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2-11-12 14:36: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参阅。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巨大作用。

  3.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巨大作用,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

  四、再读感悟

  (一)重点研读

  (二)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展示资料,交流感悟

  五、总结回顾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张骞是什么时间出使西域?分别是什么目的?

  3.中国有哪些商品及技术传入欧洲?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2

  教材内容

  本组教材以“语言表达的艺术”为专题来编排课文的。本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其中《杨氏之子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学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的回击另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学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阅读不同题材的',了解不同题材的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本组的“口语交际·习作三”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三”也是紧紧围绕语言表达的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并积累精妙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和表达艺术。

  3、通过学习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引导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

  2、了解不同体裁表达方式,在学习中积累优美语言。

  预计课时

  《杨氏之子》1课时 《晏子使楚》2课时

  《半截蜡烛》1课时 《打电话》1课时

  《口语交际三》1课时 《习作三》2课时

  《回顾·拓展三》1课时 共计9课时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

  3.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展示并齐读阅读要求

  四、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接龙读(各读一段)以检查朗读情况。

  3.自读思考: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在文中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

  五、再读感悟,小组探究

  六、总结回顾

  在这样让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前,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体现了什么精神?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一、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三、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二、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三、精读“草原景色”,品味“动情”

  第二课时

  一、“草原人民的热情”,再品味“动情”

  (一)学习“远迎”一节

  (二)学习“热情款待”一节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二、总结感悟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

  作业设计:

  1.跟家长交流学习本课的体会。

  2.搜集草原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景色——风光美——动情(写景抒情)

  草原{ 人民——人情美——更动情 (写事抒情) } “我”

  蒙————情深————汉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5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知和感受。教师可以协助同学理清思路,让同学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知,比方: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知。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俺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同学自由朗读,假如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惊涛骇浪,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示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同学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同学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同学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俺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同学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身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俺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俺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