未来》“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3).“我不应该自怨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

  鉴赏:我们无法改变命运,但我们能改变自己,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决定生命的深度。别在怨天尤人了,别在哭喊自己不是鲤鱼,一定跃不过龙门的,自己不是灰姑娘,也不会得到幸福,谁说只有鲤鱼可以越过龙门,你可以是草鱼,青鱼,带鱼,谁说只有灰姑娘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你完全可以是黑姑娘,白姑娘对不对,不毛之地,也能引发勃勃生机,靠自己的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4).“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鉴赏:只有经历过风雨的人生,才是经受了考验的人生,我们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我们要像海燕一样,勇敢地搏击风浪。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

(5).“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鉴赏:人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困难,就像一首歌所唱的“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重头再来”,在哪里跌倒了,我们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抱怨,愤怒都无济于事,我们要做的是检点自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生最有体验的事,考试时粗心大意、看完后顿足懊恼)

(6).“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只要真正的为生命认真负责耕耘过,只要真正体验过,就是生命的收获,而且收获多于劳作。

  鉴赏: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他的一生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在生活里如果一个人真的这么走过了他的人生四季,人们是不必用自己的尺度去评判这人的人生得失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7).“再没有可能纠正已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个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一个新的生命。”

  鉴赏:大自然的四季可以循环不息,但生命不可重复,时间不会再来,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珍惜现在,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分分秒秒都要认真的活。(人生没有彩排)

  8.“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鉴赏: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认真的做过,付出过,收获了属于自己该收获的果实,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

  这句话也让我想起了初中里的一篇课文《生命的意义》里的一句名言 “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我人生最宝贵的追求” ,这句名言激励了无数的人。希望同学们可以认真的度过自己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不仅要在自己的生命黄昏不去“哀叹和寂寞”,还要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都不会有悔恨。

  孔老夫子 三省吾身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又再一次领略了作者的人生四季,感受了作者的那些饱含哲理,意味深长的语句,相信大家对于这篇哲理散文的认识与理解又更加深入了一步。那么,我请问大家,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你学完这篇文章有何感想?

  明确:

  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大家的人生才刚刚扬帆起航,在人生的道路,你们将会经历很多,收获很多,也会失去很多,希望大家认真活过,努力过,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创造出精彩绝伦的人生美景。在未来,在当下,在每一天,我都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高一下册语文优秀教案3

【导学创意】:采用点拨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和朗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跟进,加强阅读理解,把握诗歌主旨。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探究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来理解毛主席诗词的思想感情。通过齐读和默写填空来加强识记,强化语言学习。

【教学课时】共3课时。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巧妙的过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阅读全诗,做夹注。

  2.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

  3.把生字写两遍,然后集体听写。

  4.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上下片有什么联系?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关键】上下片是怎样过渡和联系的。

【教学时间】45分钟。

【实施目标】

  1.给10分钟时间,对照注释自由阅读全诗,做夹注。

  2.找两名同学(男女生代表各一名)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教师计分,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5分钟左右)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写两遍,然后抽查作业,主要看准确性和字体。

  4.用5分钟时间集体听写,交听写作业。

  5.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预设: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写人)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程序:让学生先找出所写意象,看修饰语或具体描写,说出这些景物、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景物——生机勃勃;人物——意气风发。)上下片是怎样联系的?(预设:引导学生把上片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分别画出来,然后给写景的句子划分层次,找出描写的具象,分析特点。认识由概括到具体的描写方法,指出“看”有总领下面具体描写的作用。小结:作者从概括到具体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图。)那么,面对着这样壮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预设:让学生对照注释解读后三句── 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绪。)作者想到了什么?(预设:寥廓江天,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可见毛主席当年博大的胸怀。)当时,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背景资料)(预设:当时,正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但中国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作为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他怎么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他也在斗争之列,那时候,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干得挺出名,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10分钟左右)。

(布置课外作业1:查阅资料,看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左右,都做了哪些革命工作。)提问:那么,从全词看,作者有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预设:让学生朗读下片,预习下片内容,并留作业。)

  反馈练习:1/5页: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5分钟左右)

  教师强调课外作业和预习内容。(二分钟左右)。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925年)

  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阕):写人——(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10分钟。(散背与齐背,并找一名同学课堂背诵,检测整体背诵水平)

  2.听写句子,交作业。(5分钟左右)

  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5分钟左右)

  4.从上下片联系的角度,鉴赏过渡句和下片意象描写,分析词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5分钟左右)

  5.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鉴赏词的语言。(10分钟左右)

  6.欣赏《沁园春·长沙》的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心得。(5分钟左右)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鉴赏词的语言。

【教学关键】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实施目标】

  1.散背5分钟,齐背两遍。检测背诵。

  2.书面听写带生字的句子,交作业。

  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

  预设:这一时期,在长沙,他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活动。特别是创办了《湘江评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5年,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年秋天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4.分析过渡句的作用和下片的意象描写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朗读下片,找出描写了什么人物。(预设:少年时代的同学。是革命青年的群像,包括词人在内。)“同学少年”在第三行,下片1-2句为过渡句,有什么作用?(预设:“携百侣”“游”是对下文描写对象和内容的巧妙概括;“曾”“忆”说明以下内容是作者面对壮丽的湘江秋色浮想联翩的结果,是回忆,所以一个“忆”字领起下文具体描写。)下片为什么想起了少年时代的同学?(预设:认为他们能主宰国家命运。)为什么?(预设:带领学生阅读具体描写,看写出了这些少年同学的什么特点。具体描写大致可分三层,写出了少年同学“风采才华正盛,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有爱国热情,轻视军阀官僚;有革命的力量和豪情。)这样写是在回答什么问题?(预设:谁主沉浮?)提问:1925年的毛泽东含蓄地告诉我们,谁能主宰中国大地的沉浮?(预设:他和他的战友们。)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总结下片主要抒发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预设:抒发了一代伟人青年时代的自信和抱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为什么这么自信,有自信的基础吗?(预设:有。是湖南农民运动的播火者,革命上取得了成功,受到了鼓舞,1925年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离开长沙时,面对湘江秋色写下了这首词。)教师小结:上下片虽然内容不同,却因过渡自然巧妙而浑然一体,成为“写壮景抒豪情的不朽杰作”,毛主席的诗词大都“写壮景,抒豪情”。(5分钟左右)

(课外作业2:结合课后第三题,课外欣赏毛主席诗词,进一步认识毛主席诗词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每人在读书笔记上搜集10首,并按历史时期分类和熟读成诵。)

  5.语言鉴赏导入:毛主席是个非常乐观的人,他的许多诗词都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课后《采桑子·重阳》中,我们也能看得出,革命战争年代多艰苦呀!他依然能写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动人诗句。连台湾人都很喜欢收集他革命战争年代照的一些照片,灿烂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感染多少人就不知道了。沧海横流的中国,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也给了他诗人的灵感和非凡的写作方式(马背诗人)。他不论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都信心百倍,希望满怀,所以,在他眼里大自然永远生机勃勃,天地万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5分钟左右)

  找出上片中能突出景物特征的字词。

  预设:红遍 尽染 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特别是“击”和“翔”二字历来为人称道,它们写出了一种战斗的豪情,竞争中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描写,就为下文总括性诗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做了铺垫,为下文的抒情蓄足了势。可见毛主席对诗词的语言修养很高,用字用词凝练,诗意鲜明,脍炙人口。(5分钟左右)

【课堂作业】

  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预设答案:正茂、方遒、指点、激扬、粪土、遏——突出了这群少年同学的才华、抱负和力量。)

  2.把《沁园春·长沙》默写成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比较后,交给老师。

【板书设计】:(用大屏幕显示)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925年)

  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阕):写人——有才华,有抱负,有力量的少年同学

  写壮景,抒豪情,抒发了词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自信和抱负

  上片:红遍 尽染 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

  击:搏击 ,战斗 翔:飞,自由轻快。

  下片:

  作业: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毛主席诗词特色:写壮景,抒豪情

  语言特色:用字用词精炼传神,有气势。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全面了解诗人毛泽东和他的诗词,以及欣赏他的书法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诗人毛泽东。

【实施目标】观看历史文献资料纪录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第一集和第二集——《宏程心路》和《青春意气》。

【课堂作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做读书笔记。

【作业】

  1.与同学交流观看所得。

  2.背诵自己喜爱的毛主席诗词,为背诵比赛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