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3篇 教资高中地理教案设计

时间:2022-11-18 02:10: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3篇 教资高中地理教案设计,欢迎参阅。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3篇 教资高中地理教案设计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1

  习者水平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结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相信吗?

  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可对学生的描述进行鼓励性评价)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

  那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

  教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__”呢?

  仔细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并结合图1.25,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

  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类型

  纵波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横波

  根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在图1.25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处的大概深度。

  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变化?如果会,是如何变化的?(深入探究:据此你能推测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

  7、根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均匀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最后,教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确实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构)

  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

  2、完成后,教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知识和数据,再次让学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做出上述内容。

  3、然后,教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与学生可相互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对范围

  4、最后可根据完成的示意图提问:地壳等于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

  过度: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来我们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回答:不是!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想!

  学生思考

  某一学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蛋黄;厚度有差异,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后

  学生哄笑

  学生讨论,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学生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

  学生相互纠错

  学生回答问题

  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和求证__,激发学习。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读图、析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作图能力、读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层

  课堂小结

  请根据图1.27和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

  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3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__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