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课教案范文精选3篇

时间:2022-05-09 09:30:54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高中语文作文课教案,供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作文课教案范文精选3篇

第1篇:高中语文作文课教案

一直以来,我校的作文教学面临非常窘迫的现状,一是教师不知道如何去上作文课,二是学生提到作文难,作文整体质量差,精品少。一是因,二是果。下面所说是我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是否对你有所帮助?

一、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作文教学一是提高学生应考的分数,这也是我经常所谈的学生作文只要能打动作文批改者,就能得高分;二才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个人认为作文教学的这两个目标一个是短期目标,一个是长期目标。当然,这两个目标是不可分的,学生应考作文得分较高,可以说明这个学生写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反之,如果说学生的作文能力较好,那么就不担心学生考试中的作文不能得高分。

二、 作文教学目的的实现

1、 教师应该给作文分好类。

我是这样为学生分类的:从形式上分,可以分为写人、写事、写景、写物、想象作文、应用文、读后感。从表达主题上可以分为很多种,但从打动作文批改者这个角度来说,我分为了两个大类,爱和环保。表现“爱”的作文:爱“地”,如爱家乡,爱学校等;爱“人”,如爱教师,表现师生情的,爱家人,表现亲情的,爱朋友,表现纯真友情的;爱国,展现新时期少年新风采的;写国家重大事件的,如奥运、汶川等。环保作文多是以想象作文的方式来展现。

作文的分类,教师可以去更深一层次地思考,我所分不一定是全面的、正确的。这两种分类方法,我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明确给学生提出第一种,阅读教学中多提及第二种,因为第二种分类与我们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能更好的结合。

2、作文教学贵在平时阅读教学。

作为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都有一个落脚点,那就是写。“写”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一般的来说,每次新课结束后,根据课文特点都应该让学生有目的地写,写一个片段,写一句话等。当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有方法方面的指导。

我这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这样一些写作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表达出自己的爱与恨;通过自己的五官感受,恰当运用修辞方法和想象写出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所感或者自己体会到的哲理;写景作文中多用比喻、排比、拟人的手法,赋予对象生机。想象作文多与爱与环保的主题相结合,如假如我有一根金手指,我为病残的人送上健康,这是小爱;为战争中的孩子送去关爱,呼吁和平,这是大爱;我为沙漠送去雨露这是环保。这里好像扯远了,呵呵,话归正传。上面的几个写作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一个一个去落实,如课文中有外貌描写的,无论课文是一篇什么样题材的课文,作为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去品味作者外貌描写的手法,并有针对性地练笔。

只有上好了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词、句、段”,才能有我所说的针对性练笔,才能说到作文的立意、主题、选材、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

3、重视学生的积累。

词语、句子是构成作文的重要要素,我在上课中发现学生经常词不达意,句子不优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我煞费苦心。<莲山~课件 >我的做法是成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多读书,并且自主积累优美词句,这也可以让学生记住一些“故事”,对学生作文大有好处。二是教师根据作文有针对性地、分类地让学生积累。记得上六年级的时候,我常常在晨会时在黑板上写上许多优美词语、句子,与学生互相品析后,让学生抄写在积累本上,并且要求学生能写入或者改入自己的作文中。在品析时,很多的时候,我会系统地融入修辞、句式、关联词、病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上好作文课

我的作文课是师生批改作文和赏析作文的一个过程。

根据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我“发明”了“八读法”修改作文。作文是学生改(自己改→同桌改→组长改),此前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修改号的用法。在学生改后,我粗略翻一下。所说与学校教导处规定相违背。学生能改作文还不能写作文吗?有效就做,规定不一定适用。

先说一说我的“八读法”。

一读改字:学生集中纠正作文中的错别字;

二读改词:换去不恰当的词。

三读改句:修改病句(用错的标点也在此列),给句子换个说法,主要是修辞方面的。

四读改段:详略得当,简单地说是主要的多写,次要的少写或不写。

五读品优美词句。

六读品修辞。

七读品写法。

八读品主题。

一到四读以改为主,五到八读以品为主。一般的来说,成绩差一点的可以做到三读,后面的几读主要是在交流中进行。作文改后,学生与教师一定要交流,师生间相互赏析,发表看法。“八读法”让学生明确了每一步做什么,在交流中,有所说,不仅仅是一个好差的评价,还能说出好差的原因。“八读法”还是一种赏析范文的方法。这种做法,涉及到一个分组的问题,我建议以四人小组为宜,成绩好中差搭配。

以上是我个人在面对学生作文时的一些做法,记得我带的一个班级,在这种方法下,一期下来,学生作文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不是自吹的,考试下来,全班70来人,作文最低分19分,与最初刚接这个班的作文水平相比,我倍感欣慰。学生应考都不怕了,作文能力不就提高了?当然,这里面,还有学生作文技巧的问题。不妥的地方望留言批正。

第2篇:高中语文作文课教案

  一、导言:

  这节课我们来讲评一下第一单元的习作。(板书:作文讲评)

  二、提问:

  这篇习作是我们在学习魏巍写的《我的老师》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一次同题作文训练,大家都以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为写作对象,写了《我的老师》。在写作之前,我给大家提示几点要求,也就是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了?(学生回答)

  1.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2.选材要真实,能突出老师的特点或精神品质。

  3.叙事要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4.在叙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三、总体情况:

  关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尤其是写老师的,同学们不知练过多少遍了,题材并不新颖。但同学们却倾注了全部热情用心去搜集材料,用心去思考、组织、用心去书写。这种精神值得表扬。具体表现为①选材丰富多彩。

  老师勤奋工作的、老师关心帮助同学的(像母亲)

  老师和我们做朋友的、严格要求的

  给我巨大鼓励的、送我上医院

  帮我补课、温柔慈爱、雨中送我回家

  领我们观察生活举行夏令营

  老师教学有方的

  ②书写工整、美观。

  徐伟、尹永诚、张东、董伟、郭新华

  平时写字比较草的同学,这次都有明显改变。

  ③涌现出一批优秀习作

  徐可、王睿、郭晶怡、孙洋、金兴麟、冯光宇、董威、赵志威、屈美特、姜美娜、李文博

  以上习作达到或基本达到了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其中还有需要改进之处。接下来我们着重研究一下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正提高。

  1.关于六要素:大部分同学都能熟练运用,只有4名学生有要素交代不清的问题:

  于伟、孙洋、徐伟、王秀

  有的事件不完整,有的时间没交代。

  2.关于选材

  ①围绕中心

  写作之前就要想好,你要表现老师的什么特点和品质,然后再从你的材料中查阅找一下哪几个事件能表现这一中心,两者要一致。有六名同学所选事件与主题不符。

  王炼超、韩文玲、宋赫、孙艺含、宋佳新、赵伟、艾天宝

  实际上,主题是人物在事件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我们要从事件中去寻求,而不能凭空捏造。改正的办法是重新分析事件,从事件中挖掘提炼,能表现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就写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要实事求是。

  ②力求新颖:材料新颖包括两种情况:

  A.你选的材料别人没有(材料新)。这次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写了老师对我的关心爱护:背我上医院、帮我补课,父母不在家照顾我,这样的材料可不可以写,可以,但缺乏新意。

  在写作过程中,有的同学就跟我说,老师没啥写的呀,真的没啥写吗?我问问大家:有哪些人跟郑老师玩过篮球?元旦是郑老师领着大家过的吧?郑老师经常住在男生宿舍,对吧?对这些事大家连一点感受也没有吗?有的同学说:“他是来管我们的。”你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吗?可是有几个人抓住了呢?只有徐可和王茜,当然我不是让大家都写郑老师,那样材料又不新了。

  徐可读习作。

  金兴麟、胡博文的材料也比较新

  B.立意新

  要从平凡的小事中提炼出不平凡的意义来。

  读:例如:徐树卿的习作,也是写老师辅导我数学,材料不新,但是如果你想一想辅导徐树卿的是裴老师,她是数学老师吗?不是。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时间她休息一下或是组织大家玩一会,谁又能说她什么呢?这样一想,事件的意义就出来了,体现了一名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在裴教师的心里,寄寓着父母般的殷切希望——可惜的是一些同学对自己的材料没有感受,或是感受肤浅。

  可惜的是作者没有提炼出来,这些提炼出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去就是议论、抒情,我们放在后面讲。

  3.关于叙事:

  事情是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做出来的。为了给读者以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不仅要把事件的过程叙述出来,而且要把能表现人物特点和精神品质的语言、动作、神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样的事件才能生动感人,令人信服。不然只说老师怎么怎么好,谁会相信呢?

  张东:一口气说了五件事都没展开。

  展出,分析

  徐可:过元旦那段的原稿与修改稿比较。

  4.关于议论抒情。

  在具体,真切的事件中,读者会获得强列的形象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议论和抒情,不仅会加深读者对事件意义的认识,而且会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①什么是议论和抒情?

  ②为什么要议论和抒情?没有行不行?

  例如:徐树卿

  徐伟、尹帅、雀龙飞

  ③议论抒情必须恰到好处。

  有的与事件不符,有的不深刻

  有的扣大帽子,不符合实际情况。

  李爽(不符)

  胡博文(挖的不深)

  郭新华(不恰当)

  王春静(大帽子)

  5.开头和结尾

  尹帅、董威

  小结:这节我们讲评了本次作文中存在的四个问题,课下大家要认真思考,根据老师评语的要求加以修改。

第3篇:高中语文作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了解《战国策》的相关文学知识;

2、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性格。

3、从多角度分析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是本课的重点;

2、对荆轲刺秦事件的认识是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5分钟)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一种职业的人一直带着一块神秘的面纱,从事着类似于电影007中特工那样的工作,这一类人便是刺客。他们之中有为财杀人的,也有为义杀人的。历对于这一类职业的人一直是褒贬不一。刺客在野史中出现的次数完全多于正史,然而在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专门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们写了一篇《刺客列传》,其中记载了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的事迹。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荆柯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便是关于一个在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一个刺客,他便是荆轲。

二、文学常识介绍。(3分钟)

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战国策》大家在初中也一定接触过。大家学过那一些篇目啊?

明确:《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提问:谁可以简介一下《战国策》?

明确:《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编者为汉代的刘向。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提问:荆轲刺秦的故事大家肯定都很熟悉,那么经可为什么会去刺秦啊?谁能回顾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

明确: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他十分愤恨,就逃回燕国,后来秦兵进攻各国,兵临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太子丹就让荆轲到秦国刺杀秦王,企图达到既报前仇,又救国难的目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三、理解文章,疏通字词。(35分钟)

这篇文章比较长,但是叙述也很有条理,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先请同学给每一段标上序号。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明确:1-2:刺杀的缘由;3-9刺杀的准备;10-17刺杀的过程;18:刺杀失败,荆轲被杀。

由于课文比较长这节课我们重点理解分析第一二部分。下请几位同学结合自己预习的情况来说一说在第一部分发现了哪一些文言知识,每位同学一段。

通过文言知识点的分析我们理解了文意,那么这一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从文中我们有看出相关人物具有什么样的品格?

明确: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接着我们来梳理第二部分。(学生疏通词句,教师点拨。)

提问:我们了解了文意,那么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一段中对人物的描写侧重于什么角度啊?

明确:动作、语言、场面。

提问:这一段包含着几个场面?

明确:五个。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

提问:这些动作、语言、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特别是“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四、布置作业。(2分钟)

1、熟读全文;

2、整理本课所学文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